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中的纸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风中的纸屑- 第3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人之常情是喜欢接近成功的人、走运的人,而避开失败的人、倒霉的人。这倒未必出于趋炎附势的算计,毋宁说是出于趋利避害、趋乐避苦的本能。成功者的四周洋溢着一种欢快的气氛,进入这氛围似乎便分享了他的欢快。相反,失败者即使不累及旁人,他的那一种晦气也够令人感到压抑了。情绪是会传染的。每个人自己的烦恼已经嫌多了,谁又愿意再去分担别人的烦恼呢?    
    当然,我只说人之常情,不包括超出常情的特殊情形。    
    2    
    青春自有其残酷的一面。生命陶醉于自己的蓬勃生长,欢快地摄取营养,无暇顾及他人的痛苦,甚至他人的痛苦也可以化作它的营养。这与天性是否善良无关。所以,年幼者对于年长者的沧桑之痛难免隔膜,而一个柔弱的妙龄女子也会对她不爱的崇拜者的苦恼无动于衷。    
    3    
    失败者往往会成为成功者的负担。    
    失败者的自尊在于不接受施舍,成功者的自尊在于不以施主自居。    
    4    
    当我们被人诬蔑,加以莫须有的罪名时,我们愤怒了。当我们被人击中要害,指出确实有的污点时,我们更加愤怒了。    
    5    
    我买了一张书桌,抬回家,才发现桌面上划破了一块。于是,几个钟点内,老是看见这斑点,老是想着这斑点。整张桌子不见了,浓缩成了这一个斑点。当它不属于我时,我对斑点视而不见,那是一个可以忽略不计的小缺点。一旦它属于我,就是怎么也看不顺眼的致命弱点了。物如此,人是否也如此呢?    
    6    
    问你:如果让你定居,你喜欢热闹的都市,还是寂静的山林?    
    再问你:如果身处山林,你喜欢一人独居,还是有人陪伴?    
    再问你:如果有人陪伴,你喜欢她是你的太太,还是一个陌生姑娘?    
    “每一个问题都有两个相反的答案。”——这句话不是我发明的,最早说这句话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哥拉。    
    7    
    弱者的自卫往往比强者的进攻更加有力。    
    8    
    他们刚上车,彼此争行李架,像仇敌。车开了,安定下来了,为了解闷,彼此搭话。其中一位到站了,另一位就从他们曾经争夺过的行李架上帮他搬下行李,送到车门口,如同老朋友。    
    狭小的空间强迫人们竞争,也强迫人们亲近。    
    9    
    一个人的钱包被窃了,周围的人无非有三种心理:一,有限的同情;二,为自己庆幸,因为被窃的不是自己;三,幸灾乐祸。在同一个人身上,这三种心理往往混合在一起,只是比例不同罢了。    
    处世之道    
    1    
    尽量不动感情,作为一个认识者面对一切纷扰,包括针对你的纷扰,这可以使你占据一个优越的地位。这时候,那些本来使你深感屈辱的不公正行为都变成了供你认识的材料,从而减轻了它们对你的杀伤力。    
    2    
    一本浅薄的书,往往只要翻几页就可以察知它的浅薄。一本深刻的书,却多半要在仔细读完了以后才能领会它的深刻。    
    一个平庸的人,往往只要谈几句话就可以断定他的平庸。一个伟大的人,却多半要在长期观察了以后才能确信他的伟大。    
    我们凭直觉可以避开最差的东西,凭耐心和经验才能得到最好的东西。    
    3    
        
    有时候,最艰难、最痛苦的事情是做决定。一旦做出,便只要硬着头皮执行就可以了。    
    4    
    不要出于同情心而委派一个人去做他很想做的可是力不能及的事,因为任人不是慈善事业,我们可以施舍钱财,却无法施舍才能。    
    5    
    懦弱:懦则弱。顽强:顽则强。那么,别害怕,坚持住,你会发现自己是个强者。    
    6    
        
    世上许多事,只要肯动手做,就并不难。万事开头难,难就难在人皆有懒惰之心,因为怕麻烦而不去开这个头,久而久之,便真觉得事情太难而自己太无能了。于是,以懒惰开始,以怯懦告终,懒汉终于变成了弱者。    
    7    
        
    在较量中,情绪激动的一方必居于劣势。    
    8    
        
    假如某人暗中对你做了坏事,你最好佯装不知。否则,只会增加他对于你的敌意。他因为推测到你会恨他而愈益恨你了。    
    9    
        
    真诚如果不讲对象和分寸,就会沦为可笑。真诚受到玩弄,其狼狈不亚于虚伪受到揭露。    
    10    
    对待世俗的三种居高临下的态度:一,天才:藐视;二,智者:超脱;三,英雄:征服。    
    11    
    人生中的有些错误也许是不应当去纠正的,一纠正便犯了新的、也许更严重的错误。


人间游思思想

    1    
    一个聪明人说:“不把真理说得太过分,就可以把它说得久一些。”    
    但也可能相反:没有人注意这位有分寸的导师。世人往往不理睬平和的真理,对极端的真理则大表震惊和愤慨,然后就悄悄打折扣地接受。一切被人们普遍接受并长久流传的真理,在其倡导者那里几乎都是极端的,说得太过分的,只是后来才变得平和持中。    
    2    
        
    新思想的倡导者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偏执狂,他对自己的发现有一种狂热,每每把它绝对化。一种新思想无非是看事物的一个新角度,仅仅是一个角度,但倡导者把它看作唯一的角度,把它变成轴心了。就让他这样做好了,否则很难引起世人的注意。只有这样做,才可能使人们摆脱习惯的角度,接受新的角度。在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他的偏执并无大害,迟早会被克服,而他发现的新角度却永远保留下来了,使得人类看事物的角度日益多样,灵活,自由。于是,偏执辩证地导致了灵活。    
    3    
        
    “你也来创造一种新思想。”    
    “新思想?天底下哪有什么新思想?人类的历史实在太漫长了,凡是凭人类的脑袋想得出来的思想,在历史上都已经提出过了。人们是很迟钝、很粗心的,面对五花八门的世界,什么印象也形不成。于是有人出来把世界的某一因素加以夸大,说成是世界的轴心,大事宣扬一番。人们这才有了印象,并且承认这样做的人创造了新思想,是思想家。这派夸大了这个因素,那派夸大了那个因素,待到所有的因素都被夸大过了,又有人出来兼收并蓄,加以综合,于是又算提出了新思想,又成一派。以后呢,人类是很健忘的,它换个儿崇拜各种思想然后换个儿把它们忘掉,于是有人把人类早已遗忘的某种思想用新的术语装饰一番,重新搬出来,又算是创造了新思想。这就是人类的一部思想发明史,一部文化史。”    
    4    
        
    论误解的必然和必要:人类思想凭借误解而发展;独立的思想家凭借误解前人思想而形成;诠释是自我生长的一种方式。当一个大师解释另一个大师时,难免发生曲解,因为他自己的思想太强大了,犹如强磁场,使一切进入这磁场的事物都发生了扭曲。    
        
    5    
        
    一个思想家一旦形成他一生中的主导思想,他便成熟了,此后他只是在论证、阐释、应用、发挥、丰富他的这个主导思想。很少有人根本改变自己的主导思想,而且其结果往往是不幸的——多半不是确立了一个新的主导思想,而只是转入了别人的思想轨道,丧失了自己的活力和特色。唯有旷世大才能够经历主导思想的根本转折而又不丧失活力和特色。    
    6    
        
    人类思维每每开出相似的花朵,相隔数千年的哲人往往独立地发现同一真理。这与其说是因为人类心理结构的一致,不如说是因为人类境遇的一致。不管社会如何变化,人类总的境遇是始终如一的。    
    7    
    我愈来愈不信任哲学和文学中的所谓客观研究,我也愈来愈厌烦那种面面俱到、四平八稳的评述文章。你喜欢谁,你就去研究谁好了。你在哪些方面与他发生强烈的共鸣或抗争,你就去写那些方面好了。至于其他的人和方面,只要真正有价值,自会有相宜的人对之发生共鸣和抗争,由他们来研究和写作总比由你来研究和写作更合适。我想,在思想史领域中,如果我们的作者都去写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思想家,并且仅限于写自己真正有感受的侧面,如此产生的成果放到一起,要比人人都写面面俱到的评介文章更能反映思想史和思想家的真实面貌,“主观”的方式达到了更“客观”的效果。    
    8    
        
    开放不是兼收并蓄。一种思想有其独特性,又能与其他思想对话,这就是有开放性了。    
    9    
        
    在这片古老土地上进行的大规模政治实验的失败,迫使中国回到了一种比较自然的社会过程。二十年前的思想解放运动的含义已经逐渐分明,它真正解放的是人的本能以及由本能所驱动的市场,而思想自身却丧失了特权。不过,我对这一变化持积极的评价。当思想拥有特权之时,其命运不外乎为王或为寇,而现在,它至少有了在市场上卖和买的自由,以及——只要自己愿意——不卖和不买并且远离市场的自由。市场对于思想是冷漠的,因冷漠而是宽容的,与那个对思想狂热而严酷的时代相比,我对眼下的状态要满意得多。    
    10    
    第一种人有常识,没有思想,但也没有思想的反面——教条。他们是健康的,像动物一样健康。    
    第二种人有常识,也有教条,各有各的用处。工作用教条,生活靠常识。他们是半健康的。    
    第三种人完全缺乏常识,全然受思想的支配,或者全然受教条的支配。从常人的眼光看来,他们是病人,前者是疯子,后者是呆子。    
    11    
        
    思想停止了,才有思想。一切思想都是回忆。    
    12    
        
    思想是一份一经出版就被毁掉的原稿,学问便是各种充满不同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