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传 作者:周汝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曹雪芹传 作者:周汝昌- 第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雪芹终于明白了:爷爷把自己比作能够补天的神石,可是单单这一块没用上,被扔在地上,万年亿年,石头的棱角都磨没了——就是有人想再用它,也用不得了,成了废物!
  雪芹深深体会到了爷爷的精神世界。这使他不禁一阵心酸,泪痕满面了。
  玉和石头的故事,使雪芹小小的心灵得到了震撼,永难忘记。
  后来,他的小说就是以玉和石头为起端而开始书写的:《石头记》(《红楼梦》的原名)。
  上年纪的老辈家仆,领雪芹到的地方,都带有怀旧吊古的成分在内,年轻的嬷嬷哥哥(奶兄,乳母的儿子)则不喜欢那种冷落和僻静之处,却引着雪芹向另一个方向走(往西行)。出了家门,如果一直往西,过了金代古迹“金鱼池”游览之地,经过神圣的只能远看的天坛(皇帝祭天的地方),就是地名(天桥的所在)。这地方好玩,江湖卖艺的,耍刀剑的,卖药的,弹唱的,算卦的(占卜看相的),卖民间饮食特产的,闹闹嚷嚷,一片下层社会市民娱乐游玩气氛,令人眼花缭乱。内城的高贵八旗人,是不到(也不许到)这种“野地方”来的。雪芹初来时,大开眼界,也引起了不少的思绪。他感叹穷苦人为谋生而必须承担的牺牲与苦难,也感到“人的类别”复杂:高的下的,好的坏的,美的丑的,善的恶的丛丛杂杂地交织在一起。有些人与景象,看上去甚至是很可怕的(又与很可悯的交织在一起)。
  如果出了家门先循崇文门外大街北行一点儿,再穿那很窄很长的胡同,则出了胡同西口便是正阳门外(俗称“前门外”)商市最繁华的地区。这儿大街两侧布满了商店,店“门脸儿”的雕刻建筑和百种式样的招牌,装饰,挂的悬的,那手工之精巧,色彩之华丽,真是琳琅满目,如同来到了另一个世界。两侧再各进入里侧一层,则又布满了客店、饭馆、会馆(外省人的公寓)、钱庄、珠宝店、乐器店。再有,就是茶馆和戏园了。
  雪芹最想看一看那向往的“查楼”。
  查楼是北京城的最古老的一座戏院,因为是姓查的始建的,故人皆称查楼。有名的戏班和名角,都在这儿露演。查楼在一条很窄的小胡同里,如果不是巷口悬着“查楼”二字木横匾,是难找到的。查楼门前,设摆着中国戏剧舞台上用的“道具”,武戏用的刀、枪,耳中已然隐隐听得笙笛弦索的妙音,又不时夹有锣鼓的节奏。
  雪芹顿时被这一切吸引住了(等到他看过一场戏后,那更是迷住了)。
  中国戏是歌舞剧,又歌又舞,又说又“打”(武戏),衣妆极绚丽,音乐伴奏极动听,而且不像西方的摹拟“逼真”,而是和中国诗、画一致:主要精神和手法是“表意”的东方艺术。那歌词其实也是一种十分美妙的诗句,是韵文,不是散文或口语。
  雪芹是一个天生的高级艺术家,他一见就迷上了,这丝毫不足为奇。可是奇的正是他因此惹下了无限的麻烦(更奇的是,这种麻烦正是给写作小说的条件提供了意外的机缘)。有些历史情况十分奇特,非讲解是难以设想和理解的。
  第一,那时的演员叫“优伶”,社会身份极其卑贱,被人瞧不起,常和娼妓并提。“良家”是不能干这一行的。第二,那时没有公开演戏的女演员,凡妆扮戏中女性的,都是男子假扮的;演青年妇女的伶人则叫“小旦”,于是造成了一种畸形的“女性美的男人”。虽然听起来太奇怪(西方人更难“接受”),但事实如此,而且正像后世崇拜“明星”演员一样,最红的小旦能风靡全京城,连王公贵臣也争相结识。事情就是这么矛盾:又以此种为最贱,又以结交他为荣!
  但第三,这些名角,时常出现超群的人物:他的技艺之倾倒万众,是不必说了;除了艺术的美妙无比,还有深通书史诗画这些中国最看重的文化造诣,也就是说,其人十分高雅不俗,是一种沦落于当时社会所谓“贱业”的不幸的大艺术家、诗人、高人,他们中收入高,有财力的又出现侠义之士,专肯济困扶贫,救人于患难之中。
  这样,雪芹也难免于当世的风气,他迷上戏,也迷上了某些名角小旦。
  下流的迷者是把小旦当“男妓”看待的。雪芹则不然,他是极度欣赏怜惜这种沦落风尘的超人的天才艺术家,把他们看得十分尊贵。事实上,雪芹自己就是走上了这条路的。一个被人唾弃的“不肖子弟”。他竟然“粉墨登场”了。
  事情很快传到家里人的耳朵里。风波掀起了,家长、族长,都对他规劝、戒斥、打骂、处罚……。
  没有用处,雪芹无意悔改。
  这也还只是败坏家声的问题。还有更可怕的事,是他结交了某家王府里戏班的小旦,几乎给家里带来了新的政治麻烦。这使家长气怒万分,对他施以了圈禁。少年曹雪芹的罪名自然是放荡行为,行为不端,辱没斯文,败坏家声,不服管束……。
  于是雪芹不得不被倒锁在一间空房里,接受“单室圈禁”,行动完全失去了自由。
  家中疼爱他的老祖母、母亲,还有仁厚的老仆,心软的使女(本文在最后将会用一定的篇幅来描写此使女),都只能偷偷地给他送点三餐以外的东西。
  每次乘看守他的仆人不注意的时候,偷偷来探望他的人只能是悄悄地问:
  “你还想用点儿什么吗?”
  身在绝境的雪芹摇摇头,他不需要什么物质上的东西,但是他需要书,于是他提出:“给我几本书,拿点儿纸墨笔砚来。”
  “你等着,就来——什么书?”
  “随便,闲书最好!”到了这种时候,雪芹还念念不忘给他带来“灾难”的闲书。对于他来说,这是他在接受精神折磨的时候,进行精神活动的途径。
  ……
  转眼又到了三月三了,困居斗室的雪芹,心也飞到了外面。想象着蟠桃会,仿佛已经闻到了庙中的那种特有的香烟气,耳内听到了那种热闹的声音,这使他觉得十分的惆怅,外面是艳阳的芳春天气,可是,却不属于他。
  然而,在这里他有大段的时间来进行思考。一天,一个曾经出现在他脑中的火花又重新出现了新的亮度:
  《水浒》,一百零八将;东岳庙寝宫,一百多侍女塑像;祖父的诗:“娲皇采炼古所遗,廉角磨珑用不得。”“茫茫鸿朦开,排荡万古愁!”《三国演义》,关公、周瑜、孔明、曹操……这些文武奇材;苏东坡的《念奴娇》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还有南唐后主的词:“流水落花春去也”;《西厢记》的“花落水流红”……
  这些,纷纷乱乱,丛丛杂杂,一时都涌向心间,毫无条理次序地萦回不止。
  “对,我要写一部小说,为女儿吐口气,也为她们哀悼——施耐庵是一百零八位绿林好汉,我给他们配一副对子:一百零八个红粉英豪。
  曹雪芹在《红楼梦》的第十八回书,写了荣国府长女贾元妃回府省亲的故事。不少人根据清代官书《钦定国朝宫史》等“则例”,断言当时没有这种制度,是小说家的虚构之笔。但是,那书中情景,那宫禁中“不得见人”的妃嫔等少女与家人重见的悲喜交织的语言与情感,写得是那么真实动人,是“编造”万万不能达到的境界。
  清代的制度,内务府人家的女儿,是不能自己早早婚嫁的,必须等待够了年龄,定期由专员监管,派经验丰足的老年妇女按照皇家规定的标准来挑选“秀女”。选中的即须入宫当差服役。雪芹小说中开头写少女薛宝钗由南京入都,就是因为她将要到了选秀女的年龄了,须早作准备。
  选入宫中的少女们,泛称为“宫女”,专门侍奉后宫的很多皇太后、皇后、妃、嫔……等贵妇人。宫女被看中了,便被留下做了皇帝的侍妾,等级很多,逐级封嫔妃、封贵妃……有的生了皇子,身份更高了,可以封后。生子成了嗣位皇帝,便成了皇太后。
  因此,内务府旗家的姑娘,地位是极尊贵的,一家人都不敢错待了她,凡事都让她三分,嫂子们更是甘居“下位”——雪芹笔下的贾探春就是最好的例子。
  所以雪芹在描述元春回家的场面时,能写出那样动人的场面,确实是因为他有一个姐姐,入宫成了某级的侍女。雪芹在书中强调提明这种回家省亲在当时是一种特例,从来未有的“旷典”。乾隆一“登基”,就发布一道谕旨,大意是说:子女就成尽孝,父母思儿(女)是天伦之常,不以尊卑而有别,各位皇子封王分府后,与其生母离别不能常见,甚伤伦理,故特许诸王将太妃迎回各府,以遂其孝养之私情。须知,这也是特例——也是不见于“则例”官书登载明文规定的。那么比太妃级位低得多的宫女嫔侍,也曾特许回家一聚,是完全可能的,岂能一概拿“官书”来反掉?
  曹雪芹家确实经历过这类的特殊场面,那是一种极不寻常的荣耀之事。雪芹十三岁的那一年,深切地感受了一番意外欢欣的情景和意味。
  正是由于这一重大原因,他才把乾隆改元这一整年的家庭生活,写入了小说,花了从第十八回一直到第五十四回这么长的历程,这么多的篇幅!
  这一年,对雪芹而言,是难忘的一年。这一年有一个极奇巧的标志:四月二十六日又恰逢芒种节,这正是他十三岁的生辰——他过第一个生日就是芒种节!
  这是一个极鲜明而又确切不移的历史标记。他把这件事写成了一回书。
  从乾隆改元到乾隆四年,雪芹从十三岁到十六岁,正是他逐渐成长的重要岁月,赶上了这几年的崭新气氛的太平盛世。这盛世新风使他得到了两大方面的进展:一是更加迷陷在歌场舞榭的赏艺寻欢的放浪生活之中;二是更加开扩了自己的“杂学”天地。
  由于大表兄平郡王府里聘请了铮铮有名的谢济世做世子庆明的老师,雪芹初次有机会听到一位学者的不入俗的讲论,使雪芹受益不浅,因为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小说家,没有观察分析的科学准确性是不行的。
  然而,雪芹的天性更主要的还是一个诗人型的人物,他不满足于一个单纯的科学式学者,而谢毕竟不是诗人。于是雪芹还得自寻门路——他想到了祖姑傅家。
  曹家事发以后,雪芹祖父一生的藏书,大部分都被雪芹的祖姑设法弄到而保存了下来。随着雪芹年龄的增大,他就想办法到傅家表叔昌龄处去求借书籍,自己用心研读。
  在傅家,他惊喜地发现祖父的书籍都安然无恙,而且大部分都是十分名贵的版本。
  雪芹借了许多唐宋以来的野史小说,随笔杂记之类的书,眼界大开。同时,还阅读了大量的古时的诗文名集。其中包括他祖父监刻的《全唐诗》。
  最令雪芹欣喜若狂的是,一天他终于看到了祖父的《楝亭诗集》四大册,简直兴奋得通宵难眠。
  对十三四岁的雪芹来讲,表叔的书房简直是丰富极了,三面的大书架、大书柜,高抵天花板,真是古语所说的“汗牛充栋”。打开书看时,首页上都有两方朱红的印记:一方是:“楝亭曹氏藏书”,一方是“敷槎氏昌龄藏书”;有的还多一方:“堇斋图书”的印。那书都纸如玉白,墨似漆亮,还有一种说不出名色来的幽香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