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台下张火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台上台下张火丁- 第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到时间过得太慢,火车开得太慢。父女俩到了戏校后,第二天,张火丁在父亲和哥哥的陪同下,来到了戏校考试大厅。当时参加复试的有不少家长,熙熙攘攘,很是热闹。在考试中,张火丁发挥得很出色,但终因年龄及种种原因,再次名落孙山,未能跨入戏校大门。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五  坎坷的考戏校之路(2)
1985年7月,张火丁与父亲随筱俊亭剧团巡回演出,由河北沧州南下山东乐陵、宁津、德州等地。到德州时是一个清晨,这天是个阴天,天空灰蒙蒙的。张火丁正在剧团驻地练功,这时父亲过来叫她,当她随父亲回到居住的房间一看,令她意想不到的是,母亲和半年多未见的哥哥来了,不觉又惊又喜。一家人居然能在这里相会。张火千放暑假后回到廊坊,这次陪母亲来德州,顺便来看看父亲和妹妹,更重要的是给火丁带来一个信息:辽宁省锦州市戏校京剧科招生。在母亲未来之前,张火丁已经大略知道了一点信息。当时筱俊亭承包小组中有一位唱老生的演员常云鹏给她透露了这个信息。
  机会来了,张一自然不会错过,他同意女儿去报考。虽然锦州戏校并非理想之选,但考虑到火丁已经14岁了,以后年龄再大就更不好考了。于是,张火丁便请了假,与母亲一同踏上了锦州之旅。
  锦州戏校地处郊区的一个山坡上,校舍和设备一般,其基本条件无法和吉林省戏校相比。但张火丁急于跨进京剧之门,能考进这样一所戏校也可以聊以自慰了。当时火丁与母亲去晚了,学校已经开学了。锦州戏校是为剧团服务的。毕业后分配在当地有关剧团,原则上不招外省学生。
  考试现场在戏校的一个练功室,参加考核的人员有校长、副校长、京剧科的班主任和一位旦角老师,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旁听。张火丁演唱之后,招考老师普遍认为她条件不错。张火丁考试结束后,戏校的领导十分满意,表示立马向市里打报告申请特批指标,让火丁回去听信。
  张火丁对自己的这次锦州之行十分满意,感到这次考试应当不会有什么意外了。回到德州后,火丁将考试情况向父亲一说,父亲很是高兴,也认为很有希望,并鼓励女儿到戏校后一定要认真学习京剧艺术,力争有所造诣。
  在等待消息的两个月中,张火丁感到时间是那么漫长,心里暗暗着急,尤其担心意外的变化。然而,人生有时就是怕什么来什么。两个多月后,张一收到了锦州戏校的来信,内容大致是这样,戏校普遍看好张火丁,一致同意录取她,认为张火丁是个人才,有培养前途。但文化局强调名额已满,劳动部门又不给指标,学校只能表示遗憾了。等来了这样一个结果,是张火丁一家始料不及的。但既然成了这样,难过也无济于事。张火丁也被一次又一次的厄运“磨”得有点木然了。虽然内心十分凄苦,但为了不伤父亲的心,她反而去安慰父亲,表示以后还有机会,再去努力争取。父亲自然理解女儿的心意,他对女儿学京剧的事更加揪心了。
  第三次考戏校,又以失败告终。张火丁有些怨恨命运对自己太不公平了,为什么京剧这个门坎这么难进呢?张火丁满腹惆怅,茫然不知所措。
  一个冒险的抉择
  张火丁学京剧已成为父亲张一心中的块垒,女儿三次考戏校被拒之门外,令这位倔强的男子汉也感到命运对女儿太不公平。这样一位对京剧如此痴迷的人,为何就这么难以迈进这个门坎呢?张一是条硬汉子,他是不会轻易向命运屈服的。一天,张一对妻子说:“咱们属于工薪阶层,将来给儿女留不下什么财产,可帮助孩子实现她的梦想——唱京剧,应是可以办到的。咱们即使倾家荡产,也要帮助火丁实现从事京剧事业的梦想!”看来张一为了女儿的京剧梦,是要破釜沉舟了。张一就是这样一个倔人,一旦认准的事,非一干到底不可。但张一又不是一个盲目蛮干的人,他做事情都是按规律出发,一步一个脚印。当时张一提出一个“四年计划”。当然这个“四年计划”是围绕火丁的京剧梦进行的。当他将这个计划和盘托出之后,全家人以及亲属都吃惊不小。因为这个举动非同寻常,带有一定的风险性。那时张火丁在廊坊市评剧团已经转了正,成了国家正式职工。张一实施计划的第一步就是让女儿辞去公职进京学艺。扔掉了“铁饭碗”,是很冒险的事,万一以后找不到工作咋办?母亲不免为女儿前景有些担忧。
  张一的“四年计划”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或突发奇想,而是经过周密的思考和论证才做出的。张一认为火丁已经15岁了,老在评剧团唱戏,评剧味会越来越浓,对将来学习京剧有较大的影响。坐等机遇是不行了,必须创造机遇。否则火丁的年龄越来越大,会把孩子的前途耽误了,岂不成为终生憾事!所以,张一断然作出决定,进京为火丁请老师学京剧。决心已定,张一便向廊坊市评剧团为女儿提出了辞职申请。这一举动顿时成为剧团的头号新闻,人们议论纷纷:“张一这是老糊涂了,竟然让女儿扔掉了‘铁饭碗’……”剧团领导一听张火丁要辞职,立马给她堵住了退路:张火丁辞职以后可不能再回来!张一既然下了决心让女儿去学京剧,自然也从未想过让女儿再回评剧团。破釜沉舟,背水一战,这样更能激发张火丁去学好京剧。
   。。

六  京剧启蒙老师王兰香(1)
张火丁在评剧团学京剧,属于自学性质。真正入门京剧是在师承王兰香之后。王兰香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赵桐栅的弟子,戏路很宽。张火丁向她学习京剧艺术,经历了一段正规的学艺生活,这为她后来考天津戏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独特的学艺生活
  1986年春节前夕,张一由北京归来,脸上溢满了微笑,凭直觉,张火丁感到家里有喜事了。果不其然,父亲带来了喜讯:女儿进京学习京剧的事联系成功了。张火丁一听就乐了,自己终于可以去学京剧了。张一决定送女儿火丁进京学艺。这天晚上,他找来一辆车将张火丁送到了北京,来到老师王兰香家中。
  当时王兰香居住在北京骡马市大街果子巷内迎春街包头章一号。王兰香时年55岁,虽然年过五旬,但看上去要比她的实际年龄年轻许多。王老师性格温和,待人真诚。张火丁初见王兰香,感到她和蔼可亲,很快便消除了距离感,到这里就如同到了家一样,感到温馨惬意。
  王兰香当年曾在吉林省戏曲学校京剧科任教,专攻青衣花旦,退休后回到了北京。她是张火千武生开蒙老师常长生的夫人。由于火千与常长生的师生关系,张一与常长生也十分熟悉,而且关系很好。常长生退休后回到了北京。当时火千仍在戏校学习。张火丁酷爱京剧,张一鼎力支持女儿学习京剧,令常长生夫妇十分感动。所以,当张一提出女儿来找王兰香学戏时,老两口不仅爽快地答应,而且决定让张火丁在其家中学戏,等她学上几出戏,再去报考戏校,并表示分文不取,义务教戏。这对于痴迷京剧艺术的张火丁是个极大的安慰,也成为她学戏的一种动力。
  王兰香,北京人,自幼入科班学戏,后拜著名京剧表演艺术术家赵桐栅(艺名芙蓉草)为师。王兰香戏路很宽,嗓音和身上的功夫都很到家。当年在北京和平京剧团时,捧四小名旦之一的毛世来唱戏,后随毛世来来到长春,曾在吉林省京剧团从艺。王兰香还曾陪京剧名家王玉容、梁小兰同台演过多年戏。王兰香有时自谦地说:“我一直是二三路,净陪好角演戏了。”王兰香的教学也十分出色,她在吉林省戏校教的学生都是高材生,成才率特别高。她教戏认真,方法得当,而且要求又严格。对于这一点张火丁有切身体会。当时虽然在她家中学戏,但王兰香安排的课程和戏校一模一样。
  能跟王兰香学戏,张火丁真是太幸运了。那时张火丁每天早晨六点起床,王兰香便带她去陶然亭公园喊嗓子,每天必须坚持一个小时;然后在公园广场练基本功,跑圆场、马趟子等。基本功主要是由常长生先生教授。每天上课的时间是上午九时至十一时。王兰香教给火丁的第一出戏是花旦戏《卖水》。上午两个小时学习唱腔,地点在王兰香的卧室。家里一旦来了客人,都是由常长生接待,从未打扰王兰香授课。王兰香说戏全用的是自己在戏校教学的语言,如上课下课等。她在教戏时也如正规课堂一样,气氛很严肃。王兰香当时这样给火丁授课,也多半是为火丁将来上戏校作准备的。让她早一点体验到戏校的氛围,将来一旦上戏校,她就会尽快适应那里的环境,看来王兰香真是用心良苦。

六  京剧启蒙老师王兰香(2)
上午十一时下课了,张火丁便与老师一起做午饭,自然是打个下手,帮助洗洗菜,淘淘米什么的,有时也出去买菜。老师叫自己去干啥,她就去干啥,很勤快,又很听话,深得老师的喜爱,把她当成自己的亲闺女看待。
  常长生夫妇每天有午睡的习惯。此时张火丁便在客厅背诵上午所学的内容。下午三时,王兰香开始授课。主要是说上午所学的唱词中所用的身段。因房间小,施展不开,王兰香便带她去院里上课。这是一所标准的北京四合院,院内其他住户此时都去上班了,很肃静。王兰香让火丁跑圆场,她坐在一旁加以指点,一下午不知要反复练习多少次,有时火丁感到腰酸背疼,但她硬是咬牙坚持,从不在老师面前表现出来。
  晚饭后,常长生夫妇在客厅里看电视,张火丁便在王老师的卧室复习一天中所学的内容。其实,作为一位15岁的少女,不是不愿看电视,也不是老师不让她看电视,主要是怕浪费时光,自己来学戏的时间十分宝贵,必须珍惜时间,严于律己,自我加压,尽快把戏学出来。
  常长生夫妇的生活是很有规律的。每晚十点钟,他们便准时就寝。这时张火丁便睡在客厅里的沙发上,躺下后很快便进入梦乡。这一天的学戏和练功,使这位15岁的小姑娘感到身心俱疲。就这样,日复一日,在这种很有规律的学戏生活中,张火丁在向京剧艺术殿堂发起冲击。15岁,毕竟还是个孩子,尤其是个女孩子,难免会想家,有时想起父母来不免会偷偷地掉眼泪。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张火丁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尤其是常长生夫妇待她如同亲生女儿一般,使她在这里沐浴到了亲情和关爱。她将这里作为自己第二个家了。那时,张一每隔半个月来看望女儿一次,每次父亲走时,张火丁的心里都是酸酸的,勉强忍住了泪水,总是装作很高兴的样子。其实父亲也十分理解女儿,每次来看望她时,都要说上一些安慰和鼓励的话,让女儿那颗略显孤独的心得以平和下来。
  4月初的京城乍暖还寒,气温仍然很低。有一次,张一来北京看望女儿,在常长生家吃了晚餐。常长生一看天晚了,就说:“老张,天已经黑了,你回去可能也没有车了,今晚你就睡这儿吧!我给你重支张沙发。”这时张一也知道没有回去的车了,但他这个人很自觉,总是为别人着想,心想,自己的女儿在这里吃住,就够麻烦人家的了。我说什么也不能再给人家添麻烦了。于是老张说道:“常老师,我回去还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