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之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智慧之旅- 第15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耳神经与发声的声带神经有部分交连,所以一听到声音,共振的结果,人的声带就会感到些微的刺激。这原是学习的结构基础,自然而然生命体就产生了模仿的行为。
  当人能学习发声,又能模仿这种细微的分别后,声音便成为对此类经验的连接索引。这种索引可以代表一系列的经验,更进一步的简化了经验的复杂性。经验原本是由许多时空交错的事件连结而成,经常以经验串的形式存在,在调用经验时,必须从头到尾连续完成。有了声音以后,便可以简短的“符号”为媒介,以代表各个独立的经验串。
  这种藉索引符号代表的方式属于以简驭繁的“系统结构”,系统结构分两个部分,一是系统代称,亦即前面所指的“索引”;一是所代表的数据结构,对人而言即为“经验”(以字典为例,有多重系统结构,若找字,可用仓颉码或注音符号为代称,文字为资料;若查文义,则文字为代称,其文义为资料)。代称简单,资料之繁简却视情况而定。
  在系统结构下,概念既为代称,又为资料,交互灵活运用,个别的经验得以结合成为统一的体系。人类历经了几十万年,才发现这种“以简驭繁”的巧妙方法。所以中国人虽然善用文字概念,却毫无“字母索引”观念,也就难以厚非了。
  举个例子说,我因为高血压、痛风、皮肤过敏需要吃药,医院发药时都已分装成小包,算是经过分类的了,否则各种药混在一起,吃药时的窘境可想而知。但对我来说,每天还要花几分钟把药包打开,再一一取药,仍是手续繁复。所以一想到要吃药,心中便感觉到一种负担,各种负担累加起来,便成了压力。
  工作效率的高低,不在于工作的快慢,而是不能分心。所以我每次领了药,一回家,便一次把所有的药先分妥,到时只要往胃里吞就是,这就是“以简驭繁”。如果药太多,要定时、分情况服用,就还要加一项“索引”的顺位功能了。
  有了这种系统结构后,人借着脑海中概念的跳接,可以把所有的经验连成网络。这种网络即为“概念网络”,网络的跳接,便是思维。
  生理年龄决定了人经验的内容,早年的学习期只能学习思维的联想。基于“生命力”用则加强的原则,若幼年不用大脑,其思维能力必然低落。幼年同时又是生理心理成形的必经阶段,需要大量的刺激,家庭及社会对幼童过度的保护,往往损害其成长的机会。
  人在自然的演进下,本与动物无异。虽然人具有更高层次的能力,但这种能力必须有更高层次的压力需求,才能一步一步养成。这样的压力其实是违反生理本能的,所以人虽然有思维的潜力,除非是必要,宁可以经验处理事情。
  一旦经验不能应付,产生了痛苦、失败,在难以忍受的煎熬下,衡量得失,人才会强迫自己试着思考。这种“强迫自己思考”的能力,也就是意识强迫生化电流,在大脑网络中强行导通,故称“意志力”。意志力的特性是要能长期坚持,以抵抗身心的痛苦。
  人人皆知思想的重要,也知道思想需要训练,却不知从何下手。殊不知这是自然的需求,只有在意志力被激起后,才能到达思想的境界。一般人多少都有一些记忆、联想、判断的能力,又因在人类社会上,人的价值与思想无关,故在经验层次中并不重视思想。
  在现实的人生中,我们常见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例证,究其原因就是人在成长后,用不用思想的关系。一般说来,思维的培养及训练,十二岁以后应立即开始。“苦其心志,空乏其身”是刺激用脑的动机之一,万万不可任孩子予取予求,得之既然容易,自然就没有用脑筋的必要了。训练时,讨论、辩论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胜负及奖惩为手段,那样会使目标偏移。
  思维训练的基本要求是“意志力”,如果尚未养成,则应先培养“思维持续力”。不断起灭的电流所引起的大脑活动,就是“胡思乱想”。胡思乱想是生命体的本能,也是维护大脑神经通路的一种机能,但如果不予以控制,即难产生有系统的思维。
  思维持续力的训练方法之一为静坐,先练习“一念不生”,人若能一念不生,就表示能控制大脑思维的方向。另一种方法是集中思虑,以时间为单位,回想自己今天所做的事,其要旨就在于一心不乱。
  有了持续能力后,就要练习水平思维,这是联想能力的锻炼。先任选一个主题,然后试着有系统地联想与主题有关的一切。要练习到随时随地对任何事物,都能随意指出其相关性,才算成功。
  练习时如果不觉得累,表示游刃有余,可以进一步练习垂直思维。垂直思维是大脑的组织能力,亦可以说是系统分析能力,能对每一种联想的事物,找出其“体用因果”关系来。水平及垂直思维共享,就是有效的思维(请参阅<智能学九论--思维论>)。
  因为思维是大脑内部的活动,无法由外表观察得知。除非在动机的驱使下,能自动自发的思考,否则强迫式的思维训练效果不大。而动机来自环境,环境一优渥,人就丧失了机会,再如家长宠爱,孩子便依赖成习,没受过痛苦的洗礼,怎么可能激发力量?
  人能力的高低未必与得失有关,却是成败的关键。不论什么能力的养成,其关键都在训练方法上。因为思维速度慢,唯有加强训练反应力(天生的能力也可藉加训练增进)才能得到较高的效率。而反应的训练必须有系统,反复地把一个动作练熟了,再练第二个。直到整个思维的过程都已成为反应了,这种思维能力才算是自己的。如果也和“胡思乱想”一样,东摸西搞不能熟练,这种能力将永远无法培养。
  感官本能的利害认知,经常支配着人的行为。唯有当人具备了意志力,以意志力控制自我,思维的电场强度不断增加,才能忽视感官的影响。但是自我意识是主观的,意志力受到意识的左右,私心重者,对他人仍会造成不利的后果。
  当人的认知力质变为意志力时,第一个改变的就是群居的社会观念及行为。但应该注意的是,在社会中的社会人不见得具有意识层次的境界,或许在某种情况下,略有社会意识。但是层次分类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人性以及人类的行为,对于每一个体在什么时候处于何种境界,则不是当前讨论的范畴。
  在意识层次中,意志力的积累为量变,意志力改变为信念力,则为质变。量变的结果,意志力决定了行为的方向。人类的行为大体可分为生存与社会行为两种,前者承袭自动物的本能,以保障生命体的生存为职的。后者则与意志力有关,人本来自自然,因认知个人私心对群体的危害,特以意志违反自然,产生了社会上的各种制约观念。
  社会是意识的衍生品,社会的制约来自人类“私心”的反思。然而,不同的环境与不同的时代背景,使得人们有不同的诉求,由此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社会制度。
  不论哪种社会制度,其最基本的核心是“自我”,在生存的需求下,“家庭”制度首先确立。在家庭制度中,“性”是因,世代交替为果,家庭的成员是体,共同的生存是用。在早期的生存水准中,年龄、性别、经验是力量主导的指针。
  现代人习以为常,早已浑忘家庭的意义,只是随着生理的需求,根据社会的习俗,时候到了便成家育子,一代一代地延续下去。事实上社会结构在改变,家庭的制度也随之改变。当人类无虞于种族的灭绝时,人本位的力量逐渐增强,一夫一妻制便成为主流。
  接着,知识形成了力量,社会福利不断的改进,生存变成了人类的权利。人的年龄、性别、经验三者不再是个人力量的指针,家庭失去了原有的机能,宣告破产。此时所剩下的,只有人因为孤寂而对情感的憧憬,始终难以释怀。
  人类最初的社会是建立在以家庭为中心的结构上,所以社会就是一个大家庭。家长制就是君主制,只是规模较大,关系较复杂而已。
  社会制度的根本目的,在于如何生产及分配社会资源。社会资源不外乎生存所需的物质与心理所需的精神。在西方由于人们对人性的了解不足,社会制度无法对物质与精神两方面,做一个合情合理的安排。因此,在物质资源的处理上,形成了经济及政治制度,而在精神需求上,则独立为宗教。
  中国则不然,在汉朝以前,社会制度就是中国人生活的全部。由于先民的卜筮传统影响了思维方式,宿命论大行其道,所以家庭社会的伦理道德遂成为人民的精神支柱。及后佛教传入中国,才有标榜中土玄学的道教兴起。人类的精神依归,未必非经过宗教的过程不可,但是无可否认的,宗教确有其阶段性的功能。
  然而,宗教只是理智层次的过渡,是人类追求宇宙真相的中继。在人类还没有累积足够的知识,无法解释各种未知的现象之前,不得不假设一些权宜的观念,此即宗教的由来。从人类文明史可以证明,知识与宗教的认知互为消长,同属精神的范畴。
  中华文化之伟大,就在于早在几千年前,一些先知就已经跨过了宗教的迷思,直达理性的本体。《易经》和《道德经》是两个无法否认的明证,只是西风东渐,今人对传统思想蒙然不识罢了!
  物质资源的问题涉及生产及分配,生产是能量变化规律应用的技术,需要的是知识与劳力。分配则触及人性的私欲,是一种权与利的交集,人无权则不能分配,分配而不得则无利益。人既然有私欲,为了多得利益,必然要争夺权利。
  在任何一个社会上,不论实行任何制度,只要是由人来处理分配的问题,就不可能令人人满意。不满意的结果,就形成意志力的动机,意志力会团结一批不满的力量。于是,意志力与意志力对抗,便有了党同伐异,兵戎相见的流血革命。
  理想的社会制度是当权者谦让,执行者公正,人民明礼知义。然这些都违反人性的私欲,变成可望而不及的幻想。因为人对世事的认知全凭自我的经验,出生在艰困环境中的人,深受痛苦折磨,因之激起了意志力,从而能克制私欲。唯有这种人,在当权时不恋权势,在执行时不分亲疏,即令身为庶民,也能读书知礼。
  在圣人之治下,社会公平了,天下大同了,人的经验平白如纸,动心为念,为所欲为。前文说过,人的意志力仅在极端痛苦的煎熬下才会产生,在平安快乐的社会,任何人都不可能有坚强的意志力。缺乏了意志力,人就停留在经验层次,人人急功近利,短视媚行。掌权者至死不放,执行者无利不贪,老百姓则能争则争,可赖就赖!
  这个道理老子看得最为透彻,整本《道德经》无处不是暗示这种现象。所以有人把老子当作反社会的代表,其实他只是先知,早就看透了!
  《道德经》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