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台下张火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台上台下张火丁- 第2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以感受到张火丁从师父赵荣琛身上得到的赵氏程派的精髓,同时,还可以看到火丁自己的创作心得,非常好。我与赵荣琛先生是老朋友,对火丁的成长道路很了解。赵先生生前经常夸赞火丁,认为她不仅从身体条件、个人气质方面非常适合学习程派,而且火丁踏实努力、虚心好学,这在现在是很难得的优秀品质,我对火丁寄予厚望。火丁找到了好师父,荣琛也遇到了好学生。希望火丁今后能继续向其他的高明的艺术学习,不断完善自己,创造出更好的成绩,不辜负荣琛的期望。
  京剧大师程砚秋的三子程永江充分肯定了张火丁在继承程派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并对她的未来寄予殷切期望。他在文中谈到:
  通过观看这次专场演出,我对火丁的艺术有了进一步了解,看到程派后继有人,对我们也是个激励,感到非常高兴。火丁很年轻,学习非常刻苦,看得出,她肯定请教了新艳秋、李蔷华等先生,下了功夫。她的念白相当有功夫,唱得也很好,尤其是尺寸掌握得非常恰当。昆曲的表演也不错。前些日子,与王吟秋先生通话,他说,现在年轻演员比较浮躁,追求短期效果,是个通病。从火丁身上一点也看不到这些毛病。她是有理想,有奋斗目标的。火丁很有发展前途,前面的路还很长,还要多下功夫。程派艺术,艺如其人。我父亲的为人,用陈叔通老的话说,就是两个字:刚正,但他的刚正是外柔内刚。他喜爱武术,有侠士风骨。他与许多武术界人士交朋友,特别钟爱太极。他把武术化入演出中,程腔是圆的,像太极,柔中带刚。学程派不仅要研究艺术,也要研究人。希望火丁能深入研究程派艺术的精髓,不断进步。火丁在昆曲方面还可以再下功夫,可以向北昆、南昆的老艺人多学几出昆曲戏。

十九  专场演出轰动京城(5)
著名戏曲评论家朱文相期待张火丁能成为弄潮儿,在艺术上能独创一格,他在文中说道:
  看了张火丁的专场演出,不禁忆起戏曲研究家王季思教授的诗句“生命有限亦无限,历史无情还有情;薪尽火传光不绝,长留青眼看春星”,且由“薪传”而想到“心传”。综观戏曲史,好角儿既是衣钵薪传的佼佼者,更是法门心传的弄潮儿。火丁是佼佼者,因为由“薪传”而观之,她做到了“守格”和“变格”,所谓“守格”即专宗而精到。她学演的《锁麟囊》等,得赵荣琛先生等之真传,唱出程腔之三昧:声美、情美、韵美。而其韵味之美,在程门再传弟子中,更属上乘。火丁的艺术感觉特别好,这充分体现在手、眼、身、法、步的节奏感上。而节奏感从审美功能的本质上看,是一种韵律感。韵律美,恰是程派艺术之精髓。戏曲表演艺术贵在一个“合”字,只有演员自身“四功五法”的运用,达于浑圆融合之境,才能产生韵律美。所谓“变格”,即师法以尝新。从火丁改皮黄以歌之的《秋江》和移植自粤剧《祥林嫂》之一折的《绝路问苍天》,可以看到他由戏路到行当的锐意开拓。根据自己的条件,师法而不泥迹,尝新而不逾矩,从剧场效果看,老观众是认可的,新观众也是欢迎的。
  我希望火丁还能成为弄潮儿。因为由“心传”而观之,她有潜力做到“悟是破格”——“面壁”图“破壁”;“化中创格”——独创成一格。这个心传之法门,就是提升到创造意识和创作方法的层次,择善而从以补短,适合者取以扬长。比如四大名旦的历史贡献之一,是使男旦更具女性的阴柔美。但由于生理或年岁的局限,也不免有时会露出男相。女演员学演时则不能全盘照搬。像《锁麟囊》中,薛湘灵因发水与亲人冲散的下场;上楼找球,猛然见到锁麟囊的惊诧;火丁的两个亮相,似有男相之痕。实际上,女旦学男旦应该有个先由女变男,再由男变女的摹习、分析、筛选、融化的过程。另外,戏曲表演要求意象之真与程式之美的和谐统一。青年演员传承剧目,往往重美轻真。由于这些历经前辈千锤百炼,精雕细刻,程式美几乎达于极致,所以学演者必须在外部形式上狠下功夫;但若不在内在的意象之真上充分体验和想象,从而进行再创造的话,就会令观者有貌合神离之感。青年演员演新编戏,又往往重真轻美。由于从无到有,全是自己凭体验和想象去创造角色,故注重了真实感,则顾不上形式美。像火丁饰祥林嫂的台步以及掩面哭泣的手势等,都有进一步寻求程式美化之必要,当然,要有一个在实践中磨炼的过程,这也许是吹毛求疵了。
  对于如何继承和发展流派艺术,著名戏剧评论家涂沛谈了自己的看法,他在文中说道:

十九  专场演出轰动京城(6)
看火丁,论师承,不难看出她与赵荣琛老师在学习程派艺术上的不同途径。赵老师是先探索后规范;火丁却是先规范而后探索。赵荣琛先生在接受程先生面授之前,时值抗日战争期间,时师徒远隔南北,有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函授教学过程,那时没有录像可供参照,只能凭借程先生的书信指点和聆听唱片,至于动作身段则需要学者的“意会”和悉心揣摩,自然不能如程先生一模一样,赵荣琛先生曾说:“函授无论如何不如面授,但有其好处,它可以打掉不动脑筋,处处模仿步步跟着老师走的懒汉思想,逼着我开动脑筋,仔细琢磨,寻求规律和奥妙。”蕴含着学者的创造意味。火丁与乃师相反,是先规范地学习了程派的诸多剧目,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掌握程派艺术规律性,当赵老师辞世后再进入探索阶段,只是她的条件优于老师,她有许多录音、录像可资借鉴,尤其是进而为赵老师和师祖程先生音配像之后,再次深入体会程派艺术的三味,领悟先辈艺术处理的匠心,更是潜移默化了。自然,她的表演也不尽同于赵老师,人们并没有指责她不是“程派”。此次专场演出的《锁麟囊》、《春闺梦》受到热烈欢迎,即是很好的证明。
  看火丁演出,引发人们再次对如何传承流派有所思考:流派戏的上演,绝不是机械的重复。剧目重复,角色出新,新的体验有新的体现、新的适应。关键是演员的思想不会只停留在一点上,对角色的新认识,总会从表演的技术和节奏上有所变化,表演形式没变,但有新的神情气魄,使角色有了新的生命力。这一点也正是程先生生前所希冀的,先生生前最反感亦步亦趋,“千万不要死学我”正是先生对后学者的谆谆告诫,如果只有封闭式的稳定,不吸纳新的艺术因素,那是很难提高的。这是火丁所应铭记的。归结起来一句话:得其神髓,扬其精义。
  火丁为今后的艺术道路打下了坚实基础,但却并不意味着坦途,因为她必须面对而且适应观众审美层次上的差异性,有些观众要从程派悲剧中获取激情;有些观众要求驱物显技的功法美;更有些被吸引来的新一代观众长于思考,他们要求性格塑造,观众的多层次性,要求火丁把激情、性格、技艺统一起来,达到纵横处最精严地塑造人物的新高度。此次专场演出,实是火丁检阅自己的一个举措,是里程碑,不是终点站。我深信她会以前贤名言作为座右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中国戏剧》1999年第8期上发表了署名罗松的文章,题目是“张火丁戏如其人”。文章全面评述了张火丁专场演出的四出戏,特地对张火丁的创作情况一一作了介绍,并对她的艺术和人格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国京剧》1999年第4期的封二刊登了由金梅摄影的张火丁生活照,称张火丁为“当代京剧名家”。《梨园周刊》称张火丁为“程派青年艺术家”,把张火丁提到“家”的位置,并非是溢美之词。因为通过她的专场演出中所表现出的艺术功力,已经有了“质”的飞跃,达到了艺术家的境界。
  张火丁的专场演出之后,出现了“火丁热”,产生了轰动效应。面对如潮的好评,张火丁的头脑很清醒,在成功和鲜花面前,没有沾沾自喜,忘乎所以,而是在成功中找不足。这对于一位年仅28岁的青年艺术家来说是难能可贵的。张火丁深谙艺无止境这个道理,尤其是在博大精深的京剧艺术殿堂里,一名演员只有穷尽毕生精力,才能有所造诣,有所建树。
  

二十  古城西安『摘梅花』(1)
张火丁和她的先师一样,远离名缰利锁。她的艺术坐标是—把精美的艺术奉献给观众。师祖程砚秋的名言『艺术要靠观众给分』成为张火丁从艺的座右铭。
  “艺术要靠观众给分”
  张火丁的第二次专场演出火爆京城,获得空前成功。这次专场演出使张火丁进一步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一名演员只有得到观众的认可和青睐,才是最大的成功。获奖对于一名演员固然十分重要,而向大众奉献精美的艺术比获奖更加重要。有一次张火丁在与武丑泰斗张春华聊天时,老人家在谈到评奖时,曾颇有感慨地说,金杯银杯,不如观众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观众夸奖。啥奖最好?人民奖最好!观众奖最好!张春华的这段话讲得太精辟了!说到了张火丁的心坎上。对于是否获奖,张火丁看得并不重要,她的态度是得之安然,失之坦然。张火丁认为,对于一名演员来说,奖杯的多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观众心目中是否有分量。
  美国林肯艺术中心所设立的“亚洲杰出艺人奖”,是一项颇具影响力的大奖。我国只有张君秋、梅葆玖、叶少兰等为数不多的艺术家获得此项大奖。张火丁于2006年和2007年两次有机会获得这项大奖,但她都因为有演出而婉拒了(这项大奖须亲自前去领取才能获得)。一次她要准备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个人演唱会,她为了集中精力为观众奉献一场精美的艺术盛宴,而放弃了去美国领奖;一次是为了北展剧场的两场演出,张火丁为了向戏迷奉献精美艺术,再次放弃了领奖的机会。其实,在这两次演出前夕,张火丁还可以抽出时间去领奖,但时间相对要紧张一点,这样会影响自己的演出状态和演出质量。因此,张火丁为了对戏迷负责,为了有充分的时间作好演出前的准备,她还是放弃了领奖的机会。由此不难看出,在戏迷和荣誉这个天平上,张火丁更看重戏迷。为了戏迷,她可以舍弃荣誉。这是张火丁人生理念和艺术理念的生动体现,同时也说明,戏迷和艺术在张火丁心目中的分量是最重的。
  写到这里,笔者想起伟大的科学家居里夫人对待荣誉的一个小故事。一天,居里夫人的一个女朋友到她家作客,忽然看到她的小女儿正在玩英国皇家协会刚刚奖给居里夫人的一枚金质奖章,不禁大吃一惊,忙问:“居里夫人,现在能够得到一枚英国皇家协会的奖章,这是极高的荣誉,你怎么能给孩子玩呢?”居里夫人笑了笑说:“我是想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守着它,否则就将一事无成。”居里夫人的荣誉观很耐人寻味。荣誉有时可作为成功的象征,但一个人一旦为了荣誉去奋斗,他的人生境界就显得狭小了。

二十  古城西安『摘梅花』(2)
京剧大师程砚秋一生刚直不阿,从不运用“非常手段”去争名逐利。他常说的一句话是“艺术要靠观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