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足迹- 第1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法国品牌,法国设计,意大利生产工艺,精良选料,更重要的是价格适中,这就是皮尔?卡丹西装的卖点。这个品牌在中国一度成为成功商界人士的代名词”,马维昭说。
  从无到有,一时间皮尔?卡丹在全国设立了1000多个销售网点。然而据马维昭讲,他们当时在市场营销和广告宣传上投入的费用其实很少,完全是靠口碑营销吸引了各地众多代理商。
  马维昭自豪地说,“津达制衣的生产工艺在中国首屈一指,而这也是生产西服最为关键的因素。我们秉承的宗旨就是用最好的面料和最佳的工艺为成功人士带来高档、时尚和舒适的选择。”
  到1994年和1995年,皮尔?卡丹在中国的发展达到顶峰,利润一度突破3000万元。
  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世界品牌进入中国,皮尔?卡丹中国男装第一品牌的光芒日渐减弱,经销商拿着现金排队等候西服出厂的风光已逝,销售人员也表示自己的客户已经从高端人士转变为来自二、三级城市的旅游者。公司财报显示,到2006年品牌利润已经降至37万元。因此,卡丹先生收回了津达制衣在衬衫和领带领域的品牌授权。
  此时津达制衣提出了重振皮尔?卡丹的品牌战略。2007年新上任的总经理杨路钢说,“皮尔?卡丹进入中国20年,品牌知名度已经深入人心。但随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世界知名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皮尔?卡丹的品牌营销开始落后,市场占有率萎缩。如何让津达制衣在品牌、效益和规模上提升是我们下一步对津达重振皮尔?卡丹的诉求”。
  为了重塑品牌形象,杨路钢准备斥巨资在公司总部天津建立6家直营店,并且在中国的时尚之都上海开设旗舰店。他说,“以前,津达制衣基本上是代理销售模式。由于中间隔着层层代理商,市场需求不能及时反馈。而新的营销模式更有利于面对最终用户需求推广品牌的整体形象,符合现代营销规律”。
  同时,公司将进一步加强质量控制,优化选料流程,以保持行业领先水平。
  “我今年的目标是使公司的营业额从去年的8000万上涨到1个亿”,杨路钢说。
  本土制造
  中国服装协会日前的一个报告显示,迅猛发展的服装内销市场已经超过出口市场。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服装纺织品出口额占整个产业生产总值的,5年间下跌了10个百分点。内销市场成为各服装厂家的必争之地。
  国内市场由三部分组成:纯进口奢侈品牌,如阿玛尼、华伦天奴和杰尼亚;皮尔?卡丹等在本土授权生产的外国品牌;本土品牌。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级城市仍是品牌激烈竞争的主要市场。同时,各省省会等大中城市也成为重要市场,各个品牌在这里的投资和营销渠道的建设活动也日渐频繁。
  中国服装协会的报告提出,资金成为行业发展的最关键因素。为了持续稳健地发展,企业需要大量的资金用于产品创新、设备换代和品牌建设上。
  行业国际合作也是发展趋势。2007年11月,本土企业宁波雅戈尔集团以现金方式收购美国Kellwood公司及其全资子公司Kellwood Asia Limited持有的Xin Ma Apparel International Limited和Smart Apparel Group Limited的100%股权,投资金额共计亿美元。
  姜晶晶/文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可口可乐的中国故事
1978年12月18日,也就是中美宣布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第二天,可口可乐公司宣布重返中国市场。
  根据与中国粮油集团签署的合同,可口可乐公司获准向中国主要城市和游览区出售罐装可口可乐。从1979年起,在灌装厂建立之前,由中粮集团采用寄售的方式先行销售可口可乐饮料。这个合同是在外贸部大院签订的,但当时政府对于“可口可乐”这个美国文化的代名词仍然相当敏感,因此合同中特别提出:“仅限于在涉外饭店和旅游商店出售”。
  实际上,可口可乐早在1927年就在上海成立了灌装厂,到1948年在华已经拥有3家灌装厂,年销量超过100万箱。但在1949年,它撤出了中国市场。
  可口可乐公司是最早看到中国市场机会的美国企业之一,但重返中国市场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
  1979年,首批可口可乐经由香港登陆大陆市场。1980年,可口可乐公司又向中粮集团赠送了一条每分钟生产300瓶可口可乐的生产线。1981年4月,这条生产线落户北京丰台区。80年代初,可口可乐又在广州和厦门分别建立了生产线。一切似乎都很顺利。但当它决定向中国消费者大规模推销饮品时,麻烦出现了。
  1983年,可口可乐公司的职员开始利用周末在北京的各大商场推销可口可乐。1瓶可乐5毛钱,且赠送1个气球或1双筷子。据考证,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次卖场促销活动。然而这次促销活动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一些报刊杂志批评这种做法“引进了资本主义经营方式”。之后,可口可乐又被严格地限制在外国人的圈子中销售,“不准卖给中国人1罐”。1年之后,这个禁令才得以解除。
  现在,可口可乐公司已在中国的30多个城市拥有36家灌装厂,其众多著名品牌都已在华销售,如可口可乐、芬达、雪碧等。此外,该公司还通过其在华的合资公司开发本土品牌,如1996年和1997年分别开发出的“天与地”瓶装水和“醒目”系列果味饮料。
  近年来,可口可乐公司开始由引进品牌转向为中国市场开发饮料产品。近期,其中国研发团队推出了“美汁源”系列橙汁饮料;在华东、华南市场,它更注重本土品牌,如“茶研工坊”和“健康工房”。
  尽管中国饮料市场发展迅速,但人均饮料消费仍与欧美平均消费水平相去甚远。可口可乐(中国)饮料有限公司总裁戴嘉舜(Doug Jackson)将这种差距视为发展的潜力。他希望有朝一日中国可以成为可口可乐的第一大市场。
  中国的饮料市场
  20世纪70年代末,在可口可乐重返中国市场之前,中国只有1个全国性的软饮料品牌,其他都是地方品牌。它们有着共同的名字——“汽水”。由于设备陈旧、生产工艺粗糙,那时中国的饮料市场相当落后,对外资的管制更是非常严格。
  尽管当时可乐已经风靡全球,但当它初返中国市场时却并没有大受欢迎。因为中国消费者并不怎么喜欢这种味道有点儿像止咳糖浆的饮料。然而可口可乐公司成功的营销策略很快就打开了局面,并且使可口可乐成为该公司在中国的主打品牌。
  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市场上占得先机。其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百事可乐直到1981年才在深圳建立了第一家灌装厂。
  然而从90年代开始,可口可乐公司开始面临来自国内外众多企业的挑战。以碳酸饮料为例,中国本土企业娃哈哈于1998年创立了自己的可乐品牌——非常可乐,并提出“中国人自己的可乐”这一口号。成功的分销网络使非常可乐很快占据了国内二级、三级城市以及农村市场,娃哈哈因此成为中国第三大软饮料企业。
  瓶装水、果汁、茶饮料及乳饮料等其他市场的竞争也越发激烈。中国茶饮料市场兴起于1993年。如今它已成为国内增长最快的饮料市场,其市场份额仅次于瓶装水和碳酸饮料。
  姜薇/文
  

电影记忆(1)
“如果你爱她,就送她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她,就送她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
  这是《北京人在纽约》里的一段话。拍摄于1992年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曾在中国大陆风靡一时。它讲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出国浪潮的席卷之下,一批精英分子在大洋彼岸寻找梦想的故事以及他们在异国文化的冲击下所经历的迷惘和痛苦。
  当时,一个普通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不外乎是通过少数人的出国经历或偶尔播放的西方电影或电视剧,比如《大西洋底来的人》、《飘》等影片。
  直到1994年和1995年,随着两部好莱坞大片《亡命天涯》和《阿甘正传》先后在中国上映,普通大众才开始通过另外一个窗口对西方文化有了更多、更全面的了解。自此,100多部外国电影(主要来自好莱坞)开始流入中国市场。随之而来的是好莱坞带给我们的一个个缤纷绚烂的美国梦。它们把美国式的幽默和美国人的喜怒哀乐呈现给中国人。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会知道你能得到什么。”和在其他国家一样,汤姆?汉克斯在《阿甘正传》里的独白也被中国年轻人奉为经典;而席琳?狄翁演唱的《泰坦尼克》的主题曲“我心永恒”在时隔10年之后仍然传唱于中国的街头巷尾。
  最近,美国电视剧更是广受年轻人的欢迎,如《老友记》、《欲望都市》、《迷失》、《越狱》、《丑女贝蒂》等等。这些美剧在网络上和DVD市场上都异常火暴。
  在过去的15年里,通过其塑造的人物形象、经典的剧情和人物对白以及动听的主题歌曲,这些舶来的影视作品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年轻一代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成为他们交流和成长历程中的共同语言。
  一个五彩缤纷的好莱坞世界
  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电影进口业务一直处于零散的状态。直到90年代初,国外大片才不断地进入中国。当时,中国以每年10部的规模引进外国电影,而这些电影的进口都是通过当时新成立的中国电影集团来运作的。
  与此同时,迪斯尼、米高梅、时代华纳以及新闻集团等国际媒体大鳄都开始将目光投向中国。他们想象,在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即使每个人只掏5块钱看场电影,也会创造出60亿元的票房收入;即便只有1%的人去电影院,那么6000万元的票房也是相当地可观。
  如果说这些数字都是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之上,那么1998年,它们开始变成了一个现实。1998年春天,《泰坦尼克号》在中国首映,打破了之前外国影片在中国放映的多项记录。它创造了4000万美元的票房纪录,同时也创造了当时中国最高的电影票价。1998年之前,电影票的平均价格在15到30元之间。然而,人们愿意花40元去看《泰坦尼克号》。在黑市上,票价甚至一度被炒到120元。
  从那以后,跨国媒体大亨们对中国娱乐市场的兴趣越来越浓。进入新世纪,随着中国加入WTO,每年引进的外国影片达到20部。最近3年,这个数字进而达到了45部。
  自《哈里?波特》系列影片在中国播映以来,其前5部一共创造了亿元的票房。《指环王》系列也毫不逊色,仅《指环王III》一部就创造了1亿元以上的票房纪录。
  2007年,好莱坞电影在中国一共创造了亿元的票房,而大陆和香港电影的票房加起来也只有20亿元。
  在娱乐产业里,好莱坞有着一套独特而成熟的生产线,而推广好莱坞影片就像销售可口可乐、麦当劳或者阿迪达斯一样:一套独特的“配方”加上一个广为人知的品牌。好莱坞电影强调带给年轻人一种与众不同的体验,并由此创造了一个接一个的神话。
  为了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好莱坞电影也从不同的文化中吸收新的营养元素。因此我们才能看到好莱坞版本的《花木兰》。它取材于中国历史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