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鲁迅.鲁迅私下谈话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再读鲁迅.鲁迅私下谈话录- 第3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与张宗祥的谈话,录自张宗祥《我所知道的鲁迅》,文收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6月版《鲁迅回忆录》第2集。 

  我们来讲馆里的书籍。馆中有十二卷本白棉纸《说郛》,我看是明初抄本,可惜内容不详……何妨录出大家来研究研究。 

  ·与张宗祥的谈话,录自张宗祥《我所知道的鲁迅》,文收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6月版《鲁迅回忆录》第2集。 

  “日本人喜欢在研究里引用四库全书和什么根据帝王等等编纂的书籍,但是我们中国人并不这样。何以故?因为不能任用那种既非专门学者,又非专门研究者,而是依靠金钱和统治作出来的书籍。那种书籍有很多错误。为什么,那些编纂的人,是作为官吏每日拿着月薪从事编纂的,既非出自学者良心的研究,当然又非出自学者的态度。那只是从这种出发点做一种堆积,不管它是怎样的庞大,它只不过是对帝王的任何事情都极为嗜好的一种堆积罢了。它并不是学者必须引用的东西。不管量是怎样的小,数是怎样的少,只要是学者出于学者的良心的研究著作,以及出于完全学者的态度的编纂著述,我们都愿意引用,并把它作为研究的对象。” 

  ·与内山完造的谈话,录自内山完造《四库全书的信誉》,文收内山完造著,日本改造社1938年版《上海漫语》。 

  “(汝)所藏旧画十二帧,疑系织贡图,清初物也。” 

  ·与季自求的谈话,录自1914年3月27日季自求 

  日记,转录自钦鸿《季自求与鲁迅、周作人的 

  一段交往》,文刊2000年第2期《鲁迅研究月刊》。 

  “我来到南方想不到会看见你们(指鲁迅在北京时教的学生戴锡樟、宋文翰、吴艹育、赵宗闽、林品石等五位,时在集美学校教国文/编者),真是难得。 

  “白话文的推行是不可改变了,有些人要复古也是不可能的了。 

  “你们这样做了(指这五位学生在集美推广白话文/编者),有没有人在压迫和反对你们呢?” 

  ·与戴锡樟等五位学生的谈话,录自戴锡樟《鲁迅师在厦 

  门时期与我们的聚会》,文刊《鲁迅研究资料》第2辑。 

  杨子为我,只取他自己明白,当然不会著书;墨子兼爱,必使人共喻,故其文词丁宁反复;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总嫌其太阴柔;庄子的文词深闳放肆,则入于虚无了。 

  ·与许寿裳的谈话,录自许寿裳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亡友鲁迅印象记》。 

  生活在世上而“无为”,是最没有意思的事情。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的话是骗人的,我讨厌它。我不喜欢作这种无为的说教的老子。 

  ·与增田涉的谈话,录自增田涉著,钟敬文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鲁迅的印象》。 

  “财神老爷有元宝,那是有钱供奉的,香火最旺。关圣大帝,他有周仓大刀把门,他的庙宇也不错;孔老夫子既没有大刀,又没有元宝,自该倒霉的。” 

  ·与曹聚仁的谈话,录自曹聚仁著,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版《鲁迅评传》。 





 

您所在的位置:再读鲁迅—鲁迅私下谈话录>正文回目录
第72节:中国文化
作者: 吴作桥

  孔子是权势者的圣人,不值得参拜。 

  ·与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同事的谈话,录自王祖勋、董舒林《鲁迅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文收《西湖》编辑部1979年印《鲁迅在杭州》。 

  孔夫子没有学过数学,干禄经中没有几何学,只好喟然叹息地走他的末路了。 

  ·与曹艺的谈话,录自曹艺《纪念鲁迅先生》,文收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鲁迅诞辰百年纪念集》。 

  “老板,孔老夫子如果此刻还活着的话,那么他是亲日呢还是排日呢?” 

  ·与内山完造的谈话,录自内山完造《忆鲁迅 

  先生》,文刊1936年11月15日《作家》。 

  真的孔夫子,他是富有人情味的,孟夫子就不同了。 

  ·与曹聚仁的谈话,录自曹聚仁《鲁迅与我》,文收曹聚仁著,三联书店1987年版《书林新话》。 

  “孔老二他是没有见过‘山’的。” 

  ·与萧军的谈话,录自田军《十月十五日》,文刊1936年11月5日《中流》半月刊第1卷第5期。 

  我说老板(指内山完造/编者)呀,您既是个基督教徒,最好读一读中国墨子的书啊。 

  ·与内山完造的谈话,录自儿岛亨《未被了 

  解的鲁迅》,文刊《鲁迅研究资料》第3辑。 

  ■语言文字 

  我查字典只查《康熙字典》,那是许多学者经过长年月编写成,比较可以信用。 

  是不看(《辞源》)的。 

  就看(《辞海》)担任编辑的那些人,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与增田涉的谈话,录自增田涉著,钟敬文译,湖 

  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鲁迅的印象》。 

  你认为利用萤火虫的光和窗外的雪能看书吗? 

  据说,有一位好学的青年,利用萤火虫的光和窗外的雪光,不分昼夜地努力学习,这件事就传开了(指成语“囊萤映雪”,是车胤囊萤,孙康映雪的故事/编者)。他的一位朋友听到之后,就想去看个究竟,于是,白天就去找他。他心想,晚上他要靠萤光坚持学习,白天准得更用功。当他去到一看,这个青年却在呼呼睡大觉。 

  他的朋友见到这个情形不免有些生气,心想:“真怪,人们竟能相信这一套胡诌的谎言。”一会儿,这个青年醒来,他的朋友就问他:“听前人说你在不分昼夜地学习,就连萤火虫都要捉来用,可你……你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那个青年回答很有意思,说:“天一黑就得去捉许多萤火虫,捉到很晚才能回来,所以,困得没有办法,只好在白天睡觉。” 

  这只是一个比喻。总而言之就是要抓紧时间努力学习,虽然从学校毕业了,但是光靠在学校的学习还是不够,平时的努力是非常重要的。 

  ·与儿岛亨的谈话,录自儿岛亨《未被了解 

  的鲁迅》,文刊《鲁迅研究资料》第3辑。 

  决不要为此而悲观。不管是日本文字也好,俄国文字也好,毫无关系。我倒干脆希望,在中国,中文被取消(鲁迅此处的意见似过于偏执/编者),不管它是英文还是法文,比中文更好的文字得到普及。 

  ·1933年5月22日与申彦俊的谈话,录自申彦俊《中国的大文豪鲁迅访问记》,文刊1934年4月号朝鲜《新东亚》,转自1998年第9期《鲁迅研究月刊》。 

  新作家,尤其是我们所期待的由劳动者或农民中产生出来的文学家,在现在的中国,是颇不容易产生的。在将来的长久的期间,也恐怕不易产生出来,因为生活丝毫不与人们从事文化的余裕,而且文字的拘束也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力。在中国,因为那种困难的文字的关系,能够粗浅地看得懂写得出,就要花费初等教育的大半的精力,想驱使文字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是需要很多教养的。在目前,劳苦的大众是绝对做不到这一点的。所以中国新近的作家,都是由大学出来的知识阶级,无论怎样,与劳动阶级出身的作家是大不相同的。他们那些丰富生活的体验者,如果有了文学的才能,那无疑会产生伟大的文学来。语言文字上的改良,这是最重要的工作。 

  ·与鹿地亘的谈话,录自鹿地亘《鲁迅访 

  问记》,文刊1934年5月4日《世界日报》, 

  1992年第7期《鲁迅研究月刊》转载。 

  中国人写文章较别国难,因中国文字实在太不够用。所以写作时几乎个个字在创造起来。如果要照文法第几条,那是不可能的。外国字则每个字有单独意义,中国是分不出来的,有时加上形容字,也觉得不妥当。 

  ·与许广平的谈话,录自许广平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2版《欣慰的纪念》。 

  用语太少,是新文艺成功的很大障碍。 

  ·与高长虹的谈话,录自董大中著,河北人民 

  出版社1999年9月版《鲁迅与高长虹》。 

  “我主张以文学来帮助革命,不主张徒唱空调高论,拿‘革命’这两个辉煌的名词,来提高自己的文学作品,像《八月的乡村》、《生死场》等作品,我总还嫌太少。在目前,全中国到处可闻到大众不平凡的吼声,社会上任何角落里,可以看到大众为争取民族解放而汇流的斗争鲜血,这一切都是大好题材。可是前进的我们所需要的文学作品的产量还是那么贫乏。究其原因,固然很多,如中国青年对文学修养太缺少,也是一端。但最大的因素,还是在汉字太艰深,一般大众虽亲历许多斗争的体验,但结果还是写不出来。” 





 

您所在的位置:再读鲁迅—鲁迅私下谈话录>正文回目录
第73节:编辑与出版
作者: 吴作桥

  “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先生此论是专指当时繁体字/编者),因为汉字的艰深使全中国大多数的人民,永远和前进的文化隔离,中国的人民,决不会聪明起来,理解自身所遭受的压榨整个民族的危机。我是自身受汉字苦痛很深的一个人,因此我坚决主张以新文字来代替这种障碍进步的文字。譬如说,一个小孩子要写一个生的“”字,或一个“”字,到方格子里面去,能够不偏不歪不写出格子外面去,也得要花一番功夫,你想汉字麻烦不麻烦?目前,新文字运动的推行,在我们已很有成绩,虽然我们的政治当局,已经也在严厉禁止新文字的推动,他们恐怕中国人民会聪明起来,会获得这个有效的求知新武器,但这终然是不中用的!我想,新文字运动应当和当前的民族解放运动,配合起来同时进行,而进行新文字,也该是每一个前进文化人应当肩负起来的任务。” 

  ·与芬君的谈话,录自芬君《鲁迅访问记》(据作者称,此文付印前经鲁迅校阅/编者),文刊登太编上海长江书店1936年11月初版《鲁迅访问记》。 

  ■编辑与出版 

  我一向反对刊物的文章排得太满,密密麻麻,看了使人有压榨之感,不舒畅。不过正文后面留下许多空白,也确实很可惜。《掂斤簸两》(指《太白》半月刊的栏目名称/编者)好,排得少些,和正文区别开来,必要时加上花边。既像花饰,又批评了坏现象,这能使刊物活泼起来。 

  ·与唐的谈话,录自唐著,上海文艺出 

  版社1979年10月版《回忆·书简·散记》。 

  “一个刊物,是选登作品,怎么能调查人家的行为呢?”(《莽原》常登姜华的作品。中国大学有人向鲁迅先生反映姜华是国家主义派,《莽原》不应刊登姜华作品,先生讲了上面的话/编者)?。 

  ·对中国大学某先生的谈话,录自荆有麟著,上海杂志公司1943年11月版《鲁迅回忆断片》。 

  编辑应当有清醒的头脑,他比作家知道更多的东西,掌握更全面的情形,也许不及作家想得深。编辑不能随心所欲地吹捧一个作家,就像他无权利用地位压制一个作家一样,这是个起码的条件。 

  ·与唐的谈话,录自唐著,上海文艺出 

  版社1979年10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