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壁书 作者:慕时涵.千叶飞梦(晋江非v高积分2015-05-24完结)》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苍壁书 作者:慕时涵.千叶飞梦(晋江非v高积分2015-05-24完结)- 第1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内侍屈于他凌人的傲气之下,亦很无奈,陪笑道:“请赵先生再等片刻。”
  赵谐重哼一声,风雨袭来,白衣卷飞。他抬头望了眼远处墨云下承庆宫飞扬的殿檐,寒石般的眸间微微起了一丝犹豫,但更多的,却是清傲之下难以压住的怒火,一甩衣袖,便要步下台阶离去。
  “阿恬,且慢。” 不妨走廊远处却传来这样的呼唤。
  正如二十多年前,在东宫太子学舍,年幼的自己喘着气拔腿快跑,跟随诸位意气风发的哥哥们身后,有时气力不足追不上,他负气想要转身时,哥哥们都是这般笑唤他:“阿恬,且慢!”
  赵谐在久远的回忆中回过头,见来人淡黄华衣,衮龙玄纹,甚美的面庞含带一抹夺人的峥嵘飞扬,不由怔住。
  一旁内侍忙跪地道:“奴拜见湘东王。”
  萧璋挥手让内侍退下,含笑望着赵谐,上下打量:“一别八年,阿恬别来无恙?”
  赵谐淡淡道:“甚好,不曾落得被人追杀的下场。”
  萧璋笑意僵住,面色有些发青。赵谐的目光如年少时一般,干净清透,不同的是,如今却多了分凌厉的寒芒,刺得他忍不住避开那缕锋锐,才可以苦笑出声:“你也怪我?”
  “不敢。赵谐一介士人,如何有胆子怪罪湘东王殿下?”赵谐随便揖了个手,“道不同不相为谋,告辞!”
  “慢着!”此声厉喝不再柔软,素来惯于统驭千军万马的湘东王气焰这时方显露无遗。
  赵谐却置若罔闻,径自离开。
  萧璋盯着他的背影冷笑:“世人所谓的佐治才子原来就是如此!你今日回宫是想再显摆一回你的狂傲?如此,你便走吧。也省得负了太傅和沈峥的苦心。不过这次走了,你就不要想着再回来!”
  赵谐脚下步伐猛地一滞,半边身子已淋在雨下。
  萧璋叹了口气,低声道:“既心存天下百姓,便拿出诚心对天下百姓!这次若非沈峥的大力举荐,太后因当年之事怕绝不会再次用你。历来有才干的人大多倨傲骄狂,放平时不会如何。但对你赵谐,对眼前的朝廷,却是水火不能相容。太傅当初在东宫学舍多年的教导,你难道连这些道理都不明白?”
  赵谐回头看着他,神情依然冷漠,目光却有些困惑。
  “只要你不离开,太后迟早会见你,”萧璋再次避开他的目光,微微一笑,“左仆射一职,原本就非阿恬你莫属。”
  赵谐望着眼前此人的笑容,纵是再熟悉不过的面庞,他却彻底疑惑于萧璋本来的面目――二十五年前,他手把手教导自己剑术毫无保留;十五年前,他可以拥护萧祯继位果敢忠诚;八年前,他却又追杀郗氏子嗣冷面无情;再如今,他又这番语重心长地劝说自己留在朝廷……
  往事纷纷,茫然中,连萧璋何时悄悄离去赵谐也不自知,只站在廊下默然思了良久,直到身旁突然有人笑唤他:“赵先生,太后于承庆宫宣见。”
  .
  “秋,八月丁丑,荆南殷桓率军五万踞朱堤,用军师毓尚水策,大将萧少卿横流破敌,取南州,退蜀夷。
  九月戊寅,吴郡赵谐受诏入朝,擢任散骑常侍、太常,代职尚书左仆射。九月辛巳,北朝赵王使邺都迎嫁,湘东王萧璋领群臣见使兴庆门。”
  ――《东纪三十一成皇帝永贞十二年》
作者有话要说:  

  ☆、夜宴三变,君心难测

  百年前,原统御九州的大晋王朝因外戚擅权之祸而遭倾覆,出于簪缨世家的萧氏与来自塞北乌桓胡族的司马氏于天下大乱中逐鹿而起,横扫群雄后,前者据江东,后者占中原,划天险怒江,各自立国。百年以来,两国君主皆有着一统天下、俯首四海九州的豪情,是以怒江长浪飞红,烽烟不消。直到十三年前,两国于怒江安风津一场大战旷日良久,几乎耗尽彼此国力,元气大伤之后,这才不得不握手言和。此后十三年,虽说盟约尚在,怒江流域却仍非风平浪静,偶尔一言不和,依旧锋芒交会。如此家国形势下,还能有今时这般南北和亲之举,实属百年难得的佳音,是以不管东朝、北朝,上至宫省群臣,下至平民百姓,都对此联姻看重有加。
  东朝永贞十二年九月十八日,湘东王萧璋巳时领百官候在兴庆门外,午时将北朝使团迎入景合门外国宾馆,一切安置妥当后,又马不停蹄进宫复命沈太后。
  承庆宫里,沈太后正与明妤公主说话,见萧璋过来,笑道:“辛苦我儿了。”
  “母后言重。”萧祯行过礼,有些怔忡地看着多时未见的女儿明妤。
  “父王。”明妤盈盈上前,下跪叩首。
  “快起来,”萧璋扶起她,涩声道,“你如今可是公主身份。”
  “又没有旁人,让她表一表孝心又有什么关系呢?”沈太后叹了声气,又笑道,“你们父女这下总算见上面了。哀家也不在这碍着你们说话了,不过璋儿,夜宴之事还要劳你多费心。”
  萧璋揖手应下,待沈太后领着一群宫人离开,他望着女儿低垂下去的面庞,心中百感交集,千言万语涌在唇边,却无法出声。
  “父亲,”明妤忽然在他面前跪下,层层叠叠的绛纱襢衣压得她瘦削的身体愈发柔弱,她伸手抓着萧璋的袍袂,低声哀求,“求你……”
  “求我什么!”萧璋喝住她,怒道,“都到如今这地步了,你不要再放肆!”
  纵是华妆明媚,明妤的脸色还是透出诡异的苍白,喃喃着道:“我知道他来了。”
  萧璋冷笑:“是啊,他是来了,不过他是代他弟弟来迎娶你的!你还痴心妄想什么?”
  明妤咬着唇,泪水溢满眸中,她却又倔犟着不肯滴落半分。
  萧璋的心终是不忍,弯腰拉起她,抚着她的肩柔声劝道:“你至今还不明白?生在这个宫里,哪里有让你任意择婿的自由?为父三个月前偷偷去了次北朝,亲眼见到了那个北朝的皇帝。此子虽年少,文成武略丝毫不输北朝赵王,俊美之姿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朝野口碑也是旷古圣明。你此去是做他的皇后,母仪天下,还有什么不满足?还有什么放不下?”
  心和情早已托付出去,如今要怎样才能说服自己去满足,怎样才能说放下就放下?明妤轻轻一笑,在果断的决心中擦去满眸泪水。
  萧璋又道:“想那赵王,当初他既不负责任走了,便不再值得你再挂念。你是我萧璋的女儿,从小就明理懂事,自该明白你自己对这个姓氏、这个家国应有的责任。”
  “道理都可以说得如此大义,”明妤直视萧璋,水泽洗过的眼眸清华湛湛,慢慢问道,“不过父王,你舍得吗?我一去北朝,今生可是再不能见到父王了。”
  萧璋无奈苦笑:“为父早在多年前,就不再知舍与不舍,孤孑一身,万夫所指……为父经受得早已麻木了。但无论如何,为父希望你能勇敢地正视自己的命运,纵使荆棘漫道,也勿要半途折返,”他声音幽冷下去,盯着明妤一字一字道,“因为,你已经无路可退了。”
  .
  夜宴设在僖山脚下、液池之畔的凝桂宫,刚过申时,不待天边霞彩飘落,凝桂宫的千盏琉璃灯就已同亮。正逢深秋时节,宫道两侧桂子浪漫,沁人清香随着凉风悠悠远去,冷月华阁,灯火璀璨,诸人赴宴见到眼前盛景,都不免精神一振。
  虽则晚宴戌时才开,酉时过半,宾客就已满座。过了酉时三刻,沈太后携明妤公主入殿,在座王公大臣、各方使节莫不离席行礼。明妤在夭绍的搀扶下华姿端庄,光彩照人,任谁也想不到,午后在宫中,这位东朝娇贵一时的公主还曾泪眼婆娑、伤心断肠过。
  北朝诸臣姗姗来迟,恰在戌时刚至,内侍才在殿外扬起尖细的嗓音通传。明妤正与夭绍轻声说笑,闻言容色一肃,含在口中还未说完的话也倏然而止。
  “阿姐,怎么了?”夭绍抚摸她紧握成拳的手,才觉那肌肤凉得吓人。
  明妤一言不发,努力让笑意自如,五指微张,将夭绍柔软温暖的手指攒入冷汗湿滑的掌心。
  北朝使臣来者十人,皆是锦衣华服,发束高冠。虽则北朝贵族间胡人居多,但司马氏入主中原多年,异族胡习早被汉俗风化所染,礼制一如东朝的严谨不苟。使臣们拜过沈太后,为首的年轻男子揖礼致歉:“司马徽因故来迟一步,请太后恕罪。”
  “不迟亦不早,如此刚刚好,”殿间明烛之下,沈太后即使是微微的笑意也透出让人难以琢磨的深刻,道,“赵王殿下请上席入座。”
  “多谢太后。”
  赵王司马徽转身入席时,淡淡的目光有意无意掠过明妤的面庞。饶就是这么简单的一眼,明妤却被他看得全身冰凉,紧抓着夭绍的手无力一松。
  罢了――明妤怅然百转的心思终在此刻凝成一缕不可挽回的长叹。
  夭绍并没有注意到司马徽的眼光,她依稀猜到明妤的反常与北朝来使有关,便在一旁将北朝使臣十人一一打量,目光落在一个带着银色面具的黑袍男子身上时,心中微奇,低声问身旁侍从:“那是谁?”
  侍从翻阅宾客名单,回道:“是北朝的国卿大人。”
  国卿?竟是那位扬名天下的商之君?夭绍起疑:“先前并未听闻北朝来使大臣中有这位国卿大人。”
  “是,”侍从答道,“今日湘东王迎接到北朝使团,才知北朝使臣除了赵王和中尉裴伦,国卿大人也一同南下了。”
  夭绍点头,不由自主地再次将目光转向那黑袍男子,若有所思。
  正如她的心态,殿上诸人对北朝使臣们都极为关注,此刻见到这脸带银面的男子,自然更是好奇。
  男子从容自若地与司马徽上首同席,殿上千人不约而同注视过来的目光可称众目睽睽,换成旁人早已如针刺背的坐立不安,他却一派淡然地与司马徽低声交谈,波澜不兴之间,那样的潇洒恣意叫人为之叹服。
  沈太后也不免多看他几眼,笑道:“国卿大人此张面具还是……”
  “此张面具其实无关乎容貌五官,亦非存心冒犯太后圣仪,只因戴了这面具,臣才是商之。” 商之离席欠身行礼,月华般淡远的声音轻轻飘荡在瞬间沉寂的殿间。
  既敢打断太后的话,又就此拒绝太后隐藏在话间的要求,此人的胆大妄为,让在席诸人齐齐吸了口冷气。
  沈太后倒没有恼怒,心中只是微有讶异,忍不住细细打量起这位年轻人。
  那男子一身黑绫丝袍,独立殿间宛若伫于静夜下的黑玉岩,沉稳之间看似锋芒敛尽,只是如此暗淡的衣着必然衬得那张面具的醒目,犹其是面具下那双凤眸,寒凉深邃得异常,不动时若静雪凝封,动时又如碎芒破冰,偶尔的顾盼飞扬,便好似涵盖去人世间所有的光彩,睥睨之间,不可一世。
  一时之间,众人噤声默默,各起深思。唯独夭绍微微而笑,在沈太后耳边说:“婆婆,我看国卿大人说话倒是十分地坦荡。”
  “不错,确实是个胆大磊落的年轻人,”沈太后竟与她看法一致,语中微含赞赏,笑道,“既如此,国卿大人请坐罢。”
  “谢太后。”商之弯腰,重新入席。
  为何这声音越听越觉得似曾相识?夭绍在瞬间的迷茫中垂首,苦思冥想。
  .
  夜宴不同朝见,诸人言谈举止较为随意。酒过三巡后,宫人鸣乐起舞。本是清雅的丝弦沾上几分欢愉喜气,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