《龙魂--华夏之刃》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龙魂--华夏之刃- 第1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汤即位后的第三件事就是收买人心,即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汤没的说,他向来以仁厚著称于世,爱护百姓,施行仁政,有一件事非常有名,此事诞生了一个成语——网开三面,引申了一个成语——网开一面。

  这件事是这样的,某次,汤出外游玩,见一人在树上“张网四面”,自言自语:“天下四方的鸟都飞进来吧”。汤看见了对他说:“这事做得太绝了吧,鸟都被你捉光了。”于是汤叫捕鸟人撤掉三面,祝愿说:“愿意往左的往左飞,愿意往右的往右飞,实在不想活的就飞到我的网里来吧。”此事一出,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千万,老百姓都说,汤对鸟都这样仁慈,对人更没的说了,于是诸侯纷纷拥护汤。

  俗话说,得人心者得天下,但天下也不是那么好得的。桀虽然荒淫*,但夏毕竟是传了四百多年了,力量不可小觑,不是那么轻易被推翻的。于是汤想了个办法,派伊尹去试探桀,看桀是不是真的不可救药(一说是汤是为了夏好才将伊尹推荐给桀,个人观点此说不可信)。

  桀三十七年,汤给桀推荐了伊尹。伊尹见到桀后用尧舜的仁政来劝说桀,希望体谅百姓的疾苦,用心治理天下。桀听不进去,伊尹感觉他确实不可救药,在亲眼看到了夏王朝“上下相疾,民心积怨”的混乱局面后,返商。

  伊尹返商后将所见所闻告诉给汤,汤觉得是时候出击了,方针是先扫除夏之羽翼。

  当时在商部落附近有个部落叫葛(今河南宁陵北),是夏的附庸国,葛的首领葛伯不按时祭祀天地祖宗,汤派人去询问,葛伯说自己穷得连牲口都没有,拿什么作祭品?汤于是送了一批牛羊给葛伯,不曾想葛伯把牛羊杀掉吃了,还是没祭祀。汤于是又派人去问,葛伯又说自己没有粮食了,拿什么去祭呢?于是汤又派人去帮葛伯耕田,还派人给耕作的人送酒饭,不料在半路上,葛伯把酒饭抢走,还杀了一个送饭的小孩。此事激起了民愤,人们认定:葛伯和土匪强盗没什么两样。汤感到这是个树立威望的好时机,于是打着为童子报仇的名义迅速对葛部落出兵。这个葛伯看起来挺凶,为所欲为,但到了商汤的军队面前就成了软蛋,汤没费什么事就将其彻底消灭。汤趁势攻击附近的十几个与商不睦的部落,并迅速将他们制服。从此,商正式树立了威望,实力进一步增强。

  威望大增后,汤采纳伊尹的建议,停止对夏朝的朝贡,目的是试探夏的军事实力。桀听说后,命九夷族发兵征伐商,汤和伊尹看到桀居然还能调动九夷族的兵力,就马上请罪,恢复了朝贡。桀毕竟不是傻子,看到商的势力一天天壮大起来,还做出了如此大逆不道之举,摆明了是要和夏对抗,十分愤怒,同时也非常害怕。这时候,一个叫赵梁的人给桀出主意:召汤入朝。桀照办。

  此时,汤与伊尹和仲虺正在谋划征伐豕韦(夏的一个附属小国,今河南滑县东南),突然听到桀召汤入朝议事,顿感不妙,但毕竟是上级命令,不敢违抗,伊尹分析不会有性命危险,并对汤说了两句悄悄话,汤于是就跟着去见桀。

  汤到了夏都,被桀囚禁于夏台,就是当年姒启召开钧台大会的地方(改名了),汤到了夏台,出人意料地表现出非常喜欢夏台,不愿离开的样子。此时伊尹和仲虺闻讯,迅速将搜集的的珍宝和美女进献给桀,同时在暗中用重金贿赂赵梁,这个赵梁非常贪财,见到了金银财宝立马对桀说,看汤的表现应该不是叛逆之人,攻打葛伯也是师出有名,而且贡品如此之多,对大王很忠心啊,如何如何,这个那个,说了不少,总之就是放了汤吧,桀对赵梁倒是听之任之,就下令将汤放回去了。

  汤被放回后,更坚定了灭夏的决心,而此时传来一个好消息,夏桀诛杀了关龙逄,九夷族受不了桀的残暴统治,不再接受桀的统治,有缗氏公开反叛。这可是个天大的喜讯,因为当时能与商单独对抗的就只有他们了。商汤认为时机已完全成熟,下令起兵。

  按原计划进行,兵发豕韦,战斗过程不详,结果很明确:拿下。

  按原计划进行,进攻顾国(今河南范县东南),战斗过程不详,结果很明确,搞定。

  按原计划进行,征伐夏王朝的最后一个支柱,也是实力最强的一个附属国:昆吾(今河南许昌东)。因为昆吾的实力和此战的重要性,商汤亲自拿着大斧(学名:钺)压阵,具体过程也不详,但结果也很明确:大胜。

  经过总共十一战,商军无敌于天下,夏朝无外援,空前孤立起来。商最终联合有缗氏,完成对夏的包围。

  战前,汤举行誓师大会,历数桀的罪行,表明自己这么做是拯救苍生、替天行道,同时还宣布了军纪,表明此战不会殃及百姓。誓师大会,威严而隆重,商军士气大振,斗志昂扬。商汤作《汤誓》(不是唐诗),说“吾甚武”,号武王。

  誓师后,商汤选良车七十乘,敢死队六千人,联合其他部落的军队,绕到夏都以西,对夏都突然袭击。桀仓皇应战,败走鸣条(说法众多,一说今河南洛阳附近),遭遇商军,展开决战。只见商汤手持大斧(钺是权力的象征,是汤的惯用“兵器”),坐镇中军,指挥若定,三军将士英勇奋战,势不可挡,夏朝部队不敌,临阵倒戈,竟列队迎汤,桀见大事不妙,狼狈逃窜,最后归依于属国三朡(zōng)(今山东定陶东),商汤乘胜追击灭亡三朡。据说桀最后和妺喜逃至安徽巢县后因病而死,又一说桀被汤放逐到历山,后死于巢山。具体怎么死的,也没人关心了,总之是没死在战场。

  汤灭夏后,在亳召开大会,与会者多达三千诸侯(可见每个诸侯也就是县长、乡长、村长级的),最后,汤被诸侯推举为天子。汤建国后定国号为商,定都于亳,因为汤以武力灭夏定国,这事从来没有过,开了先河,因此汤灭夏建国被称为“商汤革命”。

  汤建国后,对内减轻赋税,鼓励生产,安抚民心,即所谓“宽以待民”,对外以德服众,辅以军事,扩展了势力范围,使得黄河上游的少数民族也多有纳贡臣服者。

  商汤在位三十年,其中十七年为部落首领,十三年为诸侯天子,其完成统一后天下太平,农业、畜牧业发达,经济和文化发展迅速,取得了诸多成就,这里就不说了,只说一点,某些西方人以商为中国文明起点,而商汤灭夏约为公元前1600年,清朝灭亡在公元1912年,中间多少年的文明史,您自己算算吧。。 最好的txt下载网

二十一 元圣——伊尹
浪淘沙令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亡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此词出自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全词通篇写史,以史托今,主旨为称赞明君,能选贤任能,识别千里马。开头的伊吕中的“吕”指的是姜子牙,“伊”指的乃是伊尹。

  伊尹,商初重臣,历经五王,在政治、军事、文化和教育等方面均有突出贡献,被后世尊称为“元圣”,明朝人曾为其立祠,与“至圣”孔子齐名。

  伊尹原名挚,因为生于伊水边而姓伊,关于其出生有个离奇的传说。

  相传,伊挚的父亲是个屠夫兼厨师,身份为奴隶,母亲当然也是奴隶,负责采桑养蚕。伊尹的母亲在生伊尹之前梦见神人,神人告诉她:“臼(舂米或捣物用的器具)内出水就往东走,不要回头。”第二天,臼内果然喷出泉水,她赶紧通知四邻向东逃,但走了一会,她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发现村落已经是汪洋一片。因为她违背了神人的告诫(神人真乃神经之人是也),故身子化为空桑,刚好一个有莘氏采桑女路过空桑涧(伊尹出生之地),发现空桑中有个婴儿在啼哭,遂将其带回献给了有莘氏君主,这位君主将这个婴儿交给了一个奴隶厨师(女的)抚养,此婴儿就是伊尹。

  以上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当然不是我虚构的。

  实际上,伊挚生于伊水边,今山东省莘县人,自幼聪慧,勤学上进,成年后流落到有莘氏,以耕地为主,地位虽然卑贱但并非奴隶出身。伊挚虽然地位低下,但心忧天下,他发现有莘氏君主有贤德,就自愿沦为奴隶,成了有莘氏国君的贴身厨师,这个有莘氏也挺识人,注意到伊挚是个很会做饭的人,就将他提拔为管理膳食之官,后来又发现伊挚还很有学问,就任命他为女儿的师仆,相当于老师。伊挚本意是接近有莘氏君主劝他起兵灭夏,因为当时的夏王桀荒淫无道,百姓苦难,但经过长期观察,伊挚发现有莘氏也姓姒,即夏禹之后,既然有血缘关系,那么肯定会有顾忌,而且有莘氏是个小国,凭此实力,也很难与夏抗衡。伊挚很失落,但没失去信心,他要寻找更合适的人选。

  此时,汤的人气逐渐升温,他的名字很快就传到了关心时事的伊挚的耳朵里,伊挚觉得,汤才是自己理想的君主,便决定投汤,却没有机会。但是,机会最终还是来了,商与有莘氏要联姻,汤要娶有莘氏之女为妃。

  在当时,有一种婚俗,娶妻的男人有个特权,即在岳父母同意的情况下,可以将未婚妻家中无夫或待嫁的姐妹们,也一起娶回去,陪嫁的女子叫做“滕”,而女子也有特权,选择自己喜欢的奴仆一起过去,陪嫁的奴仆叫做“滕臣”。伊挚听说要联姻,于是自告奋勇地要做陪嫁滕臣,并且最终如愿。

  汤迎到了新娘,很高兴,但同时看到一个陪嫁奴隶背着口大锅,与众不同,气质非凡。汤是个有雄心壮志的人,看到夏桀残暴,夏王朝已是千疮百孔,风雨飘摇,就有一种代夏的打算,但是苦于缺少人才,当他看到这个奴隶时,顿生好感,于是特意对其进行了留意,得知他是个厨子后,就命其负责自己的饮食,这个奴隶当然就是伊挚了。

  鼎烹说汤的故事已经在汤的传里讲过了,这里就不多说了。之后,伊挚被汤任命为“小臣”,后为右相(保衡),并被尊称为“阿衡”,(《史记》说阿衡是伊尹的另一个名字)。

  伊挚与汤谋划要试探桀,汤按计将伊挚推荐给桀。伊挚以尧舜的仁政来劝桀用心治理天下,桀不听。相传伊挚曾经与有施氏之女妺喜相交,据说还有感情,后有施氏带头不纳贡被夏打了一顿,有施氏君主无奈,将美丽的女儿妺喜送给了桀。伊挚利用这个关系收集了不少关于桀和夏王朝内部的许多重要情报,然后返商。个人认为,伊尹和妺喜相交,这故事——玄。

  伊挚返商后将所见所闻告之于汤,之后的事情在汤的章节也讲过了,这里就不再重提了,接下来说说商汤灭夏后伊挚的事迹。

  灭夏后,汤想把夏的后人迁走,被伊挚和仲虺阻拦,最后汤准许他们继续留在原地,并写了篇文章叫做《夏社》。之后伊挚负责通报四方,引来三千诸侯来亳开会,大会推举汤做天子,汤让了三次而登位。

  汤建国后,封左相仲虺为“令”,封右相伊挚为“尹”,春秋时的楚国曾设置令尹一职,掌管军政大权,即由此来。从此伊挚便被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