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理论全程预测100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政治理论全程预测100题- 第1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材料3】    
      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    
      根据材料请回答:    
      (1)说明在垄断性行业引入竞争机制的理由。    
      (2)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角度,谈谈创造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的具体措施。    
      【答案要点】    
      (1)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运行机制。垄断排斥竞争,它往往使垄断行业和企业丧失内在驱动力,难以提高管理水平、降低成本和挖掘潜力,从而不利于提高全社会整体的经济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打破行政性垄断和地区封锁,健全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深化垄断行业改革,放宽市场准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应有之义。    
      (2)创造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必须放宽市场准入,实行公平待遇。    
      ①是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在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石油等行业和领域,引入竞争机制,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这些垄断行业和领域。    
      ②是支持非公有资本参与各类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运营。    
      ③是支持、引导和规范非公有资本投资教育、科研、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    
      ④是在加强立法、严格监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金融业。    
      ⑤是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国防科技工业建设领域,按有关规定参与军工科研生产任务的竞争以及军工企业的改组改制。    
      ⑥是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支持非公有资本参与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地区崛起。    
      40根据材料分析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材料1】    
      联合国和世界银行公布人类发展报告和世界发展指标说,中国成为全球消除贫困的成功“范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均GDP增长了5倍,绝对贫困人口减少了数亿。“十五”前4年,中国每年减少贫困人口150万人。然而,中国消除贫困任重道远。    
      挑战之一:贫困人口绝对数量依然很大。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测算,如果按照低收入现行标准,即人均年收入低于882元,目前还有8517万人口属贫困人口。    
      挑战之二:减少贫困人口的压力越来越重。目前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生产生活条件更差的地区,解决这部分贫困人口问题的难度越来越大。据国务院扶贫办调查,连年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农户76%生活在山区,有46%的农户人均耕地不足1亩。目前还有700万左右的贫困人口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的地区。    
      挑战之三:贫困群体的弱势地位更加突出。在贫困人口逐渐减少的同时,我们必须正视,目前我国贫困人口与其他人群收入的差距在迅速扩大,贫困群体的相对弱势地位更为突出。1992年贫困农民的收入上限与一般农民之比为1∶2。45,2003年为1∶4。12,2004年扩大到 1∶4。39。    
      【材料2】    
      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农民收入增长进入低谷期,据统计,1997至2003年7年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只增加695。9元,不到城镇居民收入增量的1/5;年均增长速度不到城镇居民的一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由80年代中期的1。8∶1,90年代中后期的2。5∶1,扩大到2003年的3。2∶1。再加上,一方面城市居民在住房、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和教育等方面享有国家的补贴;另一方面按照现行统计口径,农民家庭收入包括要交纳的税费,以及用作生产资料的投入,实际差距约为5∶1~6∶1。    
      【材料3】    
      目前,西部的10省市区加上内蒙古、广西两区,国土面积占全国71。3%,人口占28。6%,但GDP占不到18%。而经济发达的广东、江苏、上海、山东和浙江五省市的GDP就占全国总量的45%左右。    
      若以工业化的阶段性特征来标示中国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差异,很容易发现东中西三大区域存在着明显的梯度经济发展特征。东部的上海、北京经济发达,2001年的人均GDP已分别达到28444和20576元,已经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后期;而河南、湖南省等作为典型中部地区,2001年人均GDP分别为6039和5903元,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西部地区的欠发达的甘肃、贵州省2001年人均GDP仅分别为4165和2856元,刚刚进入工业化的起飞阶段。    
      【材料4】    
      胡锦涛总书记在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材料5】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请回答:    
      (1)简述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2)根据材料1、2、3,分析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的原因。    
      (3)根据材料3、4,谈谈如何注重社会公平,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答案要点】    
      (1)公平与效率是辩证的矛盾统一的关系。一方面,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基础。分配最终要取决于生产,取决于能够分配的产品。没有效率的提高,不可能生产出大量可供分配的产品,公平也就失去了它的基础。社会主义要消灭贫困,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就离不开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公平又是效率的前提,是促进效率提高的强大动力。合理的收入分配,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从而促使效率的提高。    
      (2)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之一,是衡量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尺度,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厚基础。当前,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的重大问题。因此,要把社会公平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现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    
      (3)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公平,通过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制度和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政治理论全程预测100题政治理论全程预测题(41…50)

      41根据材料分析扩大国内需求的长期战略方针【材料1】    
      杜林认为:“在一切经济问题上‘可以区分两种过程,即生产过程和分配过程’。此外,以肤浅著称的让·巴萨伊还加上了第三种过程,即消耗过程,消费过程,但是他和他的门生在这方面都说不出什么道理。可是,交换或流通只是生产的一个项目,使产品到达最后的和真正的消费者手中所必须经历的一切,都属于生产。”    
      ——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95…496页    
      【材料2】    
      尽管“防冷派”和“防热派”交锋激烈,但如果仔细领会其观点背后的含义,会发现他们的争辩,最终结论都落在了“内需不振”这个共同的担忧之下。    
      3个月前还乐观提出总需求U形反转的宋国清坦言,现在自己也加入了“看冷”的“大合唱”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2004年5月~8月宏观调控力度过大的“百日调控周年效应”所导致的“国内实际投资增长接近于零”,使得中国经济内需不振现象越来越“抢眼”。    
      ——《瞭望新闻周刊》2005年8月8日第32期    
      【材料3】    
      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有利于保持国际环境的总体稳定,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我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相互补充,外部环境总体上对我国发展有利。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加剧,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有新的表现,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请回答:    
      (1)根据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的理论,指出杜林的错误所在。    
      (2)扩大国内需求为什么成为我们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    
      (3)如何正确处理内需和外需的关系?    
      【答案要点】    
      (1)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其中,直接生产过程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环节,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杜林的错误在于:第一,把生产和流通混为一谈,把生产和交换合而为一;第二,把分配与生产并列,并把分配看作与生产过程不相干的、完全外在的过程。    
      (2)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是我们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国家,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发展阶段,国民储蓄率较高,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同时我国市场经济对外依存度过高,贸易冲突不断,这就决定了我们需要也有条件主要依靠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发展。    
      (3)正确处理内需和外需的关系,既要继续扩大投资需求,保持固定资产投资以合理的规模和速度增长,更要注重扩大消费需求,进一步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同时,要继续拓展国际市场,扩大国外需求。要把扩大国内需求和合理利用国外需求很好地结合起来,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42根据材料分析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相互关系【材料】    
      毛泽东同志在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