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泪生涯中的女明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笑泪生涯中的女明星- 第2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老人送到门外,挥手道别。老人深深地看了她一眼,然后朝街上走去,再也
没有回转身来。娜姆目送老人走远,直到他那颤颤的背影消失在茫茫的夜雾
之中。

后来,娜姆再也没有见过这位老人,但老人的影像却牢牢地镌刻在了她
的记忆里。。


让歌声回归自然

娜姆又回到了旧金山。

在游历了那么多地方以后,她还是把“家”安在了旧金山。这里的生活
环境更适合她,更容纳她。何况还有一份感情的依恋呢。尽管她还会去流浪,
尽管奇妙的世界永远都会诱惑她那颗动荡的心,但这里己成为她养息的栖
园,心灵的归所。

看到美国这个花花绿绿的世界,娜姆曾萌动过经商的念头,只有奠定了
雄厚的经济基础,才能在这个世界里获得最充分的享受。如果不是旅行中发
生的一件事,如果不是一只无形的手拨动了她生命的弦索,那么,她真有可
能进旧金山州立大学学商业管理了。

那天,在纽约等火车,娜姆看见一位美国黑人青年,依着大理石圆柱,
双手交叉在胸前,闭着眼睛,唱一首古老的歌。他的嘴唇,他的鼻梁,他的
面部的轮廓,以及他唱歌时那投入的状态,具有非常特殊的气质,是一般白
人和其他有色人种所学不来做不来表现不出来的。他在唱他的心,唱生活的
底蕴,旋律自然地流出,盈溢着生命的跃动,使娜姆感到一种强烈的震撼。
她听呆了,听傻了,足足在原地站了一个半小时。除了娜姆,没有谁去留意
这位歌者,人们从他身边走过,至多投以漫不经心的一瞥。歌者对这一切也
是司空“见”惯了,他依然故我,照旧一支接一支地唱着。娜姆走上前,递
给他100 美元。黑人青年给娜姆深深地鞠了一躬,眼里闪动着一份感激:“小
姐,你是一个天使。”这一天,娜姆的脑子里总是映现着那个黑人青年的影
子。“我过去为什么要用‘兰花指’来唱我们的民歌呢?”她觉得她唱了那
么多年,却什么也没有唱出来。而“他就是在唱歌,唱他心里想要诉说的东
西”。娜姆又想起了在家乡的时候,“传家谱”一唱三天三夜,哪儿还注意
什么发声呀,表情呀,就是很自然地在那儿唱。也许是那个黑人青年给她的
印像太深刻了,娜姆洗完澡,就在洗澡间里想他的样子,唱一些很原始的歌,
唱完自己也舒服了很多。“汉族人根本不会唱歌。”她自言自语道,“教那
么多发声方法,讨厌!加那么多形容词,讨厌!”娜姆以为,在上海音乐学
院四年,她除了学会一口漂亮的汉话以外,却丢了很多自己民族的东西。以
后,她便常去一些黑人酒吧,向他们学习唱歌。回到旧金山,她同屋的日本
女孩经常带来不少黑人(对日本人来讲,有黑人朋友是一种时髦),娜姆就
主动跟他们聊天,还一起做音乐,使她的艺术素养有了很大提高。她忽然意
识到,她的感情还维系着声乐艺术,因而改变初衷,考入了湾区飞扬歌舞团,
成为这个华人艺术团体中唯一的一位声乐演员。

第一次参加演出,娜姆早早来到后台,戴上布包头,穿上自己民族的服
装,她的心又飞回了山寨,想起一同背水的姐妹,想起把她驮在马背上的阿
哥,想起篝火旁吸着水烟袋听她歌唱的阿叔,也想起了宛如人间仙境的沪沽
湖。。一股遏制不住的激动将她领上舞台,那悠扬的歌声就随情流出,弥漫
了整个剧场:“美丽的沪沽湖畔,是我日夜思念的家乡;那里有绿色的山野,
迷人的风光;花一样鲜艳的摩梭姑娘,纵情地跳起欢乐的‘锅庄’。。”余
音还在缭绕,剧场却已经沸腾了。她一次次地谢幕,又一次次地被经久不息
的掌声请了出来。娜姆对舞台监督说:“我只要一根笛子引奏,其它所有的
乐器都不要。”舞台监督满足了她的要求,一只竹笛在前面引导,娜姆又亮
开歌喉,她好像面对的不是观众,就是山,就是羊,就是牛,就是自己小的


时候光着脚丫在山野上奔跑。。她的心,她的情,完全融化在这风景如织的
画面之中了。。


意大利之旅

一位来美国采风的意大利电视台记者,无意中从旧金山华人报纸《金山
时报》上看到了一则报道杨二车娜姆的消息,不禁对这位旅美中国大陆少数
民族歌手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当他亲眼目睹了娜姆演出时的盛况、亲
耳聆听了她那美妙动人的歌声、以及了解了她特殊的身份和传奇的经历以
后,这种兴趣就愈发的强烈。职业的敏感,使他立刻意识到这位走出原始的
“女儿国”的人本身就是一个“新闻”,如果能够为她制作一组节目,那么
肯定会产生轰动效应。于是,他向台里发去了一份电传,报告了他的这个发
现,并提出自己的建议。上司采纳了他的建议,同时受命他邀请娜姆访问意
大利。娜姆早就向往欧洲,有这样一个好的机会,而且还可以向那里的人介
绍自己的民族和音乐,何乐而不为?所以,她几乎没有考虑就愉快地答应下
来。

娜姆开始为赴意大利访问做准备。经济上是不用担心的,对方负责她的
一切费用。而在思想和精神方面,则有必要对这个西方文明古国做一些知识
性的了解。娜姆在旅行中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到一个地方,她都要提前或查
阅资料或买本旅游手册,对那里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人文文化有个粗略
的认识,这样,通过实地参观、游览,获得更深的印像和认识,就不仅仅是
一种单纯的游玩了。意大利地处欧洲南部地中海的北岸,在北纬三十六度二
十八分至四十七度六分、东经六度三十八分至十八度三十一之间。其领土包
括阿尔卑斯山南麓和波河平原地区、亚平宁半岛以及西西里岛、撒丁岛和其
它许多小岛屿。亚平宁半岛占其全部领土面积的百分之八十,它像一只巨大
的长筒皮靴伸入蔚蓝色的地中海之中。意大利是个多“三”(山)的国家:
面积三十万平方公里,人口占欧洲第三位,陆地由三个不同的自然地理区域
组成,但丁·阿利格里、乔万尼·薄伽丘、佛朗西斯科·彼特拉克被誉为古
文学史上的“三颗巨星”,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博纳罗蒂、拉
斐尔·桑奇奥并称后期文艺复兴“三杰”。意大利虽有法西斯头子墨索里尼
统治时期的不光彩的历史,但更有灿烂不朽的文化。于公元前三世纪末形成
的具有独立特色的古罗马文化,在文学艺术、刑事法典、建筑技术、雕塑绘
画、军事科学、农业技术、地理科学、医学等多方面都达到了很高水平。。

对意大利了解得愈多,愈激起娜姆对这个国家的向往。正是带着这样一
种心情,她在那位电视台记者的陪同下踏上了意大利的土地。计划访问两周,
只三天,娜姆就顺利地完成了节目制作,剩下的时间便由她自己支配,可以
满足一切好奇,到处游览。她雇了一位导游,先从罗马开始,实施她的旅游
计划。罗马是意大利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是古罗马帝国的发祥地,也是文
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宝库之一。罗马城因建在七个山丘之上,故有“七丘城”
之称。罗马以古城闻名于世,名胜古迹很多,千姿百态的残垣断壁,珍贵的
名胜古迹,深厚庄重的贺顶教堂,巧夺天工的雕刻艺术,形态各异的喷泉,
以及辉煌的宫殿,让娜姆目不暇接,赞叹不已。旅游的第二站是佛罗伦萨。
导游告诉娜姆,佛罗伦萨城距今已有2000 多丰年历史,远在中古时期,这里
就成了欧洲著名的贸易中心。十五至十六世纪成为欧洲最著名的艺术中心,
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首先就是从这里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的。佛罗伦萨还
是意大利古文学史上的“三颗巨星”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的诞生地。佛
罗伦萨有40 多个博物馆和画廊, 60 多座内部装饰华丽的宫殿,各种风格


的教堂建筑数不胜数,使娜姆觉得整个城市好似一座充满艺术珍品的博物
馆。她先后参观了西尼约里亚宫、翡翠画廊、大教堂、钟楼、洗礼堂、“旧
桥”、乌菲尔博物馆和比蒂宫,还特地来到腊万纳,在但丁墓上献上一束圣
洁的鲜花。中世纪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的故乡、十五世纪时最强大的海上
共和国、歌德与拜伦赞扬备至、拿破仑称之为“举世罕见的奇城”的“水城”
威尼斯,更是娜姆的必游之地。她在120 座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
教堂前肃然起敬,在风光迷人的海滨浴场放纵浪漫,在177 条长短宽窄各异
的水道上荡一叶小舟,观赏威尼斯城的大街小巷,想一个曾经在山野上牧牛
的孩子,如今能被世界“接纳”,内心涨满了激动。“啊,冥冥中的幸运之
神,我要为你做一万遍祈祷,愿你的灵光永远罩住我这个虔诚的女孩。”

两周的访问很快就要结束了,正当娜姆打点行装准备离去的时候,一件
意想不到的事,又把她留在了意大利。《天皇》杂志的报影师几经辗转找到
了她。“小姐,你的腿很‘艺术’。”摄影师欣赏着娜姆那修长的双腿,目
光又慢慢地移上她的脸,“你的笑也十分迷人。请问小姐,愿不愿意留下来
做我们的摄影模特?我们会向世界展示你美丽的风采。”娜姆热衷于旅行,
更渴望获得自身的发展,所以她不会放弃任何可能成功的机会:“非常感谢
您,先生!我很荣幸与您合作。”“太好了,小姐!我会把你变成一幅杰作,
请相信。而且,你可以获得一份优厚的酬金,一小时,我们付你700 美元。”
就这样,娜姆又在意大利逗留了5 个月,她那光彩照人的形象,频频出现在
杂志的封面和插页上。每一次拍照完,娜姆都舍不得卸妆,像欣赏一件艺术
珍品一样,久久地对着镜子欣赏自己:“我真的这么美吗?真的这么美吗?”
她的心——醉了。在意大利,娜姆度过了她一生中一段最愉快的时光,沉浸
在生活的“装扮”里。

终于,娜姆还是走了,她没有和《天皇》杂志签定长期合作的合同,尽
管那项合同的内容是那么的诱人。如果说有什么直接的动因,那就是意大利
的一些男孩子使娜姆感觉厌恶,“他们长得很帅,穿得也很帅,却很浅薄,
不喜欢读书,只知道陪外国女孩子玩儿,然后把她们的钱包偷走”。但真正
的原因,还是她觉得意大利虽有像艺术一样优美的足球,却没有像足球一样
激烈的竞争。“美国才最有挑战意味”。她渴望在人生和命运的挑战中,寻
找到自我的价值。


拯救影后

旧金山一幢普通的公寓,一套普通的房间,聚集了十几个来自中国大陆
的海外游子,他们中不乏文化精英、演艺名流,曾扛鼎华夏,领一代风骚。
然而,他们却把辉煌丢在国内,甘愿抛家舍业地来到这座美国西海岸的“华
人城”,做一个每天为生计奔波、操劳的普通人,渐渐地被人们遗忘,也渐
渐地遗忘了自己。什么原因促成他们走上这样一条艰辛的生活之路?是换一
种活法?还是追求生命的另一种体验?抑或是被高度的物质文明所引诱?这
就不禁令人想起100 多年前,一批又一批的中国人为生活所迫,涌到旧金山
来淘金。今天,他们的后辈又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