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巴方》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铁血巴方- 第1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奔遥承┳盅廴匆徊恍⌒穆读寺斫牛汗殴笆凳剪迳獭保棒濉本褪恰跋骷酢钡囊馑肌掏醯氖屏Τ樗堪耄恰棒迳獭奔苹暮诵摹

  此后的历史,巧合中就有了某种必然:武王伐纣箭在弦上的时候,商王朝后院起火!其东南淮河附近的东夷族再次暴发大规模叛乱,极大地消耗了商王朝实力,拖住了商军的主力部队。这边由武王发动闪电战,一路顺风顺水,直捣朝歌。《左传》记载“纣克东夷而陨其身”,就将纣王失败的直接原因归结为这次莫名其妙的叛乱。

  有了天时、地利,还得有一个人和的环境。为了共同的理想而甘愿舍弃个人的利益,这是周族内部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太伯、仲雍因此在吴越一带建功立业,书写了吴国的早期历史。他们的故事,直到西施那里才有了个香艳的了断。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暗战
这两人的具体活动,已成了历史的悬案。但他俩的行踪,《史记》中倒还有些记载——太伯、仲雍出走周原以后,并没有直达吴越,而是先到了荆蛮!

  “……长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史记&;#8226;周本纪》)

  “蛮”,或曰“荆蛮”、“蛮荆”,意思都差不多。“蛮,荆州之蛮也。”(《毛诗正义》),其范围大约在荆山与衡山之间:“北据荆山,南及衡山之阳”(《尚书正义》)。但要说两人是“亡如”(流亡到)荆蛮,就有些欲盖弥彰了。

  太伯、仲雍并没有像丧家之犬,取道大别山直奔吴越,而是“纹身断发”,暂且在荆蛮之地进村入户,也许就因为商王朝在这里的统治相对薄弱。荆蛮一带和商王朝本有旧怨,又长期被殷商势力压制,他们也急于摆脱商王的奴役,在政治、经济方面取得更高地位、获得更大利益。太伯、仲雍再暗中一搅和,顿时一呼百应。

  而且,两人除了在这里找到一批铁杆盟友,还有一个意外收获——从丹水秘道出来,就在他们的行进路线上,出现了一个旷世奇才,此人正是姜子牙!

  也许有人要问,姜子牙不是在渭水边钓鱼时遇见文王的吗?非也!那是后来做秀。此人最早亮相,不是闲雅的钓者,而是粗鲁的屠夫——他是在朝歌杀牛的时候,“遇见”了被纣王囚禁的姬昌。姬昌当时还不叫文王,称“西伯”。见了面,姬昌问他有什么本事,他仍是一幅屠夫的口吻:“下屠屠牛,上屠屠国”(《楚辞章句补注》)。

  哪有那么巧,这人别处不好杀牛,偏要跑到文王被囚的地方杀牛?而且他拜见姬昌的理由听起来也很可笑:“吾闻西伯贤,又善养老,盍往焉”(《史记&;#8226;齐太公世家)。

  种种迹象表明,姜子牙在见到姬昌之前就和周人早有联络,甚至可能和古公亶父之妃“太姜”有着血缘关系。姬昌当时有句话说漏了嘴:“吾太公望子久矣。”意思是说,我的先辈很早就盼着见你啦!后来因此又把姜子牙称为“太公望”,这就是“姜太公”的由来。姬昌的“太公”又怎么会知道姜尚其人?仔细一想,很可能和太伯、仲雍南下有关。

  而太伯和仲雍究竟是如何找到姜子牙的,我们就只能全凭想象了。或许他们也曾三顾茅庐,彻夜长谈,草棚里一派江山风雨。又或许姜子牙刚刚看破时局,空怀满腹智计,正打算良禽择木而栖。总之,姜子牙和姬昌见面的背后,应该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秘密。

  周族的领袖们如此看重姜子牙,绝非偶然,此人的确有安邦定国的能耐。姜子牙虽然没有《隆中对》之类的文章传世,但《史记》也说“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何谓“天下三分”,关注的人并不多。笔者以为,就当时的文化板块和势力范围,所指应为黄河下游的商族、关中平原的夏族(周族)和南方的巴族较为合理。

  从结果上看,姜子牙、诸葛亮的心智,包括后来刘邦的投机,甚至传说时代的大禹远交近攻、战胜三苗,其中巩固巴蜀、拓展江汉、伺机挺进中原的道理是一脉相承的。就连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虽是邯郸学步,大体上也脱不了这种思路。

  太伯、仲雍的主要目的,恐怕还在吴越。若干年后,两人带着从丹水秘道偷运过来的队伍,继续向东。而联络南方各国的任务,或许就落在姜子牙身上。

  有了正确的思路,具体的行动就会事半功倍。况且,同在襄阳附近,诸葛亮能熟知400年前的汉高祖崛起于汉中,姜子牙不会不知道200年前武丁对巴人的杀戮。手中有了仇恨这张牌,姜子牙开始满怀信心地周游列国。

  史载姜子牙曾游历七十国,这当然是在见到文王之前。一般人以为,这是怀才不遇者的噩梦,充满失意和彷徨。但如果心中装着某种理想和信念,情况就会大不一样。据说姜子牙学成以后,中间有四十年不知所踪,到七十岁左右才到朝歌做牛肉生意,设计救出了姬昌,然后和同样年迈的鬻熊一起成为文王的臂膀。但要说姜尚七十岁才进入周族阵营,然后还和姬昌结为儿女亲家,鬼才相信!

  合理的解释是,姜子牙很早以前就已经开始为岐山工作。就在中途失踪的四十年里,他和他的同伴以周族使者的身份,成功地完成了对巴蜀一带大小方国的游说和动员!

  当然,姜子牙版的《隆中对》也很快得到古公亶父及其继任者们的高度评价,并迅速提高了岐山和南方各国的交往级别,为他们的秘密串联提供支持。由于岐山决策集团的配合,姜子牙的使者身份更加明确,工作成效也十分显著——

  岐山的灯塔,终于照亮了古老的巴蜀!一时间,秦岭自西向东的散谷、斜谷、骆谷、子午谷、库谷和蓝田谷等各处关隘,人声鼎沸、驼马穿梭,有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库谷道和蓝关道直达汉水,金牛道、米仓道、间道(后改称荔枝道)远涉巴方。这些古道得名或有早晚,但自古就有人行走。“栈道千里,通于蜀汉”,崇山峻岭间古栈勾连,穿行其中的除了商队,也从此多了不少行踪诡秘的政客和军人。

  古代中原与巴蜀地区的交往,并非李白所说的“难于上青天”。著名的荔枝道在唐代为杨贵妃运送荔枝,从涪陵到长安最快只要三天!而通往巴国核心的嘉陵江水道,其源头直插关中,距岐山西陲的陕西省宝鸡市仅33公里。那些古代的高速公路,为岐山和巴蜀之间的密切往来提供了便捷的条件,甚至某些时期可能还十分拥挤。

  ……等这些工作告一段落,姜子牙才胸有成竹地跑到朝歌去杀牛。姬昌当时正被纣王软禁在离朝歌不远的羑里。见了姬昌后,姜子牙略施小计就把他救了出来。

  如果历史真是这样,那可真是一幅奇异的场景:岐山上下正紧锣密鼓筹备一场巨大的政变,其最高统帅却心安理得地在朝歌坐了六年牢——这可是纣王做梦都没有想到的事!等一切准备就绪,姬昌拍拍屁股,潇洒地回到岐山,准备“天翻地覆慨而慷”了。 。。

文武图商
殷商的王公们不是傻瓜。古公亶父的政治野心,很快就引起商王的怀疑,但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给商王朝带来强大的军事压力,却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来自西方的威胁。

  从武丁时代开始,山西北部黄土高原的戎狄部落给商王朝造成了很大的麻烦。自武丁之后,祖庚、祖甲、廪辛、庚丁、武乙等历代商王都很重视对戎狄的作战。武乙时期还将军事指挥中心从河南商丘搬到黄河北岸的朝歌,足见当时战争的激烈程度。

  古公亶父死后传位季历,即姬昌的父亲。季历因平定西方,被商王文丁封为“牧师”,统帅西方兵马,代表商王朝征讨戎狄。商王自作聪明,以为这借刀杀人、一石二鸟之计,既挡戎狄之扰,又能让周原兵连祸结、陷入泥潭,没想到岐山将计就计,从此名正言顺地招兵买马,扩充势力,在征伐戎狄的同时,自己也扶摇直上,终于从一个西方小国发展成关中平原的霸主。

  等文丁发现情况不对的时候,已经有些晚了。这时双方都犯了错误:文丁11年,周族大胜戎族,季历竟然忘乎所以,亲自跑到朝歌向文丁献俘报捷;文丁一看戎族已败,季历又送上门来,于是干脆将他处死。这一来,周族终于与商王结下死仇。

  由于准备尚不充分,岐山并未与商王朝翻脸,仍按计划让46岁的姬昌继承父位,号称西伯。传说即位这一天,岐山上歇满了凤凰——从此,岐山进入周文王的时代。

  两年后,商王文丁也死掉了,帝乙继位。帝乙面对的是一个烂摊子:北方戎狄未除,东南方向江淮一带的东夷族也开始蠢蠢欲动,此时的商王朝已经是内忧外患,风雨飘摇,扼制周族的崛起已经变得有心无力。不得已,帝乙只好把自己的妹妹嫁给姬昌,以图一时安稳。姬昌也借势一歪,表面上不计前嫌,暗中苦练内功,全速发展。

  接下来的三十年,姬昌从推行“井田制”、进行土地改革入手,施行一系列休养生息、富国强兵的改革措施。姬昌的井田制,相比商王朝机械的土地国有模式有了很大的进步:他把方圆一里的平地按“井”字形分为九块,八家各耕一块,中间一块作为公田,由八家共耕。这八家公用一口水井,既是联系紧密的经济共同体,又是军政管理的最基本单位。周族再将井田制的思路灵活运用到各个方面,形成公私结合的基本分配制度,大小官员都有分地,这就难怪姜子牙把“善养老”也作为投奔岐山的一个重要原因了。

  相对科学的分配制度,使周族很快协调了内部矛盾,树立了老有所养、人尽其用的仁爱形象,形成强大的号召力,吸引着大小方国和各地人才竞相归附。姬昌迅速巩固了关中平原的局势,又得到巴蜀地区的强力支持,三分天下有其二,取代商王已经是大势所趋。

  与欣欣向荣的周原相比,商王朝这边却苦不堪言:北方戎狄死灰复燃,南方淮夷多次叛乱,出兵平叛又遭到小国孟方的伏击,差点阴沟里翻了船。刚刚得胜回朝,东夷又再次反叛。帝乙在黄淮之间疲于奔命,实在经不起折腾,只干了九年就一命呜呼,此时的商王朝实际上已经外强中干。帝乙死后,帝辛继位,他就是后来臭名昭著的商纣王。

  末代帝王都是失败者,而失败当然是有原因的,中国人习惯都把他们脸谱化。不少人以为,纣王是因为贪酒好色、昏庸无能才亡国,实际上可并不是这样。纣王年幼时就思路敏捷、聪明过人,长大以后更是锋芒毕露、文武双全。出众的才能,曾让帝乙在内的殷商统治阶层对他寄予厚望。只是超群的能力下往往掩盖着自以为是、刚愎自用的性格。这一致命的弱点,最终让纣王众叛亲离,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纣王的失败,固然是因为他荒淫残暴、倒行逆施,但更多的却是历史的必然。真实的帝辛残暴而已,却并不糊涂,在挽救殷商政权方面还做了不少工作。即位的第二年,纣王就对岐山采取怀柔政策:“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史记&;#8226;殷本纪》),将姬昌封为三公之一,在商代是地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