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来自全国各地的诗人和当地媒体的见证下,举行了别开生面的两地诗歌结盟活动;《10诗人作家落户增城市》,根据报道,增城市是广州著名的荔枝之乡,而谢湘南、东荡子、安石榴、王十月、浪子、梦亦非、西娃、宋唯唯、罗德远、王永义10位诗人作家落户增城,“是增城市委、市政府站在人才战略的高度和地球村名片宣传战的广度所作出的一次大胆尝试,也是文化强市、人才引进战略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增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爱惜人才、用好人才的最好体现。”类似这样的诗歌文化活动还真是不少,这令我想起在采访翟永明的文章中,诗人王寅评述道:“从去年(2004年)开始,国内的诗歌节越来越多,每个月全国各地都有大大小小的诗歌活动。从表面上看,重新以高调进入公众视野的诗歌大有复兴之势。但是,我们不难在这些貌似热烈和喜庆的诗歌活动中,发现这些活动与需要文化装点门面的政府行为有关,与企业的项目推广有关,唯独与诗歌的本质距离尚远。在披上了多层功利外衣的诗歌嘉年华中,被宠幸的诗人只是最为廉价的砝码而已。”(《一次不由自主的行为艺术》)当然,一些典型的民间性质的诗歌活动则要另当别论。2005年,由上海诗人默默所主持的撒娇诗院举办了十几场大大小小的诗歌活动。秉承撒娇派作风,默默策划组织的诗歌活动也显得搞怪、另类、风趣,颇有点政治波普的意味。这些活动的名目各异:诗歌朗诵酒会、国际诗歌报告会、诗歌吟诵会、诗歌批评会、诗人联欢会、诗生活学习会……撒娇诗院的诗歌聚会氛围轻松,俨然诗人群体的狂欢派对。2005年最具谐谑意味的诗歌事件,当数10月份的西峡诗歌峰会上,经“中国城市诗歌艺术研究所、北京伯乐文艺研究所、中国西峡诗歌峰会组委会经过数月认真审议,以候选诗人全部作品及其诗歌美学的影响力考量为准,最后评选出中国诗歌众望所归的36个天王/天后”,诸如:朦胧诗天王梁小斌、第三代天王赵野、撒娇天王默默、第三代天后翟永明、知识分子天王张曙光、学院天王臧棣等等。这些来自民间的诗歌文化行为,显示了当代诗歌场域内部构成的复杂性,同时,也为2005年的“诗歌热”涂抹了些许喜剧色彩。
对于“诗歌热”,2005年显得忙忙碌碌的诗人和参与者们也有他们各自的理解。
诗歌:“虚热”与“沉潜”“超级”诗人“2005诗歌热”为谁忙?(2)
经历过20世纪80年代诗歌繁荣期的诗人们,往往喜欢拿记忆中的80年代新诗潮和近年的诗歌热潮作比较。批评家徐敬亚说:“今天的诗歌活动已经不再是当年狂躁、诚挚、单纯的诗歌艺术交流。它们,只能被称为一幕幕热闹的‘诗歌嘉年华’。不仅暗中取悦‘嘉年华’的主办者与观赏者,也同时取悦并且深深满足着其自身的怀旧需求。诗,已不再重要,诗人已成为一种特殊的布景和道具。重要的是诗所带来的喜庆气息。”诗人唐丹鸿则认为:“活动不少,可是好的诗歌很少。活动是为了思想的碰撞。如果只是有许多大的活动而没有优秀的诗歌产生,那么与大型的文艺汇演又有何异?今天的诗歌与20世纪80年代已经完全不同,它与人们的生活无关。当然,关于大众和小众的讨论也很复杂,我想说的是,作为一种非常个人化的诗歌,这些活动的意义何在?20世纪80年代的活动,场地有的很简陋,人数有的也不多,但是大家很有热情,目的非常纯洁,也确实在活动前后刺激、催生了一大批优秀诗歌。而今天办诗歌活动需要钱,需要规模。而让我感动的诗歌却越来越少了。”(徐敬亚、唐丹鸿引文均出自《2005年诗歌热:到底发生了什么?》,载《晶报》2005年10月26日)。
诗人陈东东根据自己的经历,试图找出诗歌活动对于诗歌的意义。在《我今年的诗歌生活》中,他感叹自己在2005年参加的诗歌活动的次数,大概可以抵得过此前20年里他参加过的诗歌活动次数的总和。陈东东困惑而又不失幽默地称,频繁参加诗歌活动令他想起孔子的话:“诗可以群”。“几天诗会也就是几天不散的宴席,游览也是少不了的,讨论会和朗诵会穿插其间,搞得很有娱乐性。大家开开心心,其乐融融,分别之前又围成几桌喝酒吃菜,相约在下次某个诗会上再见。在这种活动中你能好好感受诗歌江湖的意味,诗人的游戏规则。除了酒精衡量的诗人真性情之外,探讨诗歌和展示诗歌都成为过场。”他尖锐地指出,在这些诗人临时在一起的、看趋势正在成为定期不定期的集体生活中,依稀仿佛可见当今的诗歌生活,一个好似与诗歌相关的轮廓。而在这轮廓中,却还有诗歌活动带给诗人的“行业幻觉”,而这正是陈东东所警惕和批判的,因为他认为,“诗歌从来不是一个行业,诗歌是每个人的人性流露和体验。”(载《晶报》2005年10月26日)当然,从写作和交流的层面看,陈东东认为诗人聚会除了能展示诗歌之外,交流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面对2005年层出不穷的诗歌活动,诗人中也有极端如于坚者,激烈地反对诗歌朗诵,他撰文坚称“诗歌是无声的”,朗诵“是对诗歌不高明的谋杀”(《诗歌是无声的》,载《新京报》2006年1月14日)。
无论诗人们看法如何,的确,如此频繁的诗歌活动不得不发人深思:究竟诗歌文化活动在多大程度上有益于诗歌写作?有助于诗歌功能的展示,并能促进诗歌的阅读和接受?而从一个写作者的角度观察,2005年的诗歌热触发我想到2005年火爆非凡的“超级女声”的主题歌中的几句歌词:“想唱就唱,要唱得响亮,就算没有人为我鼓掌,至少我还能勇敢地自我欣赏。”形形色色的诗歌活动对于诗歌的意义,难道就是令诗人们有一个自我欣赏的机会吗?
诗歌:“虚热”与“沉潜”“在期待中”:寻访诗歌的小世界(1)
毋庸置疑,诗人们的写作活力不必由诗歌活动展示,而应该通过诗人们该年度写作的诗歌作品体现。客观地讲,诗人们的新作往往较早出现在内部交流纸刊、网络个人博客、诗歌论坛和网络诗刊上;相对而言,正式出版物(包括期刊和诗集)在发表方面总有一种滞后性。在回顾2005年的诗歌写作状况时,有必要兼顾讨论内部交流出版物、诗歌网站、诗人博客和正式刊物上发表的作品。
总结一年的诗歌写作面貌,有几种观察角度和结构方式:从诗歌作品体现出的题材、主题的角度,归纳、概括一年里的新诗发展状态;从新诗传播方式的角度切入,将民刊、网刊和官方刊物分别作为考察对象,既评析活跃在这些媒介上的诗人和诗歌,也兼讨论三种媒介的特点及其对当代诗歌发展的意义;从该年度的诗歌写作现象中归纳出几种显著的特点,分专题进行描述;还有一种方法,即随兴挑选我喜爱的几本诗集、刊物和诗人,逐一介绍和评点。以上列举的几种角度都具有可操作性,但考虑到为大部分读者能够了解2005年度诗歌发展的一些特征,我选择专题描述法。
(1)新诗人
考察2005年的诗歌民刊、网刊和正式出版物,有这样一些新诗人值得关注:张伟栋、吴铭越、唐不遇、吴淼、唯色、张国晨、张杰、刘丽朵、李小洛、江非、陈先发、肖水、黄茜、唐磬、王璞、王炜、吴向廷、刘川、吴季、曹疏影、阿芒、廖伟棠……这个名单还可以增加。称他们为新诗人,不是说他们刚刚开始写作或刚刚在正式出版物上发表作品,为更多读者所知,而是因为他们中有的比较年轻,有的是近年在纸媒和网络上显示出了他们的创作潜力和活力。或许由于写作观念、特征或风格追求相近的诗人群体与诗人的年龄层次的关系更复杂,采用诗人的出生年代来划分诗人群体已经不那么有效。而随着网络的普及,围绕着某一文学或诗歌网站、论坛活跃的诗人,更可能形成一个个不同的群体。
张伟栋的《简装本福柯》和吴铭越的《不锈钢》,是2005年《剃须刀》诗刊推出的“剃须刀丛书”第二辑中的两本诗集。两位诗人都生活在哈尔滨,为同人刊物《剃须刀》中较年轻的作者。张伟栋习诗四年多,其风格平实、朴素,善于从生活或回忆的细节里提取情绪与经验的成分,给看似平淡的风景或生活场景添增了一份浓重真挚的情怀;吴铭越的集子中有一大部分的诗往往取材于人生的一个截面,通过戏剧性的场景设置,获得经验的强度和诗意的复杂性。作为《剃须刀》2005年冬季号的特约作者,唐不遇选了他写于本年的九首短诗,显示了诗人凭借词语的打磨而锻造出色彩鲜明、情绪饱满的诗行的努力。像这样的诗句:“我用微笑捏住阳光刀片/鸟鸣像雪亮的刀锋一闪——/借着湖光,我看到一个/清清爽爽的小伙子现身”(《刮胡刀》),表明了年轻的诗人锐利而明亮的独特的抒情风格。
北大未名诗歌节期间创刊的《未名湖诗刊》选登了“首届未名高校诗歌大赛”的获奖诗人作品和入围诗人作品,20位诗人都是高校在读,从年龄上看大多属于80年代后生人,而他们的诗歌显示了令人心折的成熟和稳健。获奖的10位诗人中,黄茜的诗语调从容,有冥想和玄思交织的气质;肖水能够通过词语的联想拓展情绪的伸展性,由此触摸生活的本质;张力在展示日常生活场景时总是不经意地植入反讽的元素,从而使得他的诗带有一种略显青涩的思辨色彩;杨富波的诗有一种看似松散,其实紧张的语调;而唐磬的诗从总体上说则有一种急迫而敏锐的语感,节奏紧凑,情绪错落;李鹏宇对日常生活场景、想像中的对话或交谈的变形能力使得他的诗句别有一种陌生化的力量,并通过这种陌生化而达到对生存真实的揭示;陈虎发表在《未名湖诗刊》上的作品大多为记人之作,通过记述一些看似单纯,有时透出激烈情绪的事件和生活片断,他的诗状摹了人生的残酷、曲折或人性的复杂;从北海的两首诗中出现的有关昆虫和动物的想像来看,他的作品有一种现代童话与动漫色彩;李小令的诗呈现了女孩眼中的世界和人们眼中的女孩这两重映像的叠加……总之,年轻诗人以他们的作品显示出了诗歌风格的多样性。活跃在民刊上的新诗人还有:《东北亚》中的杨拓、杨勇、宋迪非,《小杂志》上的胡续冬、张国晨,《6+0》中的远人、韦白,《旅程》中的吴季、吴语、刘川、羽微微等等。
要一一介绍众多的新诗人,在这样一篇回顾性质的文章中是不现实的。令人欣慰的是,近两年诗歌界少了论争纷扰,帮派争斗的混乱和躁动,反而在平和与沉着中积蓄着写作的能量。近年诗歌的写作实绩进一步地说明了写作需要沉潜的心态和修远的意志。
(2)女性诗歌
2005年4月间北大未名诗歌节期间,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多媒体女性诗歌朗诵会,朗诵会出版了小册子《心灵寻找她的社群:女性诗歌专场朗诵会作品集》;同月,女性诗歌刊物《翼》第六卷出版;8月,黄礼孩、江涛主编印行了《诗歌与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