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皓说新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伍皓说新闻- 第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查,这是支队的日常事务性工作,不值得报新闻。但是现在报纸上这类纯工作性的稿子偏偏还层出不穷。
  7。只见数字不见事例的新闻。这一定是从单位的工作总结中摘出来的统计数字。不要以为数字就代表成绩,一篇稿子里如果出现5个以上的数字,读者很可能要被你绕晕。除了专门的研究者,没有人会去关心一堆枯燥的数字,你这种宣传其实是徒劳的。
  8。没有任何消息来源的新闻。你无法交代清楚你的消息来源,我就有理由怀疑这条新闻是你编造的。非新闻单位的宣传干部写稿往往忽视交代消息源,因为他可能觉得写的是身边事,自己就是消息源,但请记住:读者并不知道你写的就是你本单位的事,署名的时候没有多少媒体会连你的单位名称都给你署上。
  9。时效严重过时的新闻。严格说来,今天发生的事今天报是新闻,隔夜就不是新闻了。但是,几个月前、几年前发生的事,还有人在孜孜不倦写新闻,甚至为此闹出笑话的大有人在。几个月前你采访过的一件事,现在翻出来写新闻,其实你的采访对象在这几个月里说不定已经意外去世了,他还怎么“对记者说”啊?
  10。炒冷饭的新闻。别的媒体已经大报特报过,或者你自己以前都报过不知多少回的新闻,如部队每个月一次的“士兵恳谈会”,如果并无新的发现、新的动态,就不要一报再报了。
  11。吹牛的新闻。扑灭一次山火,本来是一个小火点,部队一去几分钟就搞定了,也要写成战士们冒着生命危险奋不顾身,知情人就会说:“吹牛了。”
  12。形式主义的新闻。虽然推出了新的举措,但这些“新招”并不解决实际问题,只是迎合宣传报道的需要,就不要去写新闻。有的单位有的领导热衷于搞形式主义,媒体如果也助长这种形式主义,那就更让搞形式主义的人头脑发热了。
  13。一味评功摆好的新闻。好人好事应该报,首长领导有方也可以报,但如果把新闻写成肉麻的“马屁文章”,读者肯定反感。
  14。广告新闻。把新闻写得像自吹自擂的广告,或者广告做得像新闻,读者看完以后都会在心里骂:“白花我这么多时间去看,原来是个广告!”
  15。照抄材料的新闻。有些记者离了现成的书面材料就不会写稿,但工作材料往往缺少新闻所需要的感性。照着材料写新闻,会识字、写字的人都会,还要记者做什么!
  16。把常识当新闻的新闻。很多冠以“专家认为”“有识之士指出”的新闻,其实不少讲的都是众所周知的常识,也过于低估读者的认知水平了。你写一篇“森警提醒,山火来了不要顺着火头跑”的新闻,意思就不大,因为这是人人皆知的常识。
  17。伪新闻。伪新闻也许不是记者故意假造的新闻,但是经不起推敲,传播的可能是并不正确的东西,如“耳朵认字”“气功催眠”“清水变油”这类的东西。这一类新闻严格说来也属于假新闻的范畴。
  18。八卦新闻。尽管媒体正在呈现娱乐化的趋势,但一个有追求的记者,又何必把青春和生命浪费在名人明星们的打情骂俏、声色犬马这些事上。名人做出的对社会有益的事、说出的对人有启迪的话报一报也就行了。
  19。空发议论的新闻。没有任何具体的新闻事实,通篇只有说教的新闻,写了也没多少人爱看,白白浪费报纸版面。即使是新闻评论,也要缘事而发。
  20。无实质内容只有领导讲话的会议新闻。如果说党报不能不报同级党委、政府的重要会议,不能不报主要领导同志的讲话,部门和小单位召开的会议、领导在会上讲的话,就别学着大领导那样去报道了。多报些领导们深入基层干的实事、解决的实际问题,更有助于树立贵单位领导的良好形象。
  21。写作一塌糊涂的新闻。进入“快餐文化”时代,办报质量下滑大约已无力回天了,但是希望写稿的同志们还是用点儿心吧,也别对付到通篇读下来不知所云、新闻“五要素”都省了、标题导语也不讲究了,甚至到了文不通字不顺、逻辑不清、语法混乱、错别字连篇的地步。
  我一条一条细细数来,不知不觉就讲了将近3个小时。限于思想水平的局限,还不能穷其所有。新闻报道中究竟还有哪些东西堪称“垃圾新闻”呢?烦请热心的读者们帮助我一一揪将出来吧!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澄清新闻要谨防受人摆布(1)
2007年7月30日  星期一
  上午一上班,我就看到业务通报,有领导同志提出“要认真研究澄清性新闻,对澄清新闻要一边研究一边做,逐步丰富认识,完善具体做法,以便正确及时发挥引导舆论的作用”。
  晚间,有作者传来一条稿件。我收到后一看,正好是一条澄清新闻:《三七牙膏不含二甘醇》。
  今年6月11日,香港海关发出警告称,从来自内地的“三七高级药物牙膏”、“田七特效中药牙膏”和“美加净牙膏(含氟)”中检测出含量为%至%不等的二甘醇,呼吁当地消费者不要使用,并要求经销商回收相关产品。随后,新加坡、新西兰等国家也纷纷告诫消费者不要使用从中国进口的牙膏。
  这位作者参加了今天下午昆明牙膏有限责任公司召开的新闻发布会。该公司宣称,经云南省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进行检测,结果是:三七牙膏二甘醇含量为零。
  发不发这条稿件我很是犯难。
  牙膏是每个人都要用到的生活日用品,香港对三七牙膏发出回收令,新加坡、新西兰等国家也发出警示,告诫消费者不要使用从中国进口的牙膏,兹事体大。这篇稿件对此进行了澄清,否认三七牙膏中含有二甘醇。从维护“国产”声誉和我国出口产品形象出发,这样的澄清新闻当然应该毫不犹豫地发。
  我之所以犹豫的原因,是这篇新闻尽管题材重大,但通篇看下来,文中出来澄清的是两个人,都是昆明牙膏有限责任公司自己的人,一个是市场营销部经理张际来,一个是技术总监李琼。尽管导语中提到经过了云南省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检测,但甚至都没有采访检测机构的工作人员,除了一个“三七牙膏二甘醇含量为零”的结果,就再没有一个字提到检测机构。
  而且,香港和新加坡、新西兰的检测机构检出含量为%至%不等的二甘醇,现在云南的检测机构没有检出,是否云南的检测机构就比香港、新加坡、新西兰的权威呢?云南的检测机构为云南企业的产品作出的检验,难道就不会被怀疑为“地方保护”吗?
  我心里实在打鼓:澄清新闻虽然很有读者市场,但这样的澄清新闻能够让人信服吗?澄清新闻若不能让人信服,还不如不发。让人信服的澄清新闻是权威发布,反之,不能让人信服的澄清新闻,很难说不是越抹越黑。
  由此想到采写澄清新闻,有几条是一定得把握住的:
  第一,来源一定得权威。权威来自监管部门和中立机构,而不是当事的任何一方。只是当事一方的独白,就不是“澄清”而是“辩解”。而自我的辩解往往是苍白无力的。小偷说他没有偷别人的东西,他自己说不管用,除非有人能证明他的清白。
  第二,立场一定得中立。媒体是社会公器,不是什么人想发言就给他发言的地方。记者不能去充当任何一方的代言人。但是立场中立也不等于没有立场。甲说有媒体就报有,乙说没有媒体就报没有,甲和乙都不会有损伤甚至都有利可图,受损害的只能是记者和媒体的形象与声誉。被人当枪使还让自己受伤,不要去干这种傻事。

澄清新闻要谨防受人摆布(2)
第三,题材一定要重大。哪些事值得去澄清,哪些事不用理它,心里都要有数。涉及国计民生,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流传广泛,已经是众所周知,不澄清则可能误导公众、对公众利益产生损害的流言和传言,才值得去做澄清新闻;只涉及“小众”甚至一两个人之间的恩恩怨怨,管他谁是谁非呢。即使对方是名人,最好也不要去追逐。名人对骂,媒体何必争着抢着给他们提供对骂和辩解的舞台呢?纯属私人恩怨的那些糗事儿,即使“澄清”了又有何意义,大家还不是当成“八卦”一笑了之,记者和媒体的格调却丢了。不要把澄清新闻的着力点放在小部分人的互相攻击上。
  第四,证据一定要充分。光有结论没有证据,起不到澄清的作用。即使有确凿的证据,写新闻还要交代证据的获取、论证过程,还得把证据解释明白,让读者一看就觉得是这么回事儿。要澄清三七牙膏不含二甘醇,光摆出“没有”的结论不能使人信服,怎么送检的,检测机构是用什么标准检测的,他们为什么得出“不含二甘醇”的结论,都要让检测机构自己来说,或许能让人相信。你写进新闻的证据推翻不了传言,澄清新闻就失去了意义。
  第五,疑问一定要解决。三七牙膏为什么香港检测就有二甘醇,云南检测就没有,肯定是每个读者都会质疑的问题。既然要写澄清新闻,就要对所有可能产生的疑问都给出合理的解释。那么,香港为什么就会检测出二甘醇呢?昆明牙膏有限责任公司市场营销部经理张际来表示,被香港海关检测的“有可能”是假冒产品。自己都还不能肯定和证实,又怎么能解决读者的疑问呢?
  第六,涉媒一定要慎重。现在,越来越多的新闻发布会上所谓要“澄清”的,多是其他兄弟媒体的报道被指“失实”。现在舆论监督环境确实不好,只要有媒体刊发批评报道,被批评方就没有不千方百计要挑媒体“失实”毛病的,只有指责媒体“失实”,他自己也才好有台阶下。这一类涉及媒体报道的“澄清”,还是慎重些好。有些媒体因为被批评方恰恰是自己的广告客户,或者对方媒体恰恰是自己的竞争对手,就正好趁机打击一下其他媒体,殊不知你在损害其他媒体的公信力的同时,自己的公信力也在无形中受到损害。多数人不会去记住哪个具体的媒体名称,只会说:“瞧瞧,又是假新闻,媒体信不得。”当然,我们不能庸俗到因为同是媒体就互相庇护,但至少应该去了解一下兄弟媒体采写这条所谓的“失实”新闻的背景、过程,直接找到采写者,听听他的看法是必需的。
  第七,意见一定要兼听。谁发布新闻就报道谁的意见,是记者最容易养成的习惯动作。但既是澄清新闻,就一定涉及当事的另一方,没有起因何来澄清?澄清新闻摆明了至少是涉及双边的新闻,兼听则明。从乙方得到澄清,最好反过来再采访一下甲方对此的反应,这样写出来的澄清新闻就会显得公允。
  第八,自己一定要查证。光听别人出来表态澄清,总是让人手心里捏一把汗。听到传言,记者去亲自查证,才能做出最有价值的澄清新闻。有一条最经典的澄清新闻:前些年,西方通讯社报道金日成“遇刺身亡”,我驻平壤记者并未从朝鲜官方去探询消息,而是眼见为实,在参加朝鲜一次国务活动时亲眼见到金日成了,才火速传回一条仅49个字的简讯:“金日成看上去身体很好,时而同周围的人交谈。”谣言不攻自破。记者主动针对传闻、流言去亲自调查核实,采写出来的才是澄清新闻的上乘佳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