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先生:小时候,我感觉是爸爸不对,因为他不怎么在家。还有,他可能外面还有女人!
咨询师:您是怎么知道的?
田先生:是妈妈说的,他们吵架的时候,我听见了,那时候我刚上小学。
咨询师:但您为什么说母亲是一家之主呢?
田先生:因为爸爸总躲出去。
回避妻子源于力不从心(2)
咨询师:您用了一个“躲”字,是您的母亲把他赶走的吗?
田先生:不是,是她一哭,爸爸就走。
咨询师:您想哄妈妈吗?
田先生:当然想,但我太小,只能站在一旁看着她哭,最多是拉拉妈妈的手,给她递个手绢什么的,有时候我感觉自己挺没用的,帮不了我妈。
咨询师:当时您是不是感觉,这一切都是爸爸造成的?
田先生:当时我是挺恨我爸的,可我太小,根本没能力解决他们之间的问题。
咨询师:您说了两次“我太小”,您当年是不是恨不得快点长大?
田先生:可这由不得我。
咨询师:所以您能做的,只有陪伴妈妈,并在心里埋怨爸爸。
田先生:不过,这些都是过去的事了。
咨询师:您认为这些事过去了吗?如果真的过去了,那您为什么一方面排斥妻子,另一方面还要自责?
田先生:自责?是的,我在自责,不过,我又没做错什么,有什么可自责的?
咨询师:您是没做错什么,可您刚才不是说,您认为是爸爸的责任吗?
田先生:难道,我是在替父受过?不会呀,我在心里还在埋怨他。
咨询师:您不是在那时恨自己不能尽快长大吗?那么您长大了又能怎样?
田先生:分担妈妈的痛苦。
咨询师:他们夫妻之间的痛苦,您分担得了吗?
田先生:这倒也是,这是他们夫妻间的矛盾。可我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妈妈哭吧?
咨询师:在您看来,妈妈很可怜,爸爸很可恨。
田先生:我可怜妈妈,恨爸爸。
咨询师:所以您要代替爸爸来陪妈妈。
田先生:是的。不过我只是他们的儿子。
咨询师:埋怨自己年龄小的意思,就是想长大,这就是“小大人”。
田先生:是的,从小他们都说我像个“小大人”,说我很懂事,我非常听妈妈的话,还帮她干活……
咨询师:这就是做了本不该您做的事,您在承担爸爸的责任。一个小男孩做大人的事,当然就是懂事。
田先生:这么说,我把爸爸的过失也看成与自己有关?
咨询师:承担责任,是全方位的,过失当然也是其中的一项。您把他的责任往自己身上揽,久而久之,您认为是自己没有陪好妈妈,为了让她满意,您得尽量让自己做得更好一点,那时,您是多么想成为让妈妈满意的人,也就是您理想中的爸爸。可您根本做不到,这就是力不从心。于是,您在那时形成了对自己的谴责:“我总不能令我所爱的女人满意!”直到现在,您还在执行这项谴责,比如回避妻子,总感到和她在一起有压力。
田先生:难道真是这样吗?那我为什么又讨厌她命令我?
咨询师:一个孩子最希望父母怎样?
田先生:和睦。
咨询师:除此之外,那个孩子最想干什么?
田先生:玩。
咨询师:对,可您在小时候能开心地玩吗?
田先生:不能,我得陪妈妈。
咨询师:这就对了,因为要对妈妈的孤独和悲伤负责,您无权自由自在地玩,这不就等于您被母亲操纵了吗?
回避妻子源于力不从心(3)
田先生:可哄妈妈是我心甘情愿的。
咨询师:您现在用成人的思维方式可以这样理解,可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他怎么可能是心甘情愿的呢?毕竟,您也曾经是个天真活泼的男孩子,当然也想出去淘气,无忧无虑地游戏。您也曾经有自己的兴趣,有自己的小朋友,可当您想起这些的时候,总有一股无形的绳索束缚着您,把您死死地拴在母亲身边。
田先生:那是什么?
咨询师:维护家庭的完整!
田先生:是的,这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我需要一个完整的家,为此我可以付出一切!
咨询师:这的确是那个男孩子真实的想法。由于您牺牲了自己的童真,保住了这个家,可您对自己交代不过去,我是指孩子的天性。
田先生:对自己交代不过去?您说得对,我就是常常感觉对不起自己,觉得自己活得窝囊。
咨询师:因此,您把这种抱怨发泄在妻子身上,因为,有时候您把她当成了母亲的替身。
田先生:为什么?她又不是我妈。
咨询师:第一,您前面提到过,她可靠,会过日子,其实这就是组成家庭的基本条件。符合这个条件的女人,不仅对您,而且对任何一个男人来说只有母亲,所以每一个男人或多或少地都会以母亲的标准要求妻子。第二,您讨厌她发号施令,就是对被束缚的反感,那么在您的经历中,谁束缚过您?第三,您回避妻子,源于在一起时的压力,这压力源于“无法令所爱的女人满意”。这项暗示又是从哪来的?
田先生:听您这么一说,我还真有点把她当我妈了,可我怎么不觉得?
咨询师:如果您觉得,就不会再抱怨妻子和自我谴责了。其实,您反感妻子,讨厌她的命令,正是您当年希求自由的反弹,说明您在潜意识里对被操纵是多么的反感和无奈。而后的“感觉对不起妻子”,一是当年的您感觉无力安慰母亲;二是替父受过。
田先生:我为什么要替父受过?
咨询师:因为每一个儿子都不自觉地向父亲看齐,这种“看齐”的方式,有的是向父亲学做男人,也有的会反弹到与父亲截然相反的方面。所谓相反,就是对父亲过失的一种弥补,最终目的是家庭完整。这是一个孩子求生的本能,为此,他会不择手段,不顾一切,包括牺牲自己的天性和健康,来承担父母的过失和责任。
田先生:这么说,我对自己小时候的想法一无所知。
咨询师:其实您小的时候也没有这种逻辑思维,只是直觉使然。那时候正是您形成人格的阶段,您的成长中有上述经验,而您把它沿用至今,构成了您现在的家庭关系。事情虽然过去了,但性格不会变,它跟着每个人过日子,也决定了每个人的命运。
田先生:那岂不太可悲了,性格怎么能改,本性难移呀!
咨询师:您现在是不是感觉轻松了些?
田先生:是的,好像我有点了解自己了,但还是觉得茫然。
咨询师:让人们感到混乱的事,一般如何处理?
田先生:自己捋出头绪。
咨询师:因此,您也需要捋出头绪。
田先生:具体该怎么做呢?
咨询师:既然您觉得在与妻子相处时茫然,那么就在这个心结上找头绪。您感到茫然,是站在您的角度,而夫妻关系是你们两个人的事,通过沟通才能使之明朗。没有比反省自己的经历更能够表明诚意的了。您一定要相信自己,相信妻子,这才是属于您的家庭关系,要知道,亲人才是最好的心理医生,所谓“解铃还需系铃人”。
分析
1、夫妻矛盾的根源源于走出伊甸园
夫妻关系中普遍有一种倾向:当一方回避另一方时,当事人都会认为是感情本身出现了问题,比如是丈夫的喜新厌旧,或妻子的嫌贫爱富……其实,这都违背了真实状态,而真实的状态,是男女双方在踏上红地毯时的那种诚意和憧憬——那时的男女是真实的,没有患得患失和谎言,他们的心在一起,充满了追求幸福的勇气。
在婚礼上,这一对男女就好像身处伊甸园,然而落实到婚嫁实质,他们为什么又让自己置身于“失乐园”呢?其实,让他们走出天堂的并不是别人,正是他们自己。那个“家庭不是天堂”的暗示开始发挥作用,而这个暗示正是来自他们各自的家庭经验。也就是说,当他们从红地毯步入家庭后,原生家庭的信号再一次被激活,他们均被这一项条件反射催眠,在催眠的状态下,他们当然无所适从。
2、调整夫妻关系不是做报告
几乎每一对夫妻的矛盾均与原生家庭的经验有关,这是两性发生矛盾的最重要根源。因此,若想获得属于自己的幸福,就必须反省那个经验的缘起,除此之外,别无他路。就算当事人双方通过某种方法暂时使矛盾得以平缓,然而病根未除,那个病迟早还是要发作的。这就如同剪掉“问题树叶”,过了几天,树叶还要长出来,而且一棵树上的叶子无穷无尽——家庭问题就如同这些树叶一样,剪不断,理还乱。要根除问题,就必须挖掘树根。这,就是反省和在此基础上的沟通。
心灵处方
夫妻间最有效的沟通方式是表达自己的感受,以及这种感受的由来,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对方。这就会涉及反省,它的本质不是检讨,而是解剖自己。解剖的目的是手术,手术成功,叫解决。因此,反省是解决问题的前提,也是唯一方法。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宁死不屈不适用于家庭关系
案例 8
项女士:那天我提前下班回家,拧门进去,看见我丈夫和另一个女人在床上。我顿时傻了,嗓子像被什么东西堵住,连泪水都咽了回去……从此,我们夫妻形同陌路。虽然仍同归一处,同处一屋。却没有话,没有任何交流,当然也没有性。但我们有个儿子,儿子当然同情我,可也不敢得罪他爸爸。就这样,十年过去了,儿子虽然考上大学,但我被查出子宫癌,我觉得自己倒霉透了!
咨询师:您为什么不离婚呢?
项女士:我怕儿子没有爸爸,将来无论干什么事都要填表,在父亲一栏,如果他空着,别人会怎么看他?
咨询师:你们没有试着谈谈?您没有想过和他重归于好吗?
项女士:不行,无论怎样我也不会原谅他。
咨询师:你们既好不了,又分不开,难道您就让自己和他们活在这死不死,活不活的家庭里吗?
项女士:没办法,我也不知该怎么办。
咨询师:是什么让您处于这种局面,您想过吗?
项女士:不知道,我想如果别人遇到和我一样的事,可能也都会处于两难境地吧?
咨询师:您不要管别人怎样处理,我只想知道您为什么会这样刁难自己?
项女士:怎么是我刁难自己?明明是他出轨,是他害了我和儿子,他应该为此付出代价。
咨询师:我说过了,您不要管别人,先问问您自己。
项女士:我?还不是因为他造成的!
咨询师:这么说吧,如果换了有些人可能不这么做,而您为什么会这样选择呢?
项女士:我不知道他们会怎样,反正我走不出来,离不了,当然也合不成。
咨询师:您不要跟自己较劲,要知道,任何一种选择都需要观念的支配,而您是什么观念呢?
项女士:您这么说我倒容易理解了。我的观念就是:儿子不能没家,我不想让他成为单亲家庭的孩子。
咨询师:您还是在说别人,我是问您自己的观念。
项女士:我的观念?我没有观念,我觉得儿子就是我的观念,我只为他活着。
咨询师:好吧,打个比方,如果您还没有儿子,遇到了这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