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集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对联集锦- 第2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寡妇偷人也怀儿。
  引得人们大笑不止,他还自鸣得意地扬长而去。不一会儿,李状元的侄子背着书包恰也从此走过,农夫亦拦住他求对。他沉吟片刻,对出下联:
  菜(竹)篮装笋娘怀儿。
  这一下联同样用譬喻法,将竹篮与竹笋比成母亲与儿子的关系,把“菜篮装笋”比喻成“娘怀儿”,既匠心独运,又合情合理,与上联对仗工整,深得田间农夫们的赞许。这件事后来被李状元得知,他喟然长叹:“犬子不才,出言鄙俗,虫也;侄儿俊秀,淡俗而雅,龙之徵也。”
  果然,后来状元的儿子连秀才也没考取,状元的侄儿却中了状元。后人把这个故事称为“一联辩龙虫”。
  乾隆题联旺鞋铺
  乾隆喜欢私访。这年初夕,他在皇宫里坐不住,便换上便服,走出紫禁城去了。当时北京城千家万户都新贴上门联,挂着红灯笼,街道打扫的干干净净,到处欢声笑语,一片太平盛世景象,乾隆内心甚是舒坦。但当他转过一个街口,发现一座小屋的门口冷冷清清,门上没贴对联,也没挂灯笼,屋里灯火黯淡,还传出乒乒乓乓的声音。走到跟前,他发现一个老人正在做鞋子。原来这是一个鞋铺。
  乾隆走进小屋,老人以为来了订做鞋子的客人,赶紧让座。乾隆拿起一双做好的鞋看了看,虽然他是外行,也觉得鞋子的做工很好,老人干活很实在。
  “掌柜的,今年生意发财吧?”乾隆开始和老人攀谈。
  “发什么财,客官,不是过年不说吉利话。我这活是疥巴打苍蝇现供嘴儿。顾客不多,价钱又低。就是这样,有人还赖帐。一天不干,就揭不开锅啊!”
  “你为什么不贴对联?”
  “纸我买好了,还没请人写。”
  “让我给你写吧!”乾隆皇帝来了兴头。老人摆好纸墨笔砚,乾隆皇帝笔走龙蛇,写了这样一副对联:
  大楦头小楦头乒乒乓乓打出穷鬼去;
  粗麻绳细麻绳吱吱嗄嗄拉进财神来。
  横批是:天子万年
  写完之后,又留下一文大钱说是入股。老人不识几个字,他也不理论对联的内容是什么,就贴在了房门上。
  大年初一早晨,刘墉上朝给乾隆拜年。他坐在轿子里,边走边看各家门口新贴的对联。恰好路过鞋铺门口,他一眼便认出了乾隆皇帝的字,赶紧命令落轿,到鞋铺里问明了缘由。他看到鞋铺还没有店号,便挥笔写了四个大字:皇家鞋铺。
  刘墉跟乾隆说起此事,乾隆哈哈大笑,并传旨说:文武百官都要到皇家鞋铺定做一双鞋,先交钱后交货。这样,老人发了一笔大财,生意也越做越红火。
  王波应对借谷粮
  传说古时候有一个名叫王波的小孩子,自幼聪明伶俐,尤其擅长对对。有一年春节,王波家中无米下锅,他舅舅是当地的财主,家中有钱有米,但老婆却是个小气鬼。王波的父亲曾向他借过三斗谷子,被数落了一顿。有心再去借粮,又实在难以启口。年仅九岁的王波,看出父亲的难处,就偷偷地来到舅舅家。
  拜见舅舅后,说明来意。舅舅问:“你想借多少?”王波答道:“当然是越多越好罗。”舅舅微微一笑,故意睁大眼睛说:
  小孩子,口气大!
  王波娇嗔地应道:
  大富翁,肚量小!
  逗得舅舅哈哈大笑,真想马上借给他,可是想起刻薄的太太曾说过的话,不知不觉地就自言自语说了出来:
  没完没了,还想借?
  王波误解了舅舅的心情,生气道:
  有始有终,定会还。
  王波的舅舅也是个联迷,听了王波的答语,联兴大发,便对王波说:“我出一上联,你若对上了,不但白送你一斗米,就连以前欠的三斗谷,也不用还了,如果你对不上,可要罚的啊,怎麽样?”“行!”王波说:“你出联吧!”舅舅便出上联:
  欲欠谷,则滚利;
  王波猜不透舅舅的心思,但知道这是拆字联,就应道:
  体本人,就留情。
  舅舅着实吃了一惊,因为对得如此贴切、如此意对俱佳的下联,竟出自一个不满十岁的小外甥之口,十分满意和欢欣。但还想再考考他,于是,便在原联上增加数字,将上联改成了:
  欲欠谷,则要利滚利;
  小王波听后,以为舅舅说话不算数,故意刁难自己,想到舅舅是自己母亲的哥哥,现在全无手足之情,本想不理舅舅,不再应对。但又想人小志要大,不能让别人看不起,于是,又对了下联:
  好子女,就该心连心。
  舅舅哈哈大笑,连声说.“妙!妙!妙!”接着,对王波说:“舅舅说话一定算数,一会儿就叫人送米去。你呢,留下来,我出钱让你念书去,如何?”小王波这才明白,原来舅舅是在考自己,也就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
  刘墉山西认义女
  一年夏天,刘墉带着家将刘青到山西私访。这天到了一处鸟语花香的所在,毒日当头,热得骇乎。二人感到大渴,便四处寻找水喝。正行间,见一村姑在井上轱水,刘青乐得一步三癫跑到井边,摸出钵子就向桶里舀水。“慢!你这人连句招呼都不会打,这水随便喝得吗?”“咋啦,还得花钱不成?”“钱不稀罕,讨水先得对诗,对得上喝菠萝蜜也不难!”刘青听了连忙说:“好,俺对!”村姑微微一笑连出四句:“哪样东西高起天,哪样东西矮起地,哪样东西苦中苦,哪样东西甜如蜜?”刘青嘻嘻一笑,慢悠悠地回答:“上有瑶池高起天,下有龙泉矮起地,唯有黄连苦中苦,菠萝汁子甜如蜜。”
  “俗,太俗!另从孝字打头开。”
  “这……”刘青一听直挠头皮,张口结舌没词了。刘墉见家将出丑,赶紧帮腔说:“俺来对:孝顺爷娘高起天,后娘的孩子矮起地,无儿寡妇苦中苦,过门的新娘甜如蜜。”
  “嘻嘻,您老人家胡子一大把,学问还不浅呐,索性再考考你吧,听着,我出个上句。”
  吕梁山前一门独户三进士;
  刘墉立即对道:
  齐鲁大地一山一水一圣人。
  村姑一听,又甩出一绝句:
  传山西鬼君窃师扬四海;
  联中的鬼君窃师分别指鬼师张陵,君师赵中元,窃师时迁。刘墉不慌不忙地对道:
  话山东皇帝仙君震环天。
  联中的皇指三皇,帝指五帝,仙君指泰山供奉的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奶奶。那村姑听完对句,情知碰上了“大学问”,不再发难,拎起水桶扭头就走。刘青一看急眼了,“你等等,想打赖毛不成,快拿水来!”
  “傻样,姑娘早把菠萝蜜泡好了,快领那位大爷随我来沙……”
  刘墉打心里佩服姑娘的才智,当场认作了干闺女,又把她许给了刘青。隔了几年,刘墉抬举刘青做了吕梁山左一路副将,继之调任山东督台府总兵官,村姑一跃成了三品诰命夫人。
  乾隆刘墉赠寿联
  传说,有一年刘墉陪同乾隆去安州私访。那时候村与村相隔几十里,街里也没有饭馆。两个人走了一天,又饥又渴。当他们俩来到柳庄子村时,正赶上村里的一个老头过寿日。刘罗锅灵机一动,对乾隆说:“皇上,咱们也上一份礼吧,这样咱们就有饭吃了。”乾隆点头表示同意。
  刘罗锅上礼的时候,庆喜的人们都走了,光剩下礼房和帮灶的人。写礼的人问:“你们是哪里的?”刘罗锅说:“京城皇村的。”“写什么名字?”刘罗锅想了想说:“姓乾名刘。”这时房东老头来了,一看他两个就知道不是一般人物,便热情地邀请他们一同就餐。
  吃饭的时候,老头说:“今天是我一百四十一岁大寿,活到我这个年龄的不算多。有今年,可能就没有明年了。你们都是文人,给我留个纪念吧!”礼房的人插嘴问:“留个什么呢?”老头说:“给我留副对子吧!”便说便让人准备文房四宝。
  乾隆皇帝略略思索了一会儿,提笔写了上联:
  花甲重逢,又增三七岁月;
  然后把笔交给刘墉说:“你写下联吧!”刘罗锅接过笔,马上写出了下联:
  古稀双庆,再添一度春秋。
  老头看后非常高兴,连连说:“这对联太好了,这对联太好了!”
  乾隆、刘墉走后,人们都很纳闷,这两个人才气这么大,到底是什么人呢?后来一打听,才知道是乾隆皇帝和吏部天官刘墉刘罗锅。
  乾隆诗社斗刘墉
  有一年端阳节,乾隆下江南路经保定府,刘墉陪着他上街上游玩。大街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临街一座高门楼上横挂一匾,上写“仁和诗社”。乾隆一见,心里就痒痒起来,便拉着刘墉说:“走,到里面凑凑热闹去!”
  二人进了门,见是一个四合院儿,院子不大,却很雅静。正房走廊中摆着条案,条案上放着折扇、汗巾、玉石扳指、鼻烟壶等各种酬谢之物。条案后面坐着一文雅书生,看上去不过二十余岁,是社主。两配房的走廊里也各摆有一条案,条案上放着文房四宝,墙上贴有各种诗赋题目。走廊里已有十几个人,正在观题纸,想诗句。乾隆和刘墉来到正房,见过社主,挂了号,签了名。乾隆称自己是北京顺天府人氏叫高天赐,刘墉只说姓刘。
  二人来到配房走廊里寻题觅句。乾隆最好联句,便对刘墉说:“我们比比联句吧!”刘墉答应后,二人便各选了一副上联。不大一会儿,刘墉已经对好,只因乾隆还未对出,就在那里闲逛,并不时扫一眼乾隆。又呆了一会儿,乾隆双手一拍说:“有了!”便转身奔到条案前写出下句,刘墉也连忙写出下句,一同交给社主。社主一看,见乾隆选的上联和对句是:
  冬夜灯前夏侯氏读春秋传;
  东门楼上南京人唱北西厢。
  刘墉选的上联和对句是:
  西浙浙西三塔寺前三座塔;
  北京京北五台山下五层台。
  社主看后连连称赞,把一柄金面苏扇递给刘墉,把一条汗巾递给乾隆,说:“二位诗翁对得都好,但从意境上看,高翁之句似不如刘翁之句深邃。”乾隆听后很不服气,就又拉了刘墉去找句,一会儿两人又各对了一联交给社主。社主见乾隆选的上联和对句是:
  棗棘为薪截断劈开成四束;
  阊门起屋移多补少作双间。
  刘墉选的上联和对句是:
  七里山路行到半路三里半;
  九溪蛮洞经地中洞五溪中。
  社主连忙又取一些赏物交给二人,站起身来说:“二位诗翁真是奇才,晚生这里拜过了!”
  冯诚修诗社识君
  上个故事讲到乾隆跟刘墉在保定府“仁和诗社”斗联,乾隆见社主既文雅又懂礼节,不免喜欢上了他,便坐在一边攀谈起来。乾隆问:“社主尊姓大名,贵乡何处?”社主回答说:“晚生冯诚修,浙江人氏。”乾隆又问:“不知因何至此直隶保定开此诗社?”冯诚修说:“说起来惭愧,晚生进京赴试,名落孙山,无脸回乡,家父好友陈宏谋为我租此读书之所,让我三年后再进京赴试。”刘墉问:“可是那文华殿大学士陈宏谋吗?”冯诚修说:“正是家叔!”乾隆又问:“为何开此诗社?”冯说:“今日端阳佳节,陈叔之子邀我办社三日,以诗会友,访个鸿才博学的朋友,不想今日幸遇二位师伯,还望赐教。”听其言,观其行,乾隆越发喜爱上这位年轻人了,便说:“我也有一联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