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家是非难明
目 录第六章
第六章〓万历搜秘
幼帝不读书太后令长跪
冯保宣旨逐首辅高拱
张居正死后抄家
养士厚薄不同之报
神宗失言向母长跪赔罪
神宗携皇长子与辅臣见面
神宗手诏王锡爵问大计
并封之议廷臣大哗
王锡爵痛悔失算
册立常洛为太子
各处矿监无恶不作
神宗震怒几乎手刃田义
停止矿税旋复食言
顾宪成讲学东林书院
周延儒拜相要听东林意旨
福王一再延误就藩
郑贵妃为福王争田庄
请淮盐一千三百引
福王运淮盐与民争利
福王终于赴河南就国
福王最后被流寇杀死
洪承畴调蓟辽备边
酒后大言弄巧成拙
李自成攻陷洛阳
流寇大散福王资财
“梃击案”的经过
王之讯问张差
外戚郑国泰主谋
十三司郎中会审
奸逆有所畏惮顾忌
逆谋牵涉郑贵妃
郑贵妃求援于太子
太子为庞保、刘成缓颊
神宗三年三次加赋
神宗病中召见大臣
光宗即位发内帑犒边
遵遗诏尽罢敝政
传说神宗
神宗葬定陵费银八百万
目 录第七章
第七章〓没有年号的皇帝
神宗崩逝光宗即位
光宗要封郑贵妃为皇太后
光宗在美人包围之下
崔文升配药进奉光宗
杨涟催促郑贵妃移宫
光宗驱逐崔文升
杜郑贵妃封妃之请
李选侍当帏而立
李选侍迫皇长子进言
光宗于清晨逝世
刘一查问皇长子下落
李选侍派人追皇长子
左光斗唾责杨涟误大事
李选侍怒不可遏
李选侍遣人召嗣君被拒
大臣逼李选侍迁宫
李选侍移出乾清宫
杨涟操心须发尽白
魏朝与客氏配成“对食”
目 录第八章
第八章〓奉圣夫人
万历末年有道士歌于市
魏忠贤与魏朝争客氏
客魏阴谋得遂
客氏住咸安宫仪制甚隆
王安多病不能常见熹宗
内外交谏请逐客魏
王安具疏辞掌司礼监
客魏密谋杀王安
魏忠贤教唆霍维华劾王安
王安被降罚做苦工
客氏出宫熹宗思念
熹宗性好为匠每自造屋
木匠做了皇帝令人滑稽
沈入阁与阉人勾结
熹宗在大内“开内操”
刘一坚卧不起
沈只好辞官归里
魏忠贤矫旨赵选侍赐死
裕妃为客、魏幽禁而死
成妃被幽禁幸未死
客氏在交泰殿监视帝后
宫女为张后捻背使其流产
投闲卅年后复起
客、魏不容熹宗有子
刘志选上书辱及皇后
魏忠贤提拔刘志选
刘志选最后上吊自尽
东林党人正气凛然
赵南星打落水狗
东林与阉党相火拼
汪文言被逐出都
汪文言廷杖褫职
杨涟疏劾魏忠贤廿四大罪
魏忠贤修祖坟僭拟皇陵
阉党排斥正人君子
叶向高难安于位
林汝翥杖责不法太监
魏忠贤哭诉御前
许显纯用苛刑逼供
杨涟等被捕到京
许显纯改篡杨、左供词
左光斗等家人凄惨
东厂尉到苏州抓人被揍
颜佩韦等五人从容赴义
黄尊素的儿子就是黄梨洲
抓黄尊素的尉也挨了打
上苍垂怜孤忠之报
各地纷纷为魏忠贤建生祠
客氏进出宫清尘除道
熹宗曾有覆舟之事
熹宗崩逝信王入承大统
信王入宫表现沉着
客氏叩辞熹宗梓宫
魏忠贤毕命,崔呈秀自缢
曹钦程尤为无耻
石三畏无意中犯忌讳
霍维华开新运河无功
阉党结局非死即充
开馆修《三朝要典》
《三朝要典》奉旨销毁
客氏步赴浣衣局笞死
客、魏的亲属都被充军
思宗即位枚卜求贤
大学士韩
《明朝的皇帝》 第一部分独特的封建制度
第一章〓建文帝之谜一、独特的封建制度
历代开国之主,多子首推明太祖朱元璋。太祖早年孤寒,亲属仅一侄一甥,起事以后,多抚养子,计有二十余人;力战经营,光复汉土,颇得其力。而太祖的亲子,亦有二十六人之多,夭折的只有两个;此在历代宫闱中,是个很优异的记录,主要是因为马皇后贤德过人,妃嫔宫人被宠有子的,无不厚待,视庶子如己出,所以多能抚养成人。
明太祖的儿子,一律取木旁单名,长子标,次子樉,三子㭎,四子棣。朱棣在弟兄中最杰出,他有一半朝鲜血统,生母是元朝的宫人,为太祖所纳,以后被封为妃。此是终明之世的一大秘密,甚至主修《明史》的万斯同都可能不知道,为傅斯年先生所考证明白。以后将会谈到,暂且搁下。
《廿二史札记》的作者赵翼,指出明太祖行事多仿汉高。这话虽不错,但明太祖并非亦步亦趋,事事以汉高为法。汉高身后的伦常骨肉之变,尤须避免。马皇后不是吕后,“人彘”之惨、诸吕之祸是绝不会有的,但“吴楚七国之乱”则不能保其必无,因此,明太祖参酌汉、晋及元朝的成例,设计了一套独特的封建制度。
这套制度的精神,在于亲王能为帝室的屏藩,而不致谋反作乱,所以藩王只有虚荣,并无实权,但亦有例外,而就在这例外之中,把太祖的整个理想打破了。
明太祖的理想,跟秦始皇的打算有点相像,都是希望万世一系,永垂无疆。他有计划地训练一个贤德爱民的皇帝;而这位未来的贤君需要强藩保护,所以在洪武三年,封皇二子为秦王,镇关中;皇三子为晋王,镇河东;皇四子为燕王,镇燕京。这三个地方,不但为自古成王称霸的形胜之地,而且也是国防的第一线。
那时的燕王朱棣才十一岁。成年以后,太祖聘开国名将徐达的女儿,立为燕王妃。燕王相貌奇伟,智勇有大略,深得太祖的重视。
《明朝的皇帝》 第一部分明太祖初立皇储
明太祖初立皇储
洪武十三年,燕王二十一岁,自南京“就国”燕京,当时亦称为北平。过了两年,马皇后崩逝,已就藩的秦、晋、燕、周、楚等五王,都入京奔丧。燕王在京遇到一个人,是个和尚;这个人改变了燕王的一生及明朝的历史。
这个和尚姓姚,以后赐名广孝。姚广孝是苏州人,父亲行医。十三岁时,姚广孝出家做了和尚,法名道衍,却又拜一个名叫席应真的道士为师,学习阴阳术数。当马皇后崩后,太祖选拔高僧分侍诸王,以便归藩之后,为马皇后做佛事荐福。道衍在与选之列,跟燕王一见投契,他说:“大王如果用我,我送一顶‘白帽’与大王戴。”王字加白成“皇”;燕王领会得其中的意思,便请以道衍随侍,偕回北平。
燕王在这时便有了争夺皇位的“雄心”,而太祖却正在“制造”皇帝。早在洪武初年,他就对太子标展开了有计划的教育,先选国子监的高材生为太子伴读,读书的地点名为“大本堂”,《明史》卷一百十五记:
建大本堂,取古今图籍充其中,征四方名儒,教太子诸王,分番夜直;选才俊之士充伴读。帝时时赐宴赋诗,商榷古今,评论文字无虚日。命诸儒作《钟山龙蟠赋》,置酒欢甚;自作《时雪赋》赐东宫官。
这样,到了洪武十年,太子已经二十三岁,学业已成,太祖进一步命他见习政事。
十年令:自今政事并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谕曰:自古创业之君,历涉勤劳,达人情,周物理,故处事咸当。守成之君,生长富贵,若非平昔练达,少有不谬者。故吾特命尔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唯仁不失于疏暴;唯明不惑于邪佞;唯勤不溺于安逸;唯断不牵于文法,凡此皆心为权度。吾自有天下以来,未尝暇逸,于诸事务唯恐毫发失当,以负上天付托之意,戴星而朝,夜分而寝,尔所亲见。尔能体而行之,天下之福也。
在见习政务之暇,太子依然还要读书,儒臣常常进讲圣经贤传。可能因为这样“恶补”的缘故,太子的身体在年轻时便很孱弱。
《明朝的皇帝》 第一部分太子标不幸病逝
太子标不幸病逝
洪武二十四年,秦王有过失,召还京师。又适逢有迁都之议,有人上书,认为宜迁都西安,太祖深以为然。于是派太子朱标巡视关中,一则勘察形势,作为迁都的参考;再则考查秦王在西安做了些什么。
金风送爽的八月天气,太子在文武百官恭送之下,出都渡长江,由徐州折而往西,经洛阳入潼关。此行前后历时三个月,十一月回京就病倒了。
在前一年,太子朱标就生过一场不算轻的病。他生的大概是一种因身体虚弱而起的慢性病,可能以关中之行,旅途劳顿,旧疾复发,缠绵病榻到第二年四月不治,谥为“懿文”。
这对明太祖的打击太大了,因为太子孝友仁慈,正是他父亲理想中的仁君——内有仁君,外有强藩,才能造成大明的一座铁桶江山。现在,理想破灭了,为国为家,他不能不对群臣痛哭。
这时便发生了储位的问题,照历来的传统,太子薨逝或被废,另择贤子为储;但明太祖坚持他立嫡立长的原则,因有一个起自田间、博通经史的宿儒——翰林学士刘三吾,建议立懿文太子的儿子允炆为“皇太孙”,太祖依议于九月间下诏,以允炆入居东宫。
懿文太子是开平王常遇春的女婿,元妃生子名照雄,幼殇。允炆是老二,为吕妃所出;生来仪表有缺陷,头盖骨偏歪,太祖摸着他的头,叹口气说:“半边儿月!”心里就不大高兴。以后发现允炆聪明,书读得很好,太祖才另眼相看。及至立为储君,太祖亲自监督上学,教导政事。太祖为政尚严,而允炆像他的父亲一样,秉性柔慈,所以每奉裁决,常济以宽大。这位皇太孙颇受臣民爱戴,唯有他的叔叔们是例外。
《明朝的皇帝》 第一部分立允炆为皇太孙
四、立允炆为皇太孙
太祖诸子,有九子封在东北到西北的边境,依地势自东往西数过来是:辽、宁、燕、谷、代、晋、秦、庆、肃九王,为了备边,九王都在练兵,每年做“军事演习”。太祖对允炆说:“我把御外侮的责任交给诸王,边尘不动,让你做太平天子。”
允炆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