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研究二十一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周作人研究二十一讲- 第3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46]周作人:1935年7月6日《致梁实秋书》,见梁实秋《看云集·忆岂明老人》。    
    [48]周作人:《苦茶随笔·岳飞与秦桧》。    
    [49]周作人:1937年9月26日《致陶亢德书》,载1937年11月1日《宇宙风》第50期。    
    [50]见《明报》1967年第17期。    
    [51]此文收1937年6月上海生活书店版《鲁迅研究》。    
    [52]参看本书《周作人与文研会、创造社同人》、《周作人与湖畔诗人》有关部分。    
    [53]唐:《〈帝城十日〉解》,载《新文学史料》1980年第3期。    
    [54]周作人:《立春以前·后记》。    
    [55]周作人:《苦口甘口·梦想之一》。    
    [56]周作人:1964年7月18日《致鲍耀明书》,收《周作人晚年手札一百封》。    
    [57][60][62]周作人:《药堂杂文·中国的思想问题》。    
    [58]周作人:《苦竹杂记·日本的衣食住》。    
    [59]周作人:《树立中心思想》(1942年7月13日在华北各省市中等学校教员第四届暑期讲习班的讲话),载1942年9月1日《教育时报》第8期。    
    [61]周作人:《药堂杂文·汉文学的传统》。    
    [63]周作人:《药堂杂文·中国文学上的两种思想》。    
    [64]周作人曾在南方大学一次讲话中强调中国在五代、辽、金、元、清等异族统治时,“政治上有所变化,在文化上却始终是整个不变,没有被打败过”,他实际上是在暗示,有可能重演“同化”入侵者“文化”的历史。    
    [65]周作人1942年在日本华北宣传同盟发起的“笔上座谈会”的书面发言。    
    [66]这是周作人引用《论语》中的话,见周作人《〈一蒉轩笔记〉序》,《知堂序跋》,第138页。    
    [67]周作人:《苦口甘口·自序》。    
    [68]周作人:《立春以前·苦茶庵打油诗》,又收入《知堂杂诗抄》。    
    [69]唐:《〈帝城十日〉解》,载《新文学史料》1980年第3期。    
    引用书目阿 英:《阿英文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1年阿英编校:《现代十六家小品》,上海:光明书局,1935年北京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编:《鲁迅诞辰百年纪念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鲁迅年谱》(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鲁迅研究资料》第4辑、8—11辑、13辑、16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1987年曹聚仁:《文坛五十年》,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曹述敬:《钱玄同年谱》,济南:齐鲁书社,1986年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上、中),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陈望道编:《小品文和漫画》,上海书店据生活书店1935年版复印,1981年冯文炳:《谈新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冯雪峰:《雪峰文集》第3卷、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1985年(日)关敬吾编:《民俗学》,王汝澜、龚益善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郭沫若:《归去来》,上海:北新书局,1946年《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5卷、16卷、20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1989年、1992年何其芳:《何其芳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胡 适:《胡适来往书信选》上册、中册、下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组编,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胡适的日记》上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学运动》,姜义华主编,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黄嘉德编:《翻译论集》,上海:西风社,1940年姜义华:《章太炎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李大钊传》编写组:《李大钊传》,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李金发:《食客与凶年》,上海:北新书局,1927年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87年梁启超:《梁启超论清学史两种》,朱维铮校注,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梁实秋:《看云集》,台北:皇冠出版社,1984年鲁 迅:《鲁迅全集》第1卷、3—9卷、11卷、12卷、1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鲁迅全集》第1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鲁迅先生纪念集》,上海书店据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1937年初版复印,1979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茅 盾:《我走过的道路》(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沈从文:《沫沫集》,上海书店据上海大东书局1934年初版影印,1987年《沈从文文集》第11卷、第12卷,广州:花城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4年孙席珍编:《现代中国散文选》(下),北平人文书店,1935年唐振常:《蔡元培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陶明志编:《周作人论》,上海书店据北新书店1934年初版影印,1987年王自立、陈子善编:《郁达夫研究资料》(上、下),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文史资料选辑》第94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 员会编,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4年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第2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夏征农编:《鲁迅研究》,上海:生活书店,1937年《新闻研究资料》第4辑,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新闻研究资料》编辑室 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郁达夫:《郁达夫文集》第4卷、6卷、7卷、9卷,广州:花城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2—1984年俞平伯:《古槐梦遇》,上海:世界书局,1936年张允侯、殷叙彝、洪清祥、王云开:《五四时期的社团》(一、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赵景深编:《童话评论》,上海:新文化书社,1934年郑振铎:《郑振铎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中国现代文艺资料丛刊》第5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胡适编选,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周作人编选,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钟敬文:《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下),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周作人:《自己的园地》,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雨天的书》,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泽泻集》,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谈龙集》,香港实用书局据上海开明书店1927年版重印,1972年《谈虎集》,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永日集》,长沙:岳麓书社,1988年《过去的生命》,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艺术与生活》,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儿童文学小论》,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上海书店据北平人文书店1932年初版影印,1988年《看云集》,长沙:岳麓书社,1988年《周作人散文钞》,章锡琛选注,上海:开明书店,1932年《周作人书信》,上海:青光书局,1933年《苦雨斋序跋文》,上海:天马书店,1934年《夜读抄》,长沙:岳麓书社,1988年《苦茶随笔》,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苦竹杂记》,香港实用书局据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6年版重印,1972年《风雨谈》,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瓜豆集》,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秉烛谈》,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药堂语录》,天津:庸报社,1941年《药味集》,北京:新民印书馆,1942年《药堂杂文》,北京:新民印书馆,1944年《书房一角》,北京:艺文社,1944年《秉烛后谈》,北京:新民印书馆,1944年《苦口甘口》,上海:太平书局,1944年《立春以前》,上海:太平书局,1945年《鲁迅的故家》,上海出版公司,1954年4版《鲁迅的青年时代》,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年《过去的工作》,澳门:大地出版社,1959年《知堂乙酉文编》,香港:三育图书文具公司,1961年《木片集》(三校样),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62年《周作人晚年手札一百封》,香港:太平洋图书公司,1972年《周曹通信集》,香港:太平洋图书公司,1973年《知堂回想录》,香港:三育图书文具公司,1980年《知堂序跋》,钟叔河编,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知堂杂诗抄》,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知堂集外文·〈亦报〉随笔》,陈子善编,长沙:岳麓书社,1988年《周作人日记》(上、中、下),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年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3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朱自清:《朱自清全集》第2卷、第4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2版


第六部分后记

    《周作人论》是我13年前的旧作,应该说写作时是很下了一点功夫的,还有点雄心壮志,即希望能够为周作人研究建立一个基本的格局,因此尽可能地对周作人的方方面面都有所论及;就我的研究而言,《周作人论》是为《周作人传》的写作奠定了理论与资料的基础的,我自己倒是颇为看重。但此书出版却并不顺利,尽管写在《周作人传》之前,正式出版却在其后,而且只印了两千册。    
    我在写完《周作人传》以后,就转向其他领域的研究,2001年出过一本《读周作人》,但已经是“业余研究”了;1999年还有一本《话说周氏兄弟》,却是合论,而且是以鲁迅为主的。这些年,由于现实生活的刺激,我连续写了好几本关于鲁迅的书,却很少论及周作人,连这几本旧作都有些淡忘了。不料中华书局的李世文君突然提出要重印此书,而且要列入普及读物丛书,说有读者愿意读此类书,这真有点出乎意外。——坦白说,直到现在我还有点将信将疑。不过旧作能够重版,至少扩大点读者范围,作为作者自然是高兴的。何况我刚写过文章,说自己不仅为专业内的读者,更为广大普通读者写作,希望达到学术性与普及性的统一,现在将当年的专业著作定位为普及读物,我也是能够接受的。    
    但既有了这样的定位,在内容、形式上都得有些变动,于是,删去了原书第一编“‘周作人道路’及其意义”里的三篇文章,书题也改为《周作人研究二十一讲》,免得原题《周作人论》里的“论”字吓跑了一些学术圈外的朋友,而且也与我刚出版的《鲁迅作品十五讲》相配套。其实这都是李世文君的主意,他还花了很大精力对原书重作校对,纠正了不少字句、引文上的错误(但文章的内容、观点一律不改,以保存原书面貌)。这倒是我们一开始就商量好的:越是普及读物,越要保证质量,绝不能让花费钱财和时间来读本书的普通读者失望。    
    至于书的质量究竟如何,则要由读者来评定,但我们——作者与编者、出版者确实尽力了。    
    为此,我还要向李世文君及中华书局的有关朋友表示我的感激。    
    2004年7月3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