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孤星--韩信传奇》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寒夜孤星--韩信传奇- 第3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随后不久,刘邦便得以率领大军从抢修好的栈道上而来同韩信会合,韩信一面命曹参等人对章邯余部所盘踞的废丘城进行监视、围困,一面更命其余诸将分兵攻略雍地。

  士气正旺的汉军所向披靡,而且一路上他们也得到了雍地老百姓们的热烈拥护和支持,一听说是有长者之风的沛公回来了,受够了秦法苛政的老百姓们都欢喜着奔走相告。结果,当汉军的兵锋指向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时,这二人可比章邯识时务得多,没经过多少反抗便投降了。不过才一个月的时间,到了九月的时候,除了孤城废丘,整个关中地区又重新得以纳入到了刘邦(汉军)的掌握中。为了加强关中地区的控制,刘邦便废除了三秦的王国封地,而分别区划为渭南、河上与上郡等几个郡。

  而令韩信也不能不佩服的是,这个章邯不仅善于将兵,而且还是位重义之士,尽管由于汉军的包围、封锁使得他已入绝地,可是他却坚决不投降,这其中最为根本的原因应该即在于他对于项羽的一番感戴之心吧。尤其好男不侍二主,既然他章邯已经不得已而背叛过一次秦主了,他这一次就打定了决心再不能背弃新主项羽;当然,另一比较重要的原因也是,出身秦国世家的章邯非常鄙视汉王刘邦的出身和为人。以后,第二年(前205)六月,当刘邦从彭城丧师归来,气急败坏中的刘邦更是对章邯这个眼中钉再也无法忍受下去了,于是他就横下一条心,也不顾废丘城中还有那么多的无辜百姓,便毅然下令放水灌淹废丘城。就这样,在顽强坚守了十个月以后,坚城废丘终于被攻破,而与此同时,一代名将章邯也以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而那时候的韩信也正在关中准备伐魏事宜,兔死狐悲、物伤其类,他就命人厚葬了章邯,并且在百忙之中还抽空去到了章邯墓前,向这位强悍的对手献上了他一个军人应有的敬意。

  得知汉军进展如此神速的项羽一下子就坐不住了,他当即就加封了一个名叫郑昌的原吴中县令为韩王,以加强韩地的军事指挥和应对汉军的兵锋所指;并且,项羽还准备亲自去*刘邦,眼看一场巨大的考验又要来临了。不过也没有什么可怕的,凭借关中的地利和人心的向背,韩信绝不相信项羽还能像上次一样突袭入关。

  而这个时候,善于运筹帷幄的张良却又发挥了关键作用。先前,已经被项羽立为韩王的韩成(先韩王族后裔),由于项羽对他很不放心,尤其是因为作为韩成相国的张良之心是向着刘邦的,而且韩成也并没有立下什么了不得的功劳。于是项羽就把他胁迫到了彭城,先是将他废为候爵,继而又干脆将他杀死了事。

  张良便逃回了韩地,他自然还是要去追随刘邦的。当他听说项羽要举大兵来*刘邦时,就给项羽写去了这样一封信,其中说到:刘邦(及其手下们)只是因为作为偏居一隅的汉中王心生不满,想要按照原来的诸侯约定得到关中,才不惜再次举兵略地的;但是他得到关中就会如约即止的,他也畏于霸王(项羽)的兵威,并不敢有继续向东发展的意思。而且,张良还把齐地、梁地的诸侯们结盟反楚的盟约一并拿给项羽看,更如是指出:齐国想要联合赵国等灭楚,楚军不可妄动。

  结果,不由得项羽不掉转矛头去先对付近在咫尺的齐国,而且也因为如果他先行西向去进攻刘邦的话,齐国就可能要抄他的后路。侧翼的安全是非常重要的,而“远交近攻”更是必须的。

  这样,当项羽去倾全力对付齐国并被后者所紧紧咬住的时候,如此千载难逢的良机,汉王刘邦自然就命韩信率兵杀出了关中。 。 想看书来

第7小节、顺天者昌(上)
这么多年以来,韩信终于第一次展露出了会心的微笑。初战告捷,令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他用自己无与伦比的实力向那些鄙视他、怀疑他的人们回答了一切。

  当然,他还有一些不够成功的经验需要认真总结。比如,像章邯进驻陈仓这样重大的事件,相关情报人员居然都不能及时地向他予以传达、汇报,看来情报部门的工作和人员还需要加强;若不是他即使奋不顾身地去鼓舞士气,后果真的不堪设想。再比如,虽然有巨大的物质奖励在激励着将士们奋勇拼杀,可是一旦遭遇到真正的危险,将士们的第一选择,无疑还是保命;这样,便一面需要在健全阵亡将士的抚恤制度上下一番工夫,使得将士们尽量减少后顾之忧,一面则更需要想尽一切办法断绝将士们的后顾之忧!虽然这样的办法可能是极其不仁的,可是作为战争而言,胜利才是一切,只有胜利才可以说明一切。

  也有一些好的经验需要总结,比如骑兵在灌婴的率领下就打出了惊人的战绩。本来,韩信交给灌婴和他的骑兵的任务是尽量拖住敌人的援军;结果没想到,骑兵将士们在灌婴的率领下先行在敌人援军的必经之路选择了一块利于骑兵发起冲锋的宽阔地带,并且迅速赶来那里埋伏起来,这样便对于来援之敌形成了以逸待劳的有利态势;最后,骑兵部队向毫无防备的敌军发起了迅猛冲击(那时的骑兵还是以射箭为主,不过灌婴却改观了传*法),更加之他们的勇猛善战,以至于最终不仅仅地拖住了敌人,而是予敌人以重大杀伤,迫使这股援敌彻底退出了战场。也由此,不仅韩信从此记住了灌婴和他的出色的骑兵指挥战术,连作为汉王的刘邦也对此留下了深刻印象,刘邦最后将灌婴任命为了骑将。

  然而,由于汉军进展的太过神速,以至于汉军并未来得及大力加强正规骑兵部队的扩编。其实,这的确是作为汉军主帅的韩信的失策,年轻的他真的有些骄傲了。

  得胜之后的韩信忙得是不亦乐乎,这年十月间的时候,整个军营深处到处都布满了他那忙碌和英武的身影,汉军的规模也在不断的急速扩大,仅仅两个月,汉军的总编制就超过了三十万之众。他也知道这才不过只是一个小小的开始,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虽然这已经是非常鼓舞人心的,可是当他每每想到项羽那力能拔山、冲决一切的英雄气概时,也是从心底禁不住会生出一丝透骨的凉意的。在项羽身边的二十个月又岂是白呆的,从长远来看,项羽是值得鄙视的;可是从具体方面来看,却要恰恰相反①。

  好在这个时候张良先生回来了,这一回他应该再也不会走了,他们二人一时间成了刘邦的左膀右臂,这也让韩信的负重感减轻了一些。

  “哎呀!这聊聊数月不见,韩老弟便如同神龙惊世一般哪,可喜可贺,更可敬可畏!哦,不!应该叫韩大将军了,呵呵……”再次重逢,张良忍不住如是慨叹道。

  “嘿嘿!张兄可真会说笑,莫要把小弟捧上天去!托汉王、萧相国和张兄的福,小弟这才得建此寸功,不值一提吧!”

  “韩大将军志在非常,这点功劳自然不值一提,不值一提!呵呵……”

  “张兄还拿小弟说笑!不过真的要先谢过张兄,若非张兄当日醍醐灌顶,又拿出有小弟今日,这里先行谢过了!”说着,韩信便要向张良行礼。

  “老弟折杀我张某了,惭愧惭愧!汉王能得老弟,实乃已得天下之大半也!呵呵……”

  “不过还要请教张兄,那日张兄为小弟卖了一个关子,不知张兄今日可否就此事赐教小弟一二……”韩信还没忘了那日鸿门会面时张良给他留下的悬念。

  “呵呵……呵呵……老弟真是好记性!既然老弟如此再三追问,那么为兄也不便再对老弟隐瞒什么了,不过以老弟之聪明绝世,老弟若是想知道的,那就一定会知道的;反之,便是老弟命里无缘知道的……呵呵,天机,天机!一开口便是错,不如索性不开口……”

  “一开口便是错?便是错……唉,张兄胜小弟多矣!他人之智若丘陵,犹可逾也;而张兄之智若日月,使我辈无得逾也②……”两个人打了几句哑谜,最后韩信不得不如此承认道。

  说起来,真正能够同自己坐而谈兵论道的人,韩信认为这普天之下还真是聊聊无几,而他张良就算其中最是深不可测的一个。张良先生那种总是显得从容不迫的气度、不动声色的眼神,常常令韩信自愧弗如,毕竟他才真正可谓大家出身。不过,张良到底也没有多少实践经验,这既是令韩信感到非常遗憾,又令他不免有些窃喜的事。

  出关之战虽然打得险了些,可是韩信也总算没有令张良先生对自己失望,这是他尤其感到快慰和满足的,士更可为知己者死嘛;就如同萧何在自己心目中的地位一样,韩信可以令任何人失望,也不能令自己的知音难堪。其实,张良阅人无数,他自然是不会轻易看错韩信的,尤其他对于天下大势比任何人都要了然于胸,后来他更是向刘邦极力建议,让专任大事、才兼将相的韩信去独当一面,开辟北方战场,以一种大迂回的姿态去抄袭楚军的后路。

  当然,这也是韩信在那时早已深思熟虑过的。

  
  ① 毛泽东为此总结得好:在战略上要蔑视敌人,而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

  ② 语出《论语&;#8226;子张第十九》篇中子贡对于孔子无以复加的褒誉:“无以为也!仲尼(孔子的字)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第7小节、顺天者昌(下)
倒是还值得一提的是,张良虽然深谙兵机,可是他却没有韩信那么强烈的人生进取之心,因为他本是生在富贵长在富贵之中的。因此如果令他掌兵,他可能会因为顾虑太多,而丧失了那种一往无前的果决与锋芒。他从前最高的人生志愿是为韩向秦报仇,这一方面也是为了挽回家族的名声,谁让他家五世相韩仍然无所作为呢(据说他的父亲就不够称职);而现在的志愿则是希望天下可以太平,百姓们都可以安居乐业,所以他才不辞劳苦地出山来辅佐刘邦。

  更为重要的是,张良天资孱弱,一向的身体很不好,他不能适应长期的戎马操劳,所以只能时时跟随在刘邦左右为其出谋划策,这倒也符合了他的生平志趣——帝王师。为此,韩信也才不会嫉妒他,而始终视他为良师益友。

  张良更是一个传奇式的令人津津乐道的人物,在他的身上留下了诸多的神秘感,他当年在博浪沙和力士狙击秦始皇时,天下便无不为之震动,而他居然成功地躲过了不可一世的秦军的追捕,足见他的交游之广泛、圈子之可靠,那时候他几乎成为了侠义的代名词,仇秦之士们的心中偶像。后来他亡命下邳,凭借自己谦虚厚道的为人,竟又结了善缘便从一位神秘的老者那里得到了一部很不一般的《太公兵法》(《六韬》),那是诸多先贤们共同的智慧结晶,是对于旧的《太公兵法》一种超越;他从此就知道单凭一时意气行事是远远不成的,欲图大事,更当明察古今兴亡之道、通晓纵横权谋之术、悉知行阵攻伐之义,所以他便将此《太公兵法》奉为至宝,未尝不以此为训,用力研习,终至于脱胎换骨。

  当然韩信也是熟悉这部兵书的,但可惜的是他所能见到的《太公兵法》仍旧是老本,而张良那本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