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05-永恒情谊》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5405-永恒情谊- 第1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那,那你们还打扫房子干什么?”    
    黄一平笑了笑,接着说:    
    “我们红军走到哪里都为群众做好事,这是我们的责任。我们是替你打扫房子,你年纪大了,干活不方便。”    
    老人半信半疑地摇摇头,又沉默了。    
    已近中午,黄一平和大家光顾干活,做老大爷的工作,没来得及挖野菜做饭,他正想让通信员去挖点野菜,老人站起来,从破缸里掏出一碗苞谷NFDD1子,当他走到水缸旁,准备拿瓢舀水的时候,却又把瓢放下了。黄一平走过去对他说:    
    “大爷,你饿了吧,快做饭吧,那水是给你挑的。”    
    “你们不做饭吗?”


苗岭热血牛角声随着春风在山寨上空回荡(2)

    “我们没有粮食了,一会儿出去挖点野菜吃就行了。”    
    老人发愣了,端碗的手颤抖着,凹得很深的双眼一下瞪得圆圆的。他拉着黄一平的手摇了老半天,激动地说:    
    “你们饿着肚子还帮我干活,世上哪有这样的军队呀!来,我这里有玉米NFDD1,你们煮了吃吧!”    
    说着,晶莹的泪珠顺着两颊深深的皱纹淌了下来。    
    黄一平忙说:    
    “大爷,谢谢你了,你的粮食也不多,眼下快到青黄不接的时候了,你还是留着自己吃吧!”    
    老大爷坚持要给,黄一平一定不要,正在争执不下的时候,忽然从外面跑进来两个小伙子,一位手执着枪,一位手握着马刀。老大爷急忙把他们拉到屋外,嘀咕着,像是商量什么事。不一会儿,他们高高兴兴地从外面进来了。老大爷满面笑容,爽朗地说:    
    “你们是好队伍,好队伍呀!没有饭吃,空着肚子还替我们干活,我们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好的军队。刚才我们商量了一下,决定把苗寨后山仓库的粮食送给你们吃。”    
    黄一平听了,又惊又喜。    
    “你们在山上还有粮食?”    
    “有,为了防备灾荒,各家把省下来的部分粮食集中存放,怕烈军(王家烈的部队)来抢,我们把粮食放在山上。”    
    “粮食给我们,万一有个天灾人祸,你们怎么办?”    
    “我们有办法,实在不行,山上有的是野菜。”    
    “那可不行。”黄一平谢绝道。    
    老大爷主意已定,他转身从房门背后取下一只摸得油亮的牛角,站在院子里脖子一仰,“嘟嘟”地吹了起来。牛角声随着春风在山寨上空回荡,接着,山寨四周也“嘟嘟”地响起了牛角声,像是互相对答。顿时,偏僻的山寨充满了生机。只见从山坡上、树丛里,走出许许多多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有的背竹筐,有的顶竹篓,三五成群,向苗寨后山涌去,他们要去给红军背粮食。    
    很快,山寨变得又热闹又繁忙。苗族同胞们背着粮食,络绎不绝地向红军驻地走来,他们把用来应急的粮食,毫不保留地拿了出来。黄一平激动得热泪盈眶,并立即将情况向纵队报告,纵队答复:“按照苗族同胞的规矩办事,群众自愿送来的可以收下,但一定要按照汉族市价付给大洋,不能叫苗族兄弟吃亏。”    
    黄一平立即组织人员收购粮食。炊事员从寨东头找到寨西头,就是没有找到一杆秤。原来苗族同胞没有用秤的习惯。没办法只好用筐来计量。黄一平和大家忙得满头大汗,不一会儿,全营筹集粮食1500多斤。    
    黄一平看着这么多粮食,兴奋地说:    
    “苗族同胞真是太实在,太好了!我们一定要狠狠打国民党和军阀,替他们出出气!”    
    这时,宣传员小覃走过来,一脸愁容地说:    
    “党代表,粮食钱交给谁呀。”    
    黄一平想了想,说:    
    “把钱交给吹牛角的大爷。对了,快问问,那位大爷姓什么。”    
    一位苗族同胞告知,大爷姓“代卡”,汉姓是“麻”。黄一平返回麻老大爷家,把粮食钱交给他,可是麻大爷说啥也不肯收。黄一平说:    
    “麻大爷,乡亲们把应急的口粮都拿出来支援我们,我们打心眼里感激乡亲们。这钱你一定要收,要不,我们就违反了红军的纪律,粮食我们也不好收了。”    
    麻大爷听后,沉思半晌说:    
    “真叫你们说得没办法,钱就收下了。但我们要帮助你们把苞谷磨成NFDD1NFDD1,把糯米做成糍粑!”    
    傍晚,四周的群山现出青黛色的轮廓。在这小小的山寨里,家家户户升起了袅袅炊烟,飘着诱人的香味。    
    第二天,部队又要出发了。苗族同胞都站在道口、路旁欢送红军,他们不断地招手,一个个露出憨厚的笑容,好像在说:红军啊,苗家的亲人,开头对你们不了解,可别见怪呀。祝你们打胜仗。    
    经过七天的艰苦行军,红军突然出现在榕江城下,并向守城的敌人发起了猛攻。战士们个个如同猛虎,利用云梯和竹钉强行登城,终于在下午胜利攻占了榕江城,歼敌500多人,还缴获了几门大炮和一批枪支弹药。    
    第二天,在榕江城广场召开了军民联欢会。黄一平举目远望,深情地思念着大苗山的麻大爷,想起了麻大爷那雪白的头发,想起了那诱人的糍粑,还有山寨中那袅袅炊烟……


苗岭热血火把被点着了,连成一条明亮的长龙(1)

    红六军团在1936年2月强渡乌江后,进入了黔、川、滇三省交界的黔西、大定、毕节地区。军团部正要组织部队继续北上时,接到中央的指示:部队就地驻下,集中力量做少数民族的群众工作,帮助少数民族建立政权,扩大武装,开展根据地建设工作。    
    军团政委王震拿着中央的指示,陷入了沉思:1935年9月,中央红军长征北上,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江南只留下红二、六军团这支主力红军。蒋介石对湘鄂川黔根据地“围剿”失败后,又调集130多个团的兵力,对红二、六军团发动了新的更大规模的“围剿”。红六军团原准备依托根据地,在运动中歼灭敌人,粉碎敌人的“围剿”。但由于敌人重兵包围,不易分割,多次寻战未果,而敌人的封锁却越来越紧。为此,11月,经过动员准备后,开始了战略转移——长征。转移中,红军采取声东击西、忽南忽北、机动灵活的战术,接连突破敌人的封锁线。现在,乘敌人还未逼近,应充分利用这个时机做好少数民族的群众工作,这对我们开展创建根据地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想到这,王震对身边的战士说:    
    “去把政治部巡视团的谢中光请过来。”    
    王震,1908年出生在湖南浏阳。幼时家境极为穷困,王家10个子女中,他是老大,刚到13岁就不得不只身到长沙打工,挣钱帮助父母养活众多的弟妹。    
    在城里打工,使他早早地接触了工人,加入了共产党,并很快成为工人运动的负责人。工运失败后,王震又回到家乡,拉起了队伍,组织了一支游击队。    
    1930年9月12日,红一方面军进攻长沙失败,决定全军撤退。王震和他率领的游击队在这一天转为正规红军,他见到了仰慕已久的毛泽东。    
    几年后,王震又见到了毛泽东。此时的王震已成长为一名成熟的红军指挥员,由于分别的时间长了,毛泽东竟一时没认出来。身边的红三军团政委滕代远连忙向毛泽东介绍说:    
    “这是王震,湘鄂赣边区浏湘特区区委书记,赤卫军第六师政委,兼浏北游击第一支队支部书记……”    
    毛泽东眉毛一挑,说:    
    “喔,王震!几年前咱们见过面,见面后就常闻你大名哩!用你的名字散发了不少传单、布告,是不是?”    
    王震笑着点了点头,说:    
    “报告主席,我原名叫王余开,也叫过王正林。游击队的秀才们说用‘王震’响亮,能镇得住地主、老财和民团,便鼓动我改成这个名字。我是个粗人,没喝过多少墨水。你看到的那些传单、布告都是我们秀才写的!”    
    “可我看你们的传单、布告不像完全出自于纤纤秀才之手,倒像经过你所说的粗人的刀砍斧劈,有一种气势!”毛泽东赞许地说。    
    王震笑着说:    
    “我们那些秀才很民主,传单、布告拟成以后,总要征求我们这些粗人的意见。”    
    毛泽东也爽朗地笑了起来。并接着说,江西南部和湖南东南部的罗霄山脉北段,有块湘赣边根据地,是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侧翼,这块根据地很有前途。中央决定抽调湘东各地游击队,组建湘东独立师,以巩固和发展湘赣革命根据地,配合转移到江西的红一方面军作战。现请你们浏北游击队抽派主力参加组建。    
    四天后,王震按照毛泽东的指示,带着百十号人踏上了赴萍乡大安里参加组建红军独立师的崎岖山路,也踏上了南征北战的军旅之途。    
    此后的王震历任团政委、师政治部主任、政委、红八军代政委、湘赣军区代司令员、红六军团政委。    
    不一会儿,谢中光来了。王震请他坐下,简要地向他讲了中央的指示精神,然后问道:    
    “你知道这里少数民族的情况吗?”    
    “听说过一些。”    
    “光听说一些还远远不够,要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做好少数民族的工作,首先要熟悉他们。”    
    王震语重心长地说。接着又说:    
    “军团政治部已决定从各部抽调人员组成工作组,分别深入到附近几个少数民族部落中去。你带一个组到离毕节县城20里左右的一个苗寨中去。长期以来,这里的苗族同胞由于受国民党反动政府‘大汉族主义’政策的压迫和反动宣传,对汉人存有戒心,对我们红军有种种误解。要通过我们做工作,去改变这种状况;要不怕碰钉子,要有应付各种情况的思想准备。”    
    谢中光也感到任务的艰巨,他说:    
    “我一定按照政委的要求去做,宣传好党的民族政策,扩大红军的影响,争取苗族同胞对我们的支持。”    
    第二天,当东方露出淡淡的乳白色晨曦的时候,谢中光就带着政治部的两名宣传员小陈和小李出发了。小李懂苗语,了解苗族同胞的风俗习惯。一路上,谢中光和小陈不停地向小李问这问那,并商量着如何开展群众工作。他们边走边谈,对这项工作既感新鲜又觉心中无底。当太阳升起的时候,他们已爬上半山腰,到了苗寨边。    
    眼前的苗寨使他们大吃一惊:寨子里一片断垣残壁,空无一人,十几间小竹楼已经被大火烧成了灰烬,废墟上还冒着青烟。所剩的一些竹楼、茅草棚也都破烂不堪,摇摇欲坠。可以看出,这里刚刚遭过洗劫。    
    谢中光对他们说:    
    “看来情况比我们想的要严重得多,咱们先分头找人。”    
    不一会儿,小陈跑来对谢中光说,在前边的一间茅草棚里发现了一位苗族老人。他们连忙赶过去。那是一间穿篱漏壁的破草棚,门是竹篱笆做的,里面很矮,连身子都直不起来。草棚里弥漫着一股难闻的气味。谢中光借着从屋顶破洞透进来的亮光,仔细看着,见一个瘦骨嶙峋的老人蜷缩着躺在一块用石头支起来的木板上,身上只盖着一床用稗秆编织成的被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