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女士:你怎么总复习不好,学校有老师,家里有我,给你提供了多好的条件,你有什么资格说复习不好?
咨询师:您别急,让孩子自己说。
高中生:其实,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一看到那些书就头疼,没兴趣,犯困。然后逼着自己看,眼睛在看,脑子在走神,这种情况总会出现。我也控制不住自己,有时候也特别着急。
咨询师:那么你走神的时候,脑海中闪现的都是些什么内容呢?
高中生:什么都有,有武打的、动画的、歌星的、音乐的……反正是乱七八糟的,根本没什么头绪。
咨询师:是不是只要一接到复习功课的指令,就会出现这一切?
高中生:差不多吧。
咨询师:你看电影或玩游戏的时候会走神吗?
孙女士:那还能走神,叫吃饭都不来,谁叫都不出去,哼!
咨询师:刚才你们谈了半天,我想知道爸爸和妈妈一样担心吗?
孙女士:他爸特别忙,根本顾不上他。前几天好不容易赶上看见他,一打听儿子的考试成绩,这下可好,气得饭都没吃,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连打带骂。说实话,我看着都心疼,可我也没招了,自己一个人实在是无能为力了。
咨询师:打骂不是办法,应该让孩子的爸爸多跟孩子交流,多陪陪孩子,特别是在这个阶段,好吗?
分析
1、孩子因“粮草短缺而战绩不佳”
孩子的成绩不佳与爸爸对他的忽视有很大关系。如果只是在孩子身上找原因,而不考虑父母因素,再努力也效果不大。打个比方:历史上有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叫官渡之战,只因曹操烧了袁绍的粮草,导致袁绍几十万大军全线崩溃,几乎全军覆没……
孩子高考如同上战场,对他而言,粮草就是家庭和睦。但这个家庭的父亲因为忙而忽视了家庭责任,陪不了妻子,也顾不上孩子,这对于即将上战场的孩子来说,就等于“粮草短缺”。因为,这个孩子相当一部分精力要替父亲弥补家庭的责任,因此他在学习方面欠缺动力,自然成绩不佳。
2、儿子替父亲弥补责任
因家庭经验中有“爸爸因为业绩突出而不顾家庭”的暗示,所以孩子便以“成绩不佳”把自己留在家里,以维持家庭完整。他的潜意识会自动产生这种决断。
如果把孩子比喻为一辆车,那么母亲是马达,父亲是加油站。孩子跑不起来,是因为缺少汽油(父爱)。因此,这个孩子缺乏自信。如果延伸到以后的工作中,就如同在临门一脚时犹豫不决,表现为担不起责任。
心灵处方
自信心是无法道明的,它只是一种存在的状态,是吃饭、睡觉时那种自然而然的状态,但它必须有饭可吃,有床可睡。因此,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特别是父母的关注,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而言,就如同马达和汽油对一辆汽车的意义。
txt小说上传分享
优等生为什么成了挫败者
案例 35
吴先生:说来也怪,在大学时我一直是班里的优等生,最先拿到硕士学位,我妈知道后高兴得都哭了,我对自己也特别满意。谁想工作了,在学校学的那些东西都用不上,特别是我不会拍马屁,所以这身才华根本没有用武之地。没有业绩,自然也得不到老板的赏识。可有些人根本没我学历高,因为摸得准老板的脉,所以成功率反而比我高!
咨询师:可您现在是自由职业者呀。
吴先生:是,后来我一气之下就辞职了。自己创业,开公司,好不容易办下照来,却不知道从何做起。先后也请了几个人帮忙,可不是斤斤计较,就是占小便宜,我们总是意见不统一,最后只好关门。唉,弄得我焦头烂额,上班不是,下海也不是。我那点才华到了社会上,怎么一点也用不上?
咨询师:您提到才华和专业的时候比较自信,可一涉及单位和公司就显得比较沮丧。您自己感觉到了吗?
吴先生:本身在涉及这两方面的时候,我就是不同的感觉。
咨询师:那么您分析过原因吗?
吴先生:嗐,因为它们与我的自信与自卑有关,这还有什么分析的?
咨询师:既然您充满自信,又何来自卑呢?
吴先生:您都知道了还问我,我的学历和能力不相匹配。
咨询师:为什么?
吴先生:我觉得是学校教育造成的。他们只教读书,不教做人;只看成绩,不看能力。
咨询师:那是不是所有学历高的人能力都差呢?
吴先生:也不是,对呀,怎么这种结论单单适用于我呢?
咨询师:因为它只与您个人有关。
吴先生:愿闻其详。
分析
从对话中看得出,吴先生始终在以咄咄逼人的语气追问自己的咨询师,看得出,他仍在卖弄才华,高高在上,难以低头。因此,咨询师采用排除法,让他不得不面对自己,而不是一味地逃避现实,依赖环境。
1、用优异的成绩取悦父母
通过进一步深谈,吴先生坦言幼时有与母亲相依为命的经历。那时,父亲不在家,他长期陪伴着母亲,是个既听话又懂事的“小大人”。他的一切生存目标,就是满足母亲的愿望。比如母亲不许他出去玩,以免受别人欺负,因此他就在家一个人玩。
后来父亲回来了,他的听话在父亲眼里好像不那么可爱,父母有时还会因为教育方式产生分歧而吵嘴,他自然成为“肉夹馍”。父亲生气会打骂他,母亲生气就不理任何人,弄得他十分不安。但父母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希望他学习好。只要他拿回100分,父母的脸上就都会露出笑容,他们也会和睦好几天。因此,他把成绩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一个好分数会换来家庭和睦。
2、身心分离
分析时我告诉他,父亲打骂他,主要是因为他取代了父亲的角色。因为长期的母子相守,他已经代替了父亲的位置,因此父亲必须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将他驱赶出父母圈子之外,让他知道:我才是她的男人,你是我儿子,老子有权教训你!当然,这只是潜意识中的思维,现实当中,父亲一定合情合理地打骂儿子。
但是也由于这一段经历,吴先生才眼高手低。因为他只知道分数的意义,却没有人教他生活能力。因与父亲不和,所以长大后自然也与老板不和,他们同样具有权威和衣食父母的角色。与合伙人处不好关系,源于幼时不出门的经历,在他的幼儿决断里充满了母亲的暗示:外面是危险的,同龄之间是矛盾的,别人是会欺负你的……加之父亲回来后,他又深刻感受到同性之间的确如母亲所说。因此,他在内心深处彻底失去了与同性(男人)和睦相处的信心。以此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自然无法与老板以及合伙人相处融洽。
3、成功之路
当年吴先生以牺牲自己的童真来维护家庭的完整,因过早地成为“小大人”,故实际年龄和心理年龄脱节。也就是外强中干,力不从心,夸夸其谈,但又无法对自己的承诺负
责。这就是典型的因缺乏自信心导致的丧失责任感。
因为,自信心是责任感的前提,如果没有自信心,势必缺乏责任感。培根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而成功本身,就是真正为自己负责的过程。由此,我们仍要强调幼儿决断对一个人的影响。如果给孩子营造一个相对健康的家庭环境,让他形成健康的决断,那么就是为他的将来铺垫了一条宽广的成功之路。
心灵处方
让吴先生放下架子是很困难的,在现实的挫败和维护虚荣的面具面前,他选择了面对现实。因此,他哭了,为自己的幼时难过,为那个“小大人”伤心。他回到了30年前,与幼时的自己换位思考——这种哭泣疗法比较适用于那些家庭经验不良的人,但一定要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回溯生命本源,调整性格缘起,是生命工程的大事。
引言(1)
手足之情不同于亲子关系和两性关系。亲子关系是:孩子就是要靠父母养活,他们之间等级明确,有实质性代沟。而两性关系需要异性间进入彼此的本质,用性来完成缔造家庭、传宗接代的任务。手足之情的特征表现为趋于平等和精神上的依赖,在精神层面上体现出人与人之间最高层次的心灵互动。
在兄妹关系中,妹妹对哥哥的要求完全可以无条件表达,无条件依赖哥哥;弟弟对姐姐也是这样。反过来,兄长或姐姐对弟弟、妹妹也是无条件保护和管理,他们之间在互动时无须事先声明,完全处于理所当然的状态。但理论上,他们绝不深入接触到对方的生命实质——养育和性。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手足关系之间也多少存在部分的亲子、两性关系的性质。比如当家中的大人长期不在时,兄长或姐姐也会自然地挑起父母的责任,承担起养育弟弟、妹妹的义务。在两性关系方面,兄妹或姐弟虽不可能发生实质性的性关系,但他们彼此间都会形成“共存模式”,此模式会影响到他们将来寻找配偶时的标准,以及在此标准下产生的手足关系。
比如一个男孩子如果有和姐姐长期生活的经验,他就有可能把此经验带入寻求配偶的观念中。表现为,他有可能对一位年龄大于他的女孩子产生兴趣,与她相处时,他也会不自觉地把以往姐弟关系带入其中,以姐姐的标准要求、衡量对方。兄妹关系亦然。但也有例外,就是他们有可能找一位与手足异性完全相反的人。比如妹妹找一位与哥哥性格截然不同的男性作丈夫,那么也许是因为妹妹在与哥哥相处时感到压抑,或无法自主,哥哥在某种意义上更像父亲,于是这个妹妹就会表现出强烈的反弹,其本质用意,也是在潜意识中寻找一个她所希望的哥哥。
手与足同为身体器官,各司其职,且在运作时协调默契,它们早在出生前就已经过千百次的“磨合培训”,熟练程度非比寻常。家庭作为一个系统,正如身体各部位的功能一样,既缺一不可,又相互理解、作用,而打破这一平衡,对身体来说,就意味着残疾。
对当今大多数的“80后”而言,他们的手足关系便处于“残疾状态”,因为他们基本上从小没有兄弟姐妹间的玩耍,长大后也没有手足间无条件地付出与索取。他们没有为兄弟姐妹负责的机会,甚至连牺牲童真的机会都没有。因此他们往往团队意识淡薄,缺乏协作关系。对他们而言,一切同龄间的关系都是有条件的,自己不必为环境负责,环境也不必为自己负责,个人与环境之间只是交易关系。所以在一些人看来,“80后”,包括“90后”的年轻人没有责任感,没有人情味,非常自我且目中无人。
让我们把时光推移到20多年前。在一所房子里,有一个小生命诞生了,当他呱呱坠地时,像所有的婴儿一样可爱、纯真。当他长到两三岁时,上了幼儿园,看到别的小朋友手中的小玩具,自己也喜欢,想拿来玩,对方不给,于是老师和父母告诉他,他可以用自己的玩具和对方交换。这就是最初的交换意识,于是他了解了平等。回到家里,他拿着小朋友的玩具对父母说,还要用自己的玩具去换新的,但此时的父母已经很累了,他们用各种方法“说服”了孩子。可他是不理解父母那个累的,他只知道,从交换中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