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巴方》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铁血巴方- 第1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三峡一带的盐产地因为习惯于游走江湖的巴民族的介入,使食盐生产最终走向商业化道路,开始了一段空前繁荣的时期,并在夏商时期初步建立了地跨川、渝、湘、鄂、黔、陕六省市的庞大的食盐运销网络,东至江汉、西迄川蜀、北接泾渭、南抵湘黔的盐道上,四方盐商穿梭不息。到商代中期以后,随着手工工艺逐渐成熟,食盐产量规模空前,开始沿着长江和清江两条通道向外大规模输出,并逐步占据了长江下游的物贸优势。

  此时,也正是商王朝的鼎盛时期。远在三峡的巴人做梦也想不到,这些白色的金子会对千里之外的商王朝造成那么大的威胁,由此带来的一场灾难正在悄悄降临。

伏击
据甲骨文记载,武丁也曾考虑通过外交手段解决巴方问题,但没有成功:

  “辛未卜,宾,贞沚震启巴,王勿住从止。”(《乙》七八一八)。

  “贞沚震启巴王从。”(《合》二二三) 。

  “启,教也”(《说文》)。商王的目的,是将巴方纳入“王化”范围加以控制。这种居高临下的方式显然不能让人信服,何况巴方的那些夏耕遗民仍然在通过宗教来影响舆论。但是,商王派去的这名使者也值得注意:“沚震”又名“震”,是商王身边协助处理政务的卿士,也是武丁时代的著名将领。武丁派“震”前去开导和教化巴人,恐怕还有顺便进行军事侦察和打探巴方虚实的任务。

  果然,商王的使臣前脚刚走,军事打击就接踵而来:

  “……吉殳,贞震称册呼从伐巴。”(《乙》七七三九)

  “令从……伐巴方。”(《乙》一六五六)

  最初,“震”根本没把这些忙忙碌碌的巴人放在眼里。卜辞中说,“震”口述商王武丁的册命,叫“从”带兵去伐巴方。可是,趾高气扬的“震”却失算了——擅长山地作战的巴方勇士首战告捷,竟把劳师远征的商军打得大败!

  然而时隔不久,商王朝卷土重来。这次派来的,就有武丁的王后妇好在内。

  “壬申卜,争、贞令妇好从沚震伐巴方,受有(衤右)。”(《粹》一二三O)

  “贞王勿住令妇好从沚震伐巴方,弗其受有(衤右)。”(《乙》九六一)

  武丁的六十多位妻子中,仅三人取得过王后资格,妇好是第一位。这位备受武丁宠爱的女人,在当时实在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她主持着商王朝的祭祀大典,是地位显赫的宗教领袖。更令人吃惊的是,殷墟甲骨文中和妇好有关的两百多条卜辞,有很大一部分是她领兵征战的记录——这是一位名符其实的女中豪杰!

  可是尽管如此,商王的这次军事行动还是失败了。无奈之下,武丁只好亲自上阵。

  “贞,我收人伐巴方。”(《铁》二五九、二)

  武丁亲自占卜,足见他对这次征伐巴方战争的重视。这条卜辞的大意是说:“我武丁要亲自征发各个封地的众人去*巴方!”气急败坏的武丁亲率王师,再次杀向西南。

  “贞王从沚震伐巴……王勿从沚震伐巴。”(《丙》二五)

  “癸丑卜、亘,贞王从奚伐巴。”(《乙》七七四一)

  这一次,尽管有商王武丁亲自统率,有身经百战的“震”和“奚”辅佐,又征发了附近属国的军队参与,可结果仍是铩羽而归——“贞,巴方不其败。”(《乙》八一七一)

  ……一连串的失败,迫使武丁冷静下来。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原本战无不胜的王师屡屡败下阵来?原来,巴人固然骁勇善战,但连绵不绝的群山也帮了巴方的大忙。此时巴方的控制区域已涵盖整个长江中游山区和嘉陵江流域,这里有大巴山脉、巫山山脉和长江天险作为屏障,又有外围方国袭扰牵制,极是易守难攻,商王朝的军队想从正面长驱直入,几乎是不可能的。再说古代军事联盟的一大特点,就是战时全民皆兵、各方响应。巴方的战士隐藏在山野密林之间,神出鬼没、防不胜防,还能随时补充给养,商军在平原地带虽然所向披靡,但对山地作战显然很不适应,加上后援不继、保障不力,焉能不败?

  狡猾的武丁经过精心谋划,随后发动了最后一次*巴方的战争: 

  “辛未卜,争,贞令妇好其从沚盾戈伐巴方,王自东受伐蚩阱,于妇好立……贞妇好其从沚盾戈伐巴方,王勿自东受伐蚩阱,于妇好立。”(《殷墟文字乙编》)

  “阱”,就是陷阱的意思,好一条引蛇出洞的毒计!这一战,商王朝倾力而为,志在必得。他们兵分两路,一路由武丁亲自统率,想办法将巴方主力吸引到山外平地,集中优势兵力从东面进攻,迫使巴人向西撤退。另一路由妇好率领,在巴方溃逃的必经之路上埋下伏兵,然后聚而歼之。“阱于妇好立”,就是将敌人全部歼灭于妇好设下的埋伏圈内。

  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巴方,终于上当!惨烈的一幕,也随之出现在本章开始:在武丁的攻击下已是强弩之末的巴方战士落入陷阱,被占尽地利、以逸待劳的妇好率兵斩尽杀绝!经此一役,巴方损兵折将,精锐尽失,从此一蹶不振,失去了和武丁较量的资本。传说中的“廪君”一族,也终于折戟沉沙,成为历史。

  文化上的差异不是引发战争的必然原因,利益因素导致的战争才不可避免。武丁征服巴方和虎方以后,基本控制了长江上游对江汉地区的食盐供应,确保了青铜之路的畅通。从维护商王朝利益的角度看,武丁的作法无可厚非。然而,此战过后,遍体鳞伤的古代巴国也终于与殷商结下死仇。

  沉默中,巴人度过近两百年时间。再次亮相,已是在周武王的正义之师中。那是一次无比酣畅的复仇之旅——巴人北上中原,成为最终击毁商王朝统治的一只铁拳!。 最好的txt下载网

牧誓
公元前1046年二月初五(夏历),一个普通的早晨。

  朔风似箭,斜月如刀,稀稀落落的星辰掩映着初春的残雪。黎明前的旷野上,阴沉沉让人不寒而栗。等到破晓时分,空气中开始浮起不祥的燥动,夜色笼罩之下,似乎暗藏着重重杀伐之气、阵阵金戈之声。

  随着东方的晨熹冲破黎明前的阴霾,沉重的天幕豁然开启。昨天还满眼尽是凋零一片的荒原,一夜之间竟然熙熙攘攘地挤满了人。一阵小雨过后,原野上星星点点取暖的火堆逐渐熄灭,人群鼓噪起来。头领们操着各式口音,远远近近地呼喊着集合队伍。

  经过短暂的喧闹,黑压压的人群如湖水般恢复了平静。一望无际的远处,一群群士兵手执兵器、列好阵势。那里除了有来自岐山脚下、膴膴周原的身经百战的勇士们,更多的是西北、西南各路方国派来和他们并肩作战的盟军。

  近处,在队伍的最前沿,是数百辆高大的战车组成的装甲兵团。这些古代的“陆战之王”,面朝东方,蓄势待发,是当时那个时代最为犀利的重型装备,足以摧毁任何血肉之躯!每辆战车均由四匹战马牵引,厚重、结实、血迹斑斑的车厢内,清一色配备三名铜盔皮甲的武士:左边的手挽强弓,右边的双手执矛,居中一人则擎缰驭马。

  突然,低矮的土岗边人潮涌动,旌旗簇拥着一辆金色的战车缓缓驶向高处。人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车上一个神情坚毅、甲胄鲜明的中年男子,只见他手执统帅权信(“左杖黄钺,右秉白旄”——《尚书&;#8226;牧誓》),高声叫道:

  “辛苦了!来自西方的勇士们!”(“逖矣,西土之人!”——《尚书&;#8226;牧誓》)

  刹那间,人群安静下来。王者的誓言,在空旷的原野上传得很远:

  “尊敬的友邦国君,还有庸、蜀、羌、髳、微、卢、彭、濮等盟国的将士们,举起你们的戈,拿稳你们的盾,挺直你们的矛,让我们在这里誓师,一起奔赴决死的战场吧!”(《尚书&;#8226;牧誓》译文)

  战士们紧绷的脸上顿时笼罩起一层神圣的光芒。他们明白,前方不远就是“暴殄天物、害虐烝民”(《尚书&;#8226;武成》)的商纣王的陪都——朝歌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残暴的殷商王朝早已人神共愤。现在,周武王率领的仁义之师、威武之师兵临朝歌城下,剑指无道昏君,上应天命,下慰民心,正是替天行道、匡扶正义的圣人之举!

  战车上,身材高大的武王姬发(周武王姓姬名发)神情激愤,他历数*对象——商纣王“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尚书&;#8226;牧誓》) 等等罪行,宣布他领军征讨是“恭行天之罚”。人们的热血开始沸腾,一股正义的力量直冲胸臆:面对即将开始的厮杀,与其说他们是为周武王而战,倒不如说是为道义、为真理而献身!

  “……努力吧,勇士们,

  愿天神庇佑你们!

  像虎、豹、熊、罴一样勇猛战斗吧!

  在商都的郊外,

  让我们一往无前,直到战胜强敌!” (《尚书&;#8226;牧誓》译文)

  武王详细制定了作战时的战斗要领,甚至还宣布了优待俘虏等纪律规定。呐喊声中,人们在战车的指引下开始向朝歌方向行进。只见车辚辚,马萧萧,正如弓开满月、箭在弦上,一场决定中国历史命运的会战即将开始。

  “商都的郊外”,说的就是3000年前商都朝歌城外的牧野!

  但凡知道一点中国古代史的人,不管是从教科书,还是从《封神》之类的历史演义,大都对“牧野”这个地方印象深刻。因为,这里不仅是《尚书》记载的中国历史的起点,也是儒家史观的重要支撑。牧野之战,是整个中华民族黎明时分最令人关注的一战!

  其实,牧野最初并非是指某个特定的地方,西汉《尔雅》中讲过:“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意思是说:城市周围是郊区,供人们耕种;“郊”的外围叫“牧”,是放牧的地方;牧的外围叫“野”,是野兽出没的地方。可是到了后来,牧野作为一个地名再也没有别的地方敢用,因为它杀气太重,分量太沉。它作为周武王和商纣王之间的战略决战的战场,分明就在朝歌城外不远,今河南淇县以南、卫河以北的这片地区。它像一块路碑,已经重重地安放在晨光乍现的中华历史之源!

  值得注意的是,周武王《牧誓》开头提到的庸、蜀、羌、髳、微、卢、彭、濮等八个盟国中,大多来自西南的巴方。在这场改变历史的战争中,他们将扮演什么角色呢?

  这一天,巴人已等了很久。 txt小说上传分享

帝喾和他的儿女们
还得再说说帝喾这个人。

  “炎黄子孙”这个说法,一般人都耳熟能详。但是,多数人只隐约知道与上古时期的炎帝族和黄帝族有关。实际上,在如此广博的中华大地上,现存各个民族,甚至包括汉族本身也不可能都是炎黄二族的直系后代,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一定有若干旁系、支系或附庸与炎黄二族碰撞、交流,共同形成如今的中华民族大家庭。这种碰撞和交流,在上古时期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人物,他就是五帝之一的帝喾。

  帝喾这个人,在炎黄文化中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帝喾姓姬,是黄帝的曾孙。据司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