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61-北京奥运之魂 :丰富而深刻的人文奥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5861-北京奥运之魂 :丰富而深刻的人文奥运- 第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穑岽丛旌推剑颐橇┑墓叵稻褪且桓龅浞丁!盉ud Greenspan ;The Olympians Guide to Winning the Game of Life。Los Angeles; General Publishing Group;1997;p15。     
    与上述几位的高尚风格相反,1924年巴黎奥运会重量级拳击半决赛中,法国选手布鲁斯在胜利无望的情况下,恼羞成怒,猛地咬了对手哈·马林一口,结果被判失去比赛资格,实在是咎由自取,罪有应得。    
    6“公平对待”的奥林匹克精神    
    “公平对待”是奥林匹克精神的重要内容,它是以友谊、团结和相互理解的精神为基础的,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它要求我们将这一精神贯穿于奥运会申办、筹备和举办的全过程及其每一个方面。“公平对待”的奥林匹克精神表现在申办过程中,就是无论大国小国、强国弱国、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一律平等,公平竞争,公正对待;表现在举办过程中,就是反对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国别歧视等行为;对于观众而言,爱国之情、个人情感固然可以理解,但不能因此失去对于对方运动员的尊重,应以友谊的态度对待所有的参赛者,为比赛各方的精彩竞技喝彩;对于裁判员而言,要公正执法,不徇私情,不得偏袒任何一方,公平对待参赛的每一位选手;对于运动员来讲,要遵守竞赛规则,尊重公平原则,对于对手和裁判以及观众要坦诚友善。    
    法国的费厄泼赖委员会对体育运动的参加者应具有费厄泼赖精神做如下描述:第一,认为对手是运动交往中的最佳伙伴;第二,参加者要具有以下精神和态度:坦率与光明正大的精神;不拘胜败,尊重对方;尊重裁判;谦虚的运动员风度;当对手或观众不公平时,取断然态度;胜利时保持谦逊,失败时保持平静;第三,具有能使对手产生温暖的人际关系的宽容精神。    
    在奥林匹克运动历史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垄断了奥运会的主办权,这就不能叫“公平对待”。1936年,在第11届柏林奥运会上,纳粹头子希特勒拒绝为黑人运动员颁奖,蛮横要求裁判取消美国黑人科尼利斯·约翰逊取得的高于德国选手的跳高成绩,这就与“公平对待”的原则格格不入;1980年,在第22届莫斯科奥运会上,前苏联跳水选手波尔特诺在第8次跳水时失误,他以观众喧闹为由要求重新跳一次,竟然获得裁判的准许,并获得了冠军;而民主德国的跳水选手霍夫曼在跳水失误后要求再跳,却遭到了裁判的拒绝,这同样是违背了“公平对待”的原则;美国盐湖城申办2002年冬季奥运会时,向部分国际奥委会委员行贿,受贿委员的投票显然完全违背了“公平对待”的原则。    
    “公平对待”是奥林匹克运动的理想,是非常崇高的价值追求。现实中固然存在一些显失公平的歧视现象,如裁判不公、种族歧视、申办丑闻等,但是,在体现公正和平等方面,体育比赛毕竟是人类迄今为止各种活动中做得最好的,我们没有理由放弃为捍卫“不歧视”原则和体现“公平对待”精神所做的努力。


《北京奥运之魂》第一部分奥林匹克运动与西方文化及文精神(5)

    (四)奥林匹克宗旨是建立和平美好的世界    
    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引导人们为建立和平美好的世界而努力,这一崇高的追求体现了现代奥运对全体人类和整个世界的深切关怀。人类文明发展至今,国家间、民族间、地区间冲突不断——经济利益冲突、政治利益冲突、意识形态对立、民族文化隔阂、宗教信仰差异,冲突发展的极端形式就是战争,横尸遍野,血流成河,仇怨加深。而奥林匹克运动则是要化仇恨为友谊,让所有的国家、民族以诚相见,以情相娱,共同携手,相互交流,让世界充满和平与爱意。    
    在1894年“国际体育教育代表大会”,即首届奥林匹克代表大会上,顾拜旦对即将兴起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和平意义寄以很高的希望。他说:“当今世界,人们发明了电报、铁路,人们在热情地进行科学研究,举行各种会议、展览。这些发明和活动,对和平的作用显然大于各种战争条约。而我有一个希望,希望体育运动对和平做出更大的贡献。让我们输出我们的跑步的、击剑的运动员吧,我相信这就是未来世界的自由贸易,和平事业将因此增加一个新的、更强有力的支柱。让我们共同来实现这个伟大的、大有益于人类的事业吧!”岑传理主编《五环旗下的奥运会》,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第187页。顾拜旦在《体育诵》中深情地赞美道:“啊,体育,你就是和平!你在各民族间建立愉快的联系。你在有节制、有组织、有技艺的体力的较量中产生,使全世界的青年学会相互尊重和学习,使不同民族特质成为高尚、和平竞赛的动力。”谢亚龙主编《奥林匹克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年2月第1版,第62页。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立之后,国际奥委会继承了古代奥运会的“神圣休战”精神,希望以奥运会这一和平与友谊的聚会来制止战争的爆发。1912年,为了制止德国发动侵略战争,国际奥委会选定柏林作为第6届奥运会会址,希望德国将精力用于筹办奥运会,而不是放到准备战争上,以奥林匹克运动这一和平的力量来反对战争,可谓是用心良苦。结果却是德国军国主义者抛弃赛场而选择战场,于1914年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1916年的奥运会因此而夭折。同样,顾拜旦支持德国举办1936年奥运会也是出于和平的良好愿望,同样是事与愿违,希特勒纳粹主义的气氛笼罩了奥运会的整个过程。两年之后,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劫难——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了。1994年第17届冬季奥运会开幕前夕,国际奥委会一再呼吁波黑内战各方放下武器,实行“神圣休战”,结果也是白费口舌,无济于事。    
    现代奥运没有制止战争,倒是战争扼杀了三届奥运会。人类远离战争、实现永久和平的那一天还非常遥远,要真正实现这一理想目标还有赖于整个社会在各个方面的充分发展,有赖于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仅靠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不可能解决战争与和平的问题。但是,现代奥运所追求的并不是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乌托邦”。它以竞技体育为沟通媒介,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间搭起一座友谊的桥梁,以此促进世界的和平进步,减少战争对人类文明的威胁。所以,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已成为世界和平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国际社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意义。正如奥运史专家艾伦·哥特曼先生所指出的,“《奥林匹克颂》是和平的国际主义的另一种表达。”Allen Guttmann; The Olympics: A History of  the Modern Games。Urbana and Chicago: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2002;p2。


《北京奥运之魂》第一部分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文化及人文精神(1)

    北京时间2001年7月13日22点,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于莫斯科宣布,中国北京为2008年奥运会举办城市。北京立刻沸腾起来了,激情和欢乐淹没了这座古老的东方都城,欢笑声、歌唱声、口号声、锣鼓声、鸣笛声汇在一起,再清楚不过地告诉世界:中国需要奥运,奥运也离不开中国,西方文明孕育出的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这个东方文明古国终于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日益走向开放、走向现代化的中国将与越来越富于世界性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密切携手,共同谱写现代奥运发展的新篇章。兴奋之余,我们必须冷静思考中国文化与奥林匹克运动的结合问题,这种结合不仅仅是中外运动员之间的体育竞技对抗,它还是中国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它还是包括体育竞技和体育文化在内的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在当今新的国际国内背景下的交流与融合。    
    二、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文化结合的必然性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文化结合的必然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只有实现二者的结合,奥林匹克运动一贯追求的世界性、开放性和平等性才能得以更加充分地实现;另一方面,只有实现二者的结合,奥林匹克运动才更能体现出文化的多样性,才能使奥运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文化色彩更加斑斓,人文精神更加独特。    
    (一)两者的结合符合奥运进一步走向世界的客观要求    
    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通过体育竞技与文化教育的结合来实现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团结与友谊,努力建设一个和平美好的世界。可见,奥林匹克运动对于世界性、开放性和平等性有着执著的追求。奥林匹克运动一百余年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追求世界性、日益走向国际化的历史。    
    1894年国际奥委员会的成立和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一个全新的事物破土而出,而首届现代奥运会只有13个国家参加,参赛运动员只有310多名,其规模之小,代表性之差,显而易见。因此,能不能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能不能生存和发展壮大,是国际奥委会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初期所考虑的最为重大的问题。然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景在当时来讲是不容乐观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整个世界处于统一和对抗这两种力量的双重作用之下:一方面,资本主义世界正由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向垄断的资本主义过渡,国家间、地区间的经济贸易关系日益密切,生产与资本的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政治与文化的联系也日渐增多;另一方面,高涨的民族主义,狭隘的地区意识,并不发达的交通、通讯等条件都严重妨碍着国家地区间的正常交往,不同国家、地区、民族间的文化隔阂依然很深,人们对自身之外的世界知之不多,对外来的文化不太了解,对新事物的接受还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而且,奥林匹克运动本身处于开创之初,缺乏组织国际体育大赛的足够经验,没有建立起完善、有效的运行机制。所有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奥林匹克运动处于艰难的探索之中。    
    经过将近20年的开拓,奥林匹克运动站稳了脚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奥林匹克运动的三大支柱——国际奥委会、国家奥委会和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的组织结构已现雏形。1912年瑞典斯德哥尔摩第五届奥运会上,参加的国家比第一届翻了一番,运动员的人数增加了75倍,而且还是一次没有民族沙文主义的运动会,成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史上的一个文化里程碑。从1914年到1945年,在跨越两次世界大战的30多年间,惨绝人寰的罪恶战争使世界人民对于和平与友谊的渴望更加强烈。奥林匹克运动以促进国际间相互了解和维护世界和平为最高目标,加快了前进的步伐,各项组织制度不断完善,举办规模日益扩大,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也更加深入人心。    
    二战结束至今,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现代化的交通、通讯、传媒等技术把地球变成了一个越来越小的“村落”,国家间和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