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之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陈云之路- 第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比前差多了,战斗的情绪比前更低些了,但是由于民族的成见,战争中还相当顽强。我国的情况,虽然失掉许多大城市和铁路,但是军事上说我们的军队在抗战中锻炼了自己。即使地域上说失去的还实际上只是一些点和线,广大的乡村,仍是我军及我们政权统治之下。……

  在说了一大通抗日形势之后,陈云才向这位未曾谋面的大舅子作如下自我介绍:说了半天,也想介绍一下我自己是怎样一个人。我是江苏人,出身于贫苦的家庭,五岁时父母均去世,依舅父而生。自高小卒业而后,无力继续学业,即在上海书店为学徒有七年余,此后十余年东奔西走直至如今。前年冬由欧返国,病中与陆华认识,于客岁三月结婚。我们在政治与性情上一切均很合适,惟年龄相差太远,今年我已卅五岁。

  近阅报载,欧洲风云甚紧,英伦外交已在开始改变,如果爱好和平的国家能够联合一致,则或在暂时可以阻压迫在目前之战祸。欧洲华侨甚多,谅在迫切地盼望祖国胜利的消息,我们没有别的来回答国外侨胞的热望,只有更加努力,为驱出日军而苦干,为中华民族之最后解放而苦干。 

 
 
 
第七章 陈云对于若木说:“你我都是老实人”
  我问起于若木来到陈云那里从事护理工作,怎么会从“病人与看护的关系转到了夫妇关系”?

  于若木说,陈云最初问她的历史,她作了回答。这样,他开始了解于若木。他也简单地向于若木介绍了自己的身世。

  于若木还回忆,空闲时,陈云让她唱歌。那时,她唱了一支苏联流行歌曲《祖国进行曲》,开头是“我们的祖国多么辽阔广大……”,这首歌在北平学生中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歌。

  后来,陈云向她问起有没有爱人,谈过恋爱没有。于若木回答说:“我还不懂。”

  陈云说,他现在也没有爱人。他如实地告诉于若木,他过去结过婚,后来分手了。

  他问她,愿不愿意跟他交个朋友?

  相处日久,陈云向于若木说了这么发自肺腑的一段话:“我是个老实人,做事情从来老老实实。你也是一个老实人。老实人跟老实人在一起,能够合得来。”

  这样,他和她日益接近,关系日渐密切,慢慢明朗化了。

  不久,于若木的二哥于道源来到延安。这在于若木的妹妹于璐琳写给大哥于道泉的信中曾提及:你大概还不晓得我也同我三姐来到西北了吧。我们来了不久之后,二哥也来了。不过,学习了一个时间以后他就出去了。现在在鲁西的游击队内工作。

  陈云郑重其事地把于若木的二哥请来,向他很认真地说了他和于若木的婚事,征求二哥的意见。在陈云看来,于若木的二哥是在延安唯一能够找到的代表女方的家长。

  二哥知道陈云是一个很老实又有很深革命资历的人,对陈云和于若木的婚姻欣然表示同意。

  1938年3月,陈云和于若木在延安结婚。

  于若木说,她和陈云的婚礼特别简朴,因为陈云不喜欢铺张。结婚那天晚上,陈云花了一块多钱,买了些糖果、花生,请中共中央组织部的一些同志热闹了一下,就算是婚礼。

  后来,消息传开来了,有些人要陈云请客。当时,陈云手里有点钱,论请客也请得起。可是,他没有请客,因为他认为没有必要摆场面。

  于若木说,别以为当时在延安婚礼都这么朴素。也有人大操大办呢。延安一家报社的主编结婚,在延安的“合作社”办了几十桌宴席。当时,“合作社”是延安最高级的“宴会厅”。那位主编因为常写文章,有稿费收入。不过,婚宴几乎花尽了他的积蓄。不久,他死于肺结核。死时还未能还清婚宴的债!

  笔者向于若木提出了一个细节问题:她和陈云之间如何称呼?

  于若木笑了,因为还没有人向她问过这样的问题。她告诉笔者,陈云在家里总是喊她原名“陆华”。在陈云看来,别人都喊她于若木,而他喊她“陆华”,显得很亲切,成了“爱称”。至于于若木呢?当着别人的面,总是称他“陈云同志”。

  两人相处时,叫“陈云同志”当然显得很别扭,直呼“陈云”又觉得不尊敬,因为在她的眼中,陈云如同兄长。她实在找不到恰如其分的称呼,所以干脆在家里无称呼!当然,两人有时分处异地,写信时,她则称他“云兄”。

  1942年1月,于若木生下长女,由她取名“陈伟力”。她觉得这名字响亮,好叫,又有一定的含义,陈云也以为取得好。

  我问,怎么会由她来给女儿取名呢?

  于若木说,生了儿子,由陈云取名;生了女儿,由她取名。

  到了1945年1月,于若木生下长子,便由陈云来取名。那时,发电报习惯于用韵目代日。陈云常拟电报,所以对电报韵目极为熟悉。长子是在13日出生的,13日的韵目是“元”,所以陈云就给长子取名“陈元”。这“元”字还有另外两层含义,即“元”月出生:“元”又是“第一”之意,也就是长子的意思。 

 
 
 
第八章 在沈阳
  1945年9月14日上午,一架漆着红五星的道格拉斯式双引擎苏联军用飞机,从延安飞往东北。

  据彭真回忆: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以彭真为书记,陈云、程子华、伍修权、林枫为委员的东北局和东北民主联军(对外是指抗联组成的自卫军、原东北军将领组成的自治军和冀热辽的八路军)总部,并决定调两万干部、十万大军和一百个团架子的军队干部迅速进入东北。”

  内中,派伍修权去,还考虑到他精熟俄语,可以在与苏军进行高级会谈时兼任翻译。

  这样,彭真、陈云和伍修权等一起,在9月17日上午搭乘那架苏联军用飞机,前往沈阳。

  就在陈云、彭真到达沈阳之后,中共中央来电,任命林彪为“东北民主联军”

  司令员。这时,林彪尚未到达东北,就由彭真、陈云先主持。

  那时,东北的三大城市,全在苏联红军手中。中共中央曾有过“独占东北”的设想。这是因为“东北还没有国民党军队”,一旦实行“拒蒋进东北”,“由我控制沈阳、长春、哈尔滨三大城市和交通线”,便可以实现“独占东北”。

  蒋介石当然明白东北的重要,从1945年11月起,便命令大批国民党部队乘船从秦皇岛登陆,日夜兼程向山海关、锦州扑来,迅速占领了山海关至锦州一线,急于北进,夺取东北三大城市,即沈阳、长春、哈尔滨。

  这时,面对着蒋介石北进的大批部队,苏联红军竟要求东北民主联军撤离沈阳。

  苏军驻沈阳的少将衔卫戍司令毫不客气地对彭真说:“要你们退出沈阳,这是上级的指示。如果你们不走,我就用坦克来赶你们走!”

  彭真反驳道:“一个共产党的军队,用坦克来打另一个共产党的军队,这倒是从来没有的事,能允许这样做吗?”

  考虑到苏联红军的这种态度,考虑到蒋介石调遣了大批部队进入东北,陈云根据当时的形势以为,由中国共产党“独占东北”已不可能,必须改变计划。

  1945年11月初,陈云任中共中央北满分局书记,后又兼任北满军区政委。

  由陈云主持起草,以他和高岗、张闻天的名义,于1945年11月29日及30日,分两次给中共中央东北局及中共中央发去《对满洲工作的几点意见》电报。

  陈云在电报中指出:“我们必须承认,首先独占三大城市及长春铁路干线以独占满洲,这种可能性现在是没有的。”

  “我们今天必须大胆主动地撤退。”

  中共中央考虑到与苏共的关系,避免冲突,完全同意陈云的意见。

  这时,于若木历尽艰难,带着两个孩子,从延安来到哈尔滨。 

 
 
 
第九章 从“打天下”转向“治天下”
  经过3个年头的艰苦奋战,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终于由劣势转为优势。东北决战的时机成熟了。

  从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在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下,发动了著名的辽沈战役,总共歼灭国民党军队47万余人。

  随着胜利的到来,一场新的斗争又开始了。陈云第一次意识到:打天下不易,坐天下、治天下更不易!

  从1948年起,陈云兼任东北财经委员会主任。他已把注意力从军事逐渐转向经济,从“打天下”转向“治天下”。

  就在这东北大决战前夕,1948年8月,陈云给中共中央发去一份由他亲自起草的重要报告,即《把财经工作提到重要位置上来》。

  陈云指出,仅仅半年时间,东北粮食“由2月底的每斤160元涨为今天的1600元”,“平均物价指数也涨了近三倍半”。

  由于物价暴涨,“东北公营企业工薪标准又太低,因此,四五月间工人大躁不安”。

  这样,陈云便向中共中央提出一个重要问题,即在军事上大胜利的时刻,必须注意财经问题。

  由于陈云很重视“治天下”,这样,便由陈云负责东北大城市的接收工作。

  陈云自己便曾这样述及:“沈阳接收工作,准备时间非常仓促。东北局于十月二十七日决定军管人选,抽四千新老干部,由陈云率领接收几个大城市。二十八日开动员大会,说明政策,规定纪律,从哈尔滨动身。只在路上开了几次会,十一月二日战斗结束,即进沈阳城。好在沈阳未经激烈战斗,军管会人员进去快,接收工作还算顺利,一般国民党未搬走的工厂机器,均保持得完整无损。”

  陈云总结了接收沈阳的经验,于1948年11月28日写出专门的报告,给中共中央东北局并转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十分重视陈云的《接收沈阳的经验》这一报告,转发给各中央局和各前委,列为中国共产党接收城市的“样板”。从此,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每打下一座城市,都参照陈云的报告执行。

  陈云在报告中,总结了接收沈阳的十六字诀:“各按系统,自上而下,原封不动,先接后分。”

  所谓“各按系统”,是指“军管会除市委外,下辖经济、财政、后勤、铁道、政务等五个处,以及市政府、公安局、办公室、卫戍司令部等单位,进行接收。”

  所谓“自上而下”,是指“入城后即布告通知原有机关主管人负责办理移交手续;如第一级负责人不在,即由第二或第三级办理。同时,从原有内线和下面群众中了解情况。”

  所谓“原封不动”,是指“旧职员均按原职上班,工厂企业等只派去军事代表,政权部门只撤换头子。对职员、工人一律发生活维持费十万元,等于四十斤粮,有些高级职员则不发。这只是临时过渡办法,主要目的在避免混乱和大的波动。接收步骤第一步是资产档案,第二步才能整理人员。”

  所谓“先接后分”,是指“各部门只有接收权,无占有权、支配权,资产档案一律不准搬走。各部门不对原来上级负责,只对军管会负责。权力集中在军管会,无条件服从,待全部接收完毕后,再统一分配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