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水东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丰水东注- 第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其实这些数据刘恒是知道的,他估计周勃很有可能不知道,但万万没想到连聪明绝顶的陈平也不能做出具体的回答,刘恒的脸上有些愠色了,他不悦地看着周勃陈平说道:“那么朕想听你们说说丞相都该管些什么呢?”

  陈平看了一眼尴尬无比的周勃,站起来从容地说道:“回皇上,老臣愚钝,具体数字确实答不上来。但老臣知道丞相的职责是上辅君下安民,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抚百姓勤庶业,明事理;内领大臣尽职,外镇四夷诸侯。这些都是丞相的职责。”

  听到陈平如此流利的回答,刘恒的脸色又恢复了平静,他看了一眼周勃,微笑着说道:“好了,朕暂时也没有什么可问的了,你等退下吧。”

  两人走出前殿后周勃小声地对陈平说道:“皇上今天为什么突然间想起问这些问题呢?”

  陈平微笑道:“也许皇上这是在考咱们吧。”

  周勃回到家后越想越不对,他赶紧叫来了他的幕僚分析了一下今天的情况。这位幕僚想了一会儿后说道,“回丞相,此事不是什么好兆头,在下以为这是皇上在向丞相有所暗示啊。”

  “暗示什么?”周勃急切地问道。

  “恕在下直言,在朝臣中丞相的年龄已是比较大的了,年龄大精力自然就不济了。而当今圣上正值青春年少精力旺盛之时,皇上想知道的事以后会越来越多的,丞相今天没有让皇上满意,那么明天呢?如若再不能让皇上满意,丞相的处境岂不是更尴尬吗?”幕僚婉转地说道,其实他猜想的是周勃今天的处境完全应该归咎于他的文化水平太低的缘故,周勃的文化水平到底低到什么程度,他这个做幕僚的当然是最清楚的,不过这一点他却不敢照直实说。

  “言之有理啊。”周勃面带惭愧地点头说道。

  “为今之计,丞相便以年老体弱身体欠佳为由,向皇上提出辞呈,看看皇上是个什么样的反应。”

  “对啊,若皇上同意我的辞呈,那就说明皇上是真的嫌我年纪大了。”周勃喃喃地说道。

  周勃从小就不爱读书,后来当了官还依然如此,拿起书来就开始打瞌睡,每当他的幕僚好心好意的想给他讲书时,他总是连连摆手,“算了算了,你还是给我讲个笑话吧。”

  第二天上朝的时候,周勃把他的辞呈交给了刘恒。

  刘恒认真地看了一遍后说道:“周老爱卿乃我朝开国功臣,不仅战争年代屡立奇功,在铲除诸吕祸乱中功劳也当属最大。既然现在身体有些欠佳,那就回家修养一段时间吧,请把心情放的愉快些,朕若遇到什么疑难问题说不定还会亲自登门求教的。”

  虽然刘恒没有任何挽留的意思,但周勃却不得不大声说道:“谢皇上隆恩。”

  刘恒接着说道:“既然周老爱卿已辞职,那么丞相一职就有陈爱卿一人担任吧,今后只设一个丞相,就不再设左右丞相之职了。”

  其实汉朝在刘邦建朝时期也是只有一个丞相,当时也没有设左右丞相。至于后来刘盈时期开始并设左右丞相那也是出自于刘邦的一种特殊安排。

  刘邦在病重期间,吕雉、刘盈向其问道,“萧丞相年事已高,万一萧丞相不幸辞世,请问皇上谁可继任丞相啊?”

  “曹参可也。”刘邦不假思索地说道。

  “可是曹参的年龄也不小了,敢问曹参之后呢?”吕雉接着问道。

  刘邦想了想后回答道:“王陵,不过王陵的秉性太过于刚正不阿,还是让陈平辅佐他吧,到时候就请王陵当右丞相,请陈平当左丞相吧。”

  吕雉还想问:“那王陵之后……”

  “王陵之后的事就远了,因而也就用不着你操心了。”刘邦苦笑着打断了吕雉的问话。

  刘邦的识人、知人、用人水平可以堪称是世间少有的。

  他所用的丞相萧何不仅是一位忠心耿耿的贤相,还是一位对中国的文化历史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人。

  萧何,江苏沛县人。萧何喜爱读书,尤其喜欢研究律法,秦二世时期他曾在沛县担任过县丞。后追随刘邦征战天下,由于他在后勤保障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被刘邦誉为汉朝的开国“三杰”之首。

  汉朝三杰,萧何、韩信、张良。

  刘邦的大军攻下秦都咸阳后,当别人都把目光盯在了珠宝美女上的时候,萧何却领着他的属下从秦宫中抢救出大量的史籍典章、档案资料和律法文件。

  众所周知,秦朝对周遍各国的兼并不仅是土地的兼并,而且还是文化的兼并。秦朝从各国包括周朝所掠夺来的史籍典章、文史资料都收藏在秦宫之中,由于萧何的及时转移,才使得它们幸免于项羽的那把“咸阳大火”,是萧何减小了项羽的“咸阳大火”的罪孽。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萧何对华夏文化的传承所做出的贡献是难以估量的,而且这个贡献的实际意义是仅靠几个儒生的那种口头传承所远远不能比拟的。

  司马迁编写《史记》的时候,资料的来源之一就来自于萧何给后人留下的这些弥足珍贵的文史资料,因此我们这些读历史的人在推崇司马迁的时候可千万不要忘记了萧何啊。

  萧何在惠帝刘盈即位后的第二年中去世,按照刘邦的生前安排,他的继任者便是曹参。

  曹参智勇兼备,文武双全,江苏沛县人,汉朝开国元勋之一。

  天下初定以后,曹参被派到齐国担任了年轻的齐悼惠王刘肥的丞相。这时候,朝廷发生了一件大事。

  跟刘邦一起打天下的这帮人绝大多数都是些赳赳武夫,这些人生性豪迈,放荡不羁。作战时不顾生死,闲暇时只认酒肉。上朝时嘻嘻哈哈,退朝时大呼小叫。草莽出身的刘邦虽然对此早已习以为常,但自他登基做了皇上以后,就渐渐地觉得这样乱哄哄的一点儿章法也没有是不行的。只不过他一时还拿不出什么好办法来,只有每次上朝之时紧皱眉头而已。

  有个叫叔孙通的人早就注意到了这种现象,他审时度势,以他多年浪迹官场的从政经验准确地判断出,他的进身机会来了。

  叔孙通,鲁地薛国(今山东枣庄)人,秦末汉初的名儒。

  叔孙通最早是在秦二世胡亥的朝中做待诏博士。当陈胜、吴广起义时,地方官府八百里加急上奏,胡亥急忙召集文武百官商量对策,不少人建议应即刻发兵征讨,站在胡亥一旁的赵高一听发兵脸色马上难看了起来,精明过人的叔孙通通过察言观色很快看出了端倪,于是他不慌不忙地上前奏道:“诸位说的有些欠考虑,先皇早就下令拆毁城墙,销毁兵器,老百姓手无寸铁拿什么造反啊?况且现在上有圣明的君主,下有严明的法令,官吏人人尽职,百姓个个享福,天下如此太平,哪有造反的啊?州郡报上来的这几个人其实就是几个鼠窃狗盗而已,着令叫他们缉拿就是了,陛下就不必为这件事担心了。”叔孙通说完,胡亥和赵高立刻回嗔做喜,叔孙通也因此得到了不少的赏赐。只是可怜了那些建议发兵的人,稀里糊涂的就被人家送进了大牢。

  后来叔孙通又投靠了刘邦。第一次见刘邦时他为了显示自己学者的身份,特意穿了一身儒服,可是他哪里知道刘邦素来不喜欢儒生,遭到冷眼以后他才知道自己白忙活了一场。不过,难能可贵的是叔孙通有着超强的观察能力和变通能力,他知错就改,马上改穿了楚制短衣,这一次,刘邦也就对他笑脸相迎了。

  现在,当叔孙通看到朝廷里这种所谓的“混乱局面”时,他便悄悄地找到了刘邦,“启禀皇上,当今天下大定,朝中尚缺一套完整的礼仪。微臣愿去鲁地征招一批儒生,与微臣弟子一起制定、演练出一套朝仪供皇上使用,万望皇上恩准。”

  “朝仪到是该建,只是不要太繁琐了就好啊。”刘邦微笑道。

  “回皇上,三皇不同礼,五帝不同乐,务在因时制宜,方可合用。微臣可从古礼与秦仪中选取最适合我朝的那些礼仪,定然不会繁缛难行的。”叔孙通异常自信地说道。

  “那好,你就先去试办吧,只要简便易行,朕定会批准。”刘邦允诺道。

  于是,叔孙通便从鲁地招募来了几十个儒生,连同他的弟子共一百多人开始了他那所谓的朝仪的制定与演练。

  主要程序制定好了以后关键要看实际效果,为了稳妥起见,叔孙通先来了一个“绵蕞习仪”,他在城外找了一小块地方,插上了许多的竹竿,再用绵线搓成绳索绑缚在竹竿上面,以此划分出一块块的区域,然后再在这些区域里摆放上用茅草捆缚成的象征宫殿里的一些基本设施的草束。布置已定,叔孙通就开始指挥着那些儒生和他的弟子们扮演着文武百官在这块地方做起了朝仪的演练。一群人忙忙碌碌的练习了几个月后,总算达到了叔孙通的要求,叔孙通便当即入朝奏请刘邦前来观礼。

  刘邦看到叔孙通的这套颇为严格的礼仪所规定的朝会宴会上的起坐进退等等全都是给那些大臣们制定的,没有一项内容是针对他的,当下便高兴的表态道,“原来朝仪是如此的简便易行啊,好,朕批准了。可先令群臣前来观摩实习,然后就在下个月的长乐宫新年朝会上开始实行吧。”

  叔孙通的这套礼仪的实质无非就是“上宽下严,尊君抑臣。”刘邦看了以后自然是异常的高兴了。汉高祖七年(公元前二百年),曾遭到战争破坏的原秦朝的兴乐宫被萧何监工修复一新,刘邦重新命名其为长乐宫,并定于元旦的这天在此举行新年朝会。

  高祖七年元旦的这天早晨,天色微明,各国诸侯以及文武百官早已来到了长乐宫的大殿阶下,朝仪的总设计师叔孙通兴致勃勃地开始指挥着阶下的这些众人依次进入了大殿,殿内的大行、郎中、卫官等人穿戴整齐地分站在大殿的各处,他们那庄重的神态,把整个大殿的气氛映衬得异常的威严肃穆。

  刘邦在前呼后拥中进入了大殿,接下来便是皇上升坐,大臣拜见等仪式。众诸侯和文武百官因为早已经过叔孙通的指点与训练,所以,在他们的意识里已接受了这种特殊的气氛,他们小心翼翼地、或者说是战战兢兢地表演着给他们规定的那些动作,他们明白此时此刻是出不得一点儿差错的,否则,遭到惩罚那可是咎由自取的。

  刘邦随随便便地斜靠在龙榻上,眼中看着这些昔日里与他同甘苦、共患难、一起出生入死的弟兄们在他的脚下齐刷刷地三拜九叩头、声震震地山呼万岁时,刘邦的心里那个美啊,于是,他不禁脱口而出:“吾乃今日方知为皇帝之贵也!”

  整个仪式结束后,由于叔孙通的特殊贡献,刘邦便重重地赏赐了叔孙通,并把他从一个普通的博士一下子提升为奉常。

  奉常也叫太常,职责是掌管宗庙祭祀与朝廷礼仪,级别很高,仅排在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之后。

  叔孙通终于出人头地了,他的弟子们也由于老师的成功而有了晋升的希望。

  自从叔孙通为朝廷定了这套礼仪之后,刘邦这段时间每次见了叔孙通总是禁不住的要赞赏他几句。一天,叔孙通趁刘邦高兴之时,向刘邦提了一个小小的请求,“皇上,臣有一些弟子,他们个个都学富五车,精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