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46-故宫过客》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5546-故宫过客- 第1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一会儿,受廷杖的大臣被押了过来。“左右厉声喝:阁棍!则一人执棍出,阁于囚股上。”执刑者等候监刑太监的口令,而这口令大有学问。喝令“着实打!”意味着正常打,喝令“用心打!”则受杖大臣绝无生还可能。另外,据说监刑太监的靴尖也决定生死。靴尖向外成八字,受杖人或可生还;靴尖向内成八字,受杖人必死无疑!    
    廷杖场面血腥骇人。“五杖则易一人,喝如前。每喝则环列者群和之,喊声动地,闻者股栗。凡杖以布承囚,四人臼之,杖毕则举布掷诸地,凡绝者十恒八九。”    
    饱读圣贤书的朝臣们,裸露着屁股,在神圣的午门下,经此暴打,即使肉体侥幸存活,一颗赤诚之心也早死光光了!    
    “去衣廷杖”的始作俑者大太监刘瑾,做梦也没有想到,有一天自己残缺的下体也会裸露在午门广场。他在紫禁城的美好生活终止于正德五年八月,朱厚照有一天在宫中饮宴,似醉非醉之时有人密告刘瑾有反叛之心,皇帝立刻带人直奔刘府,抄出私刻御玺,弓弩等物,而刘瑾随身所带折扇,竟藏有两柄锋利的匕首。刘瑾在被凌迟处死之前,先于午门挨了一顿廷杖。    
    廷杖刘瑾的情形很耐人寻味。邓之诚《骨董琐记·廷杖》这样记录道:“是日拿瑾才定,不知何官,传言上御门,拿瑾上前,拿到午门御道东跪。”这时候,锦衣卫掌卫事指挥刘璋出班跪奏:“请旨打多少?”没有听到任何答复。一会儿刘璋站起身说:“有旨打四十!”于是,刘瑾被“洗剥反接,二当驾官揪其脑发,一棍插背挺直,复有一阔皮条套其双膝扣住,一棍压定,用棍打其前腿……打四十后,方问。”    
    这一次廷杖,似乎没有皇帝的旨令,甚至没有迹象显示皇帝在场,是否可以推测,朱厚照在处死这条落水狗之前,故意缺席片刻,好让那些平日受够鸟气的大臣有机会发泄一下。而伴随这种发泄,大臣们会重新认识到皇帝的高明伟大。    
    而那曾经的宠物狗刘瑾,在主人的纵容暗示下咬伤多人后,忘乎所以,误以为自己也和主人一样高贵权威,其实,刘瑾终究只是朱厚照手中会呼吸的玩具而已,弹指间就可捏死。    
    而对于“脱了裤子打屁股”的廷杖方式,并没有随着发明人刘瑾的死亡而终结。这种玩法似乎很对朱厚照的胃口,而朱厚照之后的明代诸位皇帝,也无意恢复正德之前相对“文明”的廷杖方式。    
    因为“脱了裤子打屁股”的廷杖方式,索要的不仅仅是文官集团的生命,更是这些儒生赖以立世的信念,挑战皇权的风骨,少的可怜的最后的尊严!    
    那块叫做“礼”的遮羞布被毫无顾忌地扯下,文人身体上最苍白软肉的一坨肉暴露在午门的阳光下。礼义廉耻随血肉飞散,原来大家都是心如死灰的奴隶啊!


《故宫过客》 少了一行门钉《故宫过客》 一次杖死大臣15人

    六    
    明嘉靖三年(1524)七月二十日,嘉靖皇帝朱厚熜在午门,廷杖左顺门哭谏大臣134人。四天后,又命复杖杨慎等引头哭门的7人。共有17人在这次廷杖中死亡,打破了由正德皇帝朱厚照保持的一次杖死大臣15人的纪录。    
    九月,下诏改称弘治皇帝为皇伯考,尊亲生父亲为皇考,后来更追认庙号为“睿宗”,供奉于太庙,地位在弘治皇帝之下,正德皇帝之上。至此,朱厚熜的亲生父亲完全等同于先代正式皇帝,大议礼,以嘉靖的全面胜利告终。    
    大议礼之后,一批曾支持皇帝的投机者如张璁,桂萼等进入内阁,绝对服从皇帝的权威,是这些人的为官之道。与皇帝就大议礼苦斗三年的文官集团,分崩离析。此后,尽管也曾出现过海瑞这样直言犯上的人物,但就文官集团整体而言,却再没有了制衡皇权的心气。直到半个多世纪后,幼主万历继位,文官们的元气才稍稍恢复。    
    朱厚熜乾纲独断,热心各种典章制度,朝会祭祀,礼仪大典,无不齐备漂亮。他似乎在向天下人证明,自己才是世间解读礼仪的惟一人选。    
    在拍摄故宫最繁忙的日子里,每天收工,我们常常由东华门的72颗门钉下离开故宫。此刻夜色阑珊,不远处东华门小吃一条街已是人声鼎沸,厌倦了千篇一律的盒饭,偶尔会在这里一路吃下去。时光倒转五百年,不拘小节的正德皇帝朱厚照很可能会挤在我们中间,一边大吃大喝一边讨价还价。    
    而他那个宁肯放弃皇位也不从东华门入宫的堂弟朱厚熜,打死也不会来此领略俗世热气腾腾的欢愉。他出入故宫,必定乘着龙舆,行进在午门中间那条旁人不敢驻足的御道上。    
    公元2005年初夏凌晨,我们正准备拍摄这条在晨光中微微隆起的御道。忽然人声喧哗,一位晨练的先生好奇心大发,一定要穿越临时警戒线,进入片场看个仔细。对于工作人员的劝阻大不以为然,坚持进入片场是他的公民权利。    
    正在无奈之际,老兄忽然主动离去,原来是天安门升旗时间将至,那边更有热闹可瞧。一队国旗护卫仪容整肃地穿越天安门、金水桥,在天安门广场每日不散的观旗群众纯真热切的目光下,完成一连串潇洒漂亮的升旗动作。每当这时候,常有群众热泪盈眶,感叹祖国真是伟大!此情此景,电视新闻里总可以看到。    
    


《故宫过客》 天空之城《故宫过客》 千年的风化在瞬间完成

    第五章天空之城    
    一    
    一座宫殿泛着青光,像一枚蠕动的岩石,仿佛千年的风化在瞬间完成,沿着树叶倏然滑落,在我们的镜头里摔得粉碎。    
    2004年初冬,故宫御花园。黎明的露珠带动紫禁城的幻象,一颗又一颗滚动着,那些楼阁,那些井亭,那些叠山,那些松柏,那些交叉小径,在晨露里生长,膨胀,破灭。这些充盈着取景器的露珠,使此刻的紫禁城变得异常虚幻。    
    公元1542年,同样的一个初冬的黎明,迎接同样露珠的,是一群憔悴的宫女。杨金英的衣衫已经被晨雾湿透,缩成一团,苦苦看着露珠一颗一颗落入玉盆。    
    可能在同一天清晨,道士陶仲文在自家的花园里,仰望晨光,心里想着今天若皇帝问起长生不老丹药的进展该如何做答。    
    新任内阁首辅严嵩一夜未眠,皇帝几天后又要向上天的各路神仙祈福,祝辞当然由严嵩这位大手笔亲自捉刀了。    
    而紫禁城内廷一处宫院里,嘉靖皇帝睡意正浓。他最宠爱的曹端妃早早起床,亲手煲粥,并特意搭配了一些道士呈送的丹药。    
    在这个初冬的黎明,所有人的辛苦,都为了帮助嘉靖皇帝实现那个梦:得道成仙,长生不老。    
    嘉靖皇帝,此刻还没有从梦中醒来。    
    露珠随着清晨的薄雾慢慢升腾,御花园的轮廓渐渐清晰,色调也渐渐温暖。人声骤起,紫禁城迎来了今天第一批游客。由神武门入宫,第一站就是御花园,御花园最吸引眼球的往往是堆秀山万春亭延晖阁之类,可能许多人都不会注意到在钦安殿天一门前西侧铜獬豸前,有一块形状像僧帽的石头。    
    石头表面,一人头戴道巾,身着紫衫,长袖下垂,双手高高拱起,虔诚作揖。而他遥拜的,是一幕浩淼的星空,大片黑石繁星点点。    
    故宫的老师往往称之为“诸葛拜斗石”,说是诸葛亮善观天象,时常利用自然条件出奇制胜,曹操大军于赤壁灰飞烟灭,祸首就是诸葛亮借来的东风。    
    但我宁愿相信,皇帝们将这块完全自然天成的奇石放在这里,是为了给后人留下一个线索。在很少有人仰望星空的后世,这块石头提醒我们,从名来利往中偶尔抬起头想一想,紫禁城与浩淼宇宙中,那座天帝居住的圣殿有着怎样神秘的联系。    
    它在提醒我们,紫禁城的诞生,成长,涌动其间的第一推动力,其实就是向天帝表达敬意。    
    紫禁城,分明就是一座天空之城。    
    只是,今天的我们,已经淡忘了打开这座城门的密码。    
    天有五行,地有五岳;天有七星,地有七表;天有八气,地有八风;天有九道,地有九州;天有四维,地有四渎;天有九部八纪,地有九州八柱。    
    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曰刚,立人之道曰仁曰义。    
    这就是中国古人修筑屋舍,营造城市,建构国家的基本原则。所谓“天人合一”,中国人并非栖居于俗世,而是活在天堂里。祖先对于生活的想像力岂止诗意,简直是汪洋恣肆。    
    紫禁城,就是人们在对天堂的无尽想像中诞生的宫殿。


《故宫过客》 天空之城《故宫过客》 最核心的奥秘

    二    
    古人仰观天象,日月星辰云雨雷电,星象的运转被视为最核心的奥秘。中国地处北半球,只能看到北天极的星宿,其中最明亮,最恒定的当属北极星,所有的星宿都在围绕它旋转。以北极星为中心,北天球诸星宿被划分为三大区域,即三座城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二十八星宿拱卫四方。    
    紫微垣居于北天中心,北极星就位于紫微垣的中枢。这里是天帝的宫殿,其间生活着至高无上的天帝家族。    
    太微垣位于紫微垣的东北角,这里是天帝布政的地方,围绕它的是太子、从官、幸臣、以及诸侯、九卿、郎将等星辰。    
    天市垣左右两侧各有十一颗星,均以诸侯列国命名,构成天市外围,其间为市区,有肉食市场,珠宝市场等各种商品市场,以及称粮谷的斛,量酒浆的斗,测布匹的帛度等。这里是天帝率领诸侯巡察的商品市场。市中心星辰众多预示年岁殷实,国库充盈;反之就年岁贫乏,国库空虚。    
    《管窥辑要》说:“盖中垣紫微,天子之大内也,帝常居焉。上垣太微,天子之正朝,帝听政则居焉。下垣天市,天子畿内之市也,每一岁第一临焉。凡建国,中为王宫,前朝而后市,盖取诸三垣也。”    
    天空三垣,在大地的投影即为皇帝的宫殿——紫禁城。    
    中国的皇宫,并非一开始就以紫禁城命名。秦汉时往往称为“禁中”,或“禁内”“禁城”。“紫”即紫微垣,它与“禁”字连用,始于唐代。初唐洛宾王诗云“紫禁终难叫,朱门不易排”。晚唐白居易诗中亦有“朝从紫禁归,暮出青门去。”从此,紫禁城也就成了皇宫的代称。    
    今天,当我们来到故宫,沿中轴线行至太和门,门上对联,将紫禁城与紫微垣的神秘关系表达得淋漓尽致:    
    日丽丹山,云绕旌旗辉凤羽;祥开紫禁,人从阊阖观龙光。    
    鸩观翔云,九译同文朝玉陛;凤楼幻彩,八方从律度瑶阊。    
    紫微垣的南天门名为阊阖门,又称瑶阊门,据此可知,紫禁城的太和门就是阊阖门的人间翻版。当太和门缓缓开启,太和殿丹樨上燃起熏香,立刻霞光万丈,云绕旌旗,鸩观翔云,凤楼幻彩,大臣们如同登上天庭,还不早早匍匐于地,叩头如捣蒜。


《故宫过客》 天空之城《故宫过客》 紫禁城的布局设计

    紫禁城前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取象太微垣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