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其他人、事、物,也不会想这样继续下去的结果会对自己有多大的伤
更会拒绝所有的提醒、建议、劝告和恳求,就像一头看不见、听不到的
狂野兽,坚持这样地奔跑下去,终千使自己和所有在乎他的人,不是离
害,
疯
开
他就是掉进痛苦的深渊。这类人会坚持说
: “ 我就是这样 !” 他摆出的姿
态是 :你想和 我继续一起,你便必须接受我这个样子。在工作环境里,他
会不惜牺牲每一份人际关系、每一次成功机会,甚至那份工作,去维持
“我
就是这样的 ”。他说 :“我就是这样的,大不了不干
!”而失去一份好的 工
作;他会说 :“我就是这样的,大不了重新来
过 !” 而失去一次成功机会 ;他
也会说 :“我就是这样的,大不 了少一个朋友 !”而破坏了本来好好的人 际
关系 ;他甚至会说 :“ 我就是这样的,大不了分手
!”而结束一段本来很好
的感情关 系。他的朋友会越来越少,新结交的朋友很快也因为他不理会
人的感受,而终于离开。
如果遇上这样的人且发展出爱情关系,命运会很悲惨,因为
产生一份同情心、一份想照顾这个人的怜爱,因而不能离开这个人,他
能够不断地迁就、让步,更不断地忙于修补这个人造成的破坏,疲于奔
别
他往往 会
只
命,
劳累而没有效果,最后往往这个人还是在不断地抱怨
!你想想这样的婚姻
会有什么结果 ?我告诉 你:不是受不了而分手,就是两人紧紧地拥抱着走
一个绝对没 有成功快乐的人生 !
过
有这个缺点的人,多数在幼年时与父母的关系欠佳,在成长
能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觉得父母并没有接受自己。台湾武侠小说名
古龙就有着这样的童年,自己的婚姻也不成功。他的众多著作里,主人
的行为、性格和处世态度都表现出一个被父母遗弃的孩子的心态
过程中 未
家
公
:我没有
资格拥有成功快乐的人 生。这样的人,会受到潜意识的驱使而不断地去
坏人际关系和成功的机会。这个缺点是可以用心理治疗解决的,例如
简快 疗法、催眠治疗、家庭系统排列等。但是拥有这个缺点的人,若不
白这个缺点的伤害性,是不可能拥有成功快乐的感情关系和人生的。
破
NLP
明
可以这样说,除了这个缺点,所有其他的缺点,都不会对一
系造成致命的伤害,如果每当发觉事情的效果不好便愿意及时改变,问
总有解决的可能。
份感情 关
题
另外两个缺点是 “托付心态 ” 和“不愿分享内心感受 ”。这两项在 本
书第一部分有专题的介绍,这里便不详细说了,而只谈男女都会有
“托付
心态 ”。一般情况,女的问题比较严重。
“ 托付心态 ”是“ 我把我人生 成
功快乐的责任交给你承担 ”的意思。今天的人虽说思想上已经有很大的
步,但是一些千百年维持的旧观念,还是在内心深处影响着每一个人。
进
娶
第 36 页 共 81 页
了太太当然要尽力照顾她,使她快乐,这是一个丈夫义无反顾的责任。
然这是丈夫的责任,他就必须肩负两人的成功快乐在自己身上。就这点
来, “ 托付心态 ”的坏处是使丈夫有太大的压力,事实上,因为,个人
可能给另一个人的人生制造出足够的成功快乐,所以这是个不可能做到
意结果的责任。
“ 托付心态 ”有一个更严重、伤害性更大的坏处,就是做太
没有责任,便什么都无需做、不能做,而只能等丈夫替一自己的人生添
成功快乐。人生就如逆水行舟,总是不进则退。做太太的停着等待,本
便在倒退了。在思想、心态、能力上不知不觉与丈夫有了距离,而且距
越来越大。两人的感情关系便产生了很多的隔膜,婚姻也就存在了危机。
把人生的成功快乐重新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不断地策划如何
更多成功快乐,自己便能够与时俱进,把握住自己的幸福。如果再幸运
得到丈夫的关怀照顾,便是两倍的幸福,双重保险了。
“ 不愿分享内心感受 ” 的人,在中国社会里十分普遍,一般
的多。我们传统上就是一个不愿意触及内心感受的民族,说出内心的感
既
看
不
满
太的既 然
加
身
离
能够添 增
地
男的比 女
受,
不是害怕被认为软弱无能,就是害怕给别
人有机可乘。在婚姻关系里,
掩
饰这些信念的借口是 不想对方担心。其实这样的借口是不堪一击的
:对 方
看到自己的情绪经由语言和行为表现出来,但又
无法知悉是什么事,只 会
更担心、产生更多猜疑和忧虑。试问
内心的感受,世上还有谁人可以
:准备共度今生的人都不能和你分享
?人生的 伴侣,当然就是分忧的对象。若
是真的爱护对方,便应该告诉对方真相,让对方感到你允许他
持,并且你也欣然接受这 份支持。
“ 不愿分享内心感受 ” 的人,有不少是心地善良的男女。他
到更好,而且以为自己单独承受辛苦和压力,便是把自己的角色做到最
/她给你支
们努力 做
好。
这份动机是好的,但是忽略了重要的一点
:不让对方充分地尽到伴侣的责
任、扼杀了对方向你提供支持的机会,是对对方十分的不尊重
一些事情发生了,担忧是不可避免的,让对方与你共同担
暗自猜疑,对方会觉得最好。
没有这三个缺点的人,当看到婚姻出现问题时,他
并能充分地照顾自己的成功快乐,所以给对方的压力最
!
忧,而不 是
/她愿意改 变自己 ;
少;内心有什么不
舒服的感觉,都能够说出来,好好地讨论。一
的缺点,都会容易改善。
早恋的问题
个这样的对象,就算有其 他
所有早恋的发生,只是因孩子在家庭中得不到父母的足够关
帮助成长,而企图在另一个人身上寻找得到。处于青春期的男女,的确
结识异性的欲望,但是,如果家庭有足够的关爱,他们是不会急于在这
阶段里发展出恋爱关系的。心理学家发现,因为很多人对自己内心的感
(情绪 )不清 晰、不了解, 而会做出错误的行为去配合一些感觉,例如
怀爱护 和
有
个
受
:焦
虑的感觉使一个 人错误地以为是想吃东西
;而需要别人关怀的感觉被错误
地以为 是性冲动。现代的传媒,给青少年大量错误的资讯,加深了他们
自己感觉和情绪的误解。
让我们看看恋爱在人生中具有一份怎样的意义。恋爱是一个
对
人的人 生
历程中重要的一步,在它之后的是结婚、组织家庭
;在它之前的是认识异
性朋友、结交亲密异性朋友。如此看来,恋爱是人类的一项重要事情,
为人类的延续需要每一代都经历成长和建立自己家庭两个步骤,爱则是
个步骤中间的必需环节。
因
两
第 37 页 共 81 页
有一些家长,不知道如何处理孩 子恋爱的问题,索性禁止孩子结识
性朋友。这个现象,在有女孩子的家庭中尤为多见。回避间题,不代表
而恋题便不会出现。恐怕没有哪个家长相信自己的女儿第一次认识异性
异
问
朋
友,便会有美满的恋爱和婚姻吧
?什么事都需要练习才会做
得更好。有了
足够的认识异性朋友、处理与异性朋友关系的经验,才能更成功地选择
爱对象。有了足够的恋爱经验,才能更成功地选择婚姻对象,找到一个
建美满家庭的伴侣。
盲目地不准许孩子结识异性,结果只会使整个小区的人都知
恋
共
道你的 孩
子跟谁 “拍托 ”(谈恋爱 ),而只有你不知道。当孩子 第一次与异性约会 时,
内心总是十分紧张,不知该怎样做,心中会有很多问题而无法获得解答。
这个时候,如果有人能及时给孩子最需要的教导和支持,孩子将会感激,
并且将会把这一重要的人生成长做得很好。
孩子 10 岁一 I3 岁的阶段,正是处于叛逆期,如果父母不懂得
时期与孩子建立朋友式的关系,而只是坚持一套指令式的管教模式,父
将对孩子的恋爱问题完全无能为力,因为孩子会对父母隐瞒所有结识异
及谈恋爱的事情。
如果父母在女儿 l0 岁一 13 岁这一时期中与她建立起良好的朋
系,孩子对父母会有一份信任,在结识异性和谈恋爱的过程中,会把父
当做最好的顾问专家,让父母指导自己去有效处理感情关系,保护自己。
恋爱可以让孩子学习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婚姻伴侣,同时,父母需要让
子懂得不要在恋爱中过分地付出,不要走回头路,除此之外孩子谈恋爱
没有什么不对。
一般父母会用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去阻止孩子结识异性和谈
如孩子太小,应该把精力、时间放在学业上。这些理由本身是无法驳斥
在这 个
母
性
友关
母
孩
并
恋爱,例
的,
但是我身为一个 “实用主义者 ”(一些学员 给我的称一号 ),我对事情总 是
看实际可行的一面,而不受冠冕堂
子成长过程中,他的社交群体
皇、空泛无效的东西所误导。事实上
(同学、朋友 )的思想行为模式和社会大众
孩
的
价值观,控制 着孩子的思想和行为。当父母用那些道理劝说孩子不成功
也许该改用我上面提供的方法对待孩子。不然的话,把孩子关在家班,
时,
他
的心不在,学了再长时间也不会对学业有什么帮助
有矛盾而造成的紧张关系,倒会使孩子的学业更差了。
适婚年龄
·u20107X实上,因为与父 母
法律上规定了结婚的年龄,达到了便拥有了自主结婚的权
地方有不同的法律,适婚年龄也会有不同。法律赋予人们这个权利,是
为,立法人认为一个人到达这个年龄便已经有了足够的成长,能够独立
决定自己的事情。因为社会一直忽略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所以,足够
成长往往只是生理的成长,而现实中青少年的心智成长已经越来越追不
他们的生理成长。
利。不同 的
因
地
的
上
什么年龄最适合结婚 ?这个 问题不容易回答。近年社会风气倾向于晚
婚,表面上考虑的囚素往往是环境性的
:经济 条件、工作性质、家庭状况
等;个别的还有 “奉子成婚 ” :身孕不得不提早结婚。但事实上,推动结
决定的多是两人的心理状态,这与成长过程巾与父母的关系有关。
婚
如果两人的心理都充分成熟,同时又明白本书第一部分所讲
他们已具备足够条件去建立一份成功快乐的家庭生活。这样的话,年龄
完全没有关系的。当两人尚未肯定已具备这些条件,虽然两人之间已经
浓厚的爱,也应该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共同尝试培养出那些条件,婚期
的道理,
是
有
并
第 38 页 共 81 页
不重要。毕竟,结婚是两人的事,而且是关乎一生的事,他人制定的标
或规则不应是优先考虑的条件。
个案讨论 4: 三个寂寞的女台商
2002 年 12 月 26 日出版的台湾《一周刊》有一篇文章,描述了
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