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月对话 - 王江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星月对话 - 王江月- 第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6年来,我早已看清这个社会是五颜六色的,有亮色也有暗色,这就是一个生活的氛围,你摆脱不了的,你要面临的。所以你要懂得去感受,也要懂得站在第三者的视角来看问题,这样会比较客观。”
  “你能这么想,说明你真的成熟了?”
  “我想我是长大了,未来还是一个时间的过程,大家会慢慢看到我的成长。”
  


不掩真性情


  虽然对现实已经很看得开,但章子怡并不掩饰渴望被人理解,与人真诚沟通的心情。2004年初,她建立自己官方网站的初衷就是为了这个。谈到“运行”一年来的成效,她坦言“跟影迷真诚沟通的效果达到了,上网跟影迷对话,把自己的心情文字写给他们,现在成了我最大的乐趣。但是跟媒体……我想还是需要时间吧。”子怡后面的话,透着无奈。
  这绝对是一个怪现象:章子怡是绝对的封面宠儿,却绝对不是媒体的宠儿。对此,如她所说,解释是徒劳,作品是最有说服性的。这从前不久媒体对她在《十面埋伏》、《2046》以及《茉莉花开》中表演的肯定评价可见一斑。这一点,连她自己都很感动。
  章子怡自言是个性情中人,这些年她的个性也显露无余。她曾年少轻狂,也曾为《紫蝴蝶》的导演娄烨打抱不平……
  “我不希望掩饰自己的真性情,因为最自然的就是最真诚的,你掩饰了就说明加入了思考,思考过后的东西会露馅的,我这个人就容易露馅。通常,社会的大环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格,或者磨灭个性的东西,但我不想为谁改变,也不想因为外界的变化改变自己最可爱的地方。”
  问子怡如把自己比如为一种动物,会是什么?她竟没有答案,随即笑言“经常有人问我这个问题,但我好好一个人为什么要像动物啊!”
  作为旁观者,我觉得她像海豚。光滑、可爱、灵动、聪明、有表演天赋、善解人意。
  问她喜欢什么动物,她说就是身边常看到的,比如小猫小狗。再问她喜欢哪种花哪种植物,她都没有马上给出答案。她说平时很少想这些,只有在规定的情境中,因为看到了,才会有喜欢的冲动。
  比如,她现在就很留恋乌克兰的那片“山花烂漫”。因为在那里,她跟角色经历了生与死,体会到了爱情的沁人心脾和痛彻心扉。
  如花
  2004年的圣诞节,子怡回北京呆了一周。
  几个月没回北京的子怡跟家人吃了水煮鱼、涮肥牛、炸年糕、麻辣烫、春饼……还约了朋友一起去滑雪。
  但是,如果我不说这些,相信大多数人不知道正在美国的拍摄《艺妓回忆录》的章子怡那几天现身北京,而且整整呆了一周。
  一向嗅觉灵敏的媒体也“忽视”了这条新闻。
  一切皆源于子怡此行绝对低调。
  因为,她知道她回来是看父母,是放假的。
  这似乎跟传说中一向爱“生事”的章子怡产生矛盾。
  其实,此番,子怡是最有新闻可说的。
  美国《娱乐周刊》最新制作的2004年度专题,选出12位统领风骚的娱乐界红星,章子怡是唯一入选的华裔女星;同时著名杂志《MAC》发布 “2004全球10大性感男女星”评选,章子怡名列第7……
  关于这些,子怡回京这几天,没有一点声张。
  最近两年,子怡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拍戏和与之相关的准备功课中。对媒体的采访要求她都是慎重选择的,对应接不暇的各种活动之约更是低调行事。
  但是,关于章子怡,总是有很多不和谐的声音。
  早前,她曝光几率比较高时,说她乐于炒做,功于心计。现在,她鲜于露面,又说她故作神秘,趾高气扬。
  我算是认识子怡比较早,跟她接触比较多的记者,也写过很多有关她的报道。有人说,我写她不够客观,赞美多于置疑。
  曾有一家杂志约我写章子怡,前提是一定要写出“观点”,尤其要对各种评论中有关她的负面评价,让章子怡做个“回应”。我尝试做了,所谓的“负面”,无非是绯闻、有心计、演技一般之说。我问了,子怡也给了“说法”,我完全客观地写出来。但那家杂志并不“过瘾”,似乎一定要“针锋相对”才叫“独树一帜”。
  最近,香港的“狗仔队”一直在盯着子怡与霍启山的行踪。他们的“恋情”是真是假暂且不论,但是,作为单身男女,恋爱自由,又有何妨!关键,他们是名人!
  其实,最好的方法,就是以平常心待之,难道名人就没有真正的爱情?难道明星一定要找一个“穷人”才是对爱情的忠诚?
  


不过一场恋爱而已


  关于章子怡的演技,这一年的争论似乎平和一些。也许,《十面埋伏》、《2046》、《茉莉花开》等电影的相继放映。让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章子怡的“演技”。《2046》中子怡错综复杂的心理演绎,《茉莉花开》中子怡一人扮演的三个处在不同年代个性迥异的女子,也包括《十面埋伏》中,她精湛的身手和曼妙的舞姿……让人开始对章子怡刮目相看。
  最重要的是,专家开始认可她的演技。2004年金(又鸟)奖评选,章子怡凭借电影《茉莉花开》获得了“最佳女主角”奖。2005年初,她又被首届电影导演协会年度奖提名为“年度优秀女演员”的候选,评委张扬更是力推子怡:“章子怡获提名代表大多数评委的意见,其实我们看的不仅仅她在《十面埋伏》中的表现,她在国际上对中国电影有很大推动,综合表现力很强。”
  当然,也包括《貉府》的导演铃木清顺、《艺妓回忆录》的导演罗伯·马歇尔对章子怡演技等综合表现的肯定……
  关于,章子怡的“演技”似乎不必多言。
  说到个性,每一个人都有特别之处,都有优点和弱点。章子怡也不例外。
  我一直很欣赏子怡个性中的那股“狠”劲儿。为了能上《卧虎藏龙》,她在尚不知去留的情况下,埋头苦练武功和书法,终于让李安眼前一亮 ;为了能跟优秀的导演和演员有更多学习和接触的机会,她可以花几个月的时间呆在《英雄》剧组里演一个配角。为了学习英语,她在自己事业处在上升时期专门拿出半年的时间赴美国进修英文。
  关于子怡的英文,也被媒体多次拿来说事儿。试想,任何一个中国人,但凡不是学习深造英语专业的,短期内能达到子怡现在的程度,已实属不易。又有多少跟子怡同样情况的演员有她学习英文这番苦心呢。在《紫蝴蝶》拍摄现场,我亲眼所见她手里拿着单词卡片,运用一切休息时间用英文与经纪人和助手交流的场景。据说,为了完成好《艺妓回忆录》中大量的英文台词对白,子怡也吃了很多苦。
  成功看起来容易,特别是在章子怡身上,但是真正付出了多少,想必只有她自己、以及那些真正想了解她的人才能感受得到。
  2005年1月,章子怡马上26岁。如花的青春,如花的未来。
  


徐静蕾玉女革命 从演员到导演


  采访徐静蕾又逢春暖花开时。 
  相比前一年此时,刚刚拍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徐静蕾心情轻松很多。她笑言:“初剪的样片我比较满意,基本上没有太多的遗憾。虽然还不是很完美,但片子已基本成型了。所以心情就相对好一些。” 
  虽然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但徐静蕾坦言这两年才真正开始观察北京。因为,她导演的两部戏大都是在北京拍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很多外景,都是她一个一个胡同一点一点选出来的。 
  “我以前从来不注意什么景不景的,现在会不自觉地留心这些。也会留意什么时候花开了,什么时候草绿了。”当满街的桃花开了的时候,徐静蕾恍然觉得原来它们有那么多的颜色,粉的,黄的,白的……就像这五彩斑斓的生活。
  回归母校
  徐静蕾现在还有一个身份是“老师”。2003年末,她从北京电影制片厂调入北京电影学院,重回母校,徐静蕾感触颇深:“上学的四年中,在学校里的时间很少,现在反而想多呆呆了。而且我现在有一种表达的欲望,觉得有很多经验、教训想要说给别人听。另外,回学校做老师也可以充充电,‘走后门’听听其他老师的课。” 
  目前为止,徐老师还没有正式授课,只是带着导演处女作《我和爸爸》跟学生做过一次交流。“当时我还有一点紧张,院长说这是我上的第一堂大课。” 
  “这次拍《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时候,我请了电影学院大专班一个班的学生,给他们创造一个实践的机会,也算是我做老师的工作之一吧。等今年9月份新学期开学时,我希望能上一些课。”徐老师一脸憧憬。 
  “拍完《我和爸爸》以后,我就想将导演进行到底了。” 
  对于未来的定位,徐静蕾并不刻意,“如果有好的角色我就继续演,如果有好的想法我就继续导。” 
  对于目前的成绩,徐静蕾不否认有运气的因素,但她坚信没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我觉得机会、努力和准备对成功来说缺一不可,这是一个常识的问题。” 
  原以为徐静蕾掩饰不住的好心情是满园春色赋予的。后来,渐渐发现她的轻松、舒畅皆源自新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这次因为是边拍边剪,进度比较快,现在初剪已经完成了,基本上我要表达的东西都体现了;没有多少遗憾。” 
  “这次我请了一个日本的作曲家。其实,我是很反对在电影里唱歌的,即使有也想放在最后。《我和爸爸》就没有主题歌,但这次别人建议说有主题歌做宣传有新闻点。因为这个电影内心的东西比较多,又有年代的跨度,我希望的音乐是那种很有力量很走心的那种。”
  


改编《来信》百感交集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前后拍了4个半月。这些日子的心情徐静蕾形容为“百感交集”。 
  她坦言这次比拍《我和爸爸》时累。“上一次拍摄特别兴奋,每天跟打了(又鸟)血似的,一点不觉得累。这次拍摄周期长、投资大、心理压力也大。我拍到三分之一的时候还很不自信,总有反复,直到四分之三阶段,我才建立了自信。”
  徐静蕾声称《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才是她严格意义上的导演处女作。因为“拍这个戏我完全摆脱了技术上的束缚,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拍第一部戏的时候我有许多顾忌,实际上有一些是不该我想的事,杂念太多,加上时间短也没有工夫仔细琢磨,一个月就拍完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投资大了,拍摄的周期拉长了,有时间精雕细琢,方案可以多用一些,我也会多听听别人的意见。” 
  徐静蕾直言这次对她帮助最大的是摄影师李屏宾,“他经常会问我想要什么,当你告诉他你要的东西后,他会想不同的方案来配合我,尽量帮我做到最好。”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原著心理描写比较多,将心理活动转化为影像,曾经是徐静蕾比较担心的问题,因为心理很难用影像准确、清晰地表现出来。“不过,现在从初剪的样片看没有任何问题,《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可以说是很充分展示内心的一部电影。” 
  “这次我还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