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68-林黛玉新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4268-林黛玉新传- 第3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哥哥的官场不利,二者也许会惹得他们老羞成怒,依咱们满族的规矩,由王妃下一道“指婚懿旨”,强令指婚,事到这一步,那不就是敬酒不吃吃罚酒了吗!”    
    “这一层我也想到了,有这种可能。”    
    “那不就真的把我逼到死路上了吗。”    
    “我早就说过,王命难违呀。”    
    “是的。如今我意已决:亲笔写一个感谢王爷深恩的谢恩状,说明从小养在舅舅家里的特殊处境,弱女子有些心愿,必须由舅舅亲口应允了方能出庚帖。”    
    “你这算应了还是没应呢?”    
    “对王爷来说算是应了;对二舅来说,那要看他应不应我的条件了。”    
    “噢?大姑娘这是想玩一招金蝉脱壳?”喜鸾发问。    
    “是把王爷和二舅分开?”良玉猜测着。    
    “是的,到那时候就不存在违抗王命的罪名了。”黛玉坦率地承认了兄嫂的猜测和分析。    
    “若是二舅答应了你的条件,这门婚事你应还是不应?”良玉追问着。    
    “应,怎能不应呢?”黛玉作了肯定的回答。    
    “多少条件?”    
    “不多,只三条。”    
    “哪三条?”    
    “等谢过了两位王爷再说。”    
    “谢恩状什么时候写?”    
    “早已写好了。”顺手从书匣中取出两张彩笺递给哥哥。良玉拿到手中看时,见是两页深红小粉薛涛笺,八分书工整而又隽秀。谢恩状是分别呈送两位王爷的,一式两份,除“主婚”与“执柯”二词有别,其余一字不差。    
    弱女子林黛玉叩拜于    
    南安郡王尊前:    
    草芥民女,得郡王主婚之福,感被阳光雨露之恩,岂一人之幸,实祖宗之荣,即先人亦感戴于九泉之下矣。民女黛玉,幼失严慈,孤苦零丁,舅氏悯之,抚养成人。舅氏与女,恩同父母,因之,林贾两姓结秦晋之好,亦有别于通常之姑舅姻亲。黛玉素有心愿,必明之于舅氏,乞其恩允,始奏周南,可咏河洲。    
    伏惟恭颂    
    千岁千千岁!


第四部分曹雪芹乱点鸳鸯谱(1)

    南安郡王看了林黛玉的谢恩状,很高兴,只是不知、不了解林黛玉要贾政“恩允”什么?便问林良玉道:“她要你二舅‘恩允’什么?”良玉推说不知:“我想,不过是儿女情肠吧,也不好细问?”    
    南安郡王一时高兴,亲自带着林良玉到北静王府送林黛玉的谢恩状。北静王见了,很欣赏黛玉的八分书:“女孩儿家能写得这么好的八分书,真是难得,难得!听贾宝玉说,她是个很活泼的女孩儿,怎么写起死板的八分书来?”    
    林良玉道:“平时她惯于写章草,想是上两位王爷的谢恩状,用隶体字显得庄重、表示恭敬吧。”    
    “有道理。真是慧心秀手。”北静王夸了一句,接着又忘乎所以地说道:“能不能给我写个扇面?”    
    林良玉不敢回答。    
    南安郡王笑道:“这怕不妥吧。”    
    北静王醒悟道:“是的,是的。”遮羞过后,就和南安郡王说起别的话来,再也不提这门婚事了。林良玉借机辞出。    
    回到家中,林良玉向喜鸾述说起见两位王爷的情景。    
    喜鸾道:“北静王要她写扇面的话,可千万不能说,黛玉妹妹原本就怀疑他和宝玉,这话要叫她知道了,真不知会怎么闹呢。”    
    良玉点头同意。此时,他的心情很乱:“看来妹妹的话,不是没有缘由的,这贾宝玉若真的是个面首,岂不误了妹妹的一生!”只是想到了这一层,却并不说出口。    
    喜鸾见丈夫面有有疑色,便问道:“两位王爷就没问她想请老爷‘恩允’什么事吗?”    
    “南安郡王问过,我只能回个‘不知’二字。北静王什么也没问。”    
    “难道两位王爷一点都不怀疑?”    
    “怀疑什么?”    
    “就不怀疑林黛玉安的是什么心吗?”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们怎么会想到有人敢违了他们的旨意。”    
    “这倒是。依我看妹妹的态度这么反常,定是有些惊人的鬼道道。昨天夜里我想了一个多更次:她虽然是事先听了紫鹃放的风声,可见到你我,不但没说一个不字,还嘻笑着迎我们,还品字迹、挑错字儿,你想想,这是咱们那位嘴比刀子还锋利的妹妹吗?起初我以为她是同意了的,看到她那个谢恩状,才想到她留了后手。”    
    “是的,她这谢恩状,是为我在王爷面前留下一条退路。那么,在这兄妹情的后面又是什么呢?”    
    “谁知道她葫芦里装的是什么药?”    
    “不管什么药,去看看就知道了。”    
    林良玉夫妇猜不透黛玉是何居心,但他们是同情她的,不认为这是一门好姻缘——林良玉日益对贾宝玉产生反感,但他说不上话,做不了主,只能两头传话,有时则又像风匣里的老鼠两头受气。上谢恩状的差事,总算顺利,但大头在后边,庚帖还没写呢,“谁知这丫头会怎样?”夫妇二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去询问黛玉的三个条件。    
    良玉先说起送谢恩状的事:“两位王爷都很高兴,吩咐说,‘告诉你二舅,以后的事就由着你们自己去办吧。’我呢,做哥哥的一切都依着妹妹的意思办了。”    
    “两位王爷没说别的?”黛玉不放心地问了一句。    
    “南安郡王问了一句:‘她要你二舅恩允什么?’我只回了个不知二字。不过,二舅却有些怀疑。”    
    “你先给二舅看了?”    
    “向王爷谢恩这么大的事,怎么能不告诉二舅。起先,他不同意上谢恩状,我一再说要顺了妹妹的性子才好办事,这才准了。”    
    “他有什么理由不同意呢?”    
    “二舅说,你有什么要求是自家的事,写在谢恩状里干什么。”    
    “干什么?这也不过是要两位王爷做个见证的意思。他若是不应允我的三个条件,两位王爷也就怪罪不得我林黛玉了。”    
    “人家若是应允了,你可反悔不反悔呢。”    
    “放心吧,他是不会应允的。”    
    “那就看你的条件了。”    
    “胡芦里装的什么药倒出来吧。”喜鸾笑着催她。    
    黛玉不慌不忙,从她天天读的《道德经》里抽出一张折叠方正的彩笺,拿在手中掂了掂,一本正经地说道:    
    “兄嫂在上,这是妹妹的千斤重托,三个条件都写在这里。”    
    良玉伸手欲接,她却缩回手来,用沉重的语气说道:“哥哥要亲自交到二舅的手上,应允不应,请二舅批在这上面。”    
    “好,都依你,我们两个只不过跑腿学舌。”    
    “那就请兄嫂把这帖子带回去看吧!”说着,起身,双手递给良玉,又嘱咐了一句:“带回去再打开。”    
    林良玉和喜鸾回到房间,打开黛玉的彩笺一看,只见上面写的是简简单单的四行字:    
    结婚不结发,婚后不同房;    
    仍称舅舅,不称翁姑;    
    婚后亲情变,兄嫂便是表兄嫂。    
    如一不依,宁死不从!    
    良玉和喜鸾看罢,惊呆了,心凉了。“啪”的一声,良玉反掌把彩笺拍在桌子上:“这叫什么条件!”稍停,由怒而悲,伤心地说道:“我可怜的妹妹呀!……”    
    喜鸾见丈夫如此发怒而且悲伤,便破解安抚地说道:“黛玉妹妹不是那种无情无义无心机的女孩儿,我们要冷静下来,好好想想,她这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提出这三个条件?应当猜透她的心思。”    
    “她这是要激怒二舅的意思。”    
    “当然,这是明摆着的事。”喜鸾分析道:“但她是否想过,激怒了老爷有两种可能,一是放弃了这门亲事,二是依仗两位王爷的势力强娶。”    
    “这她当然想到了,要不她为什么要上那个谢恩状呢。这就是说,两位王爷对谢恩状没有不赞同的表示,就等于恩准了她向二舅提条件,二舅不允诺她的条件,她就可以拒婚,是拒贾府而不是拒王爷。”    
    “用心良苦呀!真不愧为女陈平。”喜鸾对黛玉由衷地赞佩。    
    “她那前两条是为了拒婚,那第三条,怎么又针对着我来了呢?”    
    “是啊,我也纳闷。你们兄妹,情深义重,相亲相敬,那么友好,她怎肯忍心把亲兄妹降作表兄妹?”    
    “我也正是为了这一条而忧愤于心。”    
    “为什么?”    
    “她是否做了最坏的准备?”    
    “你是说,她会以死拒婚?”    
    “是的。”    
    “这与称表兄有何相干?”    
    “她把我推到了逼婚的一伙人中,为我洗清了一切干系,给我留下在官场上的退路。”说着,泪湿腮面。    
    “她什么都想到了!”喜鸾拾起桌子上的彩笺,悲噎涕泣着。


第四部分曹雪芹乱点鸳鸯谱(2)

    林良玉既同情妹妹,又迫于舅舅和两位王爷的势力,不想管又不敢不管。但他知道,舅舅见了黛玉的这三项条件会大发雷霆的。幸好自己先把谢恩状给舅舅看过,有这么个为自己解脱的过节,可怎么拿着这样的条件去见舅舅呢?夫妻反复商议,最后只得依了喜鸾的主意,去找贾琏。    
    贾琏社会经验丰富,什么事都经过,什么事都办过,就是没见过这种事,连听都没听说过。把黛玉的彩笺看了又看,把她那三个条件想了又想,对林良玉道:“总不过是要激怒老爷,达到她拒婚的目的。没想到当年他们两个好得像一个人似的,如今竟走到了这步田地。”    
    “也是因为她曾为宝玉死过一回。”良玉趁机为妹妹辩解着。贾琏自知他们贾家理亏,就默然不语,瞅着窗花呆想着什么。他意识到,这门婚事很难办;他担心一大笔的嫁资会失去;虽然两位王爷出面,他看不透有什么好果子。    
    林良玉说:“丑媳妇难免见公婆,不好说的话迟早也得说。”他要贾琏和他一同去见贾政。贾琏拒绝了:“我可不敢,还不得挨一顿臭骂呀!什么无能啊,不会办事啊,这些还好,说不定还会挨打。你是外甥,总会给你留点情面的。”    
    贾琏再三推辞,林良玉再四要求。贾琏觉得也不好再推辞,便想出了一个金蝉脱壳的主意来:“这门婚事的媒人是北静王,你呢,是女方的代表,我呢,是男方的代表,都不适合当北静王做媒的差使人。依我看,这差使应当另请一人。”    
    “这办法好,这办法好!”林良玉赞赏赞同:“请谁好?”    
    “请曹雪芹。”    
    “对,他最合适。”    
    两人略做计议,由贾琏到上房去见贾政,说:“林良玉以为,北静王虽是媒人,但许多礼仪上的细事,总该有人替王爷办,而男女双方的亲人又不宜直接承办,所以来请示老爷,可否请曹雪芹先生出来做些替王爷跑道的差使?”    
    贾政听了,点头应道:“这很好,很得体。”    
    贾琏买了两只羊,两坛酒,两条腊猪腿,两匹羽纱,着人牵着、抬着,和林良玉一起去拜访曹雪芹。    
    良玉和贾琏说明了来意,曹雪芹一口应允,乐从其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