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205刘天华的二胡情韵-袁静芳》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031205刘天华的二胡情韵-袁静芳- 第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猯a—si—la,或者sol—la—si—la,他基本上没有一次他把它处理进行到do(除《光明行》外)。又比如fa这个音,在西方作品里,一般fa音要进行到sol,到上五度的属音去,也是作品属调的一个导音到主音的进行,这种旋律进行在西方作品里是很重要的。而《病中吟》中,fa音经常是mi—fa—mi的进行。所以给你的感觉,虽然整个作品曲式布局,在当时来讲,受西方作曲的影响可能还是很明显的。但是呢,他已经考虑到作品的民族感情和音调,而且在写作上很讲究、很强调这个因素。另外刘天华他跟周少梅学,周少梅是江南丝竹演奏很有名的一位民间音乐家了,而过去的江南丝竹的二胡演奏大多都是应用一个把位。而他创作的第一个二胡曲他就应用了三个把位。当然,现在在二胡把位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说多把位就是刘天华一人所独有的,因为这个多把位的应用问题,在民间可能也是个多元的。比如说华彦钧他的《二泉映月》也是有多把位,后来紧接着1926年吕文成的高胡也是用了多把位,等等。在宋代的文献里记载,就有宫廷乐人徐衍奏嵇琴的时候,刚拉一会儿一根弦就折了,怎么办?他没有把演奏停下来,而是用一条弦把这个乐曲奏完了,实际上他已经是应用了多把位,不应用多把位的话,那只能奏四个音,怎么把乐曲奏完呢,对不对?所以,至少对刘天华本人来讲,他也开创了在二胡上多把位的演奏。 

  二胡曲《病中吟》,给我们感觉,它既是我们传统的、民族的,但它又有一种新颖的东西在里边。比如旋律中那种大跳的音型,在江南丝竹里都是没有的。作品中我们感觉到一个知识分子,在当时一种彷徨苦闷的心情,一种追求光明前景的奋斗精神在里边。刘天华这一类二胡作品,就给大家介绍这一首,其实他其它的几个曲子也是很有性格的,大家都可以听,都是在不同的情况下所创作的。表现了当时知识分子对社会现实不满的情绪体现在作品里边。 

  刘天华二胡作品的第二类,表现了作者他对自然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这类二胡作品里头有《空山鸟语》、《月夜》、《良宵》、《闲居吟》。这几首二胡曲也是各有特色,都写得非常的好。那么在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下《空山鸟语》。关于《空山鸟语》这首乐曲,我们大家知道,这类题材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有唢呐曲、笛曲,如《百鸟朝凤》、《百鸟荫》等等,但是唢呐曲《百鸟朝凤》的最大特点,它是一定要模仿具体的动物的各种鸣叫,在演奏中你模仿得越像越多,说明你的技巧越高。比如农村里,除了鸟,包括家禽走兽都可以模仿,因为老百姓比较爱听嘛,出去做婚丧喜庆的时候演奏,很有生活气息。刘天华的二胡曲《空山鸟语》,也是表现自然的一种美,但它不是完全仿效写实的作品。他而是在艺术上进行概括升华的,演奏中你听起来好像有鸟鸣,可是你又说不出来是那个鸟在啼鸣,而实际上你感觉到在空山中,树林里很多鸟在那儿跳跃、争鸣,那种飞翔的感觉你有。所以这首二胡作品,虽然也引用了民间的这种创作的方法,就是说在作品中通过描绘家禽、飞鸟来表现现实生活。但是,刘天华在作品中有了很多艺术上的加工和提高。 

  二胡曲《空山鸟语》分五段。从这点大家可以看出来。刘天华自己的二胡创作,十首二胡曲在曲式结构安排上他并不都是“ABA”的,他这首曲子就应用五段,这种技法的曲式结构形式是传统的作品的一种布局。根据内容的需要一段一段往下发展。到达高潮结束全曲。乐曲的主题在第一段,大家可以听它的第一段的旋律。(音乐) 

  第一段的主题是四句,那么这四句正好是我们传统的一种思维,就是起、承、转合的旋律布局关系。第一句起。第二句承。第三句有一点小的高潮是转。第四句合。第二、三、四这几个段落,都是对主题的一个重复与自由发展,作品在曲式结构布局上,是很完整地保留了传统音乐作品的思维。但它在旋律发展方面,大胆地借鉴了许多手法,对于二胡旋律学来讲他是向前迈进了很大一步了。这个曲子说它最吸引人的特点在什么地方呢?大家知道刘天华原来学过小号,所以这首乐曲的旋律里,不知道大家注意了没有,大量的应用了大三和弦的分解进行,即do、mi、sol、do。但是他用了很多处理的办法,比如说像结束的时候,虽然那是非常明显小号的旋律进行,do、mi、sol、do,mi、sol、do、mi、sol、do、mi、sol、do,但是他最后结束的这个do音上,应用了一个大的上滑音,就把这个大三和弦的旋律进行一下子给冲淡了,赋予它更多的民族风韵。另外,中间用了轮指,造成了鸟鸣的一种感觉,所以他这个曲子非常大胆,他大胆地起用了大三和弦的分解进行在二胡作品中,而且用得非常多。你一听起来觉得这个曲子很振奋,可是你又不觉得是不能接受的,二胡曲《空山鸟语》,实际上它包蕴着一种时代青年的气息,作品既有时代的风采,又有民族的情韵在这里边,一种有朝气的、振奋人的精神在这里边。 

  除了旋律上的创新以外,他借鉴了很多演奏技巧,比如说大滑音,来自于三弦、大雷等乐器。他在二胡上也大胆地应用了。另外还有轮指,属于钢琴的这种轮指在同音反复的时候,他用不同的手指演奏。另外还应用了弹弦乐器经常用的那种衬音技巧。因为他自己会弹琵琶和古琴,他又学了一些西洋乐器演奏,所以,他把很多思绪集中到一起,他把这个不到十分钟,非常简短的一首乐曲,非常精彩地展示出来了。所以,通过这首曲子大家也可以看出来,刘天华先生的创作,始终考虑到民族的感觉和时代的感觉,而且他借鉴是非常大胆的、步伐是很大的。 

  又如他的二胡曲《良宵》,也是很有特点的,《良宵》就是除夕之夜,他跟学生们一起吃了年饭以后,就在二胡上将这首乐曲摸索出来了,实际上是一首即兴曲。为这首乐曲他自己写了一个很简短的解说。他说现在的胡琴,虽有三把,但是实际上第二把第三把拉出来的还是第一把的旋律,只是高八度而已。他说想写一首曲子,是在这二胡三把个位上各把位的不同音域和音色,用旋律表现出来。二胡曲《良宵》的创作,就是为了探索这个目的。《良宵》虽然是一个非常短小的乐曲,但是现在流传很广,现在小提琴等很多乐器上都用。因为它又短小,曲调又很优美,但实际上作为刘天华来讲,他当时也不是随意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他整个很短暂的艺术生涯里,他确实始终是充满着一种创作精神、一种革新的精神,这种精神贯穿在他整个创作生涯里。 

  下面,介绍一下他的第三类乐曲。这一类曲子,表现了刘天华他对社会进步和事业发展的一种追求和展望,以及他对事业未来的一种信心。大家都知道,这类作品里最著名的作品就是《光明行》。《光明行》创作于1931年,他1932年就故去了。在1931年以前已经成立了一个国乐改进社。他对民族音乐发展有很多想法,并出版了十本《音乐杂志》。但是后来由于经费的问题,杂志就出不下去了,因为杂志出不下去了,等于国乐社也中止了活动。那么,在这种背景下,他创作了《光明行》。说明他当时在思想上、在艺术上的成熟。就是说他已经不是简单地就是用《病中吟》这样的乐曲,来表现自己当时的一些感情。 

  他在情感的另一面,还有《光明行》等乐曲。大家一听《光明行》这首乐曲,可能会想到他在事业上是最蓬勃、最发展的时期,但并不是。实际上是他在事业上正好遇到比较大的挫折的时候,他写了这首乐曲。 

  这首乐曲在二胡创作上也是非常大胆的。作品有两个主题,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都不是非常二胡传统化的,而是具有当时西方音乐、或者说城市的一些军乐的感觉。比如第一主题中大量的顿音与符点音符进行,第二段虽然是很抒情的,可是你一听,也是明显的外来的因素比较多的,这个作品也表现了他创作上的进一步成熟。 

  这个乐曲应用的曲式是复三部,也是ABA。但是它可以不再现,这种做法在一般专业创作里是不允许的。如果作品不再现,就形成两个主题的反复变奏,这种曲式结构类似我们传统的缠达,就是两个主题的不断地重复和变奏。《光明行》这个乐曲在两个主题出现的时候,它有转调,但他应用的转调,是民间的转调方法,即用二胡不同的弦法来达到转调的目的。如用do、sol弦的时候,是D调;用sol、ri弦,就是G调;用la、mi弦,就是F调,等等。它就是应用的换弦方法来达到转调的目的的,给你感觉有个上下四五度的变化。但是实际上就是说他在处理音乐发展手法方面,已经掌握了一些民间的处理方法。 

  比如说第二主题的重复变化,这里面有个si音,第一次主题呈示,这个si音是按照民间的转调方法即“变宫为角”手法,主题结束时尾部已经转调了,非常巧妙的转到上五度宫调。但是到第二次主题出现时候,这个si音就用的西方旋律的手法了,终止在do上。就是这个si、sol、la、si、dol还回到原来调上了,它就处理为导音,也就是说,在这个时候,在创作上他已经掌握了民间的这种“变宫为角”到上五度的移宫变调方法,和“以凡代宫”到上四度的移宫变调方法, 

  刘天华先生他一直在坚持学习民间,比如他的《苦闷之讴》、《悲歌》、《闲居吟》等乐曲里,都体现有他这种民间移宫变调的方法。 

  另外,在《光明行》这首曲子里,大段颤弓的应用是个创造。因为大家知道,二胡的颤弓和小提琴是不一样的,小提琴它是弓子放在弦上,掌握起来相对就比较容易。而二胡呢,弓子是夹在两弦之间擦奏的,特别是二胡里弦的颤弓是比较难的。所以大段落的颤弓演奏,在传统乐曲里基本上是没有的,只有京胡曲《夜深沉》中有一小段,因为,在表演上那个地方有一个击鼓骂曹乐曲,所以就有段颤弓,但它不是颤弓旋律,它只是有片段颤弓的演奏。在《光明行》乐曲中大段的颤弓应用,从里弦到外弦,这个技巧在当时来讲,是比较难的。五十年代初期,如果能把《光明行》演奏下来就是二胡的最高水平了。跟现在不一样,现在因为二胡已经往前发展五、六十年,演奏技巧已经很高超了,可是在那个时候,如果说把《光明行》拉下来了,那二胡技巧就是说已经到头了。也就是说《光明行》的创作,他把二胡的演奏艺术确实是很大地向前提高了一大步。 

  那么最后有点时间,我就把刘天华对民族音乐的贡献,他贡献中最重要的一两点,再给大家做一个归纳和介绍。 

  第一,刘天华先生把我国的二胡艺术,由民间状态提高到专业状态的一个奠基者,也是一个开创者。在当时来讲,擦弦类的乐器,演奏得好的也不是他一个人,包括一些民间音乐家。但是他由于自己的这种艺术经历,比如他到了北京,他在四个院校里教书。也就是说,现在专业的二胡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