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第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当然了,如何阅读和使用这本小册子,属于读者自己的“自由权力”。我不能确定哪种方法对您最合适,但可以肯定的是,将这本小册子作为学习或讲授大部头经济学原理教科书的辅助参考资料使用,确实能够帮助您顺利完成大学“经济学原理”课程的教学任务。
  

第1章 好东西,多多益善吗(1)
在经济学中,商品有“好东西”(goods)与“坏东西”(bads)之分。一件“好东西”是指任何一件能给人们带来效用或满足的东西,诸如食物、衣服、书籍、娱乐、汽车等。相反,一件“坏东西”,就是指任何一件对人无用或令人不满的事物,诸如污染、流感和麻疹等“坏东西”,乃至单位里令你讨厌的“人”。
  你也许听过这样一句谚语:“好东西总嫌太少”。请注意:日常生活中习惯讲“好东西”(good thing),在经济学术语中,只抽取了“好”(good,在英文中与“商品”同字),而不管它究竟是什么“东西”(thing)。你赞同这句谚语的观点吗?如果你表示认同,那说明你与经济学家还相差得很远。为了帮助你理解经济学家的观点,我们就拿“健康”这个“好东西”来说事儿。我们大多数人认可“健康”是个好东西吧,但为什么人们又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不自觉地干些有损健康的事情呢?为什么健康的身体时常遭受损害而很难保持呢?他们做的与说的为什么不是一回事儿呢?
  一位女士,每天吃大量高脂肪食物,却懒得去健身锻炼,还要抽十支香烟,她可能会说:“瞧!我是健康的。”显然,如果她少吃些高脂食品,多参加健身运动,并且能把烟戒掉的话,她的健康状况肯定会更好。在此基础上,她还可以再进一步,继续改善健康状况,直到一点也不吃高脂食品、恰到好处地健身锻炼。可以肯定,大多数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或多或少地做出努力,以改善自己的健康状况。
  但是,一个客观事实是: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没有谁能够“苛求”自己将身体保持在“最佳健康”的极致状态,因为保持“最佳”状态也是需要成本、时间和精力的,这种行为在实际操作层面往往会失去“经济”上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因而很难做到。尤其是,你必须为此放弃一些其他“好东西”(消费品),比如可口的黄油汉堡带来的美滋滋感受。事实上,你可能会选择稍少一点的健康而换来一个美味的奶油汉堡,而不是更多一些健康但却没有汉堡的美味享受。如果确实是这样,那么你的选择行为就已经清楚地告诉我们:好东西并不是多多益善!“好东西”对我们来说确实存在一个是否“太多”的问题,或者,至少存在一件对我们来说是“太多了”(过量了)的好东西。而这正是经济学家所要讲的话。
  一件“好商品”的价格
  关于学业成绩,你自然是倾向越高越好,你宁愿得B而不是C,能得A当然不愿得B。对于所有的学生而言,高分数都是一件“好东西”。但是高分不会白白给你,你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做最大努力,才有可能得A。如果考虑得A要付出牺牲享受其他“好东西”的沉重代价,你可能宁愿得B而不是A。

第1章 好东西,多多益善吗(2)
譬如,鲍伯如果全力以赴的话,生物学课程成绩完全有能力得A,但他没有这样做,他觉得那样付出的代价太高了,也就是说,它认为得A的“价格太昂贵”了。那么,鲍伯这样做是不是有些不明智呢?不能这么说。他有“充分理由”做出这样的选择,尽管得A是一件“好事”,但这个世界还有其他的许多“好事”,而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获得一件“好事”(比如在生物学课程考试中拿到A),就意味着你丧失了享有其他“好事”(比如交女朋友等)的机会。权衡利弊,鲍伯选择在生物学考试中拿B,而腾出时间和精力去获得其他“好东西”(如交女朋友等),因此完全是“明智之举”,用经济学的语言来说,鲍伯的选择是“理性”的。
  为了一件“好东西”或“好事”而放弃了其他“好东西”或“好事”所付出的代价,在经济学上就叫做一件“好商品”的价格。
  “生活中充满了交换”
  如果世界上只有一件“好商品”,也就是说,只有一件这种东西能让人们从中获得效用和满意,那么,这个“好商品”就总是稀缺的,永远没个够,对此你自然会觉得多多益善,多就是好。
  事实是,世上显然远不止一件“好商品”,而是有很多很多“好商品”。拥有更多的某件“好商品”,意味着你享有其他“好商品”会更少。获得更多的健康这样一种“好商品”,意味着享有更少的其他“好商品”(如美味汉堡)。在你的学业中得更多的A,这是“好事”,但也意味着你享有其他“好事”(如交女朋友)的机会更少。
  经济学家用“生活充满了交换”这句话来概括说明这个道理。简言之,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你得学会用“鱼”和“熊掌”进行交换,一件“好商品”如果拥有得太多,那就想想是不是可以用它“换”点其他“好商品”来享用一下。
  “坏东西”是不是越少越好
  试着设想一件“好商品”的对立面即“坏商品 ”。如前所述,一件“坏商品”就是任何一件对人无用或令人不满的事物。一件“好商品”并不是越多越好,那么,一件“坏商品”呢?是不是越少越好,直到“一点都没有”(其存量为“零”)就最好呢?
  譬如,在大多人看来,污染不是个“好事”,也就是说,是个“坏商品”。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更少污染就一定优于更多污染呢?换句话说,100个污染颗粒物是否就好于1000个污染颗粒物,而一点污染都没有(零污染)就好于10个污染颗粒物呢?当然,表面上看这似乎是合乎情理的。但是,经济学家会告诉你:“坏商品”与“好商品”往往是紧密相联的。 。。

第1章 好东西,多多益善吗(3)
经济学家指出,大多数人认为驾车兜风是件“好商品”,但驾车不是一种“无污染运动”,轿车排出的尾气同时会污染空气。我们试图减少污染排放量,但污染或多或少总是存在的。你认为多数人会愿意为了达到零污染而放弃驾车吗?实际上大多数人会说,存在一点污染并能驾车兜风,相对于零污染而完全放弃驾车兜风,前者是一个更好的选择。简言之,适度污染可能优于零污染。
  行动胜于雄辩
  不管人们在说些什么,他们的行动表达了其真实的看法。你可能会说,相信世上没人会嫌自己拥有的“好东西”太多了,零污染总是要比有污染要好,高分数是你最看重的。但是,这些不过是说说而已,经济学家不会把你说的话当真,你在生活中的实际行为很少能证明你自己所说的是真的。
  例如,人们可能会说,他们从不觉得“好东西”太多;但是,他们的行为举止,时时刻刻都在说明他们拥有的“好东西”太多了。一个人往往一边抱怨没有足够健康的身体,一边却时常去吃些垃圾食品,而不肯做有益于健康的必要休息。一个人时常说,在房屋里没有足够安全感,但他只会买个插销装在自家门上,却不愿意为更为安全的报警系统付费。一个总感慨钱不够花的人,却时常不愿加班或兼职来多赚点钱,如此等等。
  通过观察人们的日常行为表现,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每个人其实是知道“生活充满了选择”,以及“好东西不能太多”这个道理的。只是我们在日常说话时,有时会“忘记”我们实际行动所显示的“真理”,而这恰是我们每个人早已真正懂得的。
  经济学家视点
  ☆ 日常生活中确实存在“好东西太多了”这样的事情。经济学家认为,这是因为一个人知道生活中“好东西”不只一件,一件“好东西”拥有得多一点,就要付出更少地享有另一件“好东西”的成本或代价。至于“坏东西”嘛,道理也一样。
  ☆ 生活充满了选择。只要生活中存在的“好东西”不只一件,你就必须不停地在不同的“好东西”间做选择。
  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
  (1)“人们总是付出代价去追逐好品避免坏品”。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请举例分别说明人怎样为追逐某个好品、避免某个坏品而付费。
  (2)“若世上只有一件好品,享有它你绝对没个够”。你赞同这样的看法吗?请说明理由。
  (3)我们提到:一个学生可能不想为了课程成绩得A而浪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他可能宁愿留下更多的时间去交女友,而不是为了得A而减少谈恋爱的时间。这一情形涉及的关键问题是,这个学生应该做出哪种选择才更有利于他。那么,是否还有其他原因来解释这个学生的选择行为呢?
  (4)一个人总是说,好东西多多益善,但实际生活中,他却不愿为好东西付出更多。换句话说,人们言行不一。对此你是怎么解释的?
  (5)“生活中令人沮丧的一件事情就是,我们总是无法应有尽有地获得所有好东西。我想随心所欲地去享有美味,但同时还想有个好身体,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我想同时拥有更多的闲暇和收入,但我再次发现这二者不可兼得。生活中有太多的选择(在好东西之间),这令我无比沮丧。我想只有天堂才不会有这种令人难堪的选择吧,在那里任何你喜欢的东西都可以要多少有多少,你可以天天吃巧克力而不必担心减肥的事儿。”请对这段自白加以评论。
  

第2章 凡事都应适可而止(1)
在上一章,我们解释了对于一件好东西来说,为什么会存在“太多”的问题。毫无疑问,我们很多人似乎都感到,好东西总是“太少”。一件好东西,如果同时存在“太多”和“太少”的问题,那么,它肯定存在一个既不太多也不太少的适度量。这个概念让我们回忆起了“金锁和三只熊”的格林童话故事,一张床太硬,一张床又太软,而有一张床既不硬也不软,“刚好”合适。
  我们如何才能找到这一“恰到好处”的适度量呢?在经济学中,一件好东西的适度量,叫做 “最优量”或“均衡量”。那么,我们能否利用经济学原理,来确定一件好东西的最优均衡量呢?
  譬如,如果炸面圈是好东西,经济学家能不能告诉我们:3个炸面圈太少,8个太多,而4个是刚好合适的均衡量呢?遗憾的是,对此经济学家也无能为力,他们也没有办法给出这样一个准确答复。没有具体数据作支撑,经济学家就无用武之地,没有办法为每个人确定出一个最优炸面圈均衡消费量。但是,经济学可以给你一个判断均衡量的条件。为了说明问题,我们需要首先引入两组概念:收益和成本,总量和边际量。
  有“收益”就有“成本”
  许多活动都伴随着收益和成本。所谓“收益”,就是我们从某些事情中得到的好处、境况改善或满意度的提高。比如,参加体育锻炼的收益就是我们的身体更健壮,精力更充沛。
  一项活动的“成本”,在经济学家们看来就是“机会流失”,即放弃其他活动所带来的损失,因而又称做“机会成本”。比如,健身锻炼的成本,就是你无法用健身的时间和精力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