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绪义诗经 心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刘绪义诗经 心得- 第3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鋈肆耍鹄蠢病!
  男子翻了个身,把手还搭到她身上来,嘴里说:“那不是天边发亮,是月亮发出的光哩。”
  天啊,那月光有这么发光的吗?
  莫非他要“从此君王不早朝”了?女的一看,急了,使尽法子把他弄醒来。不料,稍微清醒了的他,干脆撒起娇来,反而一把把她抱进了怀里,又把她压在身下,从头吻到脚把她吻了个遍。口里还念念有词:“去他的早朝吧,我舍不得这温柔乡呢。”
  一会儿,女人的声音就变得像虫子般嗡嗡的叫声了。“好哥哥,很愿意和你重温好梦,不过上朝是大事,你还是先去上了朝会再来吧。不是我不想这样,希望不要遭你恼啊。”
  现代人读到这里,不知会有怎样的联想?聪明的诗人写到这里也不再写下去了。本来嘛,男人撒娇,女人就委屈一下配合点吧,不要总对他们要求那么高啊。但是诗中的女子却总是惦记着政治,这样的女子可不多啊。所以《毛诗序》说,诗人的用意是“思贤妃也”。毕竟男女欢爱是小事,也不是要紧事,而作为朝廷大臣理应先国家大事然后才儿女情长啊。诗中的男子竟然把上朝当儿戏,可以想见当时的朝政会怎样?唐玄宗的马嵬坡不就是生动的一例么?
  

鸡鸣:史上最经典的男人撒娇法(2)
如果不说,读者一定以为这首诗是《郑风》吧。其实不,这回是从郑国到了齐国了。
  齐国,是西周时期建国最早的大国之一。它的开国国君就是大名鼎鼎的姜太公姜子牙。史上说他是姜姓,联合当时的西歧后来的周文王一起起兵灭了商,成为周代的开国重臣。西周其实就是姬姜两姓的联盟产物。所以周武王一开始就把当时的东夷现在的胶东半岛分封给了姜太公。这里以前就是商朝的发祥地,也是姜太公的故乡。后人称之为东夷其实是不对的,齐国和它隔壁的鲁国其实都是殷商的遗民,其文明程度都比西歧要高。只是商王朝致力于向西发展,原来的老根据地反而被别的少数民族占据了。周武王也放得心,让姜太公直接回到齐国主政,而不像受封到鲁国的周公那样,只派了周公的儿子“之国”,把周公留在朝中。史学家认为,这是姬姜两姓当时联盟时可能有约定之故。
  我们从《封神演义》里面还可约略知道,这个姜太公很有可能是一个大巫师。没有他的帮助,周文周武也不大可能那么顺利地拿下商纣。《史记·齐太公世家》是这么说的:“周西伯昌之脱羑里归,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这里的“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就道出了个中的内幕。
  而姜太公也不像周公那样,周公在立国之后,就千方百计想要在文化上赶上殷商文化,于是制礼作乐,大力提倡德治。姜太公反其道而行之,“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不仅不修周礼,反而顺应当地的习俗,大力发展工商业和渔盐业。因此齐国很快就成为强国。
  年少的周成王即位之后,也得倚赖他,便命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这就意味着,成王在东海边划了一个圈,圈内是你的特区,归你太公自治。因此,齐国的风俗大不同于“内地”,民风开放,再加上沿海之地利,齐国又盛产美女,使得《齐风》在《诗经》中别具一格。
  是故,后人读《郑风》老是指责郑风淫,相反,读《齐风》,这种指责倒少了蛮多。
  

还:三千年前的山东汉子(1)
子之还兮,遭我乎狃之间兮。并驱从两肩兮,揖我谓我儇兮。
  子之茂兮,遭我乎狃之道兮。并驱从两牡兮,揖我谓我好兮。
  子之昌兮,遭我乎狃之阳兮。并驱从两狼兮,揖我谓我臧兮。
  ——齐风·还
  说起中国的地方特色,自禹贡九州之分以来,一直到今天,各个地方称起自己的家乡来大都头头是道。而以今天尤烈,什么“河南人怎么啦?”“湖南凭什么?”北京人、上海人又如何,由地而人,由人而文化,各自比赛似的数落起自己的好。
  网上有一个流传甚广的帖子,更是把这一种情结演绎得十分生动:
  北京人说他风沙多,内蒙古人就笑了;内蒙古人说他面积大,新疆人就笑了;新疆人说他民族多,云南人就笑了;云南人说他地势高,西藏人就笑了;西藏人说他文物多,陕西人就笑了;陕西人说他革命早,江西人就笑了;江西人说他能吃辣,湖南人就笑了;湖南人说他美女多,四川人就笑了;四川人说他胆子大,东北人就笑了;东北人说他性子直,山东人就笑了;山东人说他经济好,上海人就笑了;上海人说他民工多,广东人就笑了;广东人说他大款多,香港人就笑了……
  这“一说一笑”之间倒真的是一切尽在不言中了。
  说到《诗经》时代的古国齐国,就不能不说山东人。曾经就听说过,山东男人就骄傲地宣称,“山东男人就是最优秀的中国男人。要找中国男人,就得找山东人”。“上大学的时候,坊间就流传着这样的说法:要找山东男人,只要站在食堂门口,那些手拿6个馒头以上的,定是山东男人无疑。”甚至还有人说,国人所谓的东北大汉,大多数是清末民初的闯关东及建国前后的山东移民后代。
  说归说,确要总结山东男人的特色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有人总结出山东男人十大特点:一是睿智、二是勤劳、三是豪爽、四是义字当头、五是幽默风趣、六是一言九鼎、七是英俊潇洒、八是疼爱老婆、九是责任心强、十是心地善良。说实在话,这种总结并不高明。要说聪明、勤奋、豪爽之类,哪个地方没有这种男人呢?说来说去都没有说到点子上。其实要看山东男人,不需看别的,只要看山东男人喝酒一条就够了。山东男人喝酒一流,劝酒超一流。这一条恐怕别的地方没得比。由于地利的原因,东北严寒,养男不养女;南方炎热,养女不养男。而山东地处南北分界,气候适宜,四季分明,所以,养男也养女。山东男人高大威猛,人称“山东大汉”,四个字概括一切。山东女人也秀外慧中,喝起酒来也不亚于男人。要举例子么,其实不必举别的,尽管山东既出打虎英雄武二哥武松,又出另类武大郎,但总的来说,武二的形象基本上可以代表山东男人的形象。
  我甚至怀疑,《水浒传》中的武松形象很有可能源自《诗经》,或者说,山东男人确有其称道的本钱,三千年前的《诗经》时代就有诗赞美过山东男人。这便是《齐风》中的这首《还》。
  山东男人的几大特点可能跟齐哀公还有莫大的关联。齐哀公是齐国第五代国君,齐国哀公这个人死得很惨,史上说是被周夷王烹死的。他在位时喜好田猎,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齐国上下都喜欢田猎,并且逐渐形成一种风俗。《毛诗序》说,“习于田猎谓之贤,闲于驰逐谓之好焉”。所以齐国的好男人标准与他国完全不同。齐人以为善于田猎的男人才是贤人,善于骑马驰逐的男人才算好男人。
  《还》全诗三章,道出了山东男人的三个根本特征:“还(读作旋)”(敏捷利落);“茂”(身体健壮);“昌”(强悍勇敢)。
  两个山东男人在打猎的途中相遇了,一个就称赞另一个骑马打猎好利落,另一个看这一个也身手敏捷,于是英雄惜英雄,两人顿成好朋友,就并驾齐躯一起去追赶野兽。
  第二章和第三章都以同样的句式描写了山东男人的健壮、强悍。
  

还:三千年前的山东汉子(2)
可见,今天若要寻找山东男人的特点,只需举出这一首《还》就足够了。
  不过,诗人的用意并不是为了歌颂山东男人而已,而是想通过这样一种描写来讽刺齐国的国君因耽于田猎而荒废政事。齐、鲁、韩三家诗都持相同的看法。
  

南山:金莲的前世今生(1)
南山崔崔,雄狐绥绥。鲁道有荡,齐子由归。既曰归止,曷又怀止?
  葛屦五两,冠緌双止。鲁道有荡,齐子庸止。既曰庸止,曷又从止?
  蓺麻如之何?衡从其亩。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既曰告止,曷又鞠止?
  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既曰得止,曷又极止?
  ——齐风·南山
  世上有六种女人能折腾死男人:漂亮的女人迷惑男人,智慧的女人成就男人,有才华的女人气死男人,善良的女人激励男人,破烂的女人修理男人,风流的女人累死男人。
  不知道齐国的美女文姜属于哪一种女人?
  说到齐国的美女文姜,令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另一个山东美女潘金莲。大约文姜就是金莲的前世今生吧。
  文姜也就是本诗中的“齐子”,是齐僖公之女,齐襄公的同父异母妹妹。这个齐僖公有两个女儿,大的叫宣姜,如花似玉,当初是打算嫁给卫宣公的儿子公子伋的,不想半路上被卫宣公抢了去,后来卫宣公死了,齐国,大概也就是这个齐僖公强迫宣公的儿子昭伯和宣姜通奸(这实际上不能算通奸了),还一口气生了五个儿女。文姜是僖公的小女儿,更是似玉如花,据说还颇有才气。原本齐僖公两次向郑公子忽提出将此女许配给他,不想,两次都被对方委婉地拒绝了。后来,郑公子忽做国君没做多久就被杀死了。看过《金粉世家》的读者自然对“齐大非偶(耦)”这个词很敏感。或许这也是文姜之幸,就文姜的个性来说,倘若嫁给了忽这个短命国君,尚不知要做多久的少年寡妇。
  文姜据说生得很漂亮,也是风情万种的那种。大概看了《水浒传》或《金瓶梅》中的潘金莲,就不用看文姜,看了文姜也就不用看潘金莲了。金莲的风骚是尽人皆知的了,而文姜的风骚有过之而无不及。金莲的风骚是出于追求叔叔武松而碰了一鼻子灰之后愤然投入西门庆的怀抱;而文姜的风骚莫非与郑公子姬忽的拒婚有关系,进而一气之下投入自己的哥哥齐襄公的怀抱?如果说金莲的所作所为是出于一个正常女性的对自己命运的抗争的话,那么文姜与兄长私通,则显然纯粹是一种乱伦的性爱。
  此事一发生,不知怎么搞的,竟然弄得齐国上下妇孺皆知了,成了一典型的桃色新闻。好事不出门,丑事传千里,传来传去乃至邻国鲁国都知道了。按照惯例,齐国诸侯的女儿是不能在国内婚嫁的,一则周礼有同姓不婚的规定,二则齐国国内没有人能和国君门当户对。这个时候,也就是到了公元前709年,也就是鲁国的公子翚刺杀了鲁隐公的第三年,公子翚便给鲁桓公做大媒,要娶文姜。而齐僖公也知道自己的儿子跟女儿有不正当关系,只想赶紧把她嫁出去了事。于是便答应了这门亲事。
  这个公子翚并非不知道文姜那一档子事,他显然是想拉拢齐国,做自己的靠山,便不顾丑事在先,凑成了这桩婚姻。
  两国把亲事订在九月,临到出嫁的日子到了,鲁国派了公子翚陪着鲁桓公亲自前到齐国来迎亲,按规定,诸侯不亲迎,也不亲送;妹妹出嫁,兄弟送亲,但齐僖公怕他儿子那档事再闹下去,便决定自己亲自送亲。襄公(当时还没做国君,应该称诸儿)便主动提出来要自己去送。齐僖公只得推说,我已答应人家了,不好反悔。其实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