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36-影像中的司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5536-影像中的司法- 第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想?


外国篇一被操控的正义(图)

被操控的正义    ——评《失控的陪审团》     田   璐         【原 片 名】:Runaway Jury    【中 文 名】:失控的陪审团    【导    演】:盖瑞•;福烈德    【主    演】:约翰•;库萨克,达斯汀•;霍夫曼    吉恩•;哈克曼,蕾切尔•;维茨    【出品公司】:20世纪福克斯影业    【上映时间】:2003年10月17日     【海报来源】:ent。163/ent_2003/ editor/media/photo/031017/ 031017     _197133(13)。html        一名因解雇而失去理智的持枪者将其公司的职员杀害,其中一名被害人的妻子向地方法院状告军火商,指控是他们只顾私利而在营销上导致枪支泛滥,并主张1。3亿元的巨额索赔。受害人的不幸遭遇及枪支泛滥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使该案件成为全美瞩目的焦点。众多社会团体和民众纷纷期待以此案为契机,确立判例,使军火商为他们的贪婪付出代价。而军火商则重金聘请可以为打赢官司不惜一切代价的名律师蓝金•;芬奇。芬奇的目标就锁定在决定案件的关   键——陪审团,而王牌就是赫赫有名的陪审顾问、心理分析师云根雷斯。云根雷斯通过监视、窃听、心理档案分析选出有利于自己的陪审员,并以挖掘隐私、投以巨额利益的方式达到操控陪审员的目的。然而,这宗案件却未如云根雷斯所料想的那么顺利,一名同样精通法律和心理分析的男子伊斯特巧妙地潜入了陪审团,他的“善解人意”、幽默和“真诚”赢得了陪审团成员的好感和信赖,他甚至可以左右陪审员的意见——获得他想要的判决。其女友玛丽竟向原被告双方的代理律师发出:“Jury for sale”(出售陪审团)的要约,出价高的一方就能获得他想要的判决。陪审团在严格的法律制度下失控了……        “任何人都有肮脏的东西,得把它挖出来!”    “你以为那些普通的陪审员是所罗门王吗?不!他只是用着贷款的普通人,他一回到家就躺在沙发上等着有线电视给他们洗脑,这样的人一点点也不会在乎什么真理、公正,更别说美国理想的真谛。”        阳光透窗而来,默默地撒在陪审席上。枣红色的座椅蒙上了一层肃穆的光辉,宁静而神圣。然而,云根雷斯却闻到了廉价的古龙水和体臭味。二百年桃花心木座椅何其典雅尊贵,而坐在上面的却只是芸芸众生中的12人。这就是云根雷斯蔑视法律、蔑视陪审制度的理由。    源起于古希腊的陪审制度,于1215年经英国《自由大宪章》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它被誉为“自由的堡垒”、“民主的学校”,体现着公民“自治为国”的精神。人们期待着陪审员的日常生活经验能够减少对法官个人素质依赖过强,避免个人权力独裁的负面影响,抑制专业法官困于专业视角或行业利益所出现的某些偏见,启动社会道德力量进行裁决,在裁决中贯注社会普遍的价值取向。它因承载古老的传统而庄严,因昭示对自由、民主、正义的求索而神圣。    然而,它终究是向平凡人的良心诉求正义。确定的制度仍无法逾越人性的不确定,而必须借助高于一般的道德和精神品质才能实现制度的应然功能。千百年来,人们殚精竭虑地以法律之石构筑起制度的阶梯,使站在梯上的人能用一种纯粹客观的精神去摘取正义的星辰。而云根雷斯却站在金钱垒起的高塔上,轻而易举地掐住了这些摘星人的脖子。隐私被曝光的恐惧、巨大的金钱诱惑摧毁了追溯理想中的精神品质或道德状态的基础,让他们根本看不清正义的方向。这一切都只源于他们是肉体凡胎,即使端坐在威严的法庭,人性的脆弱也可能使他们无力聆听阿斯特莉亚的神谕,只能在良心的拷问中接受操纵者分配的“正义”。操控制度困难,操控制度下作出决策的人却容易得多。在制度和正义之间,还有着难以测度和消除的距离,这或许就是法律制度构建者们最大的无奈吧!        云根雷斯:“你怎么做到让他们都听你的?”    伊斯特:“我没做什么,只是防止你作弊。让他们凭良心作出判决。”        与云根雷斯不同,伊斯特违法潜入陪审团后,巧妙地安抚和慰籍陪审员陷入动荡、恐惧的心灵,他所用的技巧就是通过展现出善良、宽容、真诚等诸多美德而建立自己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正如顾城诗言: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要用它寻找光明。没有对光明的向往,灵魂如何走出黑暗?所以,伊斯特成功了。事实上,是人性中真、善、美的一面,而不是伊斯特本身,产生了巨大的可信赖感和感召力。确切地说,伊斯特是一名引导者,而不是操纵者,他所展示出的种种美德使陪审员们自主地信赖他、自愿地听从他的意见。    尽管如此,伊斯特毕竟影响了陪审员的判断,法律制度的运作实际上是存在瑕疵的。最关键的是他并不相信法律。现实的残酷令他对法律失望,是玛丽对云根雷斯的仇恨使他坚定不移地充当一名违法的正义使者。案子的结局是军火商们为其贪婪付出了代价,受害人得到了赔偿,云根雷斯不仅声名狼藉,还被玛丽和伊斯特狠敲一笔。在人们看来,这或许就是正义,但实现这所谓正义的方式却远非人们创设陪审制度所设想的那样。伊斯特阻挡了云根雷斯凭借金钱的力量实现他的“正义”,但他带来的也仅是私人的正义。他毕竟是抱着“前见”(对云根雷斯和军火商的仇恨及由此而生的复仇心理)潜入陪审团,以心理学技巧影响了陪审员。我们只能庆幸伊斯特以违法手段“引导”下得出的“正义”比云根雷斯的“正义”更接近于正义,但它绝对不是制度在正常运作下所达到的正义。他的做法带有强烈的英雄主义色彩,在实现“正义”的同时也否定和瓦解了制度。伊斯特冒险求得的“正义”是悲壮的,但我们怎能接受以悲壮的心情容忍通过非正当手段获取的“正义”?伊斯特的出现也是偶然的,而当“正义”只是偶然来临,我们将是何等的惶恐不安!不仅如此,再反思伊斯特的做法,他利用道德作为工具,这本身就是一种伪道德,而由此所获结果的正义性亦受到质疑。        在多数情况下,我们获得的“正义”只是法律制度的运作结果,它或许揣在富人的钱包里,或许捏在精通法律并擅于利用制度的人手里。即使多数人认为它是正义的,这种正义也可能是片面的,不能代表所有人的正义观念。或许并不存在这样一种普遍的正义。正义有着一张普洛透斯的面孔,变化无常。在柏拉图看来,正义意味着“一个人应当做他的能力使他所处的生活地位中的工作”。在他的理想国里,国家是依靠最出色的人的自由智慧来管理,而不是依据法治来管理的,正义的执行应当是“不依据法律的”,它握在哲学家的手中。而亚里士多德则指出,他老师的理想必定会在一般人性的暗礁前跌得粉碎。他宣称人在达到完美的境地时是最优秀的动物,然而一旦脱离了法律和正义,他就是最恶劣的。所以,以正当方式制定的法律应当具有终极性的最高权威。    正义的观念,把我们的注意力转移到法律制度的正当性和合理性上来。因为实体正义是难以捉摸的,而程序正义却可以评价,让人能够切实看到、听到、感受到,所以我们依赖后者。民主被人们视为制度合理性的要素之一,它反映了对个人主体意识、主体尊严的尊重,它是对多元选择的协商性解决。民主更多的停留在程序和制度的层面上,它侧重于形式,而正义却更关注内容和实质。民主的制度形式并不一定能实现正义的结果,民主理论过于推崇选举程序和决策程序,因而可能变成“程序拜物教”。正如埃里希所说:“从长远看来,除了法官的人格外,没有其他东西可以保证实现正义。”即使陪审制是民主政治在司法制度中的反映,有着公民追求自由、民主的传统的重要象征意义,但它能否与正义顺利对接,关键仍在于人的因素。制度再精致,操控了人也就操控了制度,从而使操控 “正义”变得如此简单。即使制度没有被操控,能够在正常状态下运作,它也是不完善的,因为制度毕竟是价值理想与一般人性、现实条件的妥协,其产生就决定着它的缺陷。    影片让人深深回味,也让人惶惑。在《失控的陪审团》里,正义被操纵了,金钱狠狠地嘲弄着传统、法律和制度。在现实中,满怀希望走向法治的我们是否也面临同样的困惑?日渐精密复杂的法律制度是法治完善的一个重要方面,伴随着规则之治的逐步实现,能够了解、理解、运用法律制度的人将成为精英,越来越多的人会变为“法盲”。能够充分获得制度优势的便是那些深谙法律规则和制度运作的法律精英,以及有足够财力负担复杂的法律制度运作所需高额成本、能雇用法律精英为之服务的富人们。影片中的伊斯特和云根雷斯则代表了这两种人。他们凭借知识、技能和财力操控了制度,获取自己想要的结果。而绝大多数普通人却难以从陌生、复杂而又昂贵的制度机制当中获得救济和保护。是不是规则、制度越缜密,反而离少数精英越近、离大多数普通人越远?正义反而越脆弱,越容易被玩弄于股掌,并且越有理由要求人们接受操纵的结果?操纵的结果或相对公正,或不公正,我们要怎样面对这种结果呢?忍受?反抗?或是像伊斯特那般无奈,为了实现正义,反而要诉诸不正当的手段?     朝向完善法治奋力迈进,希望秉承传统、笃定地捍卫着法律制度的人们将如何面对这种惶惑?我们追寻到的又将是谁之正义?


外国篇一完美,法律不能承受之重(图)

完美,法律不能承受之重     ——评《完美世界》    田  璐         【原 片 名】:A Perfect World    【中 文 名】:完美世界    【编    剧】:约翰•;李•;汉考克    【导    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主    演】:凯文•;科斯特纳,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劳拉•;戴姆     【发行公司】:美国华纳家庭录影公司    【发行时间】:1993年    【海报来源】:board。verycd/ t149984。 html        世界必定不完美,《完美世界》偏以此为名,似乎另有深意。影片情节颇为简单:布奇因持枪抢劫被判40年牢役,越狱途中,他抓了一名8岁的单亲小男孩菲利普作为人质,一同踏上了逃亡之路。一路的挫折惊险,却也是一路的温馨逗趣。两人情谊日益深厚,如同父子、朋友。菲利普在平静的日常生活中因得不到父爱而郁郁寡欢,可他在抢劫犯身上却得到了父爱。但以雷德•;加尼特探长为首的追捕小组紧随其后,步步紧逼。然而,最终却是菲利普为了阻止布奇滥杀而开枪击中了他,结束了这场注定不能走向完美的冒险逃亡。    探长的“完美世界”    影片重在展现一个强盗和一个单亲孩子菲利普•;佩里之间的点滴深情。雷德探长和女犯罪学家萨利•;格柏之间的寥寥数语勾勒出了布奇一生的悲剧,这是影片的“暗线”,仿佛一道无法愈合的伤痕,埋藏在强盗与孩子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