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亦愈明,二十世纪之新精神,殆将立狂风怒浪之间,恃意力以辟生路者也。”《坟·文化偏至论》。这个高屋建瓴的艺术沉思本身表现了鲁迅诗人气质形成过程中的感情趋向。
面对20世纪文化新精神的潮流,鲁迅从思想到感情表现了强烈的共鸣。他不仅努力吸取那些合于自己时代需要和个人气质特征的养分,而且对于这种新精神给人们内部生活和文化特征带来的新变化进行了具有战略眼光的探测。他看到了这样的趋向:就人的内部生活来看,将日趋深邃和强大;就文化结构来看,也将愈趋深邃庄严。青年时代的鲁迅在这种文化新精神的冲击面前,表现了一个锐敏的思想家应有的最大的接受度。鲁迅把这种新精神视为立于时代“狂风怒浪”中间而以强大的意志力“开辟生路”的精神上的中流砥柱。鲁迅从精神到气质上努力使自己“变得合于新事物”。他进行并逐步完成着以20世纪新的文化精神改造自己的巨大工程。从更深的哲学观和伦理观上探索人生的内,在深层的抒情结构上完成艺术上的创造,就成为鲁迅诗人气质精神系统中又一个特征。
在诗人气质的形成过程中,鲁迅不仅注意东西两种文化的歧异点,也注意两种不同文化系统的共同点。这就是西方个性主义思潮对人生内部生活思索的深邃性和魏晋时代文章意蕴风格的幽玄味。由此,他关注19世纪文化到20世纪文化创造性转化的主要特征:由浅露抒情进至深邃庄严。他深刻地理解“内部之生活强,则人生之意义亦愈邃”这一生活和艺术的原则。他选择摩罗诗派,不仅因为他们的作品“力足以振人”,而且语之也“较有深趣”,是在两个方面都超过其他诗人的伟美雄杰之声的代表。“恶魔者,说真理者也”。鲁迅欣赏的是他们在摩罗的外衣下潜藏着的真理的声音。由这个人生和艺术的审美标准出发,他评价雪莱“求索而无止期,猛进而不退转,浅人之所观察,殊莫可得其渊深”《坟·摩罗诗力说》。。他评价雪莱的这句话,也可以看做他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选择标准:力避“浅人”表层的观察,追寻文章或思想渊深的旨趣。鲁迅之所以接近屈原到魏晋文人谱系的精神人格和作品,从这个侧面来看,也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了。
屈原的《离骚》虽然愤怼现实,放言无惮,却托诸香草美人,蓄意幽深。他的《天问》在深刻的怀疑中抒写了愤世的深情。鲁迅理解屈原的精神和艺术特征。鲁迅赞同《文心雕龙》对一些后代人的批评,认为只“着意外形”而“不涉内质”的浅人之见,无法真正了解屈原的精神。在鲁迅的眼里,魏晋文人在思想与表达的深邃上是与摩罗诗人相通的。在《摩罗诗力说》里,他就把拜伦在英国的遭遇,和汉晋以来负文名者多受毁谤的事实相比较,得出“窘戮人才,殆人群恒状,滔滔皆是,宁止英伦”的结论。后来他谈起阮籍的诗文慷慨激昂而意思大都“隐而不显”的特点,人们所学的只是表面,于他们实在的内心却不知道。鲁迅特别引述刘勰的话:“嵇康师心以遣论,阮籍使气以命诗”,认为这“师心”和“使气”,“便是魏末晋初的文章的特色”,正始名士和竹林名士之精神灭后,“敢于师心使气的作家也没有了”《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由于魏晋时代文人所处的政治环境对文化的迫害和当时哲学上谈玄之风的盛行,使得他们的文章和诗表现了一种敢于师心使气而又深邃幽玄的作风。鲁迅在反抗民族压迫,反抗常俗对个性与精神的扼杀时,在气质上更接近于这种敢于师心使气,道出人生内的诗潮和作风。鲁迅融化了东西方文化传统追求深邃和强大的艺术精神,汇进了自己的诗人气质,使他的作品表现了现代意识的思想家和诗人特有的深刻性。
服从表达思想感情深邃特征的需要,鲁迅在转向以现实主义方法再现中国民族灵魂的同时,对于以深层表现为特征的象征主义艺术方法给予很大的关注。他努力吸收其中有益的成分,逐渐形成他作品诗的气质不可缺少的因素。象征主义方法是西方文化中追求深层表现结构的一种审美趋向的代表。它与中国传统诗学中隐而不露的含蓄美的追求有相通的地方。《文心雕龙》就讲“隐以复义为工”,“深文隐蔚,余味曲包”。周作人提出中国传统诗歌中“兴”的手法与西方象征派诗的象征手法有相近之处,并阐明了两种艺术方法融化沟通而开辟新诗道路的理想。鲁迅在理智上是文化传统的否定者,在感情气质上又是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者。他了解并实践在深层表现结构上东西文化的沟通与融合。他尝试用弗洛伊德的学说来重造中国远古神话的形象。他引进《苦闷的象征》的艺术理论来激发天马行空般艺术创造的大精神。他欣赏尼采式的箴言用以表现人生内的大哲理。他吸收波特莱尔、屠格涅夫散文诗以象征的意象表现内心世界和人生哲学的异域果汁。这些接近和属于象征主义系统的艺术方法与语言表现格调的运用,为鲁迅的作品带来了幽深的抒情特征。这特征更属于诗的表现世界。鲁迅赞赏陀斯妥耶夫斯基的显示人们灵魂的深的艺术是最高的现实主义;同时又称颂安特莱夫的创作里“使象征印象主义与写实主义相调和”,“消融了内面世界与外面表现之差,而现出灵肉一致的境地”。《译文序跋集·〈黯澹的烟霭里〉译者附记》。鲁迅许多作品追求的就是这种显示灵魂的深刻和消融内面世界与外在世界差别的艺术境界。他的《野草》以无数的梦境和奇幻的意象开掘自己最深层的心态领域和潜在意识的世界,成为我们观察鲁迅内心世界的最近的窗口。深层抒情结构的追求和诗人气质的想象在这部散文诗里得到最好的结合。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长明灯》、《在酒楼上》、《孤独者》、《示众》等,同样由于写实方法与象征方法的融合,而蕴蓄着更深刻的思想内涵。鲁迅采用这种适宜于更深层次表现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的艺术方法进行创作,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审美的需要,从作家主体精神来探求,恐怕与追求深邃的人生意义这种特有的诗人气质是有关系的。鲁迅追求文章的曲折含蓄,追求诗歌内在的美,认为锋芒太露会将“诗美”杀掉。他的诗人气质制约了他在艺术表现方法上追求写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统一的趋向。
深层结构的艺术追求为鲁迅作品带来了一个深广的艺术世界。读过鲁迅的作品,人们都不仅为他表面的故事和文字所吸引,还往往在嚼味的沉思中发现一种隐藏在故事、形象和文字背后更深层次的哲理内涵与审美追求。这是一个思想深邃而富于诗意的世界。当时就有人把鲁迅的作品称为“内涵”(Impressive)型而非“外发”(Expressive)型的文章,启示人们探究它更深层次的含义傅斯年:《随感录(四)》,《新潮》1卷5期。。有的人认为鲁迅的小说中包含着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含有的诗和真理”,而“这种诗的真理就是美”无用(朱湘):《呐喊》。。鲁迅作品的深层世界,就是由这种内涵的诗的真理构成的世界,它的美的根源就在这种深层次的诗的真理本身。
从作家主体意识结构角度,鲁迅的作品存在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类是显示的浅层次的,一类是隐示的深层次的。后一类作品包含了作家更多诗情的成分。作家的诗感和诗的情绪与深层的抒情结构相结合,给这些作品带来了美的效应。这些作品依据作者的表现方式和审美追求不同,大体上可以分成三个系列:一个是以《野草》为代表的象征主义方法的作品系列。它包括1919年的散文诗《自言自语》、《野草》和《朝花夕拾》的部分篇章。这些作品以开掘自己的内心世界,隐示深层的人生哲学为主。心灵深处的自身对话和倔强意志的自我观照构成这些诗的世界的独特光辉。鲁迅丰厚的诗人气质和深刻的艺术表现的追求在这里得到集中的表现。第二是以《呐喊》、《彷徨》为代表的以写实主义为主、间糅象征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作品系统。其中不少作品在故事的背后隐藏更深层的作家意识。《狂人日记》在总体形象上是一篇象征与写实结合而以象征为主体的作品,当时被称为“简直是一首散文诗”。在揭露家族制度与礼教的弊害这一表层意义后面包含更深层次的内涵:人的价值的重新认识和人的自省意识的执著追求。这种潜在意识,如同一股强大的感情洪流贯穿在鲁迅的许多小说中,孔乙己的小悲剧中隐含着作家“最深一层的眼泪”。阿Q生命的“大团圆”深藏着鲁迅对整个民族灵魂悲剧的最痛苦的思索。祥林嫂的绝望的疑问容纳了鲁迅对整个传统文化痼疾的深刻反思。魏连殳的受伤的狼一般的长嗥传达了鲁迅对世俗社会毁灭人性和人的价值最深沉的愤慨。《示众》中那些麻木者的雕像和象征性的绳索浸透着作者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巨大的悲哀。鲁迅描绘了形形色色的人性的扭曲和人的价值毁灭的悲剧。这些最深刻的悲剧传达了一个摩罗诗人最深沉的人道主义的呼声。鲁迅自认他的《狂人日记》比果戈理的更为“忧愤深广”,我理解远不只是思想内涵的程度,也应该包含艺术开掘和诗情表现的程度。读鲁迅的小说,我们感到一种更深沉更经得起嚼味的诗情,与他这种深层抒情结构的艺术追求是分不开的。鲁迅的小说是过客式的孤独者内心世界流出来的血书。鲁迅开辟了现代诗意的抒情小说的先河。他的并非抒情体小说同样在更深的层次上浸透了诗人的气质。
第三个系列是鲁迅的杂文。这些文艺性的杂文被认为比很多诗更有思想和诗的要素,为现代艺术散文开辟了一个“独特的诗的传统”冯雪峰:《关于鲁迅在文学上的地位》。。它在思想的深邃和表现的深邃上达到了统一与和谐,是一个诗人和战士情怀与气质一致的产物。作者善于在细小平凡事物中发现人生和社会的哲理思想,然后又赋予形象的诗意的表现。作者将诗情和思想隐藏在形象和文字的背后。鲁迅有些杂文本身就是优美的散文诗。鲁迅的深层艺术表现增添了杂文中诗意美的特质。
鲁迅的诗人气质和深层抒情结构的艺术追求,使他以诗为文,在几个领域中做了拓荒性的创造:他奠定了现代散文诗的基础;他开辟了富有诗意和诗感的现代抒情小说和现代讽刺小说的先河;他独创了富于诗人气质的杂文这一“独特的诗的传统”。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领域诗文结合的美的开拓者。
思想和哲理的深邃不等于就是诗情的表现。有些最深刻的哲学家并不一定就是深刻的诗人。鲁迅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他说:“诗歌不能凭仗了哲学和智力来认识,所以感情已经冰结的思想家,即对于诗人往往有谬误的判断和隔膜的揶揄。”《集外集拾遗·诗歌之敌》。鲁迅思想深邃的追求是与他强烈的内心热情、丰厚的诗人气质以及独特的诗歌审美规律认识结合在一起的,使他这种深邃性摆脱了感情冰结的思想家的单纯智性表现特征,而成为凝聚着作者诗人气质和情感的艺术结晶。不了解鲁迅的诗人气质的精神特征,包括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