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日落:老佛爷与光绪》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清日落:老佛爷与光绪- 第1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三叩首!”
  一对新人叩头表示感谢天地神明。
  “起身!”司仪喊道。
  两人从地上站了起来。
  两人遵照司仪的命令,又跪下,深深地叩头。如此,一共叩了九次头。
  梅姑娘、荣禄和四位喜娘紧跟着司仪的命令做仪式,一点也不敢疏忽,一直到进入洞房,梅姑娘与荣禄挨在一起坐在床沿上。他们两人同时落座。根据一种古老的传说,谁压住了另一个人的衣服,谁将来就能统治这个家。四个喜娘看到荣禄坐在梅姑娘旗袍的边缘上,都笑了。男人将统治这个家,这是合乎常理的。
  然后要行合卺大礼,新郎新娘要喝交杯酒了。有人给新郎和新娘端来两碗酒,酒碗上缠着红丝带。他们各自从自己碗里呷酒,然后两人交换酒碗,这样他们又从对方的碗里啜酒。这象征夫妻情投意合,是一个吉祥的预兆,这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古老的礼仪。
  然后送上了喜饼。两人也都只吃了一点点,因为接着喜筵就要开始了。喜饼表示多产和丰收,吃了喜饼就能保证他们以后多子多孙。
  “多生贵子!”这是喜饼无声的命令。
  吃长寿空心面,象征生命像面条一样绵绵延长,这是喜筵上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
  盛宴持续了好几个小时,对荣禄来说,这时间实在是太难熬了,它是那么的漫长。他并不爱他的新娘,他娶她为妻只不过是因为慈禧为他选定了她。
  然后,当一切仪式都结束的时候,他俩依旧坐在新婚的床沿上,荣禄用一根秤杆挑开盖在梅姑娘脸上的面纱,看着她脸上抹着米粉,明眸闪闪,红唇微颤。她脸上洋溢着幸福,虽然她知道她并不为丈夫所钟情。荣禄是一个心胸开阔、胸襟高远、心地善良的男人。他富有同情心,善解人意,因为他自己经受过无数的磨难,忍受过许多痛苦,也看到了其他许多人的苦难。他懂得失去别人的爱就意味着要付出无尽的痛苦、忧愁的代价,他是一个过来人,一切都经受过;而这个满洲姑娘深深地眷恋着他,她已经被托付给他了。
  “我将永远呵护你,梅姑娘。”他向她许诺。他没有提到爱情,梅姑娘也没有指望得到他的爱情。
  他要呵护她,让她快乐,这话已经得到兑现。她将永远陪在他身边。当他离开公务身心疲惫地回到家里时,她总是笑脸相迎,去慰抚他那疲惫的心,她拥有一种无上的幸福感。这正是荣禄热恋和敬慕的慈禧所没有的,在这方面,梅姑娘拥有的远远超过了太后;而太后,虽然她缺少男欢女爱,但她却拥有世界上最大帝国的财富和权威——至少从数量上看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如果进行选择的话,那么梅姑娘宁可拥有荣禄而没有爱,也不愿意得到他的爱而没有他在身边相伴。
  迄今为止,至少她得到的比慈禧得到的多。即使是把天下所有的财富给她,她也不愿意与慈禧的地位进行交换。
  慈禧本来是能够改变她的地位的,她本来可以得到自己的爱情,与自己倾心相爱的人走过人生之路,但是她的野心阻止了她,爱情对她来说万事皆休,她再也没有机会变换她的地位了。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十七、小皇帝同治(1)
同治五六岁时,是一个模样英俊招人喜爱的孩子,慈禧视他为掌上明珠,当作生命中的至爱。她无微不至地呵护他,无时无刻不在牵挂他。她把他看成自己雄心壮志的硕果。她决然抛弃了销魂夺魄的爱情,取而代之的是命运赐予她一个俊美的男孩——要是他是个女孩子的话,简直就是羞花闭月之美、沉鱼落雁之容。对于慈禧来说,有了这个儿子,人生中再也没有什么可值得追求的了,至于权力、地位都已经无所谓了。
  同治4岁时就开始习读诗书。在那个时代,每个满族男孩和汉族男孩都必须习读诗书。当然,他们有老师,但是没有学校。因为同治是皇帝,老师们要在慈禧的亲自监督下,教同治学习那些很难书写读认的汉字。慈禧对待同治生活学习十分专制,她检查他的膳食,督促他的学习,还要监督他的老师。以至于每个权臣贵胄走近同治的时候,都要轻手蹑脚。因此,同治皇帝作为一个小小的专制者,他的老师是不能在他面前落座的。他们长久站立着,忠心耿耿、尽心尽责地教给他人君之道。他们对同治的畏惧之情,不亚于对他执政母亲的畏惧。
  另外,中国当时的教学有这样不成文的传统,老师不应该表扬学生。
  “行,陛下,”当同治做完某项工作后,老师可能这样对他说,“但是你有能力做得比这更好!乾隆皇帝在你这个年纪时,就做得比这好得多!”
  这种沉闷的气氛十分令人压抑。任何一个处于成长时期的孩子,即使贵为皇帝,他也喜欢听到别人的赞扬之辞。但是,可怜的小同治从来没有受到过任何赞扬。幸而,有时候他还能在与母后独处的时候感受到她无私的母爱,这使他压抑的内心得到一点点宽慰。
  通常,一个五六岁的男孩子每天都在忙于自己不需理由的玩乐。而同治的每一天,虽然也像他们一样忙碌,但是却不是因为同样的原因。他根本还不能明白当四万万老百姓的皇帝对自己来说意味着什么。由于恭亲王曾经公开说过,像慈禧这样年轻美丽的女人是不应该临朝接见群臣的。因此,同治不得不担当起临朝坐镇的重要角色。慈禧为了免受别人指责她出现在朝上不成体统,就在同治的御座后面挂起一个竹帘。大臣们上朝时,她就让尚且年幼无知的同治坐在御座上,而她就端坐在竹帘后面,通过同治之口来处理国家大事。同治挺直了腰板坐在御座上,尽管双脚伸直还够不着地,样子却显得威严十足。他如同一只训练有素的鹦鹉,一字不差地重复着母后的指示。这对同治可能是一种身心上的折磨,但是他有良好的教养,总是遵照慈安和慈禧的指示去做。
  但是退朝以后,小同治对几样东西表现出更为浓厚的兴趣。他十分喜欢小骏马,不久以后他就马匹成群了。但凡金钱能够买到的东西,他的母后是从来不会拒绝他的要求。他也很喜欢射箭,恰如每个男孩子一样。他还喜欢中国孩子可以玩的所有玩具。但是,他最喜欢的还是一位尚书,这位尚书的名字叫荣禄。荣禄宠爱同治,如同他是自己和慈禧的亲生儿子。也许他从这个颀长、英俊的男孩身上看到了自己“曾经有可能的结合”的孩子;也许他在慈禧孩子的身影里看到了慈禧。荣禄是个沉默寡言的男人,因此我们无从知道他到底看到了什么。但是,他疼爱同治,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他们常常相依为伴。休息时,如果同治想去骑马,荣禄就会鼓励他,并教给他自己所知的全部马术和关于马的知识。虽然,同治天生对马有一种特别的钟爱,但是荣禄还是帮助这孩子挑选当天要骑的马,教他如何照料它们,如何去了解它们,如何去爱护它们。同治的父皇咸丰先帝,曾经是一位骁勇的骑手。他酷爱骑着那威风凛凛、目光炯炯的蒙古骏马——戴着全部精美的马饰、飘着红红的流苏,在原野上纵横驰骋。同治继承了咸丰喜欢动物、热爱户外活动的天性,而荣禄又帮助他去培育这种天性,使得骏马成为同治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为一名弓箭手,同治射箭技艺相当不错。荣禄本身就精通射箭技艺,他也是一名杰出的弓箭手,他把他全部的本领都教给了同治。荣禄从他与同治之间的友谊中得到了什么呢?反过来,同治又从荣禄那里得到了什么呢?他能否从他的朋友忧伤的眼神中看出些什么? 。。

十七、小皇帝同治(2)
慈禧总是毫不放松地看管着同治。那么她从往日的恋人荣禄和自己儿子的友谊中又看到了什么呢?宫廷里有些人曾经耳闻慈禧进宫做咸丰妃子之前的许多桃色新闻,那么他们又是如何看待荣禄和同治之间的友谊呢?这些都很难说清。但是有一点是确信无疑的,那就是:荣禄疼爱这个孩子,这个孩子也毫无保留地把他的爱给了荣禄。
  不难看出,这两个人的感情与慈禧的感情奇妙地纠缠在一起。同治专制任性,特别是他当了皇帝后,因为他是金口玉言,他的每一句话都是不可违抗的法律。同治不惜重金买尽天下良马,这些骏马由专门的驯马员为他训练。每一个驯马员心里都十分清楚,如果他们不想脑袋搬家,那么他们就必须竭尽全力把这些牲畜训练好。小皇帝总是跑来跑去,看着马群欣然大笑。他喜欢满怀热情地与他的“四足朋友”说话,还不时地招呼荣禄来点评不同的马匹。马场上同治呼喊的声音,完完全全是一个无邪的孩童。这就是同治离开了老师和书本后的正常生活。国家大事对同治来说意义不是太大,他肩膀上的负担是很轻的。这倒不是因为同治什么都不懂,他在宫中出生成长,必然受到宫廷环境的耳濡目染。尤其是当了皇帝以后,每个人都对他敬若神明,直至他自认为受到尊敬是理所当然、情理之中。并且他也意识到,尽管他像其他孩子那样喜欢那些小马、玩具和弓箭,但是他还是与众不同,因为他是皇帝。
  “荣禄,吩咐马夫,今天早晨给我备好那匹白马!让他们马上去准备!”
  “是,皇上。遵命!”
  他们两人总是能想到一块。他们是彼此熟悉的好朋友,时光在他们的笑声中飞逝。马夫立即为同治备好了小马。
  荣禄与同治两人可以同笑同乐,彼此欣赏着两人之间的友谊。但是,无论何时都不能忘记,慈禧的儿子同治是一国之君,他的话就是金科玉律。有时候,他的只言片语令人遗憾地改变别人的命运。
  例如曾经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同治的一位老师是络腮胡子,同治讨厌络腮胡子,他不喜欢任何胡子。同治好几个星期没有理睬这位老师,他的络腮胡子令同治非常反感。然而,这位老师学识渊博,他精通经史,擅长书法。他在书法上的造诣远远高于其他老师。只是他一向不苟言笑,总是正色厉声。虽然做小皇帝的老师使他感到非常荣幸。每一次他要发表言论教育同治时,他下巴上那一撮胡子就总是使同治想起一只特别老的山羊的胡子。尽管同治是个皇帝,他也热爱小动物,但是他特别厌恶一只老山羊。那只老山羊好几次差点伤害到他,幸亏有羊厩结实的栏杆挡着。同治感到眼前这位老师特别像那只老山羊。
  有一天,同治终于忍无可忍了。同治对着山羊胡子老师大发雷霆,这个时候慈禧正好也在书房里。
  “我命令你立即把你的胡子剃掉!”
  按照常理,老师应当这样正确回答:
  “遵命,皇上!”
  然而他并没有这样回答,因为按照他的信仰,剃掉胡子会给他带来极大的晦气。所以,现在这位老师处境极为尴尬:要么为了信仰保留胡子而得罪皇帝,这样还可能会因为抗旨而丢掉脑袋;要么舍弃胡子,舍弃伴随自己多年的好运气,也舍弃自己的信仰。无从选择的他只有沉默以对。作在一旁的慈禧听到了同治荒谬的命令,出言相劝说:
  “我的皇儿,”她轻声细语地说,“如果他剃掉胡子,他会倒一辈子大霉的,所以他不能剃!”
  “那我就不要他做我的老师!”
  于是,这位胡子先生就被开除了,从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