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幸之助为人之道 作者:严欢》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松下幸之助为人之道 作者:严欢- 第5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二个心理取向,就是道德理想。在人的意识中的不朽的东西,就是对理想和善的追求,是自我完善的期待和为他人献身的道德理想。在这种意义上,不朽的人,就是道德上有自我意识的人,就是有道德的人。这种道德理想和真理追求相融合,就构成人的内在人格,并通过劳动创造和事业成就表现出来。因此,不朽的真谛归根到底在于劳动和创造,不朽的人就是劳动者和创造者。当个人把理智、激情和人格客体化的时候,当人性在世界上获得不朽的存在的时候,就是人生最幸福、最壮美的时候。一个人能有这种幸福和光荣,死亦足矣!

  上述中国传统的“三不朽”和现代科学的不朽观,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强调人生的主动精神,强调积极进取的不朽的意义。在现代科学人生观看来,个体必须是有活力的、自主的、有创造性的,才能够在整体中保存自己的贡献而不朽。如果个体的行为和生活没有活力和自主性,没有进取精神和创造性,那么它的存在就是被异化的、残缺不全的,甚至可以说是虚空的,因而也不具有不朽性。因为不朽在于精神、人格和劳动创造。这正是中国传统的“三不朽”思想所包含的基本精神。“三不朽”的根本精神在于“立”。不立就没有德、功、言。立就是自觉自主地去思想、去创造、去建功立业。这就是孟子所说的“先立乎其大者,则小者不能夺”的思想在不朽观上的继承。其实,这种精神还可以上朔到更早的“自强不息”观念。自强才能不息,而不息就具有不朽的意义。从这一点上来说,任何一个人只要他积极进取,诚实劳动,作出有益的贡献,他的一生就具有不朽的意义。

  当然,人生不朽的范围和时间有大小、久暂的差别,但这个差别不是天赋的、命定的,而是由人们的一生所创造的价值决定的。

  一个人如果只把自己同自己联系起来,他就失去了同世界的联系,只剩下个人的小天地,他的死就会像一个小动物一样,轻轻地在世上消失,在人们心目中也不会留下纪念。一个人如果只把自己同财产、荣誉、权力联系起来,就会造成一颗紧缩的心,一旦失去这些东西,就会像失去“我”一样,失魂落魄,痛不欲生。他一旦离世,这一切都将同他分离。

  这样的人,把自己人生的目标、范围划得太低、太小,因而不能同世界相联系,通过自己为他人、为社会的劳动和贡献,留下不朽的印迹。如果能打破这种狭隘的自私目的和生活的小天地,就会在可能的条件下,经过自己的努力,作出对他人、对社会有益的贡献,从而在同世界的联系上留下自己的业绩。

  所以,人生的不朽问题,根本上说不在死后,而在生前的立德、立功、立言。人生的不朽也不在于有死无死——因为人是必死的,而在于是否“及身而暂”,是否人死如灯灭,如虫亡。“死是另一个层次的生命”。这句话如果不为宗教意识所模糊,还是提高人生信念的深刻哲理。如果一个人的死,不是简单地表现为肉体的死亡,而是指人的伟大精神、贡献的客体化和历史作用,那么这正是“死而不亡”、“虽死犹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