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面人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笑面人生- 第3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去!向叔叔道歉,记往以后各方面都要讲礼貌。”三岁的孩子给我鞠了一个
躬,调皮地说:“叔叔,我错了……”孩子很小,但是妈妈在一点一滴地向他讲道
理,告诉他怎么做人,怎样做我们有礼仪之邦历史美名的中国人。
    去台中坐火车时,一个小孩子和另一个小孩子在吵嘴:
    “你不可以拿我的东西。”“你怎么可以肯定是我拿的你的东西?”“没有人
要它的,爸爸妈妈和我们,你说谁会把东西拿到你那里。”“可是我有不在场的证
据。”“没有第三者证人的证词不作数的。”“你是根据法律哪一条?”两个十来
岁的孩子一本正经地吵,让我听了真是可笑。可也在想:潜移默化影响他们的是法
律观念。孩子是这个世界的未来,怎么样对他们灌输教育,是每个社会部值得注意
的问题。在台湾,无论从老人还是从孩子的嘴里,都会听到我们并不陌生,而又疏
远了许多的老祖宗的教训: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
廉、耻。真是不能丢掉呀!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有这样的传统在我们炎
黄子孙的血脉里世代相传,就是有人分隔我们,又能分隔多久呀?文化是基础,应
该相信我们民族的文化培养出来的人,无论在哪儿,坏的是少数,好的是多数。真
的,来到台湾有个深刻的感觉,台湾人挺朴实的!
    过去,“台湾人”这三个字在我们心中的印象不太好,是有原因的。大陆一改
革开放,来了一大批的台湾商人,鱼龙混杂,什么人都有。坑、蒙、拐、骗无所不
干,什么资金不到位,什么金屋包二奶,什么走私骗钱,差不多都有他们参加。吃
饭动辄千元,XO  一开好几瓶,酒席宴上除了谈女人就是下三路的黄笑话,败坏了
台湾人的名声。
    为什么用“败坏”这两个字儿?因为到台湾以后,对于真正的台湾人有点了解,
真觉得真正的台湾人,是非常中国味儿的人。也许是地域小的原因,台湾人的身上,
很少有大陆看到的“朕即中华文化”的傲慢相,倒是感到他们卑恭自谦,处处在按
中华文化传统中的“温良恭俭让”要求自己。
    七自从台湾开禁以来,大陆的造访者能够在台湾见到少帅张学良,甚过见台湾
的军政要人。记得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茶馆》剧组赴台演出,于是之先生有幸和
几位艺术家一起拜见了张学良将军,在他的家里待了半个多小时,大照片登在《人
民日报》上,轰动不小。
    此次来台湾,我们不仅带来了一台戏,还带来了中央电视台《艺苑风景线》节
目的摄制组。当然,还有中央电视台著名的节目主持人倪萍小姐。当时,我踌躇满
志,起了一个念头:在台湾,我们中国广播说唱团无论如何要拜谒张将军。我要将
我们的摄制组和中央电视台的倪萍送到张学良先生面前,要抢先,要创这个“第一”
——中央电视台的摄像机和主持人第一次面向这位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功臣。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我们托负责我们这“案子”的接待单
位联系,一直得不到反馈信息。倒是我们的单弦老艺术家马增蕙老师和张学森先生
的关系、使我们很快地搭上线。张学森先生是张学良先生的五弟,在台湾官称“五
爷”。(当我写这篇文章时,张学森先生已经作古了,我们从心底怀念他。)一日,
五爷的秘书传来话,说张学良先生想见见大家,因为赵四小姐的脚扭了,她住在北
投的家里养病,这次见面安排在台北市中心五爷的府上,并且破格允许我们把摄像
机带到家里拍摄张先生和我们见面的情景。
    把我们高兴坏了。
    张学良先生一世英名。“西安事变”扣蒋委员长而促成了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
作,枪口对外一致抗日。尔后身陷囹圄被软禁了五十多年。与赵四小姐“有情人终
成眷属”,居宝岛皈依基督教。他的人生道路上传奇般的色彩,奠定了他在中国历
史上的特殊位置,以及人们对这位少帅的仰慕。
    张先生见我们这一天,我们都在分头演出,倪萍、冯巩、牛群、黄宏一拨儿,
我、唐杰忠、李金斗、陈永泉、郭秋林一拨儿。马增蕙和孟昭宜则早早带摄制组先
去了。我们演完以后即奔张府。当我们赶到张学森先生的府上时,这里已经是热闹
非凡了。新闻灯亮着,摄像机转着。演员们簇拥着张学良先生,连说带笑。五爷张
学森叼着大烟斗在一旁乐着看景,五奶奶则沏茶倒水张罗着招待大家伙。
    九十高龄的张将军,身着一件灰色的春秋装,袖子挽着,灰色的衣裤配上一双
礼眼昵的布底鞋,端坐在直背的木椅上,多少还让人能看出当初戎装少帅的影子。
他头发已经白了,耳朵有点背,但脑筋非常清楚,反应也灵敏。
    从他和我们演员嘻嘻哈哈的谈笑中,可以看出他对安排这次会见很有兴趣。
    我进门的时候,黄宏正在大声地对张将军说:“您什么时候回沈阳老家看看?
家乡的人们都很想念您。”对于这个问题老先生避而不答,他反问黄宏:“知道大
家伙为什么想我?我是个大傻瓜,不会欺骗老百姓,不会敲诈人,现在还是穷光蛋。”
说完他哈哈大笑,大家也为他的幽默而乐。
    张先生一副浓重的东北口音,记忆力极好。当大家把我介绍给他的时候,他笑
着对我说:“我听相声的时候,在天津,那时候有一位黄××,你认识吗?”他说
了一位,我从没听说过的相声艺人的名字,我随口答到:“我不认识。”张先生说
:“你没法认识,那时候还没你呢!我刚是小孩儿。”大家又乐了起来。张先生继
续道:“我记得他说过一段天津人去北平,到杂货铺去买扣子。天津人管扣子叫‘
疙瘩’,这位进门跟伙计打招呼:‘伙计,给我来个疙瘩。’伙计不明白,他一解
释,伙汁告诉他:‘先生,在我们北平这叫扣子,记住,不叫疙瘩叫扣子。’他一
听还挺有趣儿,拿起扣子琢磨:
    ‘这个疙瘩怎么叫扣子呢?’净顾低头寻思了,没注意门,‘咣’!脑袋撞门
框上了,当时起了一个大疙瘩。这位疼坏了:‘啊哟,伙计,你瞧这脑袋上撞了一
个大扣子!’”我们全体热烈鼓掌。老人对过去的相声记忆犹新,真让我们佩服老
人家的好脑子。有人建议张先生唱一段,张将军兴致勃勃地答应了。先唱了一段东
北大鼓《王二姐思夫》,又来了一段京剧《空城计》。
    毕竟是九十四岁的老人了,唱的底气有点不足,声音也不太清楚。但老先生雅
兴所在,拉都拉不住。五爷叫着:“大爷,该歇会儿了,别累着!”张先生说:
“你干嘛?我还没唱京韵大鼓呢!”看着张将军精神矍铄的样子,倪萍赶紧把话筒
拿到老先生面前。第一次面对中央电视台的摄像机和主持人,张将军讲了热情的话
语。在以后《综艺大观》中,大家看到的倪萍采访张学良将军的情况就是这样录下
来的。
    张先生如此高兴,我们这些演员便赶紧把拿手的好戏演给他看。冯巩、牛群、
李金斗、陈涌泉演了相声小段,郭秋林说了山东快书,马增蕙唱了单弦,孟昭宜唱
了京韵大鼓。
    我把在北京就准备好的一份礼物送给了张学良将军。一部由我主持编撰的《中
国传统相声大全》,一部由我们中华说唱艺术研究中心准备的东北二人转的录音带。
我说:“张将军,这是咱们中国曲艺的精华,您看一看,听一听,笑口常开,长命
百岁!”张将军收下礼物说:“快了,离一百岁没几年了。”一晃儿,我们和张将
军一起已经待了两个多小时了。张先生一点倦意都没有,但我们主动礼貌地告辞了。
按照老礼,张学森先生送给大家一个红包,这是事先安排好的,我作为团里的领导
告诉他,就是走个形式,里边不用装钱。大家一起感谢张学良将军、让他老人家高
高兴兴。张先生一听就问:“谁给的?”马增蕙回答:“是五爷替您给的。”张学
良先生说:“那不是我给的,是他给的,我没钱。真的,你们看我这兜儿。”他从
口袋里掏出台币1000元(合人民币30  元):“我就这么点钱。今天我唱了那么多
段,也应该给我个红包,给不给,不给我不走!”一番话,逗得我们大家伙乐得直
不起腰来。
    走到门口的时候,我对张先生说:“张将军,我们后天在国父纪念馆演出,我
们希望您能光临,我们给您留个好位子,您听听大陆的曲艺,听一听大陆的新鲜事
儿。”张先生想了一想没回答,五爷张学森说:“你们一演就两个小时,他那么大
岁数怕是不方便了。”我说:“不勉强”。张学良道:
    “心领了。”两天以后。在我们正式演出前的五分钟,有人通知我们:“张学
良将军到了!”我们赶紧冲到台口,撩开幕布的一个小缝隙一看:张学良将军在吴
佩孚孙女的陪同下,坐在一排座位的正当中,全体观众热烈鼓掌,表达对张学良将
军的敬意。我们兴奋极这天的演出,一共进行了三个钟头,张先生一步没离开座位,
以军人的姿势端然正坐。我们的主持人倪萍把本来应该抛向观众席的礼物——鸡年
吉祥物红冠公鸡,恭恭敬敬地送给了张学良将军。她说:“我们全体演员,全场观
众,把这份幸运的吉祥礼物,送给我们中国人民心中倍受敬仰的老人——张学良将
军。祝他健康长寿,福如东海!”台北国父纪念馆里,台上台下一片掌声……
    八
    我不用赘述中华曲艺在宝岛台湾受欢迎的热烈场面。毕竟是四十年的分离,乡
音乡情溶在一起每天围着我们。原定在台北国父纪念馆演三场,我们又加演了两场,
共演五场。尔后又去了台中、台南。
    如果说京胡锣鼓是中华国粹的代表,那我们曲艺的丝弦、八角鼓则是民族艺术
大众的象征。一个红氍毹,一个紫檀板,也有风花雪月,更有悲欢离合。但是,唱
不尽两岸的亲情,述不尽隔离之痛。什么事呀,说着一样的中国话,长着一样的中
国模样,上面唱。 底下打拍子,底下一鼓掌,上面逗得更来劲儿,偏偏是人分两处,
国分两地。《三国演义》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老祖宗痛
心疾首之语难道偏就是我们炎黄子孙必踏之辙?
    离开台北,那么多热情的观众送我们。来一趟挺不容易的,四十年头一遭。再
来还挺不容易的,但毕竟是一回生二回熟。更何况我们头一回还并不生呢!我带着
这样的想法,任“华航”的飞机在轰鸣声中,带我们升入蓝天……
                              永远的侯宝林
    侯宝林是国内外有口皆碑的相声一代宗师,他是我的师爷。
    在生活当中,相当一部分人有以貌取人的毛病。如果您把这方法用在相声大师
侯宝林先生的身上,那可大错而特错了。
    他长得实在不漂亮。香港报纸说他长了一张“诙谐的脸”;美国报纸称他是
“中国式典型的一副愁容的面孔”。我们中国人可最喜欢这张脸。不过,准确他说,
中国人喜欢的是侯宝林先生身上的气质。
    专家告诉我们,气质是由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