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欧洲分成了两个势力均等的集团,这在外交政治看起来似乎是确保稳定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却没有人考虑两大联盟内所具有的明显的矛盾: ·意大利是奥匈帝国的宿敌,但没有人怀疑这两个国家能够结盟相处。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沙皇皇后是德国人,沙皇是德国皇帝的侄子),很显然,与英国的关系相比,俄国与德国在政治上有更多相同之处;而英国历史上一直是日本的同盟者,日本则是俄国人最憎恨的敌人。 ·法国和英国之间的敌视在拿破仑时期达到了白热化程度,这已不是什么秘密,而且两国就殖民地利益经常发生冲突。 在这两大联盟中,意大利和英国是联系较少的国家。的确,在两个联盟中,都没有涉及到英国和意大利的必然干涉条款:双方都可以在各自的联盟冲突中持保留态度。正如后来事态发展所证明的,只有意大利才能利用这个机会。1913年底,意大利对三国同盟外交政策采取独立态度则首先证明了这一点。当时,巴尔干半岛的局势又一次变得紧张,塞尔维亚军队越过了巴尔干战争结束时伦敦协约所确立的边境区域,占领了阿尔巴尼亚。奥地利则向贝尔格莱德发出最后通牒。但意大利却愈加背道而驰。由于塞尔维亚从阿尔巴尼亚撤军,英、法、俄三国便没有必要诉诸武力,但这一事件证明巴尔干地区仍然是欧洲的不安定地区。巴尔干问题的核心是塞尔维亚的侵略性,这一因素使哈布斯堡王朝分裂。维也纳采取了对策,占领并瓜分了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这一行动不但没有给塞尔维亚以教训,相反却加剧了塞尔维亚对其邻国的憎恨。在它看来,维也纳处于家庭统治动荡时期,十分脆弱。年老的弗兰兹·约瑟夫(1830-1916)国王遭受了一系列痛苦:家庭悲剧,他的兄弟、墨西哥国王马克西米利安被行刑队处以死刑;他自己的儿子,王位继承人阿克迪克·鲁道夫和他的情妇玛丽亚·韦特斯拉在梅耶岭自杀他的妻子伊丽莎白王后,在日内瓦遭到意大利一个自由主义分子的谋杀。没有了王位继承人,弗兰兹·约瑟夫感到大公的称号要传给他的侄子弗兰兹·费迪南(1863-1914)。费迪南的妻子波西米西·索菲·冯·霍泰克出身低贱,因而他的三个儿子均不能继承王位。这样,哈布斯堡—洛兰家族将会毁灭,奥匈帝国也会随之瓦解。此时,第二国际已经联合欧洲所有社会主义政党,表明马克思主义的原则,采取永不敌对工人阶级的政策。事实上,社会主义政党正在通过组织罢工等行动来反抗其各自的政府。工人们拒绝拿起武器参加战争。 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 奥匈帝国部队在波斯尼亚的大规模演习一结束,弗兰兹·费迪南大公便在陆军元帅、参谋长弗兰兹·康拉德陪同下,对萨拉热窝进行正式访问。贝尔格莱德和萨拉热窝报纸报道的消息令波斯尼亚—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感到愤怒和憎恨,更主要的是由于6月28日是圣·维托节,这一天将举行皇家游行,对塞尔维亚东正教徒来说是个圣日。就在525年前的这一天,塞尔维亚于科索沃惨败在土耳其人手上。从1389年开始,塞尔维亚不得不放弃专制与独立,直到巴尔干战争结束,才重新赢得了科索沃,圣·维托节又一次成为盛大的宗教庆典和民族骄傲。但在萨拉热窝,既没有庆典,也没有集会,相反,奥匈统治者却将这一圣日作为大公访问和阅兵日。这是一种挑衅,一种冒犯,会引起强烈的反应,至少,由达尼洛·伊利克领导的波斯尼亚—塞尔维亚极端主义小组是这样认为的。这一小组还有两名追随者,一名是19岁的学生加夫里洛·普林西波,另一名是21岁的印刷工查卜林诺维奇,他们随时准备采取必要的行动。 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周围回荡着炮声,这是向弗兰兹·费迪南大公致敬的炮声,他要用游行和众人的欢呼来弥补他的“索福克勒斯”(他这样称呼他的妻子)在维也纳所遭受的耻辱。在萨拉热窝,她是“殿下”。队伍穿过萨拉热窝的街道,旁边挤满了人,有些人在欢呼,而有些人则仅仅出于好奇。大公夫妇位于第三辆车。弗兰兹·费迪南身穿白色军装,帽上插一支绿色的羽毛,笔直地坐在车里。人群发出欢呼声。突然一颗炸弹飞过二人头顶,在后面汽车轮胎下爆炸,人群发出喊叫声、喧吵声,一片混乱,有些人受了伤。“继续前行!”大公命令道,并站起身,以控制局面。他紧紧地搂住索菲的肩膀。汽车驶进镇大厅,并举行了简短的欢迎仪式。当时气氛十分紧张,不时有宪兵队进来报告。很快,大公接到消息,说袭击者已找到,是位叫查卜林诺维奇的印刷工。投完炸弹后,他跳入米尔捷卡Miljacka河中,而且身上带有氰化药片,宁死也不愿被捕。但不知是没有时间,还是缺乏勇气,他没有服下药片。
第二部分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2)
但刺杀的过程没有结束,现在轮到加夫里洛·普林西波了。他看到同伴失利,便开始采取行动。车队驶近了,弗兰兹·费迪南的车领先,他想先去医院,看望受伤的人。普林西波站在桥上,掏出手枪,开了两枪,索菲向前倒下。费迪南还没有来得及喊“你不能死”便倒在她身上,嘴里流出了鲜血。当车到达市政厅时,索菲已经死去,也几乎没有时间为大公举行临终宗教仪式。奥匈帝国为此遭到致命的打击。萨拉热窝发生悲剧后的日子里,迅速衰败的奥匈帝国的问题和矛盾更加突出,警察最终逮捕了两名无政府主义者,但仍然无法弄清事实的真相。他们不知道是否像两人所坚持的那样,仅仅是民族主义狂热者采取的行动(普林西波说他为意外伤害到大公夫人而感到抱歉),还是贝尔格莱德高层人物所策划的阴谋。当时,国王弗兰兹·约瑟夫正在巴特伊施尔度夏,从他的助手帕尔伯爵那里得到了这个可怕的消息。国王似乎不知该怎么办。此外,奥地利激起了强烈的反塞尔维亚示威和骚乱,学生们示威游行,工人们自发组织罢工。学生、工人和新闻界要求对塞尔维亚进行严厉的报复。在巴尔豪斯广场外交部,人们普遍倾向于对贝尔格莱德采取行动,越早越好。对此总参谋长康拉德完全持支持态度,认为这对奥匈帝国军队来说不是严重的冒险行动,要进行讨伐。至于欧洲国家,他确信他们只能举行几次抗议行动,不会采取进一步的行动。国王则完全不这样认为。在暗杀发生后的4周时间里,他不采取任何行动,因而愤怒的公众坚持要求他采取行动。1914年7月23日,奥地利驻贝尔格莱德大使库特·吉塞尔向国王彼得·卡拉乔治维奇政府递交了奥地利的最后通牒。通牒要求解散塞尔维亚所有爱国组织,交出组织暗杀的始作俑者,如果哪个教师在课堂上讲述塞尔维亚被奥地利征服的事情,将被逐出校园。最后一条,应允许奥地利警察进入塞尔维亚,寻找并惩罚袭击者。塞尔维亚必须在48小时内接受或拒绝这一通牒。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所有战争中最血腥的,也是最荒谬、最出乎意料和最矛盾的。没有人真正相信这场战争会不可避免地爆发,也没有哪一个政府真正想发动这场战争,甚至在战争爆发前几小时,也没有哪位领袖认为战争真的会爆发。战争爆发前的事件将欧洲国家卷入了一场致命的舞剧中,这个舞剧更适合在荒谬的舞台上表演,而不应是人类历史上最惨重的悲剧的开端。1914年7月23日下午6时,当奥地利驻贝尔格莱德大使离开住所前往塞尔维亚政府递交通牒时,他让司机送他去财政部,而非首相办公室。首相帕希奇正在进行竞选,其他部长们,包括外交部长在休假。剩下的几位倒霉的部长读完通牒后,吓得脸色苍白,结结巴巴地表示48小时内无法送交部长委员会,因为他们都不在城内。但吉塞尔绝不动摇,他说:“我们居住在一个电话、火车和汽车的年代,你们能想办法做到。”奥地利驻柏林大使7月5日被指派将弗兰兹·约瑟夫国王的信送交凯泽时,遇到相似的情况。信中,国王秘密通知他的同盟国—后来这一消息很快在维也纳“权力走廊”成为共知信息——要重新评价塞尔维亚的主权。多数政府要员外出度假。大臣贝特曼·赫尔维希已经住在乡间别墅,靠电话进行联系;外交大臣鉴于国内情况基本稳定,刚刚结婚,外出度蜜月。凯泽·威廉认为如果发生战争的话,也会像往常那样只是在家门口的小冲突,只须向巴尔干开几枪就可以解决。同时,也可以正式向联盟证明他的忠诚。随后,他匆匆登上游艇,踏上前往北海的旅程。凯泽还相信,沙皇也不会参与保卫塞尔维亚人的战争,因为塞尔维亚人曾暗杀了其皇位继承人。威廉二世和尼古拉斯二世是表兄弟,他们彼此通信时使用非常友好的称呼,用“公爵”这样亲密的字眼,威廉在信的落款称自己为威利,尼古拉斯称自己为尼基。不,俄国和德国绝不会参与萨拉热窝的暗杀事件,其他协约国成员也不会干涉。威廉二世是爱德华七世的侄子,是目前在位的英国乔治五世的第一个表兄弟,但是,王权是否会像过去一样起作用呢?是否真正的权力,即决定和平还是战争、生还是死的权力会真的落在所谓“人民代表”的手中?谁的权力更大,国王还是公众代表?7月20日,法兰西共和国国王普安卡雷到达圣彼得堡,并举行了3天的会谈。这一会谈加强了俄国和法国之间的关系。俄国大臣和将军们保证,俄国不会坐视塞尔维亚遭到欺凌。至于法国,它难道会忘记在色当所遭受的痛苦和污辱吗?绝对不会。如果德国胆敢帮助奥匈帝国镇压塞尔维亚,就会发现自己将吃不了兜着走。23日,奥地利向塞尔维亚递交最后通牒,48小时后接到看似和解的答复,但在答复前3个小时,贝尔格莱德已下达总动员令。电话铃声不断,全世界报纸都已发布了这一消息,欧洲一片紧张。 7月27日,法国将驻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的部队召回。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法国下达总动员令。第二天,也就是7月29日,沙皇下达总动员令。沙皇的表兄凯泽立刻停止了他的北海之旅,向沙皇恳求:“不要采取任何鲁莽行动,我请求你!”尼古拉斯二世被他的请求所打动,收回其总动员令,但对奥匈帝国仍然保持部分动员。同一天,凯泽的另一位表兄乔治五世命令世界上最强大的英国舰队进入备战状态。接下来的日子是非常恐怖的。7月30日,沙皇重新发布总动员令。很快,三个同盟国也做出答复:7月31日,维也纳皇家部队发出总动员令,柏林分别向俄国和法国递交最后通牒。在向沙俄的通牒中,德国要求俄国“接到通牒12小时内”收回其总动员令。对法国的通牒要求巴黎在18个小时内宣布如果俄国和德国之间发生战争,法国要保持中立态度。对此俄国根本不想做出答复,法国则做了简要答复:“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利益采取行动。”此时,德国别无选择:1914年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8月3日,向法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