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夜话 -邓拓1095》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燕山夜话 -邓拓1095- 第2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显然,这种推事之风,在私有财产制度没有彻底消灭以前,大概是不可能完全绝迹 的,正如旧社会的其他坏思想,坏习惯的残余不可能一下子被扫除干净一样。由于私有 财产制度的影响,个人主义到处都有滋生的可能。推事之风也不过是个人主义的一种表 现形态而已。一切对自己不利的,一切非自己所愿意的,一律不管,这就是极端个人主 义者的中心思想。甚至于遇到危险,有的人会象鸵鸟一样,只要把头藏起来就觉得很安 稳了,即便身子露在外面似乎也没有什么关系。这不也是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一种变态 吗?
  这里应该提到江盈科说的另外一个故事,可算得是这种思想的又一表现。他说:“盖闻里中有病脚疮者,痛不可忍。谓家人曰:尔为我凿壁为穴。穴成,伸脚穴中, 入邻家尺许。家人曰:此何意?答曰:凭他去邻家,痛无与我事。”
  用推事的观点看来,这位脚上长疮的人,把脚伸到邻家,当然他的脚痛也就被推出 去了,于是,他自己在精神上无疑地可以得到了安慰。然而,这样自欺欺人的把戏又有 谁相信呢?
  我们现在提倡的是大胆负责的精神,在我们看来,推事之风决不可长。如果在什么 地方发现有这种遗风余毒,就一定要把它扫除干净。
 
  燕山夜话(三集)  涵养
  常常听人说,某甲很有涵养,某乙缺乏涵养,如此等等,议论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 但是,实际上却往往没有一定的标准。
  究竟什么是涵养?符合什么样的标准,才算有涵养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和古人 当然有不同的看法。
  宋代的大理学家朱熹,提倡人们要学习孔子的涵养工夫。打开《朱子大全》就可以 看到,他在好几处主张“平日操持,庄敬诚实,涵养内心,戒矜躁,去嗜欲”。这种主 张,一般地说并没有什么错误,不过从他的根本思想上以及后人对这种观点的解释和运 用上看来,就都变成了消极的对一切采取无条件容忍的态度,甚至有人主张“逆来顺受”, 就更加荒谬了。
  我们的看法和古人的这种看法有根本的不同。我们所说的涵养,主要是从政治上着 眼,也就是要强调政治上的锻炼和修养。比如,处理任何事情都要有鲜明的立场、坚定 的原则、正确的态度,但是不排斥灵活的方式方法。对于那些丧失革命立场、采取无原 则迁就的任何做法,我们绝对不能容忍。有一班人八面讨好,谁也不得罪,自以为很有 涵养,其实在我们看来乃是典型的“乡愿”,多么卑鄙可耻啊!
  然而,这并不是说,对于古人的涵养工夫,我们可以一笔加以抹煞。问题完全不是 这样简单。古人有各种各样的涵养工夫,应该加以分析,做出恰当的判断,然后分别对 待,有所取舍。
  举例来说,宋代林昉的《田间书》写道:“木可雕,而病于越度;金可铸,而病于 跃冶。木越度、金跃冶,虽有良工,巧将安施?是故君子养质以成器。”这个道理自然 是对的。雕坏了的木头和没有炼成的金子,确实是不能用的,即便你的手艺再好,恐怕 也没有法子把它们制成什么好东西。林昉说的“养质以成器”,如果翻译为现时的口语, 那末,我们说培养优良的品质,造就有用的人才,难道不正是这个意思吗?
  至于有许多古代学者片面地反对性急,一味地赞扬忍耐,简直毫无道理。明代江盈 科的《雪涛小说》中写了一个故事说:“一仕宦将之官,其厚友送之,嘱曰:公居官无 他难,只要耐烦。仕者唯唯而已。再嘱,三嘱,犹唯唯。及于四、五,其人忿然怒曰: 君以我为呆子乎?只此二字,奈何言之数四!?厚友曰:我才多说两次,尔遂发恼,辄 谓能耐烦可乎?”接着作者加了几句评论说:“此知耐烦之当然,及遇小不可耐,而遂 不能耐者也。余所以信忍与耐烦为难能也。”作者的用意非常明显,就是一味地主张忍 耐而已。
  假若每个人果真都是无条件地对一切事情采取忍耐的态度,那一定只有害处,决无 好处。正如明代刘元卿的《应谐录》中曾经讽刺的于啴子,便是一例。这个故事写道: “于啴子与友连床,围炉而坐。其友据案阅书,而裳曳于火,甚炽。于啴子从容起,向 友前拱立,作礼而致词曰:适有一事,欲以奉告,谂君天性躁急,恐激君怒;欲不以告, 则与人非忠。惟君宽假,能忘其怒,而后敢言。友曰:君有何陈,当谨奉教。于啴子复 谦让如初,至再至三,乃始逡巡言曰;时火燃君裳也。友起视之,则毁甚矣。友作色曰: 奈何不急以告?而迂缓如是!于啴子曰:人谓君性急,今果然耶?”象于啴子这样慢吞 吞地处理火烧的急事,简直是荒唐至极,谁也不应该赞成他的这种态度。
  那末,一个人的涵养如何,到底应该从哪里下判断呢?明代朱袞的《观微子》中说: “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处人所不能处。”这里只要加上一定的条件,就 是要看什么性质的问题,而不是无条件地笼统对待,意思就比较周全。照这样的意思来 谈涵养的工夫,则不但无可非议,而且完全应该加以倡导。

  燕山夜话(三集)  黄金和宝剑的骗局
  古来的骗子真不少,他们设下了许多骗局,叫别人上当;而受骗的人大概都有种种 弱点,给了骗子以可乘之隙,否则他们纵然有布置周密的大骗局,也不会发生什么作用。 因此,研究一下历来著名的骗局,分析骗子施展的各种伎俩和受骗的人所以会上当的原 因,我想这将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警惕性吧。
  但是,骗子的故事在历代的笔记中连篇累牍,随手可得,从何谈起呢?我想找一部 比较正经的有价值的笔记来看创。于是我选了《唐国史补》。这部书的作者李肇是九世 纪初期的人,在唐宪宗元和年间当过翰林学士和中书舍人,参与了李唐封建政府的机密 大事。他写的这一部书从来被人认为是唐宋小说笔记中最严正的,对于每件事情的记载 都有可靠的事实做根据。从这部书上,我发现了黄金和宝剑的骗局,很有意思。
  故事发生在唐代的伊阙,即今之河南洛阳龙门附近,有一家姓薛的,祖上做过大官, 是个富翁。忽然来了一个道士到他家里要喝一杯茶,说是走路口渴了,谈吐之间流露出 一种高雅脱俗的风度,姓薛的对他的印象很好。这个道士看到谈话十分投机,就顺口问 道:“自此东南百步,有五松虬偃,在疆内否?”
  “某之良田也。”姓薛的回答。
  于是道士请求屏退左右,然后密语道:“此下有黄金百斤、宝剑二口,其气隐隐,浮张翼间。张翼洛之分野,某寻之久矣。 黄金可以分赠亲属甚困者;其龙泉自佩,当位极人臣。某亦请其一,效斩魔之术。”
  这些话深深地打动了姓薛的。道士看看已经入港了,又进一步说道:“然若无术以 制之,则逃匿黄壤,不复能追。今俟良宵,剪方为坛,用法水噀之,不能遁矣。”最后 道士还再三叮嘱不可漏泄。姓薛的完全被他迷住了,就忙着设坛,准备了几案、香炉、 裀褥、缣素甚多。道士却要求摆“祭膳十座,酒茗随之。”并且规定“器皿须以中金者。”
  为什么要这么多的东西呢?地下的金子还没有拿到手,就要先拿出一批金器,这不 是很容易露出破绽来吗?为了使人信而不疑,道士“又言:某善点化之术,视金银如粪 土,常以济人之急为务。今有囊箧寓太微宫,欲以暂寄。即召人负荷而至。巨芨有四, 重不可胜,缄鐍甚严”。姓薛的一看这样沉甸档的四大箱,心中满意,就什么也不怀疑 了。
  到了“吉日”,道士在那五棵松树的地方,摆下法坛,请姓薛的亲临拜祝,然后 “亟令返居,闭门以俟。且戒勿得窥隙。某当效景纯散发衔剑之术,设为人窥,则祸立 至。”姓薛的只得遵命回家。当时约定:“行法毕,当举火明召,可率僮仆,备畚锸来, 及夜而发之,冀得静观至宝也。”可是,一等就是一个通宵,根本望不见报喜的火光, 姓薛的才开始有些怀疑起来。
  最后发现这个骗局已经太晚了。姓薛的久候不见火光,不得已开门往外观察,也没 有任何影响。跑到五棵松树下面一看,情形就大变了。这个地方已经没有什么法坛了, 而是“掷杯复器,饮食狼藉;彩缕器皿,悉已携去;轮蹄之迹,错于其所。”道士竟把 全部赃物都运走了。
  受骗的人终于懊丧而归,气愤愤地“发所寄之笈,瓦砾实中。自此家产甚困,失信 于人,惊愕忧惭,默不得诉”。受骗的人起先妄想会得到黄金百斤、宝剑二口,到头全 成了泡影,反而丧头了大批财富,只剩下四大箱瓦片碎石,骗局至此全部揭穿。
  这个故事发生在唐代,李肇把它记录下来,目的大概是想警醒后人不要再受骗。可 是唐以后的笔记小说证明,后来发生的骗局仍然层出不穷。这样看来,如果没有经过亲 身的经验,那末,任何人恐怕都难免于受骗。

  燕山夜话(三集)  文天祥论学
  大家都读过唐代韩愈的《进学解》吧,其中有若干名言警句,流传很广。然而,也 许有的朋友没有读过宋代文天祥论学的文章吧,现在我想谈谈文天祥的“进学解”。
  可能有人马上会提出质问:文天祥何曾用过什么“进学解”这样的题目写文章呢? 我看文天祥《题戴行可进学斋》的一篇文章,就可以算是文天祥的“进学解”。而且, 他写的这一篇文章比韩愈的还要短,见解却比韩愈的还要高明。我们现在谈学习问题的 时候,倒无妨把文天祥在这篇文章中论学的观点,介绍给大家做参考。
  读过韩愈的《进学解》的人,应该记得,韩愈对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主要的是说: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他劝告学生们说:“诸生业患不能精,无 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尽管韩愈在文章中间掀起了几个波澜, 反复论证,而实际上都只是为了说明他的基本论点,想使人立定勤学的决心和成功的信 心罢了。
  显然,韩愈的文章,并没有很好地解决学与行的关系问题。就是说,他对于学习和 实践,哪个是基本的,以及这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缺乏全面的系统的分析,因此,还 不能够做出正确的论断。这是韩愈的《进学解》一文的主要缺点。当然,我们也不能以 此为理由,而抹煞了这一篇文章的全部好处。
  但是,比较起来,文天祥的文章明确地提出了学与行的关系问题,并且给了这个问 题以明确的回答。在这一点上说,文天祥就比韩愈大大地前进了。至于文天祥的强烈爱 国思想和正气凛然、不屈不挠的伟大风格,永垂千古,更非韩愈所能比拟的了。
  文天祥《题戴行可进学斋》全文只有二百四十一字,比韩愈的《进学解》全文七百 四十二字要短得多了。但是,我认为文天祥的文章内容,却远比韩文为有力。
  为了强调说明学问必须从实践中得来,文天祥首先引证了《易经》的命题,这就是: “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然后他解释说:“君子之所以进者,无他法,天行而已 矣。”这里所谓天行,是指的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