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困惑问庄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人生困惑问庄子- 第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层层上升。这是第一个超越,就是相对的空间可以化解。
  第二个是时间上。譬如,某某人活到###十岁高寿,而这个孩子夭折了。庄子怎么说,他说,高寿跟夭折根本不需要去分,你再高寿能比一只乌龟活得久吗?
  主持人:那当然比不上了。
  傅佩荣:是啊,他说,你再高寿能够比得过一棵树木吗?
  主持人:那更比不上,树很轻易能活过千年啊。
  傅佩荣:你说得没错,所以庄子要我们突破时间的限制。我们也知道,在时间的过程里面,如果你善用时间,一天就是一年;你如果珍惜时间,人的生命的时间分为客观的时间跟心理上的时间,往往我们最快乐的那一刹那,那一刹那就是永恒一样的。不过,像平常有人说的度日如年,这种说法也不乏存在。庄子突破时间限制,为的就是提醒我们:不要在乎时间长跟短。他经常嘲笑彭祖,活了八百岁,又怎么样,还不是结束了?所以我们要珍惜的是,怎么样在短时间里面让我们的智慧可以得到觉悟的机会。这是第二个,时间限制的超越。
  主持人:那么对第三个限制的超越是什么?
  傅佩荣:第三个就是,谈到人在世界上义、利的分辨。“义”就是该做的事,“利”就是利益。
  主持人:有的人是舍生取义,有的人是见利忘义。在义、利方面,庄子的观点又是什么呢?
  傅佩荣:他认为,两者都要超越。我们平常说读书人好像比较高尚,庄子认为不然。他说,一般人去追求利,每天累得要命;读书人求名,每天也累得要命,都不好。甚至,他认为圣人也不好,圣人每天为天下人烦恼。因此,凡是你为身外之物烦恼的,都不好。可见,庄子是这种想法,他说,义、利二者都要超越。否则,你活在世界上,总是会感觉到有所不足;一旦感觉到有所不足,你就有问题了。因为人的生命来自大自然,最后回归于大自然,没有不足的问题;有不足来自偏差的观念,带着偏差的欲望。
  主持人:这一点我们今后要好好地跟大家说说,因为很多人的烦恼都是从这儿来的。那么,第四个限制的突破是什么?
  傅佩荣:第四个就更重要了,即突破生死的限制。
  主持人:要说到生死,现在每一天都有很多人要面对死神,面对病魔,这都是生死的问题在困扰着大家。庄子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呢?
  傅佩荣:他的基本的观点是两个字:人活着就好像“弱丧”。“弱”就是身体虚弱的弱,代表年轻的时候;“丧”就是离家出走。庄子居然把我们“现在活着”当作离家出走,那死了呢?叫做回家。这样一想的话,好像死亡没有那么可怕了。

庄子何许人也(4)
主持人:过去经常会有这种比喻,人死了,说是送什么人回老家,是不是从这儿来的?
  傅佩荣:说得没错,我们从《庄子》里面可以得到许多古代的成语、格言,多得不得了,所以我们学庄子的话,会觉得有很惊讶的发现。
  主持人:我们基本上了解了庄子的理念会给我们带来一些什么,看起来庄子的东西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虚无缥缈,实际上它完全可以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形成指导和帮助。
  傅佩荣:是的。但是我们必须去除人们对庄子的两点误解。第一个说他是虚无主义。其实他最实在了,他就是要破解虚无主义,让你找到一个真正实在的“道”。第二个说他是逃避主义,好像是逃避现实,不做官,也不好好赚钱养家,然后说的话往往都是一般人听不懂,跟别人反其道而行。事实上他都不是,他反而是非常正面地去看待生命,只不过比一般人看得透彻。通常我们只看到我们要看的部分,庄子可以看到我们所不想看的,是一个事实的全部分,也就是从整体来看。所以,在《庄子》里面可以得到人生困惑的各种启发。我们不敢说,一定可以解决现代人的一切问题,但是至少可以说,对于很多问题,有很多不同的思考的焦点,有时转个弯,说不定就可以想通了。
  主持人:可见,庄子显然不是一个太空人,那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傅佩荣:前面提过,司马迁在《史记》里对庄子不太公平,他是位历史学家,对于这种哲学家恐怕有一些成见,他把庄子放在老子、韩非中间,司马迁写的《老子韩非列传》有很长,庄子和申不害的篇幅很短,他只用一百多字来写庄子。
  主持人:那么在这有限的一百多字当中,他是如何表达庄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傅佩荣:他说对的是一句话,我们上面也提过,就是说庄子“其学无所不窥”,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庄子如此博学,几乎是通晓各家各派。在司马迁笔下,庄子是宋国蒙人,那时是战国时代中期,他见过梁惠王,所以跟孟子的时代是接近的。他做过漆园吏,漆园就是古时候的漆树园子,漆是专门用来作粘剂的。漆园吏算是一个小公务员,庄子大概后来又觉得这样不好,为五斗米折腰,还是自己去织草鞋为生算了。他一生都不太得意,从一般人的眼光来看,既不富也不贵,反而是属于“贫贱”阶层。他的书写得多,司马迁说他写了十几万字,但是现在留下来的不到八万字,被删掉了很多。但是司马迁最令人可惜的是,他举出像《骈拇》、《马蹄》、《胠箧》这几篇,是出自《庄子》的《外篇》和《杂篇》,而重要的《内篇》却绝口不提,我们讲的《逍遥游》,是很精彩的,就是出自《内篇》第一篇。司马迁还说庄子专门批判孔子代表的儒家,以及墨家的一些思想。这些对于庄子的评判,跟我们所看到的庄子的著述有一点落差。
  关于庄子的出生地,说他是蒙人,就这个“蒙”字,现在有很多的争议,现在总共有五个地方在争是庄子的老家,即安徽的蒙城,河南的民权县,山东的灌县、东明县和曹县。当然,我觉得每个地方都愿意争做名人故里,心情可以理解,可是他到底是哪里人,恐怕也很难说得清楚。
  主持人:我倒有一个妄想,是不是因为庄子批评孔子批评得太多了,经常把孔子拉到自己的文章当中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而说的那些话,可能正是被庄子所利用,来表达自己的一些观点,所以司马迁不太喜欢庄子,给他写这么一点点的文章。说白了,就是司马迁可能更喜欢儒家,而不太喜欢庄子,是不是这样?
  傅佩荣:这个也有可能,不过庄子的材料太多了,可以说是各种想法都有。如果你没有很用心地去看的话,不知道他到底在讲什么;但是你一旦用心完整地看完之后,就会发现,他有少数几个地方会特别强调,强调要消解各种执著,尤其人间相对的规范。讲到相对的规范,儒家当然是挂头牌了,专门教人各种礼仪;墨家也教人要“兼爱、非攻”这些。那么庄子认为说,你们提出很多理想很好,但是这种理想到了后代变成一种枷锁,绑在我们的身上,让你动弹不得,要求你遵照某种形式跟教条来做,反而失去了人的真诚的心意,庄子他是在这一方面批判得非常的严厉。。 最好的txt下载网

庄子何许人也(5)
主持人:那么为什么司马迁写庄子就用这么一点点的笔墨,是不是因为司马迁更加偏向于儒家,而庄子的文章看上去显得似乎和儒家有一点点的对立,既然对立,我司马迁喜欢儒家,那我自然要少给你庄子写点,是不是也有这个原因?
  傅佩荣:对,你说的也有可能。因为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儒家传授《易经》的传统里面,他是当时的代表,他们司马家等于是孔子的学生传《易经》一路下来的。另一方面,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有很强烈的使命感,希望能够把善恶的报应这些都设法写出来。他写到庄子时,会觉得,被庄子一搅和,什么善恶报应都变得很模糊了,甚至变成没有什么。这是第一点。第二,我们可以换个方式来看,庄子常常用孔子作为他书中的角色,庄子也承认,他说他喜欢用三种笔法,第一个叫寓言,像大鹏鸟,这就是寓言;第二种叫做重言,借重古人的话,要借重古人的话,说出来一定要让别人都知道是谁,那么孔子最适合了。
  主持人:那当然,经常打着孔老夫子的旗号,那叫“古人云”、“子曰”或者“夫子曰”,那招牌很厉害的。
  傅佩荣:对。第三种叫做卮言,卮就是漏斗一样的,随需应变,庄子是用三种方式来表达他的思想。他也承认自己说的话,都是随意说说,不要在意。因为道家有个特色,如果你掌握到整体的智慧,就跟后来的禅宗一样,随说随扫,说完了之后,就扫掉了,你不要执著。就好比是开玩笑,但里面有深意。
  主持人:懂得不懂得就看你自己了。我想就庄子和儒家之间这个矛盾,提一个想法。儒家叫孔孟之道,道家叫老庄之道,老子和孔子他们基本上生活在同一个时代——春秋时期,而且孔子是曾经见过老子的,向他去问礼,而且见过他之后,几天说不出话来。到了庄子的时候,另外一位伟大的儒家代表人物就是孟子,他们也基本上在同一个时代——战国时代,比老子、孔子他们晚了大概二百年,那么庄子和孟子属同一个时代,他们两个人有没有见过面呢?
  傅佩荣:显然没有。
  主持人:没有?
  傅佩荣:《孟子》的第一篇就是《梁惠王篇》,孟子见梁惠王;在《庄子》里面提到,庄子的好朋友惠施就做过梁惠王的宰相,等于他们是同一个时代的人。他们住的地方也隔不远。但是古代媒体不发达,两个人恐怕没有办法互相沟通。因为儒家有一个原则,叫做“道不同不相为谋”,这是孔子的话,所以孟子对于像庄子这样的人,他肯定是没有什么兴趣的。因为他要带着学生们周游列国,想要为国君所用,来造福百姓;但庄子是一个人笑傲山林,然后自己过苦日子,毫不在乎,跟孟子可以说是,没有见到面,见到面恐怕也没有话说。
  主持人:刚才说的可能是,孟子不一定想去见庄子,没有这个欲望,但是我在想,庄子是不是也不太想去见孟子?因为在他的笔端,好像常常嘲笑、挖苦儒者,譬如说有一个故事,叫“儒者盗墓”,这个故事其实就是后来成语“诗礼发冢”的出处,是记在《庄子·外物》当中的,这个故事您一定也很了解。
  傅佩荣:是的,你所说的“诗礼发冢”,“诗”是《诗经》,“礼”是《礼记》,“发冢”,就是挖掘坟墓。这个故事当然是庄子自己编的,非常挖苦。他说,大儒生在上面,“有事弟子服其劳”,小儒生就去底下挖了。大儒生问说,太阳快出来了,到底挖得怎么样了?小儒生在里面说,衣裳、裙子还没有拉下来,口中还含着一颗珠子。大儒生说,青青的麦穗长在山坡上,活着不知道做好事,死了之后,嘴巴含珠子干什么(原文: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你要记得,拉他的头发,压住他的下巴,慢慢地用铁锤把他撬开,不要伤害到口中的珠子。你看,在这个时候还引用《诗经》来一唱一和,然后做的是那种勾当,庄子这个挖苦,可以说是到极点了。
  主持人:庄子对儒家的意见,要是被同时代的孟子听说的话,那不气吗?
  傅佩荣: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