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师:好吧,打个比方,如果您还没有儿子,遇到了这种事,您会怎么办呢?
项女士:可能,说不好,大概我会选择分手。
咨询师:好,现在假设你们已经分手,请闭上眼睛,调整呼吸,想到先生背叛了您,感受那种滋味……
项女士:嗯,想哭。
咨询师:把那种伤心表达出来,好吗?
项女士:不,不,我不能。
咨询师:为什么?
项女士:因为我怕。
咨询师:怕什么?
项女士:怕,我也说不上来,就是怕。
咨询师:把那种“怕”说出来,想怎么表达都可以。
项女士:我怕……
咨询师:现在告诉我,您的头脑中浮现出来的是什么?
项女士:不知为什么,我想到的是我的父母。
咨询师:他们在干什么,对话吗?
项女士:没有,他们只是总闪现在我脑海里,什么都没说。
咨询师:这个存在说明什么呢?
项女士:不知道,我只要一感到怕他们就跳出来,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咨询师:他们是不是没有分开过?
项女士:是的,可他们总吵,父亲还打过母亲,可他们没有分开过。
咨询师:您当时在哪里?
项女士:躲在墙角哭……哦,我明白了,这就是我的恐惧。
咨询师:好的,现在回忆父母吵架,回想一下父亲打骂母亲的情形,您夹在中间或躲在一边的感觉……
项女士:我怕!
咨询师:您想让他们分开吗?是不是您希望躲开,或妈妈躲开?
项女士:是,同时我也想保护妈妈,我恨爸爸。可是,我无能为力。
咨询师:对父母间的矛盾,当年的您是无力的,这个无力仍然停留在您身上,于是今天面对夫妻矛盾时,您仍然无力。
项女士:老天,难道是因为这件事,我才……
咨询师:因此,这件事与您的儿子没关系,唯一让您维持这种关系的,就是您的童年经验,它形成了您牢不可破的家庭观念。
分析
1、宁可身受苦,不让脸发烧
由于项女士特定的家庭经验,因此在她看来,“家庭完整”的名分是第一位的,为了维持这个名分,母亲可以忍辱负重,其目的就是“决不能让别人说出闲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宁可身受苦,不让脸发烧”。这种观念在中国社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就是“人不能只为自己活着,而是为观念活着。”
项女士从小看到父母这种关系,不加分辨地加以承袭,虽然内心充满着恐惧与无力,然而,她的两性观念也由此构成,“家庭无论如何也不能破裂”和“女人就应该承受痛苦”的信条始终贯穿于她的潜意识,形成性格特质,并作用于今天。
项女士的做法,就好比将自己置身于一间摇摇欲坠的房间,只因为这房子的名字叫家庭,因此,就算真的塌方,她和孩子也不能逃出去……可以说,是她的观念害了自己,在这个观念中,“家是牢不可破的”占到绝对上风。
2、爱是女人的灵魂
保持家庭稳定需要条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爱!女人需要爱,并在爱的基础上孕育、培养下一代。如果这女人没有得到爱,无论是身体或心灵,都等于违反了自然法则,就像老天从不降雨滋润大地,大地就会干涸,成为沙漠或荒丘。
心灵处方
当女人无法在家庭中得到主动的爱,甚至被爱所伤时,应该勇敢地站出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在这个家庭中,自己才是唯一的女主人,自己有权用法律等手段维护权益,如果选择宽恕,也要在与当事人摆明立场的前提下,进行诚意沟通,允许对方表达内心所想,也让自己与他的心相互碰撞。无论是合是散,都要通过这场教训为将来的生活留下一些“财富”,接受它的发生,也接受它带来的结果。
引言
亲子的意思是爱孩子。在我看来,这三个字是世界上最大的一门学问。在一个家庭中,亲子关系虽然位于夫妻关系之后,却在为孩子创造着全部经验,这些经验决定了孩子将来的人生之路。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从孩提时代成长起来的,成长过程对于我们来说,就像一条长河,融汇了我们在家庭、学校、人群中所感受到的一切信息。这些带有信息的点滴汇成我们生命的长河——我们的世界就是由这些信息组成,我们将这些信息加工,成为我们的性格特质。而加工者,首先是父母,然后才是我们自己。加工工艺,大部分是父母传授的,也有老师和其他长辈的影子。但心理学研究认为,一个人性格中96%的部分,由父母提供。
这就是亲子关系的成果,它贯穿着一个家庭的本质互动,是生命延续的操作过程,是为生命负责的具体表现。因此,它决定着一个人的生命质量。有些心理学家说:一个人的生命大纲基本上在6岁前就已经完成了,后面的成长,只不过是这部大纲的具体操作。
我这里也有个比喻:如果把生命比喻为一本书,那么目录就是幼年时期。这个阶段的重要性,就如同人类对生命本源的态度。也就是说,如果这一阶段处理不当,那么一生就很有可能消沉、失落。反过来说,如果家长与孩子的互动相对健康,那么这个孩子就可能在今后一路顺风。
除极特殊情况外,这个结论是基本肯定的。种种案例和理论研究均揭示出这一点。因此,对每一位家长来说,不能只把亲子教育看作是单纯的教育孩子,而应该看作是一种自我成长的学习过程。
亲子教育的关键是“读懂”孩子,这里所说的孩子,并不一定是子女,同时,他也是自己,是自己的幼年时期,那时,自己也是孩子。如果家长没有进入自己当年的状态,严格地说,他就无法成为一名优秀的家长。
然而,回到过去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难怪有些人不得不通过禅修来体味,而心理学至今也未能达到这种“与自己的童年换位思考”的境界。但这是不是说家长们无所适从了?这也不尽然,我们还有一系列方法提供给家长们,使他们尽量读懂孩子,这不比经营一家大型公司容易。老实说,如果家长读懂孩子这本经书,自然会从智慧中诞生出“管理之道”,而这个“道”是家长们自己的,不是书本上的,也不是专家们的,因此,它最可靠,也最适用于自己的家庭。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破胎而出
一、0到3岁的符号思维形成“天性”
(一)破胎而出
案例 28
张女士:我的儿子11岁了,因为性格急躁而没有朋友。他性格孤僻,成天把自己关在家里,不是上网就是看电视。只要我们一劝他,他就以各种形式发作、反抗。为此我们都不敢说他,老师和同学也尽量躲着他。
咨询师:他过去一直这样吗?
张女士:也不是,大概是上小学前后发现他急躁的,您说这是不是与遗传有关?他爸爸就特别爱急!
咨询师:嗯,可能有一定关系,不过后天造成的可以改正。请您回忆一下,你们在喂奶的时候发现过他急躁吗?比如吃得过多或脾气不好?
张女士:您这么一说我倒想起来了,是的,他吃奶的时候也特别着急,慢一点不行,吃多了也不行,一吐就是一大片,有时候弄得我们手忙脚乱的。那到底是什么原因?
咨询师:您的儿子是剖腹产还是顺产?
张女士:是剖腹产。
分析
剖宫产出生的孩子是否都会产生急躁的性格,不能一概而论,但有统计显示,他们的性格普遍要比顺产出生的孩子急躁。急躁势必引发固执,固执会导致人缘较差或性格孤僻。当然,这里所举的例子只是个案,但研究证明,剖宫产的孩子的确在出生的那一刻,比顺产的孩子多受了不少罪。
1、母体对于婴儿就是天堂
胎儿在母亲子宫里慢慢发育,那时,他非常习惯子宫内的羊水环境,根本不需要花费任何气力就可以得到身体成长所需要的一切。对他而言,母体就是天堂。出生后,这个婴儿就要承受与母体完全不同的环境。这个环境与子宫相比,是肮脏的、残酷的,他不得不用尽全力来适应它。
他必须学会让肺叶启动,让皮肤与外界接触;他被迫接受空气、噪音和“异类”的触摸;他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现实环境——对婴儿来说,这一切意味着“自立”的开始,因为,他来到了一个全新的现实世界。
2、天性与“生产方式”有关
这个适应过程全部被他记录到潜意识的最深处,形成他的原始经验,这经验就如同与生俱来的天性,成为他大部分性格特质的基础。如果他是自然顺产的,他就体验了慢慢适应环境的过程。“逐渐适应,慢慢接触”——被接纳,被尊重,就被这个婴儿记取为环境与他之间的互动关系。反之,如果他是“一下子”从母体中出来的(剖宫产),他就体验到被迫适应环境的过程。急于求成、被强迫、无奈和急躁等,会被他理所当然地记取为环境与之互动的方式,他的天性由此而来。
在此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之所以从“人之初”这一刻谈起,是因为我们关注的对象是一个人,这个人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所以,从他出生的第一刻谈起,便可全面地了解他的成长过程。
心灵处方
有些事是改变不了的,但可以补救。对于这个孩子来说,补救措施就是父母。母亲要处处让他感到逐渐接纳的母子关系;父亲要以自己的沉稳和泰然来影响和感染孩子。毕竟,父亲是儿子生命中的第一个偶像。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哺乳期(1)
案例 29
王女士:真愁死我了,我的儿子才上小学三年级,体重已经超过了一般成人。
咨询师:他是不是比较爱吃零食什么的?
王女士:这个是当然了,不过我们现在已经不再给他买零食了,也不给他钱。看到他可怜巴巴的样子,我和他爸都特别心疼,可是我们也没办法。现在就是想找到一种方法,让孩子不再那么贪吃。
咨询师:断食可能对孩子的心灵造成危害,他不太可能理解父母的想法,相反,他有可能因此憎恨父母,或是采取其他方式索取零食。因此,我认为你们还是要调整一下方法。
王女士:是呀,我们也觉得总这样下去不是个事,所以才来请教您。
咨询师:您能不能告诉我,当初您给孩子喂奶时的情况,比如您的奶水多吗?孩子吃得多吗?
王女士:嗯,不多,不过我喂的时间比较长。
咨询师:您怎么知道不多,是医生说的吗?
王女士:那倒不是,是孩子姥姥说的。我每次喂奶的时候,我妈都会帮我,还总说我没经验。
咨询师:能具体说说吗?
王女士:嗯,比如当孩子吃了一会儿,吐出奶头,或是想睡觉时,我妈都要把他摇醒,并让他的小嘴继续对准奶头吸。就算孩子吐了奶,也要再灌一些进去。她说孩子贪睡、贪玩,其实根本没吃饱。
咨询师:您认为您的母亲是对的?
王女士:当然了,她有经验,我当然不懂。
咨询师:这种方式持续了多久?
王女士:我妈后来呆了一段时间就走了,可即便她不在身边,我也会让孩子多吃上几口。
咨询师:可他如果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