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花》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散花- 第40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次成果硕大的研究
这是中国首次民间美术分类的研讨会。分类是学科研究的根本,是构筑百尺高楼的基础,但民艺界一直缺乏一种通用的规范的分类法,这一领域的学术著作就难免芜杂与缭乱。应该说,今天这个研讨会有些姗姗来迟了。
  同时,它又是及时的。在当前对民间文化大规模的田野调查与案头整理中,急需一种便捷、科学、标准化的分类法,从而使其成果我们的文化遗产井然有序。
  无论在纯学术的建设上,还是工具性的应用上,分类法都是必需研究的、不能回避的。这样,本次研讨会便感到一种压力。
  有压力就有学术责任,没压力便会陷入空谈。然而,本次研讨会却意外地、出色地走出了一大步,即在各抒己见的基础上,摸索出一种具有应用性的可行性的分类法。即从张道一先生的“二法”入手,进而多级分类的方法。这一点在书中“发言摘要”的“总结部分”有详细的阐述。
  在本次会议之前,学者们在分类上一直是各行其是,在分类理论上长期处于模糊状态,但在本次研讨会中却找到一个共同认可的方法,这是极为难能可贵的。应该说,这表现了与会学者学术功力之高深,还有一种学术上可贵的合作精神。因此说,本次研讨会在学术上获得了重要的突破。它为民艺学的建设和民间文化的田野普查、整理和保护做出贡献。我们的理论支持了田野,支持了时代。
  由于,本次研讨会的论文和发言摘要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故编成书,为砌垒民艺学大厦奉上一块砖石吧。
  且为序。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民间美术分类研讨会”论文集《鉴别草根》序)
  

永远的意与诗情
大平是我的好友,也是我钦佩的摄影艺术家。我与他结识至少廿年。那时他以人物*著称于世。好像一次评选全国十大青年摄影家时,他名列十一,仅差寸步而失之交臂。但在我心中,他已是当代摄影家中的头排。不知是他刻意于纯情的女人形象,还是这些形象都被他的暗箱加工了反正他作品的女子全是青春、姣好、纯洁、透彻而明亮。尽管摄影是一种忠实于客观的艺术,但是大平告诉我们,摄影既非复制生活,也不被动于形象,在灵性的食指按下快门的一瞬,他能从对象身上选择而提炼自己最欣赏的神情。因此,他也在作品里表达出自己主观的气质与风格。
  这就是大平的摄影特有的高雅、宁静和如一般的美。
  他的人物作品充满意,他的风景作品富于诗情。他的风景一如他的人物纯净与平和,含蓄和隽永。在充满喧嚣而恶俗的商业美人照的今天,大平的镜头为我们保留着一片清新又美丽的净土。
  艺术之外大平又是重情义的人。在我焦灼于现代化城市改造对历史记忆的破坏时,大平是我的知己和强有力的支持者。他邀集好友帮助我将近百年天津城市诸多历史形象保留下来。当然这正表达了一位真正的摄影家所具有的文化眼光与文化情怀。
  当这部收集了大平多年创作的精品集即将问世之时,我写下数言,以表情谊。同时也感到一种荣光,因为我深信这些摄影艺术的珍品一定都是传世之作,愿我这些话长久地与大平的艺术相伴。
  是为序。
  (《李大平摄影集》序)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神交左川
左川是漫界的大家。
  漫是幅上最小型的绘。左川何以凭此成为大家?
  首先,他凭仗着漫的优势。漫如针芒,虽小巧而锐利,能够针砭邪恶,触醒麻木,刺中社会深层的病灶与种种弊端;漫又如搔痒的手指,撩拨笑意,带来轻松。左川从漫这些本质出发,观察生活,发现题材,于是那些平冗的繁琐的日常生活在左川的手中,倏然全转化为辛辣的讽刺和令人忍俊不禁的笑料了,而且处处体现着家独有的睿智与富于才气的发现力。看左川的时,我常常会想,做一位漫家多好,他们的生活态度那么达观,那么清醒,那么幽默!
  左川给我另一个鲜明的印象,是他绘的语言与形式的丰富。钢笔、国、版、水彩、装饰等多种绘的元素,由他随手拿来,随意而用。他的漫因之斑斓多姿,同时又全都融入他那种强烈的简洁明快的个人风格之中。
  左川与我是同辈人,又同在一个城市生活。平时各忙各的,不常见面,但天天看报,看图书,眼睛和心常常与他他的作品打交道。和一位艺术家结交,最重要的是与其作品神交。我相信,我是和左川神交了几十年的朋友,并以有这样一位有才气的漫大家为同乡、为朋友而尤感荣幸。如今,他这部遴选自数十年来的创作的精华刊印出版,令我分外高兴。当然,也使广大观者高兴,因为神交左川者大有人在啊。
  且为序。
  (《左川漫集》序)
   。 想看书来

活着的遗产(1)
关于民间文化传承人的调查与认定
  一
  人类一边前进,一边把它创造的精神财富留在遗产里。这种遗产就是文化遗产。文化遗产的存在形态极其丰富和繁复,当代人共同认定的区分方式是分为两大类,即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是物质性的、静态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以物为载体的,它首要的价值是对远去的历史文化做确凿的见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非物质的、无形的、活态的,以人为载体的,它依靠人的口传心授而世代相传,因此它是活着的历史,也是我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自觉地传承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就是传承人。他们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角。在人类尚没有“文化遗产”的概念之时,广大民间各种世代相传的文化中,唱主角的也是这些传承人。他们就是数千年来一直活跃在民间的歌手、乐师、工、舞者、戏人、武师、绣娘、说书人、各类高明的工匠以及各种民俗的主持者与祭师。这是一种智慧超群者,才华在身,技艺高超,担负着民间众生的文化生活和生活文化。黄土地上灿烂的文明集萃般地表现在他们身上,并靠着他们代代相传。有的一传数百年,有的延续上千年。这样,他们的身上就承载着大量的历史信息。特别是这些传承人自觉而严格地恪守着文化传统的种种规范与程式,所以往往他们的一个姿态、一种腔调、一些手法直通着远古。常常使我们穿越时光,置身于这一文化古朴的源头里,所以我们称民间文化为历史的“活化石”。
  传承人所传承的不仅是智慧、技艺和审美,更重要的是一代代先人们的生命情感,它叫我们直接、真切和活生生地感知到古老而未泯的灵魂。这是一种用生命相传的文化,一种生命文化,它的意义是物质文化遗产不能替代的。
  有史以来,中华大地的民间文化就是凭仗着千千万万、无以数计的传承人的传衍。它们像无数雨丝般的线索,闪闪烁烁,延绵不断。如果其中一条线索断了,一种文化随即消失;如果它们大批地中断,就会大片地消亡。
  二
  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是农耕时代的产物,可是当前人类的文明正由农耕文明向现代的工业和商业文明转型。工业和商业文明要根本性改变人们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民间文化是一种生活文化,它必然首当其冲受到冲击和排斥,一部分被工业文明淘ì掉,一部分被商业文明转化为商品。这是全球性的问题,无论多么古老迷人的文化也得不到豁免权。我们所面临的这种转型又与急转弯式的社会变革紧密相关,工业和商业文明几乎是横向地“杀入”到农耕社会中来。看上去,它更像一种文明的宰割。随着快速进行的乡镇农村的城市化,生活的现代化,先固有的文化便被视为时代的弃物而撇在一边。在人们迟迟没有把农耕文明的创造当做遗产时,它们就已支离破碎,大量地飘失与流散了。
  其中最令人忧虑的是传承人的锐减。其因,或是传承人年事已高甚至离世而去;或是无人承续,后继乏人;或是后人弃农商,进城打工,改换身份等等,都致使传承线索的中断。这是今天我们深感中华大地的文化日渐稀薄甚至空洞的缘故,也是我们要尽快认定和着力保护传承人的根由。
  三
  保护传承人的前提是认定传承人。对传承人全面、细致和快速的普查又是认定的前提。 。 想看书来

活着的遗产(2)
此次展开的对全国五十六个民族的民间文化传承人的普查,得到*的直接支持,定名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调查、认定和命名”。该项目属于中国*持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一项重要与核心的工作,起始于2005年3月,项目对象是杰出的民间文学、艺术和手工技艺传承者三大类。这些传承人应技艺高超、历史悠久、传承有序,并是某一地区特有的民间文化传承人的优秀代表。
  由于这项工作事关对历史的总结与今后的保护与传承,规范性、程序性、严格的学术鉴定和认定是必须遵?的工作则。
  对传承人的调查是正在进行的民间文化遗产抢救性的田野普查中展开的。过近两年的有条不紊的工作,已产生第一批“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凡153项161人,都是过普查发现、申报推荐、专家鉴定、调查核实和网上公示等严格的程序才最终被认定的。他们是中国民间文化各个领域中杰出的传人,是活着的历史精华。传承人得到了国家一级评定标准认定的同时,他们所传承的文化也被认定。中华文化的家底在他们身上被一件件认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目标也被具体地锁定。
  为了使这项关乎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工作得到更确凿的延伸。我们对所有认定的传承人生活的文化背景、地域特征、民俗习惯及其传承史、口述史、技艺过程、艺术特点和代表作,按照统一格式进行进一步的调查与整理,建立完备的档案和数据库,并以图书方式加以表现。本书即是其中的一种。
  四
  必须强调,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至关重要。因为我们对传承人之所知十分有限,对其保护的力度,抵不上它消失的速度。
  在这第一批传人的调查中,就多次遇到过闻讯而去却已人亡艺绝的憾事!特别是这批传人过专家鉴定上网公示是165位,但在公示的过程中已有4位辞世,目前剩下的是161位。超过80岁的18位,年纪最大的纳西族东巴舞者习阿牛(93岁)。
  一旦失去传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不存在了。传人去后,只有遗存。遗产的非物质性就转化为物质性的了,因此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比物质文化遗产脆弱得多,它的关键是传人的脆弱。所以,抢救性的普查、科学认定以及切实有效地保护传承人,才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
  我们留给后人多少非物质文化遗产,就看我们查清、认定和保护住多少杰出的传承人。如果失去传人和传承,这些遗产只有一个归宿,就是一动不动地躺在博物馆,并永远沉默着。
  这是巨大又细致的工作,是不能绕过又十分艰难的工作,并且是必须亲临田野第一线的艰苦工作,但这是我们必须承担的工作。
  这桩至关重要的事刚刚开始,愿更多的人投入其中。
  (《中国民间文化传承人普查名录》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