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产阶层调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中产阶层调查- 第7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另一方面,台湾的社会政治环境,于1980年代中期开始处于极具变动的状态——自力救济社会运动以及新政党的兴起,2000年国民党“总统大选”挫败更是国民党掌控威权的转型年,关于台湾政权的转型与转移已有许多解释,包括国民党政治团体的内部危机、反对运动的积极参与、社经发展的结构变迁以及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等内外环境因素的交替影响。林素琴:《政治大学社会学研究所论文——阶级文化与政党文化形象》;台北,1994,第2页。其中就社经发展的结构变迁而言,研究者讨论的焦点往往牵涉到前面提及的“中产阶层”的兴起,“中产阶层”的兴起被认为在台湾威权转型过程中一个具有非常特殊的重要角色。
    台湾经济结构的转变过程
  产业结构在经济成长中经常被用作评量其社会进化层次的依据之一,也是现代化程度的衡量指针之一。1951年,也就是经济计划实施前,台湾农业占产业结构的比重为3228%,工业占2133%,约占五分之一,1960年代中期以前,农业在其经济体系中长期维持重要的地位。但到了1971年工业生活3894%,远超过农业的1307%,其后工业一直呈现快速成长,至1986年达4711%的最高峰,同期农业仅占555%,而同时期服务业呈稳定状态,约在4598~4794%之间。但1988年服务业首次超过一半(5013%),且持续成长。服务业呈现质变,由蓝领阶级为主的服务转变为信息服务。至1998年农业为273%,工业为3493%,而服务业为6234%。
  从工业化以后,台湾经济年均成长率亦出现可观的现象。从1951~ 1979年年均成长率是91%。其中1950年代约为77%,1960年代为90%,1970年代仍达10%,但其中1974年及1975年因能源危机的影响出现低成长,分别为112%、803%。1970年代至1980年代中期仍维持86%。但随着工业“成长极限”的出现,自1988年以后一直维持在539%~823%之间,1998年的金融风暴更降低至53%。台湾在经济发展中始终力求增加“国民所得”,此一中心原则的效果亦在同时期中展现出来。1952年平均“国民所得”为263美元,1980年为2054美元,1985年3142美元。至1997年已达12019美元。
  而且台湾的所得分配亦有缩小的现象。1950年台湾最高20%所得阶层与最低20%所得阶层,每户年平均所得比率为15∶1,到1979年降为434∶1。这显示台湾在经济成长与经济公平上力求实现民间均富目标的努力。可是随着经济成就越大,此一努力似乎有限。自1981年起贫富差距再持续加大,由421∶1扩增到1997年的541∶1。陈瑞贵:《全球化下的多元文化性之研究》,台北:亚洲未来趋势研讨会2001年6月9日。
  1一个新中产阶层的壮大
  台湾的社会结构在二战后50年里,经历了相当快速而显著的转型,具体地说,即是其阶级结构产生了根本性和连续性的消长,如地主阶级的消失,小农阶级的产生;小农阶级的流失,蓝领劳工阶级的崛起;都市小资产阶级(不雇用家庭以外劳动力的小店东)韧性延续和削弱;旧中产(小雇主)阶层和新中产(专业白领和管理白领)阶层的同步壮大;以及资本家的凝结和坐大。萧新煌:《变迁社会与人群变迁——讲座》,台北:《阶级转型与中产阶级的崛起》,2003。
  换言之,二战后台湾社会已经呈现出现代资本主义阶级结构的雏形,尤其是在1980年代以后,此一变迁趋势特别明显。虽然它还在形塑当中,但明显的迹象是“传统”阶级(如小农、小资产阶级)持续式微削弱,“现代”阶级(劳工、中产和资本家)则上扬扩大,社会流动的频率则颇为可观。陈光兴:《台湾消费社会形成的初步思想》;台湾清大亚太:《文化研究室城市中华人的文化生产论坛——专文》。
   。 想看书来

台湾社会经济结构的流动与转变影响(2)
随着新阶级的崛起,上述垂直社会流动也在1990年代逐渐降低,过去大量涌现的“多元阶级家庭”势必将式微,取而代之的是未来“单一阶级家庭”的浮现。更值得注意的结果是“家庭主义”过去所发挥淡化阶级利益矛盾的作用将逐渐消失,阶级矛盾和冲突的可能性亦将加大。相当可能的另一结果是,阶级差异在下一世纪初将跃升成为集结、动员利益分配和价值冲突的主要来源。因此,分配正义(distributive justice)的问题势必成为21世纪台湾社会的冲突点。 萧新煌,同前引文;2003年3月。
  2社会阶级的重新分布(见表1)
  1990年代的台湾阶级结构已相当呈现出成熟的现代工业资本主义的色彩。在整个台湾,劳工是比例最重的阶级(403%),其次就是中产阶层(336%),其中,新中产阶层(249%)又远大于旧中产阶层(小雇主)(87%)。因此,新中产阶层已俨然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次阶级,其比例是249%。这说明此一新兴阶层在工商资本主义化的台湾已跃居很关键的位置。萧新煌,同前引文;2003年3月。
  表1台湾的社会阶级分布表单位:%台湾/1992台湾/1992Ⅰ资本家23Ⅱ…2…2专业白领103Ⅱ中产阶层 336Ⅲ小资产阶级177Ⅱ…1旧中产阶层(小雇主)87Ⅳ劳工阶级403Ⅱ…2新中产阶层249Ⅴ小农阶级61Ⅱ…2…1管理白领 146样本数1089注:Ⅱ…2新中产阶层:为受雇者,不靠资本或劳力获取其阶级地位,而是凭其技能知识专业获得职业和阶级地位的白领阶级,这又包括Ⅱ…2…1管理白领:指的是那些负担管理其他员工工作的责任者,以及…2…2专业白领:指的是那些不负担管理其他员工之责,且在工作内容(如上下班、工作步调及工作内容三方面)亦不完全受人决定,而是由本人或别人一起决定之专业白领者。Ⅲ小资产阶级:亦为自雇者,但不雇任何家庭以外之成员,同时本身所从事为农业以外之行业。有蓝领劳工和低阶的固定文书服务白领工作者。Ⅴ小农阶级:与小资产阶级同为自雇者,也不雇用家庭成员以外的劳工,但属于农业部门者。Ⅳ劳工阶级:为受雇员但不属于上述新中产阶层中的管理白领或专业白领的人。台湾中产阶层的人口特征
  除了客观的阶级分类已如上述之外,也发现不论是哪一个阶级的成员在主观认知上有相当高程度的阶级区分感,亦即认为台湾社会有不同阶级的区别存在事实。大都各自建构自己的阶级归属,认为自己是属于某一个阶级而与其他不同。在台北更可以看出,各个阶级的人都感到不同阶级之间有着利益的冲突和矛盾,其中以新中产阶层对这种阶级利益的矛盾抱持最敏感的反应。以下是八项对台湾中产阶层的重要社会人口特征的勾勒:
  1中产阶层相当程度集中在私人和民间部门。其中旧中产阶层(小雇主)顾名思义,全部都在私人部门从事工商活动,而3/4以上的新中产阶层也都是受雇于私人部门,约只有1/4是在公家部门。
  2中产阶层的男女性别比例,大约是在7∶3之谱,其中新中产阶层的女性所占比例要比旧中产阶层高些,尤其明显的是女性专业白领所占的相对重要位置。
  3台湾的中产阶层,尤其是新中产阶层,较倾向于比资本家和小资产阶级年轻。新中产平均又比旧中产年轻些,而专业白领有比经理白领年轻化的趋势。
  4台湾的新中产阶层平均教育程度比旧中产阶层高。整体而言,中产阶层又比其他阶级的教育水准高,新中产阶层尤然。
  5台湾的不同族群在中产阶层的分布上,以外省人最高(37%),再其次是本省闽南人(336%),再其次是本省客家(313%),三者的差距并不大。但在新旧中产阶层之间,族群的差异就明显得多,本省的闽客在小雇主的比例上就高于外省人(分别为97%、71%和39%),而外省人在新中产阶层的比例上,则明显高于本省人(分别为214%、141%和132%)。
  6台湾的新中产阶层在所谓“后工业服务业”(如运输、金融、保险、工商服务等)中的比例居多,其次才是工业部门,但是旧中产阶层(小雇主)在各产业部门的比例,则以传统的商业为最多。整体来说,中产阶层都以从事有关行政管理、专业、技术、文书和服务等白领职业为主流。
  7一般说来,台湾的中产阶层全家的年收入比上(资本家)不足,比下(如劳工、小农)有余。其中,旧中产阶层虽然比新中产阶层有较高比例属于最高收入的家庭(如年收入在150万台币以上者,新旧中产阶层的比例分别为68%和142%),但若以100万以上为划分标准,那么新旧中产阶层几乎没有什么差别(分别为26%和269%)。
  而重要的差异出现在新中产阶层内部的管理白领和专业白领;年收入在100万以上者,管理白领有318%,而专业白领只有182%。不过,管理白领中拥有150万收入的只有98%,还是低于旧中产阶层的142%甚多。在台北,上述的普遍差异模式也已出现,只是新旧中产阶层在年所得100万以上的比例增加(主要在100万~150万之间的比例提高甚多),而且管理白领和专业白领的所得差距也随着明显拉大。
  8在台湾的新旧中产阶层拥有自己房子的比例,分别是782%和864%,新中产阶层的“有房屋”比例显然比旧中产阶层低,其中,又以专业白领的“无房产”比例最高,达291%,甚至比劳工阶级还低。综合以上的描述可进一步再简要勾勒出当前台湾中产阶层的图像:此新兴阶层以男性为主,年龄在40~50岁左右,拥有较高的教育水准,以从事私人部门的后工业服务业为职业主流,以都市为其安身立命的社会空间,并享有中上的所得水准,拥有自己的房产,同时各族群在此阶级中争相获得向上流动的机会,其中以外省人尤为明显;此外,此一阶级的出身颇为多样化,有不少更是向上流动的“第一代”中产阶层。
  

台湾社会经济结构的流动与转变影响(3)
  新旧中产阶层间的矛盾
  台湾中产阶层,不论是新中产或是旧中产(小雇主)的兴起、成长和扩大,都与台湾经济的资本主义化有密切的关系。根据研究的结果发现,台湾的中产阶层对资本主义的逻辑与运作,如利润目的,决策与质询的二分化组织原则,罢工的规范与结果,以及大企业的势力等,均抱持着某种程度的支持和拥护态度。旧中产阶层(小雇主)尤其具有甚强的“向资本家倾斜”(procapital)心态。至于新中产阶层则在原则支持的态度下,也有着某种程度的矛盾和不一致的反应(见表2)。谢雨生:《台湾社会阶级及其流动再探——兼论1990年台湾普查数据的运用》,《公元两千年人口普查相关问题:实务与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人口学会,第154~195页。
  表2对台湾社会阶级结构之分类参考单位:人,%经济部门自雇从 业 身 份受雇私部门公部门白领白领资本阶级白领私人受薪专业阶级白领政府部门专业阶级(非手工)白领小资产阶级白领私人受薪管理阶级白领政府部门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