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才子--中国古代美男扫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风流才子--中国古代美男扫描- 第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有的,然而就算有精怪吧,留侯张良所见到的那个老者,居然还授予他一部奇书,这难道不是奇事一桩么!高祖刘邦一生曾多次陷入困境,往往靠张良所献奇策,才能绝处逢生,化险为夷,这难道都是人力所致么!
  且不论《太公兵法》的实际情况如何,张良在下邳隐居避祸的那段时日,对道家学说,实际上是既服膺又喜爱,“日有孳孳,毙而后已”的求知精神使他思想大变,逐渐趋于成熟,并形成以《太公兵法》为名的一套“君人南面之术”,立志要做“王者师”。
  张良前后思想的变化,主要有两个方面。早年张良尚武“任侠”,并曾“学礼淮阳”。现在张良认识到刺嬴的手段只是徒逞血气之勇,不能从根本上实现复韩的目标。于是从“任侠”的层次提升为“兵法”的层次,从行动的层次提升到思想的层次,即所谓“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之类。

“千古谋圣”——张良(3)
张良是由潜学了黄老思想后获取方法论的,这使他获益匪浅,受用终身;黄老之术也使他如获至宝,并后来把它运用至精。张良跟随了刘邦以后,运筹帷幄,南征北战,文韬武略,百战不殆,最终辅就了刘氏的一代帝业。
  功成身退    独善其身张良的事迹,笼罩着一股浓厚的传奇色彩和神秘气息;张良的行踪,飘忽不定,神出鬼没,用孔子当年形容老子的话说,“其犹龙乎”;张良的一生,不断地有些“奇遇”,总有机会与侠客、精怪、神仙等打交道。这个明显的特点在汉初的众多风云人物中是少有的。
  张良之“奇”,颇有一种“超然拔俗”、“闲云野鹤”的气象。张良的气质,在“王者之师”以外,的确还有“方外之士”的味道;张良的行动,往往携带着一个超世俗的世界作为背景。这使他与刘邦手下那些以建功立业、裂土封侯为最高人生目标的将士谋臣似乎大异其趣。综观张良一生,他为汉王朝平定天下指谋划策,以“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令汉军得以脱困,为与项羽争天下打下根基;又劝止刘邦封六国之后为王,止住了民心的暗涌;鸿门宴前拉拢了项梁保住了刘邦的性命;几次为刘邦挽回军心;为刘邦确立了太子,避免了夺嗣的危机;鸿沟议和后,力谏刘邦乘项羽依约退兵之机追击楚军,勿使纵虎归山……功勋之巨,恐不让萧何、韩信。封侯时,他甘自退让,婉拒万户侯,只受留县一地,刘邦封其为留侯。
  历代君王在创业打江山的时候,正是用人之际,他会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人才在此时会得到尊重和重视。然而,一旦乾坤既定之后,君主们便会怀疑昔日的功臣“功高盖主”,“卸磨杀驴”则是必然的。历史上开国功臣大多数结局都很悲惨,善始善终者能有几人呢?
  有道是“伴君如伴虎”,刘邦的疑心极大,张良陪伴皇帝左右还能够自保,这确实是一大奇迹!张良为什么能够在危机重重的宫廷斗争中得以善始善终呢?一言以蔽之,“功成,名就,身退,天之道也”。在功成名就之后,和其他人截然不同的是,张良这位功勋卓著的开国元勋却激流勇退,称病不上朝,过起了闭门谢客的隐居生活。在封侯之初,张良便向刘邦表示,从此以后想学习“辟谷”(“辟谷”就是不吃饭)、“轻身”之术,遗世独立,不食人间烟火,以求修道成仙。此后,张良便借口体弱多病,逐渐淡出官场,不再过问政事。诚然,张良的这些作为都是表面现象,是其“明哲保身”之举。其实,刘邦是个什么样的人,张良早就了然于心。故而,功成名就之后,张良见好就收,聪明地“拍屁股走人”,去学道,去游冶,逐渐“名正言顺”地从官场中退出,张良之韬略不可谓不佳,也正是他的“深谙天道”才使其有个善始善终的结局。当初,张良曾劝韩信也要功成身退,可惜的是韩信不听劝告。直到人头落地之前,韩信才悟透张良的苦心,发出了那句流传千古的哀叹:“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岂不哀哉!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尽管“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事情一再重演,但飞蛾扑火的事情却从来不曾少过。有人为名,有人为利;有人为人,有人为己,无论为什么,结果都差不多。是这些人都不如张良聪明吗?显然不能这样武断。要知道,中国的士人大都深谙历史,对于“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道理他们都懂,最差的结果是什么也都明白。所以等到人头落地的那一天,只有人羡慕张良的洒脱,但却少有人抱怨没有前车之鉴。我甚至相信,如果再给他们一次重新开始的机会,结果可能还是一样,因为中国从来就不少舍身取义、舍身逐利的人。三国时期的刘劭在其《人物志》中说“思通道化,策计奇妙,是为术家”,私下里以为,张良正是刘劭《人物志》中所说的“术家”。他看破世间的机关,优游于人世,“立言、立德、立功”,令后人称羡不已。呜呼!纵观千古,真正能顺应天道做到“功成,名遂,身退”的又复有几人?念此不禁令人长嗟不已。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当中,总结留侯张良的功绩说:“运筹帷幄之中,制胜于无形。子房计谋其事,无知名,无勇功,图难于易,为大于细。”这短短的三十一个字,如此精到地归纳出了张良独特的行事风格,也让人不得不歆羡神机妙算的留侯大人那超然的风骨。在中国历史上,成功的谋略家灿若星辰,但张良的这种于幽冥之际决嫌定疑、做最小的动作以博取最大的收效的谋略风格,可以说是达到了四两拨千斤的化境。天下汹汹,各为其主。张良是一个“优美的”战略家,在战略实践活动中是何等潇洒俊逸!
  余        论道家的“功成身退”,其最深刻的一面,在于最终退出这个气象万千的世界、五彩缤纷的人生,也就是死亡。死亡是人生的顶点,是生命的最为辉煌灿烂的瞬间,只有懂得死的人才真正地懂得生。
  《史记·留侯列传》写张良之死,只用了四个字:“后八年卒。”妙极!司马迁写得极妙,张良死得也极妙。自古艰难惟一死。死得干净利落尤其难上加难。有人死得无可奈何,有人死得恋恋不舍,有人死得惊天动地,有人死得拖泥带水。张良却如此这般无声无息、平平淡淡、轻轻松松地离开了那个尘世,其形象已经神化为一种精神层面的东西,成为了如文天祥《正气歌》赞颂的“天地正气”,孟子所云的“浩然之气”。其“时穷节乃见”的亮节,其“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的风范,如“河岳”、“日星”,比之其所开创的王朝霸业更见光辉!(夏超    陈阳)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卓绝汉代的辞赋家——司马相如(1)
唐代诗人张祜的诗:“凤兮凤兮非无凰,山重水阔不可量。梧桐结阴在朝阳,濯羽弱水鸣高翔。”描写的是一段传世佳话,诗中的“凤”正是本文的主人公——司马相如。司马相如(前179年—前118),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人,字长卿,小名犬子,因仰慕战国时期蔺相如的智勇双全及忠君为国的人格魅力,认为好男儿自当有美名,遂更名为相如。司马相如雄踞西汉文坛赋体大家之首,其代表作《子虚赋》和《天子游猎赋》更是为汉代文学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也为他赢得了“西汉文章两司马”(另一司马为司马迁)的殊荣。文人的气质再加上天性的桀骜,使其一生充满了浪漫的传奇色彩。
  一、文武兼擅司马郎汉文帝前元元年(前179年)一个初秋之晨,富比天府的蜀郡成都处处洋溢着蓬勃生机。秋风送喜,年近五十的司马老爷沉浸在得子的喜悦中,怀抱着嗷嗷待哺的幼子,望着天边一轮喷薄而出的朝日,他憧憬着儿子的未来。令人欣慰的是,他的儿子司马相如也的确没令他失望。
  小相如禀赋异常,学语即能识“马”字。司马老爷是一位饱读诗书之人,家中藏书甚多,自从家中有了个咿呀学语的小相如,他更是视这些典籍如宝贝,经常把小相如放在书架前,郑重其事地对儿子介绍这些书简,并不时给儿子读几个字。终于,意想不到的奇迹发生了。在一个看似平常的上午,司马老爷照例带儿子来到书房,并在他面前展开了一片竹简,指着上面的字让儿子看。不知道是不是先前的早期教育奏效了,忽然,小相如紧紧盯着其中一个字,用手指着喃喃地说“马——马——”,等欣喜若狂的司马老爷再三确定那真是篆文“马”字时,小相如的聪慧也传遍了左邻右舍。
  自从小相如识读出“马”字后,司马老爷就给他开蒙,教他识字读书。由于年少颖慧,小相如对教给他的字学得快,记得牢,过目不忘,再加上勤奋好学,他进步飞快。几度春去春又来,相如渐渐长大,不仅能识字,还很快就由字到句、由句成篇、由篇为章,诵读自如,有的甚至可以倒背如流。等他长到十六七岁的时候,已是诗书满腹,下笔成章,并对文字之形与音义尤有兴趣,成为当时成都闻名遐迩的小才子。
  司马相如的才气不仅表现在读诗作文上,其琴艺也是十分了得。悠悠琴声,可以陶冶性情,拥有好的琴艺是当时很多文人追求的素养之一。司马相如从小开始习琴,琴艺日臻纯熟,令人有余音绕梁之感。其后在与卓文君的相恋中,琴艺也曾为他立下汗马功劳。古代名琴有四,为号钟、绕梁、绿绮及焦尾。相如所用琴名为“绿绮”,为梁孝王所赠,是传说中最优秀的琴之一。“绿绮”通体墨绿,晶莹闪亮,抚之温润光滑,精妙绝伦。此琴在手,相如如虎添翼,弹奏的琴音时而悲凉激越,时而哀婉动听,令听者心驰神往!

卓绝汉代的辞赋家——司马相如(2)
虽然读书和弹琴,培养了相如的远大志向和高雅情操,但他觉得仅仅是这样还不够。拥有一副强健的身体,一身好剑术,再加上饱读书籍,才能无敌于天下。相如学剑非仅为强身,他还要学习他所钦佩的侠士仗义和敢作敢为,把侠士精神和文人风范融合一体。为了这个目标,他跟着父亲学习击剑,每天早上手拿青光闪闪的利剑,迎风舞动,任红色蜀锦做成的剑穗上下翻飞,在晨光中熠熠生辉。相如舞剑,看似轻柔飘逸,实际上威风八面,势不可当,展现了文人威武的另一面。
  文武兼修,是难得的品质,反映了司马相如作为文人的一种积极进取和要求不断完善自己的精神;文武兼擅,是最高境界,体现了中国文人容纳百川的情怀和完美追求。
  二、风流不羁凤求凰长成以后的司马相如,在经过多年的刻苦修身和韬光养晦以后,身心都已做好了准备,雄心勃发,意欲大展宏图。恰逢汉景帝施行“以资得官”制度,于是在20岁时他进入仕途,担任景帝的郎官,不久便升为武骑常侍。但这一切和他原先设想的有很大差距,本来他希望依靠自己的长项——作赋,写出名垂千古精美的赋,以得到皇帝的重用。可是景帝根本就不喜欢辞赋,相如觉得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就在这时,梁孝王带着他的游士,当时著名的辞赋家枚乘、邹阳、庄忌来到长安(今西安),相如遇到了自己的伯乐,不久辞去官职,来到了梁园,在那里他找到了有利于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