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不对的孩子只有不对的方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没有不对的孩子只有不对的方法- 第3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活的艰难,那230元在他心里也没概念。不过这也倒好,这样他没负担。若换了我,本来能考过去的,让这230元搅和得一紧张,也考不过去了。那几个小时真是什么事也干不了,我不断在心中安慰自己:就当他考不过去,也没什么!考不了MCDBA,还可以考别的嘛!不见得考不过MCDBA,他这一辈子就没出息了。几个小时过去了,终于等来了儿子的电话:“妈,你猜我过了吗?”    
    “没过。”我沮丧地说,“你要过了就创造奇迹了。”这时候我多希望儿子把我驳回呀!可儿子说:“没关系,妈。我觉得这次没过,可我知道我的弱点在哪儿了,而且我的分数已经很接近了,我下次肯定能过。”完了!果然这MCDBA不是好啃的骨头。    
    “妈相信你!你就赶快回家吧。”我琢磨着,“相信你”这三个字,我有机会说三遍,三遍之后,就该阻止他考MCDˉBA了。三次都过不了,就说明他根本没有这能力!儿子回来后把考试结果给我看,果然分数差得不多。我拍拍儿子的脸:“你就大着胆子去考吧,别考虑钱的事,妈就是砸锅卖铁也供你考。”    
    “没那么严重,妈。”儿子一边说,一边就打开计算机。我在心里不断地对自己说:顺其    
    自然,顺其自然!因为焦虑也没用,而且我是一点也帮不上儿子了,在那么专业的领域,我已经望尘莫及了。    
    我犹犹豫豫地问儿子:“要不,你再上一遍培训班,不就多花500元吗!”    
    “现在不是500啦,涨啦,800块了。”“啊?!”    
    儿子笑嘻嘻地看着我说:“别紧张,妈。我不用再上培训班了,我觉得我再好好复习一下,下次能行。”    
    儿子第二次去考试的时候,我忍不住还是嘱咐了一句:“考完就给妈打电话!”    
    儿子出门前无奈地冲我笑了笑,那意思是“你又那么紧张”,但他还是应了一句:“行!”    
    焦虑不安的几个小时终于过去了,又等来了儿子的电话,声音十分低沉:“妈,你说我过了吗?”    
    “没过?”听儿子的声音,我的心一下就沉到了底,那一瞬间心里真是很难受,因为如果两次都考不过的话,考过MCDBA的希望就很渺茫了。为了这个考试,儿子没白天没黑夜地学,花了那么多精力,而且我真不知道能拿出多少钱来让他这么考……    
    突然间,儿子的声音提高了八度:“妈!我过啦!”“什么?真的,儿子,你可得跟妈妈说实话!”“妈,我真的过了!”儿子又一次欢呼起来。    
    我还是不能相信,等到儿子回到家把成绩单给我看的时候,我才敢相信。望着儿子那张孩子气的脸,我真不知道说什么好,好一会儿我才说了一句:“妈真挺为你骄傲的!”儿子告诉我,他马上又向网友们汇报了:“他们说我:你大概记错年龄了吧,八成是27记成17了!张莎莎(他经常联系的一个女网友)给我作证,说:他真的是17岁。妈妈,你猜怎么着?居然没一个人相信!”“妈相信你,奇迹都是人创造的。”    
    只要有一门考过了,就说明他具有考MCDBA的水平,下面几门也有希望了。后来的几门就比较顺利了,虽然有时也有考两次的,但大部分时间都是一次考试就通过了,而且儿子开始用自己的工资支付考试费了。儿子越学越顺,后来连培训班也不用上了,每次八百多元的费用也省了,照样能考过去。MCDBA还没考完,儿子又对我说:“妈,我想考MCSD。”    
    我愣了一下,这是微软最高级的一项考试了,虽然仅考四门,但难度比MCDBA还高。我知道这是微软的软件专家认证考试。    
    不过这时,我对儿子创造奇迹的能力有了点儿认识。计算机这个行业,是吃青春饭的。    
    因为这个行业发展太快了,让人目不暇接。而对于人来说,是越年轻,适应变化、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越强。程序员到了35岁,就已是“廉颇老矣”,难有什么大作为了。    
    然而,大多数孩子在学习计算机的最佳年龄,没有人指导,没有一个适宜的家庭环境。    
    而到孩子真正进入专业领域,是在上大学的时候,这时学校里有人教了,周围也有一个环境了,但这时孩子大部分已经20岁左右了。学计算机环境非常重要,通俗点儿说就是要有师兄弟,随时随地可以切磋。多数孩子是上大学之后才进入这个环境,因为有了同是学计算机的同学。而我的儿子在14岁时,就开始进入这个环境,随时可以和我切磋。家里不仅有数不清的光盘,而且有我这个可以代替师兄弟的电脑发烧友妈妈。    
    报社的工作虽然很轻松,但我觉得儿子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很难有大的发展。在报社,他的工作是最轻松的,每天只要点两下鼠标,把别人做好的新闻更新上去就没事了。看着知足常乐的儿子每天哼着歌去上班,我心里又感到不对劲儿了。    
    我觉得这孩子有一种惰性,他很容易适应一种环境,而且适应之后就安于现状,缺少向自己挑战的精神。作为母亲,我更希望他到一个高手林立的单位,一个让他经常遇到困难的地方,而不是这么一个舒适的环境,舒适的工作。    
    由于对IT业的了解,我知道儿子找工作并不困难。因为像儿子这样在计算机方面技术如此全面的人并不多见。当时网络在中国刚开始热起来,而他基本上在图形制作、网络技术、编程和数据库四个方面的知识都具备一些,很多工作他都是可以胜任的。    
    我跟儿子说:“在报社工作是挺舒服的,不过妈觉得对你最有利的环境是一个困难环境,在一个很舒服的环境就不会有长进。在鸡群里,你可能毫不费力就飞得最高;而在鹰群里,你可能会很费力,但还是飞得最低的。可是,就像列宁说的,鹰有时飞得比鸡还低,但鸡永远也飞不了鹰那么高。妈希望你是鹰,而不是鸡。”    
    “要是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怎么办?再说,我现在不仅要考微软件的认证,还要参加自学考试,文凭还没拿到呢!谁会要我呀?”    
    “那你也应该去尝试尝试嘛!”    
    正在这时,他爸爸打来电话:“老曲呀,你还记得老丁吗(我对这个老丁还有印象,他是我和前夫过去的战友)?他现在是一家数码公司的老总了,我那天跟他说了儿子的事,他说他们公司正需要这样的人呢!他挺想让淘气去他那儿的。”“你得问清楚,如果让儿子到他那里,能干什么?”“他说了,网管兼数据库。”    
    这太好了,这不是天遂人愿吗!一个人做两份工作,而且都是技术性要求很强的工作,网络管理员兼数据库主管,真是太理想了,我觉得儿子恰恰是在这两方面应该好好锻炼一下。    
    


从分数重压下救出的少年英才从分数重压下救出的少年英才(9)

    可儿子犹豫不决:“我现在正考着认证呢!如果到这家公司工作太紧张,就没有时间学习了。”    
    “妈倒觉得,你就是应该在工作中学呢!”    
    我与他父亲做了儿子多日的工作,儿子终于同意了。这天,儿子病了,体温越来越高,一直在39度徘徊。我急得不知怎么办好,一会儿给他量一次体温,一会儿给他吃片药。儿子脸烧得通红,昏昏沉沉地睡去。早上,他撑着要起来去上班。    
    “不行,你今天不能上班了!单位离家那么远,万一晕在路上出危险怎么办?”    
    “我必须得去!我不去,新闻就更新不了。”儿子有气无力地说。    
    我张口想阻止他,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儿子是对的,尽管他已经决定要离开这家报社了,但他仍然恪守职责,这正是我应该鼓励的。如果我这时因为心疼他而阻止他,在他心中,是非就有可能混淆。这时,我知道,我必须与自己的母亲情结作斗争:艰难与困苦,恰恰是    
    磨练儿子意志的好机会。“别急,儿子,妈妈给你蒸碗蛋羹,你吃了再走。”    
    儿子歪在椅子上,勉强吃了一半,就把碗推到一边:“我吃不下。妈,我上班去了。”    
    我忧心忡忡地看着脸烧得红红的儿子骑上车,远去了。他路上要骑1个小时,我真是为他担忧极了。    
    可忧虑归忧虑,我在心里还是非常欣赏儿子,欣赏他的这种契约精神。因为这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精神。    
    他在辞职前1个月正式通知报社,并在离开报社前,重点教会了另一个人更新新闻。当时,报社为了挽留他,提出给他的工资翻番,比总编辑的工资还高。他问我:“妈,你说我应该怎么办?”“你觉得呢?”    
    他有些留恋地说:“刚对报社比较熟悉了,其实我挺不想离开这儿。不过,我知道我应该到一个更困难的地方去。我昨天跟社领导说了,即使我走了,以后网络部有什么技术问题我也会管的。但是我没想到,会一下子给我涨那么多工资!”“你认为工资重要吗?”    
    儿子笑嘻嘻地反问我:“那你说呢?”    
    “是不是自尊心特满足?”我嘲讽地说。“对啦!”    
    “是啊,妈知道你,也许在你眼里,钱不是最重要的,但钱能说明你的价值,于是自尊心特满足。但妈是这样认为的,钱不重要,自尊心也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应该去做更有挑战性的工作,不能在一个很舒服的环境里。妈还是那个观点,你应该到鹰群里去,到所有人都比你强的地方去。但这次走不走,由你自己决定,因为你现在已经成人了,妈不会干涉你了。”    
    儿子到了新公司后,立即开始着手建立局域网,设计具有模糊查询等先进技术在内的影视资料数据库。每天忙得不亦乐乎。    
    有一次,我发现他和一个女孩子交往密切,就问起来。他挺不情愿地交代:“我到她们大学讲课认识的。”“到大学讲课?!你?!”我吃惊不小。那表情可能把儿子吓住了,他嘟囔着:“是啊。认识个朋友你也那么紧张!也就是一般的朋友,她上大二。”    
    “你到大学讲课了?你去讲什么?”我迫不及待地问。“还能讲什么?数据库呗。”    
    “你从来没讲过课,难道就不害怕?”“怕什么?”他好像有点莫名其妙。    
    “你讲了几次课,就认识这个女孩子了?”    
    “是呀。”过了一会儿,他又笑嘻嘻地解释到:“她不好好听讲,问题还特多,下了课,老找我问问题———老妈,你别那么紧张,我这人比较地诲人不倦,就这么点儿优点,你说人家那么爱学习哎,你怎么啦?”儿子正贫着呢,见我愣愣的,以为我又因为他早恋而生气。因为这时他只有18岁。其实,我并没有为他认识一个女朋友生气,这不过是年轻人之间很正常的交往。我只是觉得这消息对我来说太突然了,真让我有些悲喜交集。我的儿子竟然走上大学讲台!他不能理解一个始终未能实现大学梦的母亲,得知自己儿子走上大学讲台时的心情。他可能觉得讲一次课同他在电脑上玩一次游戏那样轻松平常。他不知道,这对母亲来说意义却非同一般。    
    是啊,他不可能知道他的母亲对大学的向往,也不可能知道母亲所经历的磨难。他不能想像得出文化大革命中断学业给我们这一代人心灵造成的伤害,也不可能想像得出望子成龙的期望在我们的生命中有多重的分量。    
    一个只有初中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