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59-先贤之信》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4059-先贤之信- 第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应许,他不计较人的过犯,在他有宽恕。  中国人也有相同的说法,“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以下文献中的章节也表达了中国人对上帝信实的信心。  上帝是良善的  上帝是良善的,这良善的性情是乐意赐给人类喜乐。上帝的良善表现在自然界的万物之中。生机勃勃的世界,是上帝为了能够让人愉悦而设计的。自然界中,没有一件事物是为了痛苦而设计的。我们无法数算上帝为了人类的喜好和快乐设计了多少东西——从宇宙万物到呼吸的空气,喝的水,吃的粮食,还有看到的自然美景等等。上帝用各种方法向人显明,他乐意善待人。  当夏朝堕落,统治者不再具备上帝所要求的美德时,他就兴起了另外一位统治者,汤,继续将上帝的品格彰显在人间。  上帝是慈悲怜悯的  当人类处在困苦与悲痛中,上帝用怜悯和同情来表示他的良善。这里要强调的是,尽管人类失信于他,但他还是信实的。上帝怜悯的伟大,不只是怜悯可怜的好人,更表现在他怜悯罪人。上帝给人悔改的机会,他会为人类付出极大的代价,因他的怜悯,使他愿意分担人类的苦难,并不按人类的行为好坏有所加添或减少。  漫长的帝制时代的中国人,希望帝王的统治是公义的,但同时又是怜悯的,能给臣民们悔过的机会。例如,允许罪犯的家人和朋友等在皇宫的门口,他们请求皇帝赦免犯罪判刑的朋友和亲戚。人民的这种期待延伸到政权的各个阶层,直至民间的最下层。这种期待也反映出他们对上帝恩典的认识。


《先贤之信》 二上帝的自然属性(4)

    上帝是公正和公义的    
    公义和公正是上帝神圣品格的延伸。品德的高尚,在于上帝永远做正确的事。他公正地执行他的审判,从不会心怀二意。他不做荒谬的事,所以他痛恨罪恶。他为了修复被人类破坏的人与上帝的关系,他献上他的儿子,用他的儿子的死,为全人类赎了罪。他这样做是为了成就他的公义和公正。    
    中国古经中一遍一遍地讲,上帝按他们的道德来审判掌权者和国家。他的是非标准是绝对的、不容质疑的。    
    有夏多罪,天命殛之。    
    (译文:因为夏朝许多的罪恶,上天命令将它毁灭)    
    商代的人们很清楚,要想得到上帝的祝福,就必须在上帝面前公义行事。    
    惟天监下民,典厥义。降年有永有不永。非天夭民,民中绝命。    
    (译文:上天考察下民,着重看他们行事是否符合道义。上天赐给人的寿命有长有短,不是上天有意缩短某些人的寿命,而是这些人不按道义行事,才中途丧命的。)    
    上帝是智慧的    
    上帝的认知和他的智慧是紧密相连的。他的智慧允许他选择合适的结果,选择合适的方法来成就这些合适的结果。上帝所造万物中大量的完美设计的例子,诉说着上帝的智慧。自然界中无论是细小微物,还是庞然大物都在显示上帝奇妙的、卓越的创造,这些完美的创造表明上帝用最好的方式达到最好的结果。同样,整个人类的历史显明,上帝很完美地掌管万有使万事为人类效力,在历史中比比皆是。    
    说到汤,商代的第一个帝王,古籍上记载说:    
    亦越成汤陟,丕厘上帝之耿命。    
    (译文:及至成汤登上帝位,全面承受上帝赐予的圣明大命)


《先贤之信》 二天坛

    郊祭    
    天坛即“上天的坛”,天是指上天,而坛则是指丘坛。造天坛并不是上帝的“庙”。这是天坛与寺庙的重要区别。    
    庙是供鬼神居住的,祖先或其他中国民间流传宗教中的神的居所。“庙”这个字起源于“貌”或“像”,庙是“神”的像居住的地方。    
    天坛却是专门用来敬拜上天的,因为人们知道上帝不住人手所造的殿;所以也从未在殿中供奉一位形象化的上帝。因为知道这位上帝是无限的和无所不在的,有史以来,中国人从来没有将上帝或天供奉在庙宇里。古老的以色列民族对上帝也有相同的理解,圣经中记载了所罗门在为上帝建造了华丽的殿以后;上帝并不住在他建造的圣殿里,他思索:    
    “神果真与世人同住在地上吗?看哪,天和天上的天尚且不足你居住,何况我所建的这殿呢!”    
    历代志下6:18


《先贤之信》 二郊祭

    天坛这一建筑奇观的宏伟和独特性,表明皇帝对他在这里进行的祭天活动有多么重视。孔夫子非常崇尚敬拜上帝的礼仪,对祭天仪式作了明确的说明:    
    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    
    (译文:举行郊社祭祀是为了侍奉上帝。)    
    中国史书《二十六史》中的《汉书》也记载:    
    帝王之事莫大乎承天之序,承天之序莫重于郊祀。    
    (译文:对于帝王来说,最重要的是尊崇上天,要尊崇上天,就再没有比郊祭更重要的了。)    
    所谓的郊祭,也称为祭天大典;这个最重要的祭天仪式的地点,通常选在皇城的南郊;由皇帝亲自主礼。这种仪式可以追溯到中国最远古的帝王。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封禅书》中记录了中国古代帝王;无怀氏、伏羲、神农、炎帝、黄帝(公元前2697…2599)、颛顼(公元前2514…2437)、尧(公元前2357…2258)、舜帝(公元前2257…2208)、夏禹(公元前2207…2198)、商汤(公元前1766…1754)和周朝周成王(公元前1115…1079)都在中国山东省泰山举行祭祀活动的情况。    
    在《史记》中,司马迁在两处解释为什么叫做“郊祭”:    
    古者天子夏躬亲礼祀上帝于郊,故曰郊。    
    据《汉书》的第25卷对郊祭作的记载表明昏庸的皇帝就是那些疏忽“郊祭”的皇帝。对郊祭的疏忽往往会造成社会风气的腐败,因而导致王朝的覆灭,由另一位贤德的统治者登上王位。    
    中国的历史记载表明,对至高无上的上帝的敬拜可追溯到中国最早的帝王,上下经历了几千年,直到1911的辛亥革命才停止。但也不是所有的帝王都忠实的尊守这一仪式,他们在这个神圣的仪式中,添加了许多自己的意愿。历史记载的最严重讹误发生在秦始皇统治的时期,并且一直持续了1500年,秦始皇名字的意思是秦朝(259…210BC)的第一个皇帝(第八章中将专门介绍秦始皇)。这段长时间,祭天仪式除了敬拜上帝以外,还祭拜其他的帝。    
    原先的皇帝祭天的复兴始于明初,那时,皇帝命令礼官查考最古老的祭天习俗和仪式。因此,在祭天的仪式中废除了所有对假神灵和偶像的祭拜,恢复了上帝在这最神圣宗教仪式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先贤之信》 二仪式

    皇帝每年在天坛举行三大祀典:孟春祈谷、孟夏祈雨和冬至祀天。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皇帝都忠实地履行这三大重要祭祀仪式。    
    这些祭典中,最重要的是冬至的祭天仪式,冬至是一年中最短的一天,在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这一祭天仪式必须是皇帝亲自主祭,这是他所从事的宗教活动中最神圣的,是一项他不能也不想委派别人替代的职责,因为这一祭祀活动是确认他承受天命的印证。    
    本章将叙述祭祀典礼的细节,特别是祈祷的歌词,主要为了明白这个仪式的意义和突出与圣经旧约中祭拜上帝仪式的相同之处。重要的是,这些仪式的起源要早于旧约中以色列人的献祭仪式。虽然将与旧约圣经中摩西在上帝的授意下写下的引领作近似的比较,但不是说古代的中国人也得到了相同的授意,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上帝要求人类对他的敬拜,无论在任何时代都是一致的,因此人类最早的祖先对上帝的敬拜仪式,在巴别塔之前已经形成,当人类分散到世界各地时,这仪式被中华民族的祖先带到了中国,对上帝旨意理解的核心原则,维持了这种祭天特殊的敬拜仪式,在中国保存了4000年之久。    
    预备    
    祭典前三个月,官员们要去城郊挑选无瑕疵的祭牲,通常都是牛犊。祭典前五天,通常由一位皇帝的亲兄弟,来养牲所阅查,确认这些献祭是无瑕疵的。负责此事的亲王必须是皇帝钦定的,可看出皇帝对此事的重视。祭典的前三天,在天坛里摆好供桌,搭建临时帷帐。    
    献祭必须是清洁的,这不是中国人独有的理念。圣经中也很清楚地记载,上帝只接受没有瑕疵的祭品。例如圣经中记载的挪亚第一次献祭:    
    挪亚为耶和华筑了一座坛,拿各类洁净的牲畜、飞鸟献在坛上为燔祭。    
    创世纪8:20    
    要无残疾、一岁的公羊羔,你们或从绵羊里取,或从山羊里取,都可以。要留到本月十四日,在黄昏的时候,以色列全会众把羊羔宰了。    
    出埃及记12:5…6    
    中国人和希伯来人对上帝有共同的认识,就是上帝要求他们为他们的罪献上赎罪的牺牲,这个祭品必须是最完美的和极好的。这个严格的要求是预兆那个最后的献祭——耶稣基督。


《先贤之信》 二祭典宣告(1)

    祭典前六天,皇帝与群臣在祭坛宣告说:    
    “大明嗣天子御名谨文移告于    
    大明之神,    
    夜明之神,    
    五星列宿周天星辰之神,    
    云雨风雷之神,    
    周天列职之神,    
    五岳五山之神,    
    五镇五山之神,    
    基运翔圣神烈天寿纳德五山之神,    
    四海之神,    
    四凟之神,    
    际地列职祗灵,    
    天下诸神,    
    天下诸祗,    
    戊戌太岁之神,    
    十月神将直日功曹之神,    
    郊坛司土之神,    
    曰,朕只于来月朔旦,躬率臣民,    
    上尊    
    皇天上帝泰号,    
    仰高支九重,    
    预告于    
    诸神众祗,    
    烦为朕运尔神化,    
    昭雨灵显,    
    通朕微衷于    
    上帝:    
    祈赐允鉴之慈,    
    享朕钦荐之号,    
    为此文告,神宜悉知,谨告”    
    皇帝在宣告词中用的是“我”的最高称谓“朕”指他自己。这个“朕”字在公元前三世纪以前是广泛采用的第一人称。但从秦朝(公元前248…207)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起,这个词只允许皇帝一人使用,任何人不能再以朕称呼自己。当皇帝在神灵面前称自己为“朕”时,他是在向神灵们宣称自己的至尊,换句话说,其他神灵不是他要祭拜的。但在祭祀仪式中,皇帝面对上帝时,他总是用谦称“臣”来指自己。“臣”的字面意思是指“臣民”,是百姓在面对皇帝时的自称。单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即使是皇帝,他也认为上帝是至高无上的、独一无二的全能者。    
    禁食是圣经教导人类的神圣戒律,耶稣基督、摩西、大卫王、以利亚、但以理都是禁食的典范。在与上帝的关系中,禁食如此的重要,因为它从外在表明内心放弃对物欲的追求,真心的悔改。圣经的以赛亚书描述了上帝所悦纳的禁食:    
    我所拣选的禁食,不是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