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管理挑战·管理的实践》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21世纪的管理挑战·管理的实践- 第1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英里=1609公里。即使在跨国经济体中,国家政治仍旧制约着经济理性(economic rationality)。例如,尽管欧洲经济共同体已经成立,但是事实证明,如果要关闭一家在比利时多余的工厂,然后将工厂搬到法国,即边境线的另一边,虽然只有30英里的间隔,虽然仍旧属于同一个国家,但是在政治上是几乎不可能的。事实上,我们面对的是三个重叠的领域。首先是供货币和信息流动的、真正全球化的经济体系。然后是区域性经济体系,商品的流动畅通无阻,而对服务和人员的流动的阻碍虽然没有完全消失,但也是呈削弱之势。最后是国家和地方现实,它们首先属于政治范畴,其次才属于经济范畴。这三个领域发展得都很快。企业和其他组织(如大学)别无选择,它们必须同时在所有领域生存和发展。所以在制定战略时必须考虑这个现实。但是,任何地方的管理人员都不了解这个现实的真正含义。他们仍旧在摸索。在制造、金融和保险等领域,大多数大型跨国公司都打破国家界限,成立了遍及全世界的“业务部门”。例如,对于分布在各地的租赁业务,如西班牙或中国香港,金融服务公司将它们视为一个企业来经营,而租赁业务又与该公司在西班牙或中国香港的其他业务(如外汇业务)毫不相干。但是,许多公司纷纷认识到,对于当地政府或当地的工会或当地的其他政治机构来说,“业务部门”只是毫无意义的想象。对于这些政府部门来说,只有西班牙或中国香港才是有意义的现实,因此该公司在西班牙或中国香港的业务是他们理解和接受的部门,以及愿意打交道的部门。在我所知道的公司里,没有哪一个公司能够事先断定哪些决策和行动实际上属于“业务部门”,哪些属于“涉及所在国”,更不用说预先确定如何促使决策或行动符合两种现实(即跨国业务部门这个经济现实和西班牙或中国香港“主权”这个政治现实)的现状了。但是,我们已经明显地得到一些启示。首先,我们清楚地了解到什么不能做,即不能因当地政府的各种优惠的条件,而做出不符合经济根本原则的决策。由于政治体在经济上的权力越来越弱,因此它们总是试图抛出各种各样的优惠条件,以获取经济上的优势,例如免税、特殊关税保护、垄断保证、各种补贴,诸如此类。位于美国东南部的几个州就是典型的例子,他们通过向欧洲和日本的汽车制造企业提供大量补贴,吸引这些企业到他们那里设厂。当然,这种例子数不胜数。

第2章战略——新的必然趋势(11)
同时,其中的许多例子是反面教材。欧洲和日本的汽车制造企业在经济利益上有足够好的理由到美国设厂(至少他们是这么认为的)。在许多其他情况中,例如小国提供的优惠条件,优惠条件只是企业进入某个国家或帮助本地企业摆脱困境的唯一原因。然而,我们完全可以预言,如果企业只是根据这种优惠条件做出决策,而没有考虑到经济现实的实际情况,企业到头来只会一败涂地。例如,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某个拉丁美洲小国向某个美国公司提出保证,保证该公司能够垄断该国的市场,因此这个公司进入了这个拉丁美洲国家开办工厂,但所有工厂最后都以失败告终。俗话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因此,在经济现实和政治现实日趋分化的情况下,企业要牢记的第一条准则是,不要做任何与经济现实背道而驰的事情。我们首先要问:“如果我们不接受优惠条件,我们的企业战略是否还要求我们这么做呢?”若答案是否定的,就不要做,不管条件多么诱人。否则,失败在所难免,而且代价很昂贵。但是,即使答案是肯定的,对这些优惠条件说“不”也肯定是非常明智的。我们最终还是要为这种优惠条件付出代价的,而且是沉重的代价,这是我们根据所有的经验教训总结出来的,而且这种经验教训不胜枚举。
  另一条“不要”原则也与第一条准则密切相关。除非目标企业符合本公司的经营之道和总体发展战略,否则不要采用参股企业的方式,特别是不要采用收购的方式在全球范围内扩张或发展业务。在不同的地区或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产品和/或服务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在法国,可口可乐公司的果汁饮料的销量远远高于碳酸饮料的销量。在日本,通过自动售货机销售的咖啡也是可口可乐公司的一种主要产品。果汁饮料和速溶咖啡符合可口可乐公司的经营之道和战略。在物理性质上,虽然它们与传统的可乐饮料风马牛不相及,但在其他方面,即在生意上,它们具有完全相同的性质。回过头再看看本章开头部分讨论的问题:战略有助于组织有目的地抓住一切有利机会。如果看似机会的机会不能提升组织的战略目标,机会也就不是机会,只会使企业误入歧途。即使所谓的机会符合或似乎符合国家的现实,即政治现实,它仍旧会使企业走弯路,企业只能对它置之不理。否则,企业几乎注定将以失败告终。
  关于“不要”原则的讨论到此为止。现在轮到我们已经知道的两个“需要”原则了。
  企业要在不同地区发展和扩张,越来越不能沿用兼并与收购的做法,也不能采取在当地创办新的独资企业的方式。他们日益需要与位于其他政治区域的组织组成联盟、建立合作关系、组建合资企业和结成其他各种关系。换句话说,他们日益需要形成由经济个体组成的组织结构,而这种组织结构不能包含法律和政治意义上的个体。今后的发展将以各种合作关系为基础,而拥有全部所有权及命令与控制的方式已经过时了。其中不乏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有些原因我们已经讨论过了。但是,最令人信服的原因多半是,企业在开展经营活动时,既需要面对日益全球化的世界经济环境,又需要应付权力日趋分散的世界政治格局。合作关系绝不是一个解决这个问题的完美解决方案。事实上,合作关系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但是,如果经济个体不是法律意义上的个体,而是合作关系、联盟和合资企业,而在这种关系中,政治和法律表现得像是脱离了经济现实,而经济现实与法律现实相互冲突的问题则至少会得到大大的缓解。最后的启示:所有企业都必须学会控制货币风险。今天,每一个企业,即使是纯粹的本地企业,也都处在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中。因此,即使企业的产品不走出国门,或者企业不从外国购入产品,它们也都有可能受到汇率波动的影响。几年以前,由于墨西哥比索突然暴跌,即使经营范围只局限在当地的企业也遭受到惨重的损失。1998年,印度尼西亚货币骤跌,最纯粹的本地公司也无一幸免。今天,整个世界充斥着“虚拟财富”,即在没有有利的投资机会时也可以变现的货币。就是因为这个简单的原因,任何国家在突发的汇率波动中都不能幸免于难。在所有国家,许多资金都没有投向不动产、企业、制造业或服务行业,而投向流动性强和价格起伏不定的“有价证券”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没有足够的国际收支顺差支付这种“有价证券”投资产生的利息,更不用说弥补这些资金撤离时所造成的损失了。这种结果恰好与1973年尼克松总统废除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和实施浮动汇率制时的初衷形成鲜明的反差。当时美国政府希望利用这种措施将汇率的波动范围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但事与愿违。由于各国政府(美国政府带头)无节制地利用这种新的“自由”,汇率发生了剧烈波动,而且还会继续发生波动。实际上,我们没有理由希望政治个体(即各个国家)根据其他政治当局的意愿制定自己的财政、金融和信贷政策。人们希望新成立的欧洲银行能够保持作为区域性货币的欧元的稳定。但是,要求欧盟的成员国在制定国内政策时考虑到欧元的稳定是不太可能的。换句话说,在制定战略时必须考虑这样的假设,即汇率将继续保持波动和起伏不定。这也暗示,每个管理人员必须学会管理外汇风险,而迄今为止,懂得怎样管理外汇风险的管理人员可谓凤毛麟角。
  组织无法根据本章讨论的现实,了解到他们需要做什么,更不用说该怎样做了。这些现实只是抛砖引玉地提出一些问题,组织需要制定相应的战略找到答案。有些问题迄今为止几乎很少能够在战略中反映出来。但是,如果组织从一开始就没考虑到这些新的现实,那么组织的战略根本就算不上真正的战略。同时,他们也不会做好相应的准备,应对今后几年或几十年必将面对的挑战。除非企业能够成功地化解这些挑战,否则在一个混沌和结构性调整的年代,在一个经济、社会、政治和技术都面临转型的时期,任何企业都无法取得成功,更不用说兴旺发达了。
  

第3章变革的引导者(1)
变革的引导者我们无法左右变革——变革的原则——有组织地改进——挖掘成功经验——创造变革——机会的窗口——什么不要做——试点——变革的引导者的两套预算——变革和连续性——创造未来导言我们无法左右变革
  我们无法左右变革。我们只能走在变革的前面。
  关于“克服变革的阻力”的消息似乎已经销声匿迹了,而在10~15年前,它却是管理著作和管理研讨会最受欢迎的题目之一。现在,每个人都承认,“变革是无法避免的事情”,但同时这也暗示,变革就是“大祸临头和苛捐杂税”:变革能拖就拖,没有变革最好。
  但在面临剧变之际,如我们现在所处的时期,变革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当然,变革是令人痛苦和需要冒风险的,需要做大量艰苦卓绝的工作。但是,除非组织以引导变革为己任,否则任何组织(企业、大学或医院等)都不能幸免于难。在一日千里的结构性调整浪潮中,唯一能够幸免于难的只有变革的引导者。
  因此,管理层在21世纪面临的主要挑战是:组织要成为变革的引导者。变革的引导者视变革为机会。他们主动寻找变革,知道如何发现恰当的变革良机,了解如何在组织内部和外部发挥变革的作用。因此,我们需要:
  1。 创造未来的原则。
  2。 系统化地寻求和预见变革的方法。
  3。 在组织内部和外部推行变革的恰当方式。
  4。 在变革与连续性之间达成平衡的原则。
  本章主要讨论的就是上述成为变革的引导者必须具备的四项条件。
  变革的原则
  现在关于“创新型组织”的讨论简直是层出不穷。但是,要成为变革的引导者,组织仅愿意接受创新或甚至组织起来进行创新还是不够的。这样做甚至可能误入歧途。要成为变革的引导者,组织需要有决心和能力改变现有的状态,同样也需要有决心和能力开创新事业和做不同的事情,需要“由现在创造未来”的原则。
  放弃昨天是第一个原则,同时也是其他原则的基础。我们首先需要解放资源,即无利于提高绩效和出成果的方面不再是资源投放的方向。事实上,如果不能首先放弃昨天,创造未来只是一句空话。留住昨天始终是非常困难且浪费时间的。因此,要留住昨天,组织需要投入自己最稀缺、最宝贵的资源和最能干的人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