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和谈演义 (第一部)作者:马辂》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国共和谈演义 (第一部)作者:马辂- 第1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 
  第二天早晨,我仍然一身农妇装束,和另外一些人一起来到沙面,那里有另一 
位朋友,他是一个翻砂工人,为我安排了一艘小汽艇,我们乘这般小艇来到岭南的 
另一所房子里,珠江上壅塞着挤满姑娘和物品的小船,她们是被送往安全的地方。 
据说,两位相貌与我相似的妇女莫不幸,被投进了监狱。当天下午我离开广州,我 
晚上留宿的那所房子又一次被搜查。 
  那天晚上,我经过一场出生入死的搏斗终于在军舰上见到了孙先生。我们不久 
就化装前往香港。 
  再说廖仲恺在囚禁中听到陈炯明公开叛变,炮轰观音山的消息后,义愤填膺, 
破口大骂。并填一曲《一剪梅》,专门讽刺“跳梁小丑”陈炯明。词云: 
  叠阁层栏倚晚风。 
  山上烟笼,江山霞红。 
  兴亡阅遍古今同, 
  文只雕虫,技只屠龙。 
  莫问当年旧主公, 
  昔日名隆,今日楼空。 
  跳梁小鼠穴其中, 
  昼静潜踪, 
  夜静穿牖。 
  6月17日,孙中山登上永丰舰,决定“由舰队先发炮,攻击叛军”,然后电召北 
伐诸军回师广州,“水陆并进,以歼叛军”。随即率永丰、永翔、楚豫、豫章、同 
安、广玉、宝璧各舰集中黄埔。 
  “出发!”孙中山登上指挥塔,手持望远镜,一声令下,舰队徐徐开动。 
  “射击!”目标渐渐接近,孙中山高声命令,“向大沙头,向白云山,向沙河, 
向观音山,向五层楼,射击!” 
  炮声震憾着河流,震憾着舰身,远处白烟迷漫,火舌飞舞,山谷中响起巨雷似 
的回声。 
  突然,叛军打来的一颗炮弹落在永丰舰船舷旁,水柱激到半空中。卫兵劝孙中 
山离开甲板孙中山坚决不走,一挥手,“继续射击!” 
  舰队猛烈攻击着目标,叛军抵抗渐弱,终于沉寂。孙中山从望远镜中看到叛军 
弃械而逃,原定陆军在岸上聚而歼之的局面却没有出现。溃退的叛军见前无堵击, 
后无追兵,便又集合起来,恢复了战斗力。 
  孙中山仰首叹息,紧皱眉头,匆匆下得栈桥。命令各舰驶向中流砥柱烟台,转 
返黄埔。 
  接下来,坏消息接踵而来: 
  陈炯明派人来活动海军背叛,“谁解决孙文,赏洋二十万”; 
  陈炯明通电,要求孙中山下野; 
  美国的态度:“必须清除己被击败的孙逸仙”; 
  德国保肥银行向陈炯明提供毛瑟枪3000支、无烟火药2万磅、炮弹3000发; 
  廖仲恺被囚兵工厂,生死不明; 
  外交总长伍廷芳悲愤交集、病发逝世…… 
  6月24日,憔悴不堪的孙中山会见《士密西报》记者,开始声音低沉,谈着谈着 
便激愤起来:“总统是国会议员选举出来的,所以我对国会议员负有非常重大的责 
任。目前我在军中,我应该照常行使职权,如果我放弃职权,那是不对的。即使要 
我辞职,也应该向选举我为总统的议会正式辞职。现在我坚守待援,亦惟守法尽职, 
对我国会与国家,负有完全责任而已!” 
  “请你告诉世人,”孙中山以坚定的语调说,“假如强轻弃职守,偷生苟安, 
那是自背初衷。从此上无道揆,下无法守,将何以立国?我又何必推翻满清,创造 
民国,枉费这三十年来惨谈经营的精神呢?” 
  正当危难之际,6月29日,蒋介石风尘仆仆地赶来了。他登上永丰舰,一见孙中 
山就单膝下跪,连说:“先生,我来迟了!” 
  孙中山连忙扶起他。端详许久,感溉万端:“难得你这样忠诚,不畏艰险。当 
初,你因为我不肯讨伐陈炯明,便弃我而去,今日想来。倒是你有先见之明。” 
  “不不不!先生胸怀广阔。磊落坦荡,无人能及,只怪陈炯明太善于伪装了:” 
蒋介石谦恭地说。 
  随后,孙中山将海上指挥全权交给了蒋介石。他兴奋地对别人说:“蒋君一人 
来此,不啻增加二万援军!” 
  陈炯明得知此讯,气得脸都变成了铁青色。他皱着眉头说:“有他在孙文身边, 
肯定会有许许多多的鬼主意!” 
  蒋介石临危受命,与孙中山并肩战斗40天,帮助孙中山度过了一大难关,给孙 
中山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蒋介石以很快的速度写了一部《孙大总统广州蒙难 
记》,记录了从6月15日至8月15日这62天孙中山经历的风风雨雨,颂扬了孙中山处 
变不惊的大智大勇。10月4日,蒋介石又为《蒙难记》写了一个跋,说:“此记为余 
极沉痛之作,付印尤为余所不获已也……广州叛乱,谋害总统之事实,其历历可数 
者不下六七次。至余所闻而尚未发现者,又不知凡几。叛逆之智,不为不足。今既 
事过境迁,如其苟为天地父母之所生者,应有天良。于此当侮昔日之非,翻然自新, 
以恢复其堕落人格之暇,奈何必欲置其十余年父事师事之长上于死地,而后甘心乎? 
呜呼陈逆!即使汝能谋害总统一人,其能谋害三百万之党友乎!即能掩盖中华民国四 
万万国民之耳目,其能抹杀汝遗臭万年之历史乎?……” 
  孙中山阅后,为《蒙难记》写了一篇序,说:“陈逆之变,介石赴难来粤,人 
舰日待予侧;而筹策多中,乐与予及海军将士共死生。”此后,孙中山把自己同蒋 
介石的关系说成是“如身之臂,如骖之靳”。评价蒋介石是“昂昂千里之资,虽夷 
险不测,成败无定。而守经达变,如江河之自适,山岳之不移”。并在绘蒋介石的 
亲笔信中说:“兄能代我在军中多持一日,则我之信用可加多一日。”后来,孙中 
山果然对蒋介石愈来愈信赖。日渐将重任托付与他。 
  再说7月3日和5日,海军司令温树德两次率海所、海琛、肇和、飞鹰四舰舰长及 
随从到永丰舰,企图驱逐孙中山,逼其离开舰队。海军两派斗争开始激化。在温第 
二次登上永丰舰时,陈策率各拥孙舰长和军官,分立孙中山两旁,陈策则紧挨孙书 
山,怒目圆睁,一身威严。 
  当温树德扬言“决意中立。并已预备仪式,欢送孙中山先生”时,气氛骤然紧 
张。陈策手握左轮枪炳,欲拔出惩处温树德。孙中山见状。立即摆手制止。 
  在陈策率领的海军军官的拥护下,孙中山严厉斥责温树德的怯懦背叛行为,温 
树德睦目结舌,悻悻而退,不复再来。 
  7月8日。温树德为陈炯明20万巨款所贿买,公开叛离孙中山,率领海沂、海琛、 
肇和三大舰倒戈附敌。次日,驻守长洲鲍海军陆战队司令孙样夫随温叛变,迎敌登 
陆,长洲炮台因而失守。海军失其陆地屏障,已无险可据。为摆脱被动挨打局面, 
陈策率领永丰、宝璧等9艘军舰,以火力压住陆上炮攻,一起驶离黄埔,寄泊新造河 
面,掩护陆上拥孙部队撤退。7月10日,舰队驶入白鹅潭。 
  接着,北伐军中第一师叛变附敌,致使回师救援受组。孙中山与叛军相持日久, 
孤立无援,继续留在军舰已于事无补,于是,怀着无可奈何的心情,于8月9日离开 
广州,在汪精卫、蒋介石、陈策、陈群、黄龙、陈萱君等人的陪同下,经香港乘船, 
于8月14日抵达上海。 
  这次失败之后,孙中山仍然没有停止斗争。他将驻扎福建的北伐军改名为讨贼 
军。任命许崇智为东路讨贼军总司令,又利用滇军杨希闵、桂军刘震寰组成了西路 
讨贼军。1923年初,孙中山通电讨陈,命令讨贼军“为国家除叛逆,为广东去凶残”。 
陈炯明迅速溃败、从广州退往惠州。2月,孙中山第三次在广州建立政权,再任陆海 
军大元帅,以廖仲恺、伍朝枢、谭延岂分别任财政、外交、内务部长,蒋介石为大 
本营参谋长。 
  然而这对,孙中山仍然没有一天安稳的日子。陈炯明在东汉虎视眈眈,滇桂联 
军是靠重金收买的。根本就是一群乌合之众。后来,桂系军阀沈鸿英又想重演陈逆 
故伎。一天凌晨,广州市民被一阵猛烈的炮声惊醒,开始以为是陈炯明打回来了, 
后来才知道是沈鸿英率军攻城。沈鸿英叛军很快被平定,沈只身逃往香港。这是后 
话,不表。 
  两次护法斗争的失败,特别是陈炯明的叛变,对孙中山是个异常沉痛、近乎致 
命的打击。他完全想不到“祸患生于肘腋。干戈起于肺腑”,相从十余年的部属竞 
要置他于死地。他心情沉重地说:“文率同志为民国而奋斗逾三十年,中间出生入 
死,失败之数,不可缕指,顾失败之残酷,未有甚于此役者。” 
  正是: 
    孰料依山山便倒, 
    何故靠水水即流? 
  欲知事情如何发展,下回自有描述。 
 
     第十一回 
莫里爱路商大计 士敏土厂建府邸     
   话说孙中山从广州回到上海后,陷入苦闷彷徨之中。痛定思痛,他深切地感到 
他领导的国民党堕落了,混入了许多卑鄙的人,又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要振兴这 
个党,必须对党进行彻底的改造,也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依靠一个军阀打倒另一个军 
阀的办法。 
  就在这时候,共产党人伸出了合作之手。 
  共产国际早就提出了国共合作曲问题,但开始时,中共主要领导人是持反对态 
度的。1922年4月,陈独秀给正在共产国际远东局工作的维经斯基写信,陈述了中共 
党员不能加入国民党的理由:一、共产党与国民党革命宗旨及依据的基础不同;二、 
国民党联美国、联张作霖、段祺瑞等,其政策和共产主义太不相容;三、国民党未 
曾发表政纲,在广东以外的各省人民看来,仍是一个争权夺利的党,共产党如加入 
该党,则在社会上信仰全失,尤其是青年人社会,永失发展之机会;四、广东实力 
派之陈炯明,名为国民党,实则反对孙中山派甚烈,我们倘加入国民党,立即受陈 
派之敌视,对于新加入之分子,绝对不能容纳其意见及假以权柄;六、广东、北京、 
上海、长沙、武昌各区同志对于加入国民党一事,均已开会决定绝对不赞成,在事 
实上已无加入之可能。 
  不久,随着形势的发展中共领导人的看法改变了。6月、中共中央在《第一次对 
于时局的主张》中指出:“中国现有的各政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革命的民主派, 
比较是真正的民主派。”陈独秀则再次给维经斯基写信,表示:“我们很希望孙文 
派之国民党能觉悟改造,能和我们携手。” 
  国共两党都有了联合的意向,但怎样联合、以什么方式联合,联合后如何行动, 
两党各有其政治主张。为了尽快达成一致,中共提出协商谈判,“先行邀国民党及 
社会主义青年切在适宜地点开一代表会议,互两如何相邀其他各革新团体,及如何 
进行。” 
  然而国民党看到刚刚成立的共产党规模和影响都较小,不愿与之进行对等谈判。 
因此,谈判不能以规范的模式进行,双方的意见只有通过各种渠道得到反映和沟通。 
  对于合作的形式,中共提出“对等联合”,主张两党及其他革命团体“共同建 
立一个民主主义的战线,向封建式的军阀继续战争”。对于联合届的具体工作。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