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庄子借智慧》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向庄子借智慧- 第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些小东西(庄子用“虫”来描写)也懂得飞行的绝技啊!要飞到处可以飞,何必升到九万里,再往南方飞去呢?
  在古人的观念中,南方是代表太阳的光明地区。《易经》上说“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是说他面向南方,可以光明正大治理百姓。就一般的鸟来说,南方或北方未必有什么特定含意,如“螳螂捕蝉”中的怪鹊,是从南方飞来的;又如庄子告诉惠施的“鹓”比喻,也说是由南海飞向北海的。但是在“大鹏南飞”寓言中,既然先谈到由鲲变鹏,又谈到大鹏高飞,那么它“飞向南方”自然引人深思了。
  人的生命必须先求减少物质上的束缚,再逐渐化解精神上的束缚,才有可能高飞远引。这时若无特定的方向,前面各项修炼步骤就可能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所谓“方向”,可以理解为精神的家乡。一个人生于何时,成长于何处,并非自己所能决定;他对自己的家庭背景、受教育过程、所交往的朋友、所加入的行业,也有相当大的不由自主的成分。他唯一可以自由选择的,是自己的精神家园。
  人生不能没有方向,这方向最好是精神上的追求,并得益于古人智慧的滋养。找到了这样的方向,人生就会焕发出惊人的光彩。
  在庄子看来,只有老子可以称为“古之博大真人”。他自己呢?当然更有一番妙境:“思想充实而难以穷究,在上与造物者同游,在下与超脱生死、忘怀始终的人做朋友。”这是一种幻觉吗?或者,这是人类精神所能抵达的至美之境?
  

1。太仓稊米
这是《庄子·秋水》里的故事:
  秋天的雨水随着季节来临,千百条溪流一起注入黄河,河面水流顿时宽阔起来,使两岸及沙洲之间远远望去,连对面是牛是马都无法分辨。于是黄河之神河伯得意洋洋,以为天下所有的美好全在自己身上了。他顺着水流向东而行,到了北海,朝东边看过去,却看不到水的尽头。这时河伯才改变原先得意的脸色,望着海洋,对北海之神海若感叹说:“俗话说:听了一些道理就以为没人比得上自己。这就是在说我了。而且我曾经听人鄙薄孔子的见识而轻视伯夷的义行,起初我不相信;现在总算目睹了你的难以穷尽的广大,我要是不到你这里来就糟了,将永远被有道之士看笑话了。”
  在上述寓言中,河伯原先的得意是可以理解的,连古人二点零的视力都看不清彼岸站着的是牛还是马,谁曾见过内陆有这么大的河呢?等到他面对海若时,发现大海连对岸都看不见,立即觉悟自己其实非常渺小,于是改变态度向海若坦承自己的幼稚无知。河伯的表现已经值得肯定了。他在推崇海若的广大时,联想到孔子与伯夷,认为自己应该同时化解世俗对知识与行为的判断。谁的学问好,谁的德行高,这些都是相对的标准所形成的判断,正如有了河岸才可衡量河的宽度。若是一望无际,又何从斤斤计较谁优谁劣?
  河伯接受现实,认为海若才称得上大。海若会不会像河伯一样自鸣得意呢?他说:“井底之蛙不可以同它谈海,因为它受到空间的拘束;夏天的虫不可以同它谈冰,因为它受到时间的限制;褊狭之士不可以同他谈道,因为他受到礼俗的束缚。现在你离开河流看到了大海,总算知道自己的丑陋,这才可以同你谈谈大道的条理啊!”
  世间有多少人可以摆脱“井蛙、夏虫、曲士”的处境呢?海若最可贵的一点,就是明白自己也是渺小的存在。所以,从这一段话开始,他无异于庄子的化身,讲出许多大道理。
  关键的语句出现了。海若说:“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好像小石头、小树木存在于大山之中。这么渺小的存在,又怎么会以为自己了不起!这样算起来,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是像蚂蚁洞存在于大湖泊中吗?中国存在于四海之内,不是像小米粒存在于大谷仓里吗?”
  “太仓稊米”的典故就出于此处。当时庄子所说的“太仓”还只是指“四海”而言,若是真的摆在宇宙中来看,整个地球也不过是个小黑点啊!
  后续讨论越来越深刻。譬如,既然如此,我能否就此分辨大与小?不能,因为大之外还有更大,小之内还有更小,这两个方向都是无穷的,所以无从作任何判断。
  大与小是相对的,更重要的是,对于一物贵贱的评价也是相对的。大小可以就外貌作浅显而粗疏的判断,虽然这种判断不精确,还不失为有些用处。譬如你要载运货物,必须知道大船可以在黄河上航行,而不能在小溪中前进。至于贵贱的评估,则复杂多了。庄子说:“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
  花若可以说话,会肯定自己最美;但是小草会觉得自己丑吗?大树会觉得自己色彩单调吗?白云会认为自己没有恒性吗?推而至于动物世界,再到人类的众多族群、众多社团,试问哪一个不是“以自己为贵而互相贱视”?
  在此,庄子提出《秋水》一文的核心观念,也是道家的主要思想:“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从道的立场来看,万物没有贵贱之分。这种“一往平等”的观点,使万物可以安分知足,而悟道者也不妨由此欣赏万物自身的美妙了。
   txt小说上传分享

2。物无贵贱
美国作家梭罗(H.D.Thoreau,1817—1862)写过《瓦尔登湖》一书,描写他独自一人在湖边住了两年两个月的心得。
  作为哈佛大学哲学系的毕业生,他想按照智慧的启示,过一种简单、独立、大方、自在的生活。一个人想活下去,所需要的并不多;但是想活得有意义,就须仔细琢磨了。他说:“人在泥土里生了根,之后为什么不能向天空伸展呢?”只要活得下去,就应该提升心智与精神,向上仰望,寻求更高的觉悟。
  梭罗独居于湖畔,自然受到附近农民的注意。有时候他去农庄买些物品,别人难免表示关心,问他说:“你一人住在那儿,一定很寂寞,想要与人们接近一下吧?特别是遇到下雨的白天或夜晚。”
  梭罗说他这时只想这样回答:“我们居住的整个地球,在宇宙中不过是个黑点。你想象一下,它上面两个相隔最远的人,又能距离多远呢?为什么我会觉得寂寞?”谈到这里,我们很自然地会联想到庄子“太仓稊米”的比喻。事实上,庄子不但认为中国在四海之内,像是一粒米;他后来又说:“天地就像一粒米。”
  梭罗又引申出什么观点呢?先说“寂寞”吧。他说:“使一个人与人群隔开而感到寂寞的,是怎样的一种空间呢?我已经发现了,无论两条腿怎样努力,也不能使两个心灵更为接近。”如果两个人观念不同或缺乏默契,那么就算同处一室天天见面,也无助于化解寂寞啊!
  其次,我们何不回归大自然,就一切生命的原来面貌加以欣赏呢?当你发现天地像一粒米那么小,那么同处于这粒米上面的万物又何必再分什么贵贱高低或美丑好坏呢?梭罗全书最精彩的地方即是他对小生物的赞美。
  他说:“野公鸡在树上啼叫,嘹亮而尖锐的声音,数里之外都能听到,大地为之震荡。这可以使全国都警戒起来。……它永远健康,嗓子永远嘹亮,精神从未懈怠过。”“黄昏中,远方的地平线上有些牛在叫,声音传到林中听起来很甜美,旋律也优雅,起先我以为是游唱诗人的歌喉……说到最后,都是大自然的声音啊!”“一只赤松鼠跑向雪地,像一张叶子似的给风溜溜地吹过来了;一忽儿它向这个方向跑了几步……一忽儿它向那个方向跑了几步,但每一次总不超出半竿之遥;接着突然间做了一个滑稽的表情停了步,翻了一个优雅的跟斗,仿佛全宇宙的眼睛都在看着它──因为一只松鼠的行动,即使在森林最深最寂寞的地方,也像舞女一样,似乎总是有着观众在场的。”
  再看这一段:“有一次一只麻雀,在我锄地园圃中之时,飞到我肩上来停落。当时我觉得,我可以佩戴任何肩章,却都比不上这一次的光荣。”
  梭罗由于敞开了心胸,不再从人的狭隘观点去看待万物,所以发现了每一样东西的妙趣。
  那么,梭罗对于人类本身又有何种评价呢?他之所以独居湖边,就是想要看看自己能否只靠最少的资源生活下去,同时也显示了他对于当时一般社会风气的厌恶,于是离他最近的邻居也在一英里之外。他说:“唯有站在甘贫乐苦这有利的地位上,我们才能成为无私的、聪明的观察者,可以观察人生。在奢侈生活中,无论农业、商业、文学或艺术的果实,都是多余的。”“近来哲学教授满天飞,哲学家却一个也没有。”
  当庄子借海若之口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时,他所想的除了万物没有贵贱之分以外,也包括对人类社会的各种价值观要作同情的理解,所以他会说,尧与桀都肯定自己而否定对方。换言之,道家连这一点也要超越,这其中应该还有不少值得深究的地方。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3。敞开胸怀
学习庄子思想,必须要像佛学里的“上下双回向”一样,先往上超升,摆脱物质欲望、世间名利、价值观念的束缚;然后往下回到现实生活,在各种处境中怡然自得。如果只知上回向,看到世间的烦恼与痛苦就避之惟恐不及,那就无异于消极的遁世主义,终身隐居山上,当然也不必留下任何著作了。
  庄子的可贵,在于他能向上也能向下,言行表现与人无争也无怨,内心却不受任何拘限,可以随遇而安。在西方可以找到类似的例子。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非常推崇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B.Spinoza,1632—1677),说他“生活简朴,思想高贵”。斯宾诺莎成名之后,德国海德堡大学致函聘请他担任讲座教授,他想了一会儿,说:“我现在的生活已经不错了,为什么要改变它呢?”委婉拒绝了邀请。
  《秋水》篇在说明“物无贵贱”之后,进而指出,万物不是真的没有贵贱之分,而是要依时机而定,这在人间特别明显。譬如:“尧与舜因为禅让而传承帝位,燕王哙与子之却因为禅让而导致亡国;商汤、周武王靠争夺而称王,楚国白公却因争夺而死亡。由此看来,争夺与禅让的礼制,尧与桀的所为,是贵是贱要靠时机,不可一成不变。”世间的情况确实如此,不能变通无异于自绝生路。判断如何变通,则需要丰富的知识,再加上超然的觉悟,不然即使知道该怎么做,也未必做得到。
  再进一步观察万物,会发现一物之“贵贱”要依“器用、技能、本性”而定。譬如:“栋梁可以冲撞城门,却不可以堵塞小洞,这是因为器用不同。”“骐骥骅骝这样的良马可以一日奔驰千里,但是捕捉老鼠的本事不如野猫与黄鼠狼,这是因为技能不同。”“猫头鹰晚上能抓跳蚤,看清毫毛,但是大白天张着眼睛也看不到山丘,这是因为本性不同。”
  这段话应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上,也有一些启发。譬如,我们可以调整上述三个条件的顺序,在培养青少年时,先考虑:一、他天生的“本性”适合从事何种专业的学习?二、他习得的“技能”可以在什么行业得到发挥的机会?三、他具备的“器用”可以在什么地方施展开来?虽说“天生我才必有用”,但问题在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