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亲传弟子苏北散文集:那年秋夜》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汪曾祺亲传弟子苏北散文集:那年秋夜- 第1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西湖十景。比如,花港观鱼,平湖秋月,苏堤春晓。母亲都不能理解。船老大浙江口音很重,他说“平浮(湖)秋芋(月)”,母亲没听懂,说:什么?……瓶、壶、秋油?把我们笑得,肚子都痛死了。典故虽不能懂得,可丝毫不影响母亲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对山山水水的眷顾。
  母亲仿佛是有备而来的。我们并不知道她包里带了两套衣服。在湖心亭她照了相;到苏堤照相时,她却换了一套衣服;到了花港观鱼,她又要脱了外套去照,而且她似乎特别喜欢站在垂柳下,大约是在什么年画上见过青春女子这样的造型,被她的孙女好一番挪揄。我女儿说,不能说奶奶是马二先生,可比刘姥姥也差不到那里去了……
  这次江南之行,我们安排得非常周全,一路顺畅。玩得也开心,母亲十分满意。临返回的前一天晚上,我们特地到“楼外楼”吃饭。点了东坡肉、叫化童鸡和西湖醋鱼。席间还喝一点红酒。母亲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带着一点酒劲,脸上竟泛起难得的红晕。母亲举着酒杯,她要总结一下这次旅行,仿佛一个老干部似的。她说,这次安排得不错,我很满意。谢谢你们。我们听她一说,都不好意思了。母亲自己也觉得可笑。她也举着杯子笑了。
  第二天我们返回,早早便出发了。车子穿过杭州西湖遂道,穿过主城区,行进到徽杭高速公路上。这时天空竟下起了小雨。雨从小到大,远处的青山一派迷蒙,青翠得很。车窗外秋雨霏霏,可车内气氛热烈。母亲像出发时一样,兴趣依然不减。奶孙俩一路上说不尽的笑话。母亲说起乡间俚话,却是非常生动的,逗得女儿睡意全无……仿佛汽车是个移动的家。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樱桃肉、烩鱼羹及其他
我的母亲是个美食家。她虽然不认字,可是她是个美食家。
  母亲年青时漂亮无比,用现在的话说是“惊艳”。在我的老家天长县的沂湖乡,70岁以上的老人现在提起我的母亲,总会拍着大腿:“胡家那二丫头!那两条大辫子!”语言中极其复杂。
  母亲嘴一张手一双,极其能干。她不但会做一手好的缝纫,而且烧菜做饭极其内行。她不是一般的烧菜做饭的,她是可以“上锅”的——邻里有红白喜事,母亲便被请去掌勺。冬天农村的黄昏阴霾弥漫,那是焐雪的天气。远处田里的庄稼阴湿湿的,乡间的田埂蛇一般游向各方,我跟在母亲后面到娶媳妇的人家。庄子上已一片节日气氛,地上红爆竹屑散了一地,鼻涕泗流的孩子在草堆旁边到处乱跑,小狗子二呆子喊成一片。母亲进门便被接住,之后是厨房的案板上寻察一番,之后对几个帮手说这说那,一切材料预备停当,母亲便吩咐烧火,下锅炒菜。一般都是四五桌一磨(轮),二十几桌下来母亲不待休息的。母亲在一派祥和热闹中忙碌着。
  年关是乡下最热闹的。祝寿的、结亲的,生小孩、过生日都在农闲里完成。有时到一户人家,正在杀大猪,大猪嗷嗷惨叫,四个汉子七手八脚将猪撂倒,不一会那大猪便躺到杀猪盆里,烫好耨毛,不一会儿就是一个白白胖胖的样子。一个人用吹火筒在猪腿皮下猛吹一气,一个人拍拍打打,猪便迅速膨胀起来,不一会儿就被割成各种需要的形状,热乎乎的下到厨房。母亲便根据材料,红烧的红烧,炒小炒的小炒,做樱桃肉的做樱桃肉。
  母亲做樱桃肉是拿手的。一般一个厨子成名,主要是在一两个菜上出名。作为乡间厨子,我的母亲扬名乡里的是樱桃肉和烩鱼羹。樱桃肉和烩鱼羹大概是我的家乡天长地方名菜。天长这个地方,虽属皖东,可生活习性多似扬州。我写这篇文章时,查阅了家里的三本菜谱书,皆没有上述两菜。可这两个菜,在我的家乡,可是待客的重头菜。一个有当地风味的筵席,如果没有樱桃肉和烩鱼羹,那可是煞风景的,也是没有面子的。
  樱桃肉和烩鱼羹当为细菜,因为用料都极为讲究。樱桃肉原料为猪肉切丁,加白果(银杏果)文火炖出。切丁的猪肉要是带皮的五花肉,这样才能炖出胶质,有黏性。白果焯开,剥净去皮,之后和切成肉丁的五花肉同炖,加白糖和醋,小火,慢慢煨出。
  樱桃肉上桌,得用调羹(汤勺)吃。因为肉丁和白果都极细嫩。樱桃肉入口酸甜(加了许多糖),可极香极鲜美。五花肉和白果都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因此营养是极佳。做樱桃肉技巧在配料,配得好酸甜适当,配不好非酸即甜,入口腻人,口感顿失。
  樱桃肉不可多吃,但在我的印象中,樱桃肉也多吃不了,一人也就几小勺。——唯此才能保住味口。
  现在的樱桃肉已不如过去。樱桃肉的原料要是乡下土黑猪的肉才好。可这样的小黑猪现在到哪里去找?
  烩鱼羹,把鲫鱼或者昂嗤炖熟,俟冷透将肉剔出。这是一个相当费工夫的事。鱼肉要用手慢慢捡看,将小刺盲刺都要剔尽,——否则喝时卡了嗓子。烩鱼羹的鱼必须是鲫鱼或昂嗤(别的鱼烩出不好吃)。什么鲶鱼、青混、黑鱼,都不适合。之后将泡好的粉丝(必须山芋粉丝)剪成米粒大小,与鱼肉、原质汤加酱油醋同炖。出锅时撒上胡椒粉(要多撒,不厌其多。)再撒上青蒜叶,细瓷大碗上桌。刚一上桌,香飘四溢,酸鲜之味,入鼻而来。烩鱼羹要趁热喝,入口,鲜,微酸,青蒜香,胡椒粉的微呛。真是美妙无比。
  烩鱼羹用料讲究,做工精细,虽是地方名菜,在我们县,也不是所有家庭主妇都能做得。即使会做,口味也难调。不是咸了就是淡了;不是酸了就是辣了。个中学问,手重手轻,只有厨子自己明了。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否则我母亲的第一传人,应是我的老婆,可我的老婆,是只领悟其奥妙之一二,不能掌握其精髓也。
  我儿时吃的烩鱼羹、樱桃肉多矣!如今远离家乡,一年中只有春节回去与父母同住几日。母亲七十有一,垂垂老矣!春节回家,室内室外,四壁阴冷潮湿,母亲勾着腰,忙里忙外,准备年夜饭。家里堂屋桌子上摆满了菜。我有时看着母亲在院子里冰冷的自来水里佝偻着腰洗涮,半天手托着腰慢慢立起,心里一阵酸楚。我总是对母亲说,没有几个人,别弄那么多菜,而母亲并不理会。她也总是说,亲戚要上门的,菜多些防着,万一到时吃“竖”起来(家乡土话:表示菜不够了)。我知道母亲一生勤劳,如果闲下来,反不舒服。——更况我也说不信她呀!
  母亲烧菜的水平大不如从前。但母亲自己并不觉得,她常常说,我哪一样拿不起来,可以讲,嘴一张手一双。可母亲有时做的菜,不是忘了加糖就是忘了添醋,要么就是加重了,等端上桌来,她自己亲口一尝,母亲自己笑了。“啊呀,忘了加醋了!”或者说,“糖放了两次,重了。”
  烩鱼羹和樱桃肉当然是吃得到的,那是她的看家菜。可有时总觉得味道有些不对,不再是我童年印象里的烩鱼羹、樱桃肉了。不知是我多年来在外浪荡,口味败了,还是母亲老了。倒是我的豆蔻女儿,不知轻重,有时小声说,奶奶擤完鼻子擦在护袖上,又不洗手就来端菜,我都不敢吃奶奶做的菜了!有时当着她奶奶的面:“奶奶,你做的菜没有过去好吃了!”
  她奶奶总是笑笑,并不置一言。那是她孙女说她,我们若说,可不饶我们了。
   。 想看书来

气短情长及其他(1)
一、一个女人
  在四牌楼见到一个女人匆匆地走着,穿高跟鞋,怀抱一京巴狗。那狗娇憨可爱,打了一个哈气,仿佛刚刚从母亲怀里睡醒,一派生机勃勃。它努力地将小小的嘴往上仰着,像一朵花努力地向着太阳。我一时非常感动。
  感动这个女人,还有狗。
  二、上帝放在橱窗里的样品
  (马路求爱者)
  我借调在北京工作的时候,有一个旧同事,人长得非常漂亮,是那种天生娇嫩的女人。上帝捏的放在橱窗里的样品。单位里的男同事,见到她嘴里似乎都有哈喇子要流出来,都有一种吃不到葡萄的酸相。我和另一个朋友,每天下班都在办公室烧饭,她也是一人借调在北京,因此她便经常在我们那里蹭饭吃。她能在我们这儿蹭饭,也是我们的光荣。我们内心也泛着不可告人的甜蜜。因为同她的接触,比别的男人多一点,仿佛占了别的男人的便宜,藏着小小的狡黠和快乐。有一次,这个女同事出门,被一个马路求爱者盯上,从地铁的复兴门站一直盯到公主坟站下车仍没有摆脱。女同事于是停下来愤然责问:
  “你这个人,老盯着我干什么?”
  那青年不紧不慢:“小姐你长得真好看。”
  女同事更加慌神了,遂急速往前走。
  男青年追上来,抢着说:“小姐走路也好看。”
  这位女同事给气得没辙,只得骂道:“流氓!”
  那男青年并不生气,仍不紧不慢:“小姐,你说话也好听。”
  女同事无可奈何,忍不住笑了,那男青年接着说:“小姐,你笑起来真好看。”
  我这位女同事给弄得毫无办法,只得又加快速度往前走,走到我们住的警卫一师门口,我这位女同事对门口警卫说:“把后面那个男的拦住,他盯稍我。”
  那个兵也是非常听她话的,严厉地拦住了这个马路求爱者,我这女同事才得以解脱。
  这个故事是我的这位女同事自己讲的。她回来正是中午,她边在我们这儿吃饭边说:“刚才……”
  我们听到这样的故事,也很快乐。可我心底私下里总有些怀疑:她在说这个故事时,是不是有些添油加醋了(可逻辑又是如此的严密)?因为女人都是爱虚荣的,何况这样一个美丽的女人?
  这个女人后来到了香港。
  三、出土的跪俑
  我已习惯于每天写作读书。这种习惯已是生活的一部分,无所谓勤奋不勤奋。每天下班我便猫在小屋里“捣古”。一“捣古”就是好几个小时。我胃不好,还有肝(胃和肝不好的人,脸上都是灰灰的)。有时坐得时间长了,胃就像一个沙袋一样吊在脐上,于是我有时便单腿跪地,保持身体垂直于地面写字或看电脑,这样便好受一些。我的老婆说:“你这样敬业,让我心疼。你的姿势活似一个出土的跪着的秦俑。”
  像一个出土的跪射俑。这个比喻挺好。
  四、偷窃
  我小时候极其顽劣,除爬墙上树、钓鱼摸虾外,还养成了小偷小摸的习惯。小时候偷街上小贩的桃李瓜果,极其内行。我们偷西瓜的方法,真是奇妙得很。两个小孩配合,一个蹲在瓜摊前面,一个站在身后。蹲着的假装挑瓜,捡捡翻翻。这个拍拍,那个拍拍,装模作样,却用眼睛的余光瞟着卖瓜的妇女或汉子,只要有别个人来买瓜,或者别样的事情一打岔,我们便趁卖瓜者一分神的一瞬,将瓜从腿裆内滚过去,后面的人便迅速地接住,放在前面的人的后腰上,紧跟着整个人便趴了上去,前面的人于是抱着后面人的两条腿,后面的人紧紧抱住前面人的颈脖子,两个人互相背着,就这样走了,而瓜夹在两人的前胸后背之间。卖瓜者有时也觉得这两个孩子有趣而诡秘,可一时又想不明白。 。 想看书来

气短情长及其他(2)
时至今日,我有时到菜场买菜,因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